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墨家兼愛思想與和諧社會的建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摘要:兼愛是墨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一種倫理原則,要求人們相愛相利,不要相惡交別,要利他人,利天下。兼愛出發點是興利除害,興利的具體途徑是交相立。與儒家仁愛思想不同,墨家的兼愛思想主張無差別的愛,具有功利主義的特點。探討墨家兼愛思想的內涵和價值對我國和諧社會的建構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墨子;兼愛;和諧社會

  一、墨家兼愛思想的內涵

  兼愛是墨家倫理思想的核心範疇,“兼”有不分彼此之意。“愛”是關愛,相愛,行愛的意思。“兼愛”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

  首先,“兼愛”就是社會中的人要彼此相愛,相利。倡導無差別、無等級的愛。墨子認為,人人應該“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其身”這就是說,要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把別國,別人,別家當作自己的國家,自己的親人,自己的身體來看待和愛護。從而人人相愛,達到“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的社會狀況。墨子認為,兼愛就是社會和諧,民眾融洽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因此,墨子指出,天下之人應不分身份、地位、等級都要對他人施以愛。這表達了“愛無差等”的思想,凸顯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墨子的“兼愛”思想不同於儒家的“親親有術”,“愛有差等”的“愛人”原則,否定了親疏有別的宗法觀念。同時,墨子認為人是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要以“兼以易別“來處理各種關係,他指出,“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因此,兼愛成了墨家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基本原則。

  其次,墨子把“兼相愛”和“交相利”聯絡在一起,倡導舍小利取大利,以大多數人***廣大小生產者***的利益和幸福為標準,指出其出發點就是興利除害。愛人是以利人為目的的。交相利必須以兼相愛為前提,其中興利是墨子的主旨,而興利就要除害,害起主要是不相愛。利是由兼相愛生。“大夫各家愛而不愛易家,故亂易家以利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相反,如果兼相愛,大夫諸侯均從愛出發,通過愛的傳遞,“國都不想攻伐,人家不相亂賊。”愛必言利,以愛啟利,以利寓愛,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兼相愛”並不否定自愛,而是把自愛與相愛結合起來。“交相利”也不是鄙視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與互利兩不偏廢。“墨子認為,愛人就要關心他人利益的實現,“有力者疾以助人,有才者免一分人,又道者勸以教人。”在墨家看來,利人利天下就是義,主張犧牲小利去獲取大利,“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只有“兼愛交利”才能消除社會的禍患,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墨子還主張舍小利取大利,在尊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使得自身的利益得到滿足。墨子並不反對愛自己,但反對只愛自己,反對只顧個人利益,倡導人們應把立足點放在他人利益和幸福上。其實反應的就是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係,在當個人利益和別人利益發生衝突時,應做出自我犧牲,也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應以集體利益為重。

  二、兼愛思想的特點與價值

  墨家兼愛思想有自身的特點和價值,但也有缺陷,總的來說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墨子的“兼愛”思想不同於儒家的“仁愛”。儒家的“仁愛”主要提倡的是有差別的愛,這種愛是根植於宗法血緣之上,是有著“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的由內及外、由己及人、由親到疏的愛。因而,儒家“仁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貴族利益,維護著上下有別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而墨家的“兼愛”主張沒有差別的愛,沒有等級的愛,彼此愛,相互愛,由外及內,由人及己的愛。墨家兼愛思想意在通過宣揚無差別無等級的愛使不同等級的人都具有愛人之心,人人相愛相利,和諧相處,從而使得整個社會和諧穩定。因而,這種兼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小生產者的利益要求,譴責了等級歧視和等級壓迫。所以,墨家提出“興天下之利,出天下之害”的口號。墨家這一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可以說一種社會烏托邦,但反映出了一種道德期盼,反映了下層勞動人民要求平等互愛的心聲。

  其次,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體現了一定的功利主義色彩,交相利是以利他為前提的利益的相互交換,注重了道德和利益的相互聯絡。任繼愈先生在《中國哲學史》裡闡述過功利是墨子的社會生活原則,但墨子的功利思想有別於現代倫理學意義上的功利主義,“現代功利主義的箴言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墨子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投桃者首先不是從利己出發的。”這說明了墨子的愛人不是從自愛出發;利人也不是從自利出發。因此,“墨子把功利原則作為評判人的道德行為的尺度,這為後來正確的理解動機與效果的關係提供了前提,是對中國倫理思想史的一大貢獻。”

  三、兼愛思想對和諧社會建構的借鑑意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墨子的兼愛思想蘊含了豐富的和諧理念,對建設和諧社會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首先,墨子“兼愛”思想倡導人人彼此相愛相利,主張“兼以易別”利人、利己、利天下,這對處理和諧社會中的人我關係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體現了諧社會建設中以人為本、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理念。當前我國提出的和諧社會是覆蓋社會各利益階層和各社會關係之間的和諧。但當前社會中存在著一定的不和諧因素,各種社會矛盾如利益矛盾、經濟競爭、貧富差距等逐漸顯露出來,人際間的關係日趨複雜,特別是網路的介入,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趨生僻。在墨子看來這些不和諧是源於人之間的不相愛,此時應以“兼相愛,交相利”思想來化解,社會各階層之間應互愛互利,和諧處理人際間利益關係,在充滿愛意的氛圍裡考慮他人利益,從而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滿足,通過首先愛他人來創造一個處處充滿愛的社會。墨子的這種思想同樣對現階段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有著借鑑意義。只有和平共處,才能穩定發展,才能和諧安康。但同時我們也因準確的理解和對待兼愛,這裡的兼愛是積極的協調,而不是全盤的否定差異與矛盾。按照辯證法的觀點,統一是多樣性的統一。因此,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我們要在堅持以人為本,兼愛原則的同時,要正視差異,以積極的態度求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協調。

  其次,墨子兼愛思想主張“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倡導舍小利取大利,這種大利和小利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這對於和諧社會建構中堅持集體主義原則有著借鑑意義。如何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以墨子兼愛思想為借鑑應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但又不排斥個人合理利益,努力使二者有機結合。必要時要捨得犧牲小利換取大利,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舍小利取大利並不是絕對的取捨,履行社會責任與尊重個人正當利益是辯證統一的,既要避免個人利益中心化,又要避免集體利益絕對化。同時墨子還主張以“興利除害”作為“兼愛”的出發點,主張要興利就要除害,指出當今害之起的主要原因就是不相愛。怎樣相愛?就是要交相利,這就是倡導做事情要以人民大眾的利益為根本,這與和諧社會建設中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謀而合。這就對為政者和作為個體的人民提出了要求,因此,墨子的兼愛思想對良好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有著重要借鑑意義。

  總而言之,墨家的兼愛思想具有積極的內涵和價值,兼愛思想內含了豐富的和諧理念,對現今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借鑑意義。

簡析孔子的行政倫理思想體系
試析儒家思想中的共同體精神
相關知識
淺談墨家兼愛思想與和諧社會的建構
淺析儒家倫理思想對和諧社會建設的當代價值論文
論析儒家敬畏思想與當前社會道德建設
淺談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淺談孔子權變思想及其在現代的深刻意義
論在倫理道德上關於和諧社會的政治價值觀的思考
淺析儒家管理思想對學校德育管理的啟示
黨員淺談民族英雄思想彙報
淺論孔子權變思想及其在現代的意義
關於儒家倫理思想與當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