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在音樂市場的傳承思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摘要:民族音樂經歷了數千年的浩瀚歷史,是中華民族音樂藝術智慧的集聚和民族精神的表達。邁入新世紀,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實現中國音樂市場百川歸海的形勢對中國民族音樂提出了挑戰,民族音樂空間變得狹小,民族音樂在音樂市場的傳承問題顯得至關重要。文章從重視民族音樂在市場中的宣傳和推廣;民族音樂的自我創新;學校民族音樂教育重要性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尋求民族音樂傳承道路。
  關鍵詞:民族音樂;音樂市場;傳承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珍貴的藝術價值。中國民族音樂是世界最早萌發音樂文化的國家之一,上溯至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就有關於音樂活動的記載。中國民族音樂對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地區音樂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民族音樂經歷了數千年的浩瀚歷史,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人民的意識形態互相交融、共同發展,具有鮮明民族個性、集聚中華各民族藝術智慧和創造力,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折射了中華民族人民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邁入新世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各種有形商品與無形商品的流通達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中國音樂市場也一同對外開放,百川歸海的形勢對中國民族音樂來說是一種挑戰。民族音樂在新世紀的傳承問題顯得至關重要。
  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多元的世界各民族音樂開始湧入國內的音樂市場。國內城市化程序的加速和現代工業文明的快速推進,改變著人們的審美習慣、娛樂方式和人文生態環境。我國的民族音樂的生存空間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逐步狹小。中國的民族音樂歷史悠久,如同浩瀚的海洋,至今已收集在冊的民歌約30萬首,民間樂器:200餘種,樂種約100多個,是一切音樂文化的根源和基礎。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中國大眾開始接觸和熟悉多元的音樂藝術內容和形式,人們更傾向於貼近大眾現實生活,滿足大眾精神的寄託音樂。在這種情況下民族音樂正遭受“邊緣化”的困境。
  在經濟學中,人類勞動創造滿足人類某種需求,並通過一般等價物進行交換的物品稱之為商品。音樂無論是聲樂音樂還是器樂音樂,都是經過人的演唱與演奏而產生有一定規律的樂音。音樂作用於人的聽覺器官,反射到人的心理和思想情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在市場經濟中,音樂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現了其商品屬性。因此,從市場經濟觀念出發,音樂也是一種以藝術商品的形式出現在大家面前的。進入新世紀,音樂的內容和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民族音樂如何在音樂市場中攻城略地,讓廣大的受眾所接受和認可顯得至關重要。在音樂市場中平民化和大眾化特點的音樂能讓大眾找到表達自己情感的音樂語言,必然成為追捧的物件。民族音樂歷史悠久,受眾群體具備一定審美思想和音樂素養,對人的精神與審美的提升啟迪作用更強。從目前的狀況看,隨著經濟和社會環境的鉅變,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媒介的普及,民族音樂被現代媒體引領的娛樂文化所掩埋,年輕的一代從審美理念上發生轉變,民族音樂甚至不為年輕一代所知。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媒體為了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往往削減其對音樂藝術性的要求,當對商業效應的追求大過對社會效應追求時中國音樂市場很容易成為消費性傾銷的大市場。隨著開放的中國音樂市場中被大眾認知的音樂藝術形態越來越多,被追捧的流行音樂、通俗歌曲、漂洋過海的西洋音樂、原創網路歌曲等等開始佔據中國音樂市場的較大空間,這種轉變在無形當中促使許多傳統民族音樂失去了受眾。中國民族音樂如何適應音樂市場的變化,進行自我營銷推廣讓更多的人民大眾瞭解和喜愛民族音樂是目前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重視民族音樂在市場的宣傳和推廣。
  
  1 藉助媒體的傳揚。中國民族音樂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是我們國家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現代社會媒體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影響深刻,民族音樂需要藉助媒體的傳揚,為更多的人接受和認可。例如利用電視傳媒在民族音樂這一大眾藝術的普及與教育上發揮作用。具體可以結合民族音樂歷史上音樂發展的路徑內容,聯絡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特定的歷史背景,以講授結合的方式做出很有意思的節目。民族音樂給人以純樸自然,發自肺腑的感受,很多年輕一代卻未能感受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針對互相網路,民族音樂可以開闢具有互動體驗的民族音樂網路頻道,讓更多的年輕一代瞭解和接受民族音樂,並且能及時與受眾群體進行互動交流,讓音樂的溝通更加有效,使民族音樂更為生動和親近大眾。
  2 制定營銷策略。民族音樂具備音樂藝術品的核心價值能夠使人通過音樂滿足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但對音樂藝術品的形式和潛在的音樂藝術品卻不太關注。而後者是音樂藝術品的核心價值能夠實現的重要因素。任何音樂藝術品進入音樂市場都需要音樂作品風格形式與表演者外形,CD的包裝商標、舞臺活動宣傳的形式等與實質內容協調統一,並且努力尋求更加完善的外在形式增加對受眾群體的吸引作用。民族音樂在形式上的重視是很重要的一環,形象化、藝術化的創意和主題,以及音樂藝術品包裝、造型、設計等音樂市場營銷策劃及宣傳推廣能夠幫助民族音樂更快的體現其核心價值被人們熟悉和喜愛。例如,“印象劉三姐”、“雲南印象”、“麗水金沙”、“納西古樂”、“仿唐樂舞”等都是音樂藝術價值和社會效應完美的集中體現。
  
  3 加強民樂與大眾的“對話”。民族音樂可以和流行音樂一樣走進校園,最直接的與學生進行互動,激發青年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情。民族音樂也可以在社群舉辦“雅俗共賞”的社群音樂活動,讓更多的人瞭解民族音樂,拉近民族音樂與大眾的距離,從而開拓民族音樂的傳承平臺。民族音樂不能侷限在少數藝術專業的專家和藝術專業院校的學生,應該更廣泛的吸收民間的精粹,使大眾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薰陶。
  
  二、創新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在新世紀需要一種新的面貌,這也是民族音樂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是個繼承優秀傳統,吸收新的音樂內容和形式,創造出更多優秀作品得到大眾的認可的過程。常見的民歌新唱在推陳出新的過程中,保留了民族音樂的特點,“出奇”而不“出怪”能給大眾帶來高雅興趣是值得肯定的。不僅在民樂內容上,在形式和演出方式上的創新也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清新感受,“女子十二樂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女子十二樂坊”在音樂的形式和演出的方式上大膽創新,是民族音樂與現代審美的撞擊與創新,這樣的方式能夠滿足受眾群體的多層面性,增加了民族音樂固定的受眾群。適當的創新為民族音樂的發展創造可能性,創新能夠為民族音樂注入活力增加民族音樂的受眾群體,同時起到宣傳民族音樂文化的效果。
  
  三、重視學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基礎作用。
  
  學校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的影響是獨一無二。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喜愛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不可分割。學校音樂教育能培養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尊重和熱愛,使青少年產生對民族音樂認同中心作用,是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核心陣地。重視學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基礎作用,長期堅持對青少年的音樂教育,民族音樂藝術才能潤物細無聲的進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人都能接觸音樂,感受民族音樂文化,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協調發展,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謝霜.關於中國民族音樂的幾點思考.[J].藝術廣角.200 8年3月
  [2]龍文波.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路徑探析[l]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第14期
  [3]歐雨近現代中國民族音樂研究發展概況與展望[J]音樂探索2001年第4期
  [4]周洪雷音樂市場營銷及案例分析[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

我國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相互關係
爵士樂在我國通俗歌曲中的運用
相關知識
民族音樂在音樂市場的傳承思考
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定位
麥當勞在中國市場的營銷策略
民族音樂元素在我國流行音樂中的應用思考論文
赫哲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探討論文
淺談音樂在心理學中的作用論文
讓流行音樂在音樂課堂中響起
播音員在音樂專題中的二度創作
民族美聲咽音唱歌學習入門訓練歌唱技巧與發聲方法
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十四課魚市場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