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北流市常見地質災害及防治策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1、 北流市地質災害現狀

  北流市近年來地質災害發生比較頻繁,各鎮不同程度受到災害威脅,災情較為嚴重,災害經濟損失較大。如西埌鎮西衝村大竹根泥石流***BL-049***,造成死亡14人,毀房40間,直接經濟損失27萬元;塘岸鎮金城村紅日巖崩塌***BL-348***,造成4人死亡;新圩鎮覃衝村旺廟腳滑坡***BL-035***造成5人死亡;大里鎮冠塘村佛子衝滑坡***BL-029***造成4人死亡,毀房30間,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大里鎮林垌村鬥田肚滑坡***BL-026***造成3人死亡,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10萬元;民樂鎮石垌村文魁田滑坡***BL-062***造成5人死亡,3人受傷,毀房30間,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民樂鎮蘿村村黃嶺山滑坡***BL-055***造成2人死亡,3人受傷,毀房30間,毀田30畝,迫遷6戶,直接經濟損失200萬元;六麻鎮六美村根竹滑坡***BL-209***造成3人死亡,毀房8間,直接經濟損失5萬元。

  2、 北流市常見地質災害及防治措施

  據調查統計結果,北流市地質災害主要以人為引發地質災害為主,災害種類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2.1 滑坡

  2.1.1 滑坡影響因素 滑坡形成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影響因素是:

  ①人類工程活動: 人類工程活動對滑坡形成的影響主要表現為:a建房削坡:北流市是一個以山地為主的市,山地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85%,因此廣大農村農民建房多於坡腳挖坡修建,一般形成高5~20m,坡度將近直立的邊坡,使邊坡上土體處於臨空狀,在降雨作用下極易產生滑坡。前述滑坡多與該活動有關。b修築公路:在修築公路過程中,普遍高角度切坡,形成高邊坡,導致邊坡巖體結構受到破壞,巖體裸露,加速岩石風化,岩石力學強度體降低,加上坡體臨空,支擋、護坡措施失當,邊坡失穩。如北流市至容縣一級公路滑坡。

  可見,人為工程活動強度與滑坡形成關係密切,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②降雨: 北流市降水充沛,降雨量集中在5~8月份,根據調查統計,滑坡大多在豐水期時發生,其中7~8月滑坡發生的頻率最高,發生滑坡159處,佔滑坡總數的91.9%。而降雨量少的1、2、3、4、9、10、11、12月份,滑坡極少發生,有的月份甚至沒有發生。滑坡數量與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時間關係見圖1-1。

  2.1.2 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貫徹“及早發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後患”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①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係,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岩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築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於巖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a水平鑽孔疏幹;b垂直孔排水;c豎井抽水;d隧洞疏幹;e支撐盲溝。

  ②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

  常用的措施有:a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儘量削減不穩定岩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體不應削減。此法並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b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築擋土牆、護牆等支擋不穩定巖體;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預應力錨杆或錨索,適用於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巖質邊坡;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巖體或土體的強度;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2.2 泥石流

  2.2.1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豐富的固體物源、充足的水源和有利的地形,因此,泥石流的形成受地形條件、地質條件、水文氣象條件的控制。

  ①地形條件 泥石流形成區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個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勢陡峻,溝床縱坡大,地形上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堆積區的地形較平坦開闊,利於碎屑物質的堆積。

  ②地質條件a地質構造:地質構造複雜,斷層褶皺發育,造成岩石破碎,岩石風化強烈,為泥石流提供了物質條件。b地層巖性:地層是泥石流鬆散固體物質的物源。區內花崗岩表層風化強烈,上部第四系殘坡積層鬆散,遇水極易崩解,產生滑坡、崩塌,為區內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如大竹根泥石流。

  ③水文氣象條件 水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又是搬運介質的基本動力。泥石流的形成與短時間內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密切相關。同時降水入滲軟化岩土體,引發岩土體的滑坡、崩塌。

  2.2.2 泥石流防治措施 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滑坡泥石流發生的規律和活動強度,全面規劃,採取遠近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等方式,進行綜合防治。近期目標是:嚴禁亂砍濫伐、亂採亂挖、亂堆亂倒等不良行為;遠期目標是:對從事地面和地下資源開發的單位和個人,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認真落實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儘量減少植被破壞,減少人為水土流失。

  2.3 岩溶地面塌陷

  2.3.1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條件和影響因素 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覆蓋層和地下水活動是塌陷形成的必要條件。多種外界動力因素的作用,影響著土洞的產生、發育和塌坑的形成。

  ①必要條件

  a 岩溶 岩溶洞隙是岩溶塌陷賴以產生的基礎,它為塌陷產生提供了物質運移空間。質純灰巖巖組易被溶蝕,在淺層部位可形成連通性好的洞隙網路系統。在不純灰巖和白雲岩巖組的區域性地段,由於構造影響和地下水逕流條件較好,巖體洞隙也很發育,亦可形成塌陷。

  b 鬆散履蓋土層 調查區的第四系土層具有一個特點:厚度小、鬆散、欠固結、孔隙度大、強度低、含砂量大、易崩解,因此其抗潛蝕、抗崩解、抗塌能力弱。

  c 地下水活動 地下水活動是形成岩溶地面塌陷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又十分活躍的因素,能產生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應:

  A 改變土的容重,增加土層的有效重量,改變土的塑性狀態和力學強度。

  B 水位下降可發生滲流潛蝕作用。

  C 水位急降引起洞隙中負壓力產生吸蝕作用,帶走洞隙充填物,加速土洞垌壁土體的剝蝕和崩解,同時加強滲流潛蝕,作用在土洞頂板,成為附加致塌力。

  ②動力因素

  a 降雨 其效應為使土層增重和降低土體強度。

  b 抽汲地下水 其效應主要是產生滲流潛蝕,開採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頻繁波動,造成地下溶洞中的充填物被淘空,當地下水位下降時,對岩溶空腔上的土層產生反吸作用,誘發地面塌陷。

  ③荷載與振動 荷載與振動使地面變形,土洞頂板變形下陷誘發地面塌陷。

  2.3.2 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①控水措施

  a 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進入塌陷區,可以: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洩流,減少滲漏;對漏水的河、庫、塘鋪底防漏或人工改道;嚴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實。

  b 地下水控水措施 根據水資源條件,規劃地下水開採層位、開採強度、開採時間,合理開採地下水,加強動態監測。危險地段對岩溶通道進行區域性注漿或帷幕灌漿處理。

  ②工程加固措施

  a 清除填堵法:用於相對較淺的塌坑、土洞。

  b 跨越法:用於較深大的塌坑、土洞。

  c 強夯法:用於消除土體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d 鑽孔充氣法:設定通風調壓裝置,破壞岩溶封閉條件,減小衝爆塌陷發生的機會。

  e 灌注填充法:用於埋深較深的溶洞。

  f 深基礎法:用於深度較大,不易跨越的土洞,常用樁基工程。

  g 旋噴加固法:淺部用旋噴樁形成一“硬殼層”,***厚10~20m即可***,其上再設筏板基礎。

  ③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a 開展岩溶地面塌陷的風險評價。

  b 開展岩溶地面塌陷的試驗研究,找出臨界條件。

  c 增強防災意識,建立防災體系。

  3、 結束語

  地質災害會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務必重視地質災害工作,針對不同的地質災害型別,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認真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探究不同地質土層一作物的乾旱原因
淺談古爾圖河河床演變規律及其整治
相關知識
論北流市常見地質災害及防治策略
對公路工程中常見地質災害的分析及防治
中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解決策略探討論文
馬拉松常見運動損傷及防治講解
夏季常見自然災害的防範和應對
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地震災害的防治與自救
法庭辯論技巧之常見的質證內容
地質災害防護小常識
地質災害到來前有什麼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