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學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沸騰和蒸發是汽化的兩種形式,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汽化和液化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

  2.瞭解沸騰現象,知道什麼是沸點。

  3.知道蒸發可以致冷。知道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液體沸騰時的溫度特點。通過觀察水沸騰前後的氣泡、聲音、溫度的變化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圖象是一種比較直觀的表示物理量變化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心,樂於探索未知事物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主要介紹有關汽化和液化的知識,包括探究液體沸騰的特點,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熱、液化放熱等。本節教學內容由“沸騰”“蒸發”和“液化”三部分內容組成。汽化和液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與學生的生活聯絡密切。本節通過探究水的沸騰,讓學生經歷一個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進一步掌握“溫度—時間”圖象來處理實驗資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常見的熱現象中的物理道理。

  教學重點: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分析概括和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概括和表述,總結出沸騰的特點,並對生活中蒸發現象的觀察、分析得出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三、教學策略

  為了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實驗機會,提高學生對實驗探究是物理學常用的方法之一的認識,在本節課中,對於汽化和液化的理解及蒸發的相關知識,通過引導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實驗,從中發現問題,啟發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規律,並用以解決問題。而對於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水的沸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此有了一些初步認識,採用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實驗探究,通過觀察、討論,同時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多動腦、動手、動眼、動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著重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從中觀察並分析得出結論,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創設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積極思維、主動探索、動手實驗等一系列活動來獲得新知。同時應用多媒體畫面展現生活中的例項來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水槽、塑料袋、酒精、熱水、燒杯、鐵架臺、溫度計、酒精燈、石棉網、紙蓋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5分鐘) 教師手上蘸些酒精,然後在黑板上寫字,讓學生觀察,看到什麼現象?說明什麼問題?
學生實驗: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幾滴酒精,放入熱水中。然後把塑料袋從熱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請同學們觀察塑料袋的變化,聞一聞、看一看塑料口袋內有什麼?並猜想這可能是什麼原因。
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為什麼塑料袋在熱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卻變癟了?
歸納總結:物質的液態和氣態可以相互轉化。
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汽化。
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
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和這個類似?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物體的液化和汽化現象。汽化現象可分為兩類:蒸發和沸騰。
學生觀察並回答:黑板上的“溼”字馬上不見了,說明液態的酒精變成氣態跑掉了。
酒精在熱水中由液態變為氣態,體積大大增加而使塑料袋鼓起;在冷水中,酒精由氣態變為液態,體積大大縮小,而使塑料袋變癟了。
 
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望和探索慾望,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體現從生活到物理的課程理念。
新課教學
(30分鐘)
一、沸騰
我們每天要喝開水,開水是把水燒開,水“開”了物理學中叫做沸騰。現在回憶一下燒水時的有關情況,思考:水是不是一開始燒就沸騰了?你怎樣判斷水是否在沸騰?
初步總結: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
實驗──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提出問題
水在沸騰時有什麼特徵?水沸騰後如果繼續加熱,溫度是不是越來越高?水裡的氣泡是怎麼來的?
猜想和假設
因為沸騰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現象,可以讓同學們相互討論、思考和猜想,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和猜想列在黑板上,並進行歸類。如:水沸騰時溫度會上升……
根據學生情況提出:
要進一步研究沸騰現象,還需要通過實驗仔細觀察。
重點觀察:(1)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2)氣泡的生成和變化情況。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明確了實驗目的,讓學生根據需要確定器材: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的紙板、溫度計、水、鐘錶。
設計實驗方案時,讓學生思考討論:怎樣才能使水儘快沸騰?
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
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學會分工合作,如計時、觀察氣泡的變化情況、溫度的變化,溫度計的使用方法、酒精燈的正確操作在此得到進一步的複習鞏固,要求同學們將觀察到的資料和現象記錄在表格中。
要注意觀察水沸騰前後的氣泡和溫度的變化;要記錄當水溫升高時,每隔1min記錄一次溫度計的示數,直至水沸騰後3~5min;實驗後要畫出水沸騰前後溫度隨時間的變化圖象。
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1)繪製“溫度—時間”圖象。
實驗結束後,根據記錄的資料,在書本“水沸騰時的溫度—時間圖象”中標出相應的座標點,用平滑的曲線把這些點連線起來。
(2)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繪製的水沸騰的“溫度—時間”圖象。
交流評估
小組的同學在實驗時,得出水的沸點不是100℃,這時教師要肯定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給予鼓勵。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實驗使用的溫度計存在質量問題,也可能是本地的氣壓不是一標準大氣壓。
交流、討論:
(1)水沸騰時,你從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麼現象?水中氣泡內的氣體是從哪兒來的?
(2)水沸騰時,繼續加熱,水的溫度變化嗎?
(3)曲線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騰前的過程?水的溫度怎樣變化?曲線上的哪一段對應水的沸騰過程?水的溫度怎樣變化?
(4)根據觀察的現象,結合圖象分析液體沸騰有什麼特點?
歸納總結:
(1)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沸騰時,繼續加熱,液體的溫度保持不變。
(2)沸點的概念:液體沸騰時保持不變的溫度稱作沸點。
學生活動:觀察“幾種液體的沸點”表。指出液體沸點與大氣壓有關,像我們用的高壓鍋,鍋內氣壓高於標準大氣壓,所以高壓鍋內水的沸點也高於100℃。而高原的氣壓低於標準大氣壓,所以高原上水的沸點低於100℃。要記住酒精的沸點78℃、水銀的沸點357℃。思考:為什麼不能用酒精溫度計測量沸水的溫度?如何把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分離開?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可以回答:水要加熱一段時間才會沸騰;水沸騰時,水中產生大量的氣泡,氣泡從水底上升,逐漸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開來,同時液麵上方出現大量“白氣”。
 
 
 
 
 
 
 
 
 
 
 
 
 
 
 
 
 
 
 
 
 
 
 
讓學生展開討論,歸納出有效措施:加蓋子、選取溫度適當高一些的水來加熱、水量適中。
 
 
 
 
 
 
 
 
 
 
 
 
 
 
 
 
 
 
 
 
 
 
 
 
 
 
 
 
(1)水中的氣泡上升,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開來。氣泡內的氣體就是水變成的水蒸氣。這說明水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水沸騰時溫度不變,說明水沸騰在一定溫度下發生。
(3)曲線的上升階段表示水沸騰前的過程,此時水的溫度不斷升高。曲線的水平階段表示水沸騰正在沸騰的過程,此時水的溫度保持不變。
(4)沸騰時,繼續加熱,液體的溫度保持不變。
 
 
 
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
 
 
 
 
 
 
 
 
 
 
 
 
 
在探究水的沸騰實驗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步驟和方法。
 
 
 
 
 
 
 
 
 
 
 
 
 
 
 
 
 
 
 
 
 
 
 
 
 
 
 
 
 
 
 
深化對水沸騰特點的認識。
 
 
 
 
 
 
 
 
 
 
 
 
 
 
 
 
 
 
 
 
 
 
 
 
培養學生從表格資料中獲取資訊的能力。
 
 
 
 
 
二、蒸發
溼衣服無論是在溫度高的夏天,還是在溫度低的秋天,都能變幹,這說明什麼?為什麼晾晒衣服要把衣服展開並放在陽光下和通風處?
讓學生按課本“想想做做”進行實驗,思考:
如果溫度計玻璃泡上不塗酒精,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會變化嗎?把酒精反覆塗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有什麼變化?
總結:
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汽化現象。蒸發只在液體表面發生,汽化比較緩慢。
液體在蒸發過程中吸熱,有製冷作用。
影響蒸發快慢有三個因素:液體的溫度越高蒸發越快,液體的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液體表面氣流越快蒸發越快。
觀察課本圖3.3—5,你能解釋這些現象嗎?
學生們相互討論、教師啟發誘導。
游泳後剛從水中出來,人身體上有水,面板上的水分蒸發,水在蒸發過程中需要吸熱,就要從人的面板吸收熱量,使體溫下降,所以感覺特別冷。天熱時,由於狗沒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熱,只得伸長舌頭,大口喘氣,靠加快呼吸,增加蒸發量來散熱。
學生交流討論:比較蒸發和沸騰兩種現象,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思考並回答:說明蒸發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並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蒸發是比較緩慢的汽化現象;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表面的氣流快慢和溫度有關。
 
如果溫度計上不塗酒精,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不變;把酒精反覆塗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先下降後上升。這是因為液體在蒸發過程中要吸熱使周圍和它接觸的物體溫度降低。?
 
 
 
從具體例項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體現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
 
 
 
 
 
 
 
 
 
 
 
 
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液化
前面我們看到,把塑料袋從熱水中拿出,晾一會兒,塑料袋變癟,並且有酒精液滴,這過程說明了什麼?大家思考,並相互討論。
指出所有氣體在溫度降到足夠低時都可以液化,這是液化的一種途徑。在一定的溫度下,壓縮體積也可以使氣體液化,這是液化的第二種途徑。我們家中用的液化氣罐,就是在常溫下用壓縮體積的辦法使石油氣變成液體後裝入鋼罐的。氣體打火機用的丁烷氣體,是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使它成為液態,儲存在打火機裡的。還有我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第三級的燃料,用氫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劑,這些裝在火箭裡的氫和氧都是以液體狀態存在的。
既然液化是汽化逆過程,它是吸熱還是放熱?能用例子解釋嗎?
總結:使氣體液化有兩種途徑:(1)降低溫度;(2)壓縮體積。
有關“白氣”的形成問題,指出:“白氣”不是水蒸氣,而是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水蒸氣與空氣一樣是無色透明的氣體,是看不到的。大家知道,北方的冬天,人的口中能撥出“白氣”,但夏天卻不能。這是因為人撥出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氣,在冬天能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所以能看到;而夏天溫度高,撥出的水蒸氣不能遇冷液化,所以看不到。
思考:汽化和液化有什麼不同?
 
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降低溫度可以使氣體液化。
 
 
 
 
 
 
 
 
 
 
 
 
學生思考回答:汽化吸熱,液化要放熱。
100℃水蒸氣的燙傷比100℃開水燙傷更嚴重。因為100℃水蒸氣要液化就要放熱這樣燙傷更嚴重。
 
 
 
 
 
 
 
 
 
 
 
 
 
 
瞭解使氣體液化的好處。
 
 
 
 
 
 
認為“白氣”就是水蒸氣,這是生活中常見的錯誤。科學可以使人們改正錯誤。
課堂小結
(5分鐘)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後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梳理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初二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善於啟發學生,發揚民主,鼓勵並尊重每一位學生髮表的個人見解,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意識,如:在“怎樣防止陽臺的花草因蒸發過度而枯萎。”這一環節中,學生有許多創新的想法。在整堂課中師生情感交流充分,資訊反饋及時,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爭相舉手發言,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調動。這堂課的學生實驗器材均來源於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僅取材方便,還能廢物利用如:酒瓶蓋製作的探究影響蒸發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屬湯勺、打火機等。實驗設計有理有節,使整堂課在學生主動思考、討論和實驗探究中進行。

  本節課中採用的多媒體形式表達的主要是文字、畫面、錄影等能夠互動式處理的資訊,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簡捷、和諧、方便、環保。課前教師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拍攝了大量的錄影資料如:“高壓鍋產生蒸汽”、冰櫃裡取出的飲料瓶外有許多水珠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實驗室通風櫥完成的“乙醚液化”這個實驗,學生通過擠壓注射器活塞使乙#from 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 end#醚液滴出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課堂教學一次次達到高潮。

初二物理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初一物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科教版初二物理上冊第四章教學設計
初二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反思
初二物理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
初中物理分子熱運動教學設計
初三物理分子熱運動教學設計
高中物理時間和位移教學設計
初三物理電流和電路教學視訊
初二物理上冊第三章教學教案科教版
初二物理光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九年級上冊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