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張騫,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創造了舉世無雙的功績,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為後世敬仰。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從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26年,是張騫一次出使西域,當時是為響應漢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國合攻匈奴的國家戰略,挺身而出,擔當這一國家使命的重任。這次出使西域時間跨度之久,路途之遙遠,代價之慘重,萬字難書,可歌可泣,雖然最終任務沒有完成,沒有成功說服大月氏國和漢朝合攻匈奴,卻也是功績非凡,為何?張騫他們一行經過西域諸國,他深入的瞭解了各個國家的地理、人文、社會、經濟、物產、兵力等情況,並把這些情況一一記錄,這是當時世界對這塊區域的第一手研究資料,而且他一路西行,向西域各國講述東方漢朝的富黍,傳播了漢朝的文化影響。

  因為有了第一次的西域之行,東西方的交流貿易日趨繁榮,以前只是民間商人之間的貿易來往,現在國家官方層面上也展來了交往,第二次的西域之行,隨張騫回到長安的還有眾多的烏孫使者,他們是來漢朝向漢武帝朝覲的,願意與西漢建立平等互助的友誼,這樣的國家交往在第二次出使西域後達到了鼎盛,西域諸國早對東方西漢有耳聞,而且在看到了西漢的強盛後,更相信西漢有能力打敗匈奴,就更願意結交西漢了,這也為西漢團結西域,合攻匈奴打下了基礎,而張騫所走了“絲綢之路”更是深遠到了古代的歐洲羅馬希臘,讓世界的兩個完全隔絕的世界有了第一次接觸和交流,歷史影響深遠。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經過分析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自公元前139年至126年結束,歷時13年 ,終於返回長安,其中艱辛,一言難盡。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欲聯合大月氏國一起抗擊匈奴,而廣發英雄榜,招募能擔當出使西域的有識之士,時任漢朝的一個小官員的張騫應召入伍,張騫為人堅毅果敢,忠信守義,最重要有雄心大略,敢於做天下人不敢的事,漢武帝經過考察,十分滿意張騫的品性和才能。

  於是,公元前139年,張騫和降漢的匈奴人甘父,加上隨從一共100多人,踏上了尋找大月氏國的西域之行,他們在經過匈奴的控制區時,不幸被匈奴的巡邏隊伍發現,張騫被押往單于庭,軍臣單于對張騫說,你們想要穿過匈奴尋找大月氏,我是不會同意的,就像我想穿越漢朝東進一樣,但是,軍臣單于並沒有殺掉他們,而是把他們扣押起來,一直想要軟化張騫,為匈奴所用,在被扣押監視期間,匈奴人給張騫娶妻生子,讓他安居樂業,但是張騫一直沒有忘記自已的身份,他心裡想要找機會逃出。

  終於在被監視了10年後,張騫等到了機會,他不顧妻子兒子,帶著甘父和一些隨從,一起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再次往西行進,歷經磨難,終於到達大月氏國,但是時過境遷,大月氏國的新國土,非常豐饒富有,人民不再遊牧遷徙,更無意東返向匈奴復仇。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就這樣失敗了。

  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重大意義

  張騫,做為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他是功績,即使在今天也是舉世無雙的。

  從公元前139年開始的西域之行,途中歷經磨難,被匈奴扣押達10年之久,在異邦忍辱負重,艱難求生,如此絕境下,張騫心中依然沒有忘記大漢皇帝的囑託,要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即使已在匈奴娶妻生子,也沒有讓張騫歸化,在找到逃跑機會後,張騫和甘父還有隨從一起又向尋找大月氏的路程進發。在一路上,他歷經了西域諸國,領略到了各個國家的人文風情,他熟記於心,以備日後漢朝征服西域做參考。將大宛,康居,安息,身毒,條支,大夏,烏孫等散佈在廣闊無垠的西域的諸國資訊,地理位置,人口,社會,特產,兵力等情況如實記錄,這些內容後來被記載在漢朝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裡。

  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雖然沒有達成,帶回的這些西域諸國的實地考察記錄,卻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次對這些地方進行的科學考察,至今仍是世界研究這些地方的古代地理人文的重要珍貴資料。

  張騫的西域之行,把東方的漢朝文明傳播到了西方諸國,並帶去了漢朝的友誼,為東西方的互通交流提供的路線。而且在第二次西域之行後,雙方建立起了穩定長久的交流,極大的豐富了當時漢朝的物質生活,並積極的擴大了漢朝文明的影響力。

  


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麼
張騫乘槎是什麼意思
相關知識
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影響
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麼
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
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
公司註冊了不登出有什麼影響
河北出臺戶籍新政對樓市有什麼影響
半夜吃東西好不好有什麼影響
韓國的薩德對中國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