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節手抄報邊框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催生、推動社會主義向前不斷髮展;同時,馬克思主義者對科技發展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後,都對世界科技革命作出了積極的迴應,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社會主義國家在對科技發展的認識、在為推動科技發展所採取的科技體制、經濟體制、科技發展戰略和科技政策等方面。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 ,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鳥擊落飛機

  我們知道,運動是相對的。當鳥兒與飛機相對而行時,雖然鳥兒的速度不是很大,但是飛機的飛行速度很大,這樣對於飛機來說,鳥兒的速度就很大。速度越大,撞擊的力量就越大。

  比如一隻0.45千克的鳥,撞在速度為每小時80千米的飛機上時,就會產生1500牛頓的力,要是撞在速度為每小時960千米的飛機上,那就要產生21.6萬牛頓的力。如果是一隻1.8千克的鳥撞在速度為每小時 700千米的飛機上,產生的衝擊力比炮彈的衝擊力還要大。所以渾身是肉的鳥兒也能變成擊落飛機的“炮彈”。
 

關於科技的手抄報圖片

  1962年11月,赫赫有名的“子爵號”飛機正在美國馬里蘭州伊利奧特市上空平穩地飛行,突然一聲巨響,飛機從高空栽了下來。事後發現釀成這場空中悲劇的罪魁就是一隻在空中慢慢翱翔的天鵝。

  在我國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1991年10月6日,海南海口市樂東機場,海軍航空兵的一架“014號 ”飛機剛騰空而起,突然,“砰”的一聲巨響,機體猛然一顫,飛行員發現左前三角擋風玻璃完全破碎,令人慶幸的是,飛行員憑著頑強的意志和嫻熟的技術終於使飛機降落在跑道上,追究原因還是一隻迎面飛來的小鳥。

  瞬間的碰撞會產生巨大沖擊力的事例,不只發生在鳥與飛機之間,也可以發生在雞與汽車之間。如果一隻 1.5千克的雞與速度為每小時54千米的汽車相撞時產生的力有2800多牛頓。一次,一位汽車司機開車行使在鄉間公路上,突然,一隻母雞受驚,猛然在車前跳起,結果衝破汽車前窗,一頭撞進駕駛室,並使司機受了傷,可以說,汽車司機沒被母雞撞死真算幸運。

  :莫爾斯電碼

  為了儘快地把有用的資訊傳遞到遠方去,古代的中國,在遙遠的邊塞通向京城的道路上修建了許多烽火臺,邊境一有戰事或其它緊急情況,就一站接著一站地點起烽火,把資訊傳到京城帝王那裡。但是,烽火臺造價很高,還需要晝夜派人駐守瞭望,又不能傳達資訊的具體內容,所以,大量的資訊還得靠人力傳遞。
 

關於科技的手抄報圖片

  公元前490年,希臘人在馬拉松這個地方打敗了波斯軍隊,贏得了保衛國土的勝利。為了讓首都人民儘快地分享這一喜訊,在沒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希臘軍隊的將領就派了一個叫斐迪闢的士兵,徒步從馬拉松平原一刻不停地跑到了當時希臘的首都雅典。當斐迪闢向首都人民報告了勝利的喜訊後,終於因極度疲勞而倒下犧牲了。為了永遠紀念這位英雄,人們就把他所跑的全路路程***42195米***列為長跑比賽的一個專案,並命名為馬拉松賽跑。在古代,人們傳遞資訊是多麼地困難啊。古代人們極力地尋找最快的傳遞資訊的方法,然而,只能在神話小說裡創造出“千里眼”和“順風耳”,以寄託自己的理想。“順風耳”的理想終於由一名美國畫家實現了,他就是電報機的發明者──莫爾斯。

  19世紀初期的一個秋天,在一艘航行的船上,一群旅客正圍著一個名叫傑克遜的醫生,聽他講述發明不久的電磁鐵:一塊馬蹄形的、纏著導線的鐵塊,一通電就會產生吸引力;而電流一斷,吸著的鐵性物質便都掉了下來。大家都被這新鮮事吸引住了。當時莫爾斯也正好在場,他在感到好奇的同時,卻比周圍其他人想得更深、更遠。他向傑克遜問了一個問題:電流在導線裡流動的速度快不快***可見莫爾斯毫無電學知識***?當他知道電流的速度快得在幾千千米長的電線裡,一瞬間就能通過時,一個大膽而又新奇的想法,在他頭腦中出現了。

  海輪上的巧遇,改變了莫爾斯的生活道路。他放棄了自己心愛的繪畫事業,開始了發明電報的艱苦研究工作。十多個春秋過去了,他終於獲得了成功,利用電流一斷一通的原理,發明了電報機和用點畫表達資訊的電碼──“莫爾斯電碼”***目前使用的小學自然課本中選編的電碼就是其中的一種***,使通訊變得便利了。

  電報雖然能迅速地傳遞資訊內容,但是,發報人先得把資訊內容轉換成符號,按一定的操作規律把這種符號傳送到收報人那裡。收報人收到這種符號後,再利用電碼把它所代表的內容翻譯出來,還是比較麻煩。如果能直接傳送語言訊號那該多好啊!人類是永遠也不會滿足的,發明了電報後,又在給自己出新的難題了。

  第一個向這個難題宣戰並獲得勝利的是美國一位研究聾啞語的教師貝爾。貝爾開始研究這個難題時,對電學一竅不通。但是,他在研究人的聲帶過程中想到:聲音是靠聲帶的振動而產生的,能不能把這種振動通過電流的強弱變化送出去呢?能不能把物體的振動變成變化的電流,再把變化的電流還原成物體的振動發出聲音來呢?這可真是個大難題。

  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貝爾來到了千里之外的華盛頓,從頭開始學習電學知識。經過3年的發奮努力,他在機械工匠沃特森的幫助下,終於在1876年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話筒和聽筒。用電流傳送聲音的理想實現了。但是,當時的電話雜音太大,傳送距離又太短,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1878年,大發明家愛迪生對電話機作了較大的改進,使通話距離增長到100多千米。1915年,貝爾又進一步解決了由於長距離通話給電話機帶來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終於在這一年的美國,架起了第一條長達6000多千米的電話線路。

  現在,電話已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訊工具。在一些發達國家,平均每1~2人就擁有一臺電話機。電話的功能也越來越多:有的電話機當主人不在時,能自動地把對方的傳話內容記錄在磁帶上;有的除了通話外,還能同時傳送手寫的文字或圖形;有的甚至能通過電話機前的熒光屏使通話人相互見面。這可真比神話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更神了,因為這種可視電話同時具備了千里眼和順風耳的雙重功能。

科技節手抄報花邊
科技節手抄報邊框大全
相關知識
科技節手抄報邊框設計圖片
科技節手抄報邊框設計
科技節手抄報邊框大全
三年級科技節手抄報邊框
六年級科技節手抄報版面設計
關於小學五年級的科技節手抄報模板設計
母親節手抄報邊框設計模板
科技的手抄報邊框
科技手抄報邊框設計
有關科技的手抄報邊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