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曆史學派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德國曆史學派是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期在德國出現的庸俗經濟學流派。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國曆史學派,希望能幫到你。

  

  德國曆史學派的先驅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此後威廉·羅雪爾將以 F.K.von薩維尼***1779~1861***為代表的法學研究中的歷史方法,應用到經濟學方面,奠定了這一學派的基礎。繼之有B.希爾德布蘭德***1812~1878***和K.G.A.克尼斯***1821~1898***,形成了舊歷史學派。1870年後,由於工人運動和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在舊歷史學派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以G.von施穆勒為首的新歷史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布倫塔諾***1844~1931***和A.瓦格納***1835~1917***。20世紀初期從內部批判歷史學派,並促進歷史學派的解體的主要人物有M.韋貝爾***1864~1920***和W.桑巴特。

  德國曆史舊學派

  李斯特

  李斯特的發展觀由他提出的“生產力理論”、“工業優先理論”和“國家干預理論”三部分組成。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李斯特首先回顧了西歐各國曆史,指出存在著不同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接著,他針對古典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提出了他的“生產力理論”,寫下了他的名言:“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經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注: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商務印書館1983年中文版,第118頁。***。在探討如何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李斯特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見:1.重視教育、科技在生產力進步中作用;2.突出強調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對生產力進步的作用;3.認為產業部門間的協調發展可以促進生產力的進步;4.指出民族精神的進化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李斯特重點強調了優先發展工業的重要意義,認為工業可以促進形成新的民族精神,可以完善國家經濟結構,尤其是可以完善農業等傳統產業部門。這顯然是針對當時德國仍以農業為主、工業落後的現狀而言的。

  不過,“生產力理論”和“工業優先論”都只是鋪墊,李斯特的最終落腳點在於對國家作用的強調上。他認為後進的德國只有在強有力的國家力量的扶持下,才能實現強國之夢。保護關稅,在他看來,是當時德國可採取的提高生產力的最有效手段。可以認為作為古典經濟學對立物的生產力學說和工業優先論是關稅保護政策的理論準備,後者是前二者的邏輯結果和案例分析。關稅保護政策是李斯特為後進德國開出的強國方良,因此而得到大書特書。儘管李斯特的發展觀並不成熟,但他在學說史上,第一次論證了生產力問題,提出並論證了後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路徑問題,從而較好地回答了德國經濟上升過程中提出的理論問題,基本完成了歷史所賦予他的使命。

  羅雪爾

  舊歷史學派的創始人。他1843年出版的《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被稱為“歷史學派的宣言”。他提出國民經濟學是研究國民經濟發展的科學,不是單純的“貨殖術”。他不主張樹立什麼經濟理想,而主張研究國民經濟的性質和需求、滿足國民經濟任務的法律措施以及它們所帶來的效果。他稱這種方法是國民經濟的歷史的解剖學和生理學。他認為人類的經濟動機,既有利己心,也有公德心。他尊重國民經濟的自然法則,這和後來的克尼斯以及施穆勒等人有不同之處,但他本人對自然法則究竟是什麼,也並不明確。他的主要著作《國民經濟學體系》***5卷,1854~1894***,成為德國大學的教科書和文官考試的參考書,廣為普及,為德國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反對工人運動進行辯護。馬克思稱之為“庸俗經濟學的教授形態”

  希爾德布蘭德

  1832年進入萊比錫大學學哲學、歷史和語言學。1836年任佈雷斯勞大學歷史學講師,1839年任教授,1841年轉到馬爾堡大學任國家學教授。1844~1845年任該校校長。1846年因在倫敦參加了德國共產主義者俱樂部的活動,被免去職務。在三月革命期中一度任議會議員,以後亡命瑞士在蘇黎世等地大學任教。1862年和J.康拉德教授***1839~1915***一起創辦《國民經濟學與統計學年鑑》。他本是歷史學家和統計學家,和羅雪爾一樣也是從歷史國家學的基礎,進入到經濟學的研究。但他未能完成他自己的在經濟學方面獨自的體系和方法。他平生關心國家的行政和政治,曾從事鐵路建設事業,成立“儲蓄銀行”以及“寡婦年金金庫”,設立統計局等。1848年他出版了《現在和將來的國民經濟學》***第一卷***,從對過去經濟學說的發展過程的分析,開始研究“現在和未來的經濟學”,表明了他既不同於古典學派又不同於社會主義的立場。該書序言說要將經濟學改造成為各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科學,使經濟學對國民經濟生活的認識,要採用歷史語言學的方法。他的1863年出版的《國民經濟學的當前任務》,敘述了他的方法。但是,他的歷史語言學派和羅雪爾的歷史法學派都是19世紀中葉反啟蒙思想,反理性主義的反動思潮,它們強調民族固有的所謂“民族精神”。

  希爾德布蘭德介紹過恩格斯和P.-J.蒲魯東的學說,他認為妨害普魯士德意志的政治和經濟的統一和發展的原因,以及福利的最大障礙,顯然是由於“貧困”。因此經濟學的任務在於認識“國民生活的經濟方面”來解決“貧困”問題。他提出經濟發展階段的過程是實物經濟、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他企圖借“信用”來消除資本主義的統治和貧困,他把信用經濟階段理想化,看成為道德的平等的世界。他認為貧困者可以藉助“信用”的力量而獲得資本,從而解決貧困這個社會問題

  克尼斯

  克尼斯生於德意志黑森的馬爾堡,曾學習神學和國家學。1846年任馬爾堡大學講師。1855年任弗賴堡大學國家學教授。1861~1865年在巴登國會任大學選舉的議員。1865~1896年任海德堡大學教授,直至去世。他的主要著作有《歷史方法觀的政治經濟學》***1853***。他批判斯密的理論是一種“世界主義”、“永恆主義”、“理論的絕對主義”,忽視了各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差異。他稱自己的經濟學是“相對性原理”,也就是研究國民經濟生活發展,是經濟學的特殊課題。他不同意李斯特、羅雪爾和希爾德布蘭德的歷史發展階段理論和假設,而強調必須通過類比,去探索國民經濟現象的規律性。他反對用單一的公式來規定經濟生活發展的因果關係,認為各國國民經濟不存在共同的發展規律,而各自有它的特殊的具體的發展程序。他認為,這種經濟學只與人類的或某一國家或民族的歷史中某個時代有著有機的聯絡。它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和特定的國家或民族等條件的制約下產生,同時又隨它們的變化而變化。經濟學要從歷史的生活中探求其理論基礎,它的結論只有用歷史的方法來引導解決,經濟學的一般規律,不外是歷史表現的說明和真理進化的表現。經濟學理論的“絕對主義”只能適用於某一特定歷史階段,因為它本身就是時代的產物,因此,不能將某一時代的經濟理論看作是完整無缺的,是最後的東西。

  他強調研究經濟現象、經濟生活必須與其他各種文化現象結合,而不能採取孤立的抽象法。他特別強調歷史的統計的考察,主張歸納法才是經濟學的方法。他認為經濟學既不是精神科學,也不是自然科學,而是以第三種社會現象為研究物件的科學。克尼斯是路德派的新教徒,他的歷史方法以精神因素為動力,有濃厚的宗教信仰。他是新歷史學派倫理主義的先驅,其貨幣理論屬於金屬主義。

瑞士手錶的發展介紹
探究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
相關知識
德國曆史學派簡介
德國曆史學派先驅者李斯特簡介
國立美國曆史博物館介紹
柏林德國曆史博物館在哪裡
奧地利學派簡介
德國寶馬公司簡介
中國茶道學的簡介
常德市歷史沿革簡介
美國曆史博物館英語簡介
古黃國曆史文化陳列館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