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納蘭性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納蘭性德,納蘭氏,原名成德,後改名為性德,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大家平時會關注嗎?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的人物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納蘭氏,原名成德,後改名為性德,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

  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葉赫部首領金石臺。金石臺的妹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的歷史成就

  文學成就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多,儘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3]

  《納蘭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之地。縱觀納蘭性德的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豔,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此外,他的詞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

  《納蘭詞》在納蘭容若生前即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身後更是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家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到了民國時候,納蘭還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王國維贊其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張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寫到一位才子,死於三十歲的壯年,其友慟道:“看到平日寫的詞,我就料他跟那納蘭容若一樣,不能永年的。”

  納蘭性德逝世三百週年紀念之際,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成立,納蘭研究進入一個高潮。1997年8月臺灣歷史文學學會和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共同發起組織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學研討會”在承德舉行,納蘭性德作品研究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納蘭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創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承德有研究納蘭性德的納蘭性德研究所。

  書法成就

  納蘭性德手簡真跡,被中國納蘭性德研究界奉為“國寶”,今藏上海圖書館。手簡共三十六通。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被證實的納蘭性德手稿遺墨,價值極高。

  有一幅對聯,署名納蘭成德,應是改名之前所書。被專家認定為真跡,可能是納蘭容若唯一傳世的大幅書法。

  的歷史評價

  後世評價

  總評

  詩人落拓無羈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脫俗的秉賦,加之才華出眾,功名輕取的瀟灑,與他出身豪門,鐘鳴鼎食,入值宮禁,金階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構成一種常人難以體察的矛盾感受和無形的心理壓抑。加之愛妻早亡,後續難圓舊時夢,以及文學摯友的聚散,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對職業的厭倦,對富貴的輕看,對仕途的不屑,使他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對求之卻不能長久的愛情,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他卻流連嚮往。納蘭性德雖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卻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詞人之一。在當時詞壇中興的局面下,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

  眾人評說納蘭詞

  顧貞觀:容若天資超逸,悠然塵外,所為樂府小令,婉麗悽清,使讀者哀樂不知所主,如聽中宵梵唄,先悽惋而後喜悅。容若詞一種悽忱處,令人不能卒讀,人言愁,我始欲愁。

  陳維嵩:飲水詞哀感頑豔,得南唐二主之遺。

  周之琦:納蘭容若,南唐李重光後身也。予謂重光天籟也,恐非人力所能及。容若長調多不協律,小令則格高韻遠,極纏綿婉約之致,能使殘唐墜緒,絕而復續,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亞乎?

  況周頤:容若承平少年,烏衣公子,天分絕高。適承元、明詞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蟲篆刻之譏。獨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勝起衰之任。其所為詞,純任性靈,纖塵不染,甘受和,白受採,進於沉著渾至何難矣。

  王國維: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陳廷焯:容若飲水詞,在國初亦推作手,較東白堂詞〔佟世南撰,〕似更閒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詞亦淺顯。餘所賞者,惟臨江仙〔寒柳〕第一闋,及天仙子〔淥水亭秋夜、〕酒泉子〔謝卻荼蘼一篇〕三篇耳,餘俱平衍。又菩薩蠻雲:“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亦悽忱,亦閒麗,頗似飛卿語,惜通篇不稱。又太常引雲:“夢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夢醒。”亦頗悽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 《白雨齋詞話》

  陳夢渠:納蘭詞最重名句效應,若之於全詞,未必人人都知之。如:「臨來無限傷心事。」又:「當時只道是尋常。」又:「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又:「誰道飄零不可憐。」又:「人生若只如初見。」於白話文情感中皆可朗朗上口。然全詞如何,讀者未必知。

  近代學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讚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晚清詞人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中國曆代文人追求對物質性理的認識,並把它與人生觀、世界觀等哲學概念聯絡起來,指導生活、事業、並把它藝術化。在哲學的理性與藝術的熱情的交匯點上有所生髮。納蘭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詩詞的形式,以傑出的藝術互為觀照著他的哲學理念。

  的代表詩句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長相思·山一程》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寒。——《臨江仙·寒柳》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悽迷。——《採桑子·當時錯》

  今古河山無定據。——《蝶戀花·出塞》

古代詩人蘇軾的詩句
古代詩人的別稱及由來
相關知識
古代詩人納蘭性德
詩人納蘭性德有名的詩句
經典愛情詩詞納蘭性德
清詞第一人納蘭性德閱讀答案
詞人納蘭性德被譽為什麼
後人詩人對納蘭性德的評價
後人詩人對納蘭性德的評價
詩人納蘭容若和納蘭性德關係
詩人納蘭容若和納蘭性德關係
納蘭性德的勵志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