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舒伯特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舒伯特人物簡介

  舒伯特***1797年-1828年***,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創作生涯雖然很短暫,卻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600多首委婉動聽的藝術歌曲,為世界音樂寶庫增添了耀眼的光輝。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聖母頌》、《菩提樹》、《鱒魚》、《小夜曲》、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絃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它作品。他是十八、十九世紀以來第一個以優秀的歌曲創作聞名於世的作曲家,人們稱譽他為“歌曲之王”。

  舒伯特個人經歷

  早年生活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於維也納近郊的裡希田塔爾。他父親弗朗茨·西奧多·弗洛瑞安***Franz Theodor Florian***是一個莫拉維亞農夫的兒子,是一個教區學校的校長。他的母親伊利莎白·維茲***Elizabeth Vietz***在結婚前是一個女僕。舒伯特連他在內共有15名兄弟姊妹,不過這15人當中,有10名在出生後不久就病死。他們的父親是一位知名的教師,同時也是一位業餘音樂家,將自己的音樂知識都傳授給了兒子。

  從五歲開始,舒伯特就隨父親開始學習,六歲時開始進入學校上課,他的音樂的啟蒙也從那時開始。父親教導他小提琴的基礎,當他七歲時,師從霍爾澤教堂的樂隊長-- 邁克爾·霍爾澤,學習音樂。可是霍爾澤根本教不了他,要教的內容他早就會了。所以上課的內容變成了聊天,或者經常就是霍爾澤目瞪口呆地看著舒伯特,吃驚的 說不出話來。小舒伯特從一名學徒工那裡學到更多的東西。那個學徒工曾帶他去臨近的一個鋼琴倉庫,給他以比他貧窮的家庭所能給予的更好的樂器練習機會。他的早年教育更顯不足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在那個年代,一個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個在公眾面前的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機會幾乎微乎其微。這樣看來,他童年的音樂啟蒙教育是不夠他踏上音樂家之路的。

  1808年8月,他考進了皇家神學寄宿學校,並在皇家教堂童聲合唱團裡唱歌。在那裡舒伯特開始接觸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響曲。正是大量不斷地接觸各種各樣的曲譜,以及經常去歌劇院聽歌劇,舒伯特開始為他的後來的音樂造詣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他的天賦引起了當時頂級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裡的注意,薩列裡決定教授他作曲和音樂理論。舒伯特早期的室內樂很有特點,後來人們知道他家在週日和節假日經常演練絃樂四重奏,他的兩個兄弟拉小提琴,他父親大提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這正是他後來為之譜曲的業餘合唱的雛形。

  他在寄宿學校後來的時光裡,又陸續寫了很多室內樂,幾首歌曲,一些鋼琴曲片斷,一首Kyrie ***D.31***和Salve Regina ***D.27***,一首風琴octet***D.72/72a*** - 據說是悼念他1812年去世的母親。一首cantata ***D.110***,words and music,for his father's name-day in 1813,和他的畢業作品 - 生命***life***,他的第一首交響曲***D.82***。

  譜寫天鵝

  伯特的歌曲集《天鵝之歌》作於1828年,他死後的第2年,出版商哈斯林格冠以《天鵝之歌》的名稱出版,以喻作曲家的不朽絕筆。《天鵝之歌》共14首歌曲,歌詞都採用當時的青年詩人的作品:前7首為雷爾斯塔布***1799-1860***所作,後6首是當時還沒有名氣的海涅***1797-1856***的詩,最後一首是塞德爾***1804-1875***的作品。這些歌曲正是舒伯特最後一年未曾發表的歌曲其中一部份,舒伯特死後由出版商哈斯林格加以整理編輯而成。相傳天鵝在臨死前的哀啼格外悽美,後人於是將藝術家、音樂家、或是文學家生前最後的作品稱為“天鵝之歌”。

  嚴格說來,《天鵝之歌》並不能稱之為聲樂套曲,畢竟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作品風格,再加上本曲是由出版商集結而成,沒有前兩部作品***《美麗的磨坊少女》以及《冬之旅》***單純的情節主軸或是一氣呵成的心情抒發。另一方面,關於舒伯特生前是否有意將瑞爾斯塔與海涅的詩集合發表,至今仍舊不得而知。

  作曲者舒伯特對不同的詩人一向有不同的作曲風格,前七首瑞爾斯塔較為寬廣而抒情,可從中聽到作曲者過去音樂手法的再現。諸如第一首《愛的訊息》,彷佛又聽見了《美麗的磨坊少女》中的流水聲;而在《春之渴望》中也可見到以快速三連音伴奏的早期手法。反之,海涅的詩本身就取材於真實生活的體驗,舒伯特在晚期對海涅詩作的處理則是精簡而具有戲劇性。後一首由賽德所作的《信鴿》,是舒伯特真正生前最後的作品,他以單一節奏貫穿全曲,氣氛輕鬆而旋律優美,彷佛聽見舒伯特離世前依舊沈醉於歡快的樂聲中。

  教師生涯

  在1813年底他離開了寄宿學校,同時為了避免服役便去了他父親的學校作為底班的教師。此時他的父親也與一位來自近郊 Gumpendorf 絲綢商人的女兒Anna Kleyenboeck再婚。其後的兩年裡年輕的舒伯特忍受著繁雜的工作,他倒也遊刃有餘。尤其是薩列裡一直對他單獨教授作曲。可以說薩列裡是教他時間最 長也是對他最有影響的老師。因為薩列裡是頭一個將Biedermeier***指1815-1848***風格溶入維也納教堂音樂的作曲家,所以舒伯特早期作品有 他老師的教堂音樂的特點就不足為奇了。另外薩列裡用多種語言寫了大量歌曲,這也對舒伯特早期大量出產歌曲給出瞭解釋。他的第一部歌劇-- Des Teufels Lustschloss ***D.84*** -- 和F大調第一部彌撒曲***D.105*** -- 都作於1814年,同年他還寫了三部絃樂四重奏,第一首交響曲no.2 in B-flat major ***D.125***和17首歌曲,其中包括經典的Der Taucher***D.77/111*** 和 Gretchen am Spinnrade ***D.118,published as Op.2***。但這些和1815年的作品數量比,就遜色了。

  在1815年,儘管有教課的工作,還要找薩列裡上課,以及生活的很多雜事,他的產量高得讓人難以 置信。降B大調第二交響曲***D.125*** 完成了,緊接著第三號D大調***D.200***。他又寫了兩首彌薩曲,第一首僅用了六天。三首歌劇Der vierjährige Posten ***D.190***,Fernando ***D.220*** 和Claudine von Villabella ***D.239***-- 另外兩首,Adrast ***D.137*** 和 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 ***D.326***,沒有完成。另外還有一部絃樂四重奏,四部奏鳴曲,及零散的鋼琴曲,以及146 首歌曲。有些歌曲還很長。他光10月15日寫了8首歌,10月19日7首。

  1814年12月舒伯特結識了詩人Johann Mayrhofer: 由於舒伯特的性格,他們的友誼很快發展至親密無間。他倆的脾氣不一樣,舒伯特率直,開放,陽光,Mayrhofer憂鬱,沉默寡言,將人生看作對人的忍耐力的考驗。他們的友誼,對舒伯特後來的幫助是多方面。

  朋友的支援

  如果說1815年是舒伯特創作豐富的一年,那麼1816年卻是他命運轉折的一年。他為歌德的詩歌魔王譜曲,為好友Spaun驚歎不已。幾周後,一個家境殷實的學生Franz von Schober,因為曾經在Spaun的家裡聽過舒伯特的歌曲,前來拜訪。他提出讓舒伯特辭去學校的差事,並資助他安心進行音樂創作。這個建議可謂雪中送炭。因為舒伯特剛剛申請盧布林雅那宮廷樂師未果,正為壓抑的教職悶悶不樂。他父親很快同意了他的決定,很快在四月末他搬到了Schober家寄宿。舒伯特曾經為了補貼家用試圖教授音樂,但很快放棄,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創作中。他後來說,"我整天都在寫,每當我完成一部,馬上開始下一部。"

  同一時期舒伯特的朋友圈子也不斷擴大。Mayrhofer介紹他認識Johann Michael Vogl,著名的男中音,他為給舒伯特擴大影響經常在維也納的沙龍演唱他譜的歌曲:Anselm Huttenbrenner和他的兄弟Joseph是舒伯特的忠實歌迷。出色的鋼琴家Joseph von Gahy經常演奏他的奏鳴曲和幻想曲。音樂世家Sonnleithner一家,因為大兒子與舒伯特在皇家學院是同學,讓舒伯特自由出入,而且為他舉辦音樂聚會,這種聚會很快被稱為“舒伯特圈子***Schubertiaden***”。生計對於舒伯特來說也不是問題。毫無疑問,舒伯特當時一無所有,他辭掉了教職,卻也沒有演出收入。而且那時沒有出版商對他的作品感興趣。但是他的仗義朋友們經常無所求地接濟他。有的給他提供住處,有的提供樂器。他們一起出去吃飯,碰上誰帶錢誰就付錢。舒伯特是聚會的明星,但一貧如洗。據說他有十幾個外號。最有特點的一個是“什麼能耐?”,更通俗一些就是“他買單?”當一個新人被介紹給舒伯特認識時,他經常這樣問。舒伯特的另一個外號是“小蘑菇”。因為他只有1米57,又是個小胖子。

  1820年標誌著舒伯特風格走向成熟。未完成的清唱劇"Lazarus" ***D.689*** 於2月動工,隨後主要的還有“the 23rd Psalm” ***D.706***,“靈魂之歌”***Gesang der Geister*** ***D.705/714***,“Quartettsatz” in C minor ***D.703***和“流浪者幻想曲”。而且對於他作曲生涯更有意義的是在那一年他的兩部歌劇在K?rntnerthor theatre上演:“孿生兄弟”***Die Zwillingsbruder”******D.647***和“神奇的豎琴”***Die Zauberharfe*** ***D.644***。儘管如此,他的大部分作品仍然侷限於由Gundelhof的業餘歌唱團演唱,這個歌唱團是早期他家的家庭四重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時的舒伯特嚮往著一份更體面的職位從而贏得更多的聽眾。無奈的是出版商都對他絲毫不感興趣。直到他的朋友Vogl於1821年二月演唱了魔王,Anton Diabelli 才猶豫不決地同意印刷他的一些作品並付款,但合同很快被解除。舒伯特從那些出版社裡得到的報酬是那樣的可憐和微乎其微。這不是他朋友的錯,只能說維也納的聽眾不識才,而造成這個悲劇的罪魁禍首就是那些中間人,是他們把舒伯特隱藏在觀眾視線之外。

  事業上的挫折驅使舒伯特走近青樓女子,他希望這些思想簡單的女子們可以使他壓抑的心情得以解脫。不幸的是舒伯特1823年1月被感染梅毒,這在當時是不治之症。當年秋天舒伯特入院治療,有所好轉,但次年年初他精神也受到重創,在一封信中他寫到:“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憐的人”。

  演藝經歷

  1823 年舒伯特完成了第一個為Wilhelm Muller的詩歌創作的歌曲集“快樂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ullerin***,D. 795,. 這部作品以及後來的“冬季之旅“***Winterreise*** D. 911,被廣泛地認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巔峰之作。

  1824年舒伯特寫了壯麗的Octet in F ***D.803***,"A Sketch for a Grand Symphony"; 當年夏天他重返?eliezovce,在那裡他被匈牙利的當地語言特色深深吸引,而寫成了Divertissement a l'Hongroise ***D.818***和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D.804***。舒伯特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伯爵夫人,他當時的學生Caroline Esterhazy。無論後人如何評價這段羅曼史,在歷史上都無從查證。

  前幾年的事業的低潮在1825年終於有了轉折。舒伯特的作品源源不斷被出版,經濟上的壓力有所緩和。舒伯特當年夏天在上奧地利度過愉快的假期,被當 地人狂熱追捧。正是在這次旅行中舒伯特創作了歌曲集"Songs from Sir Walter Scott",其中包含了著名的“Ellens dritter Gesang”,D.839,也就是當代人們熟悉的“Ave Maria”。

  從1826年到1828年舒伯特除了在1827年去過一次格拉茨,一直呆在維也納。回憶這三年的時光,好像除了作曲外鮮有故事發生。1826年他把一部交響曲獻給音樂家之友協會而拿到了報酬。在1828年春天他第一次也是一生僅有的一次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好評如潮。但他那些作品就象一部自傳。“死亡與少女” ***D.810***寫於1825-1826冬天,並於1826年1月25日首演。這年晚些時候“Rondeau brilliant”問世。

  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天之旅” ***D.911***,以及兩首鋼琴三重奏***B flat,D.898; and E flat,D.929***。

  舒伯特小夜曲

  《小夜曲》, 這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後完成的獨唱藝術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採用德國詩人萊爾斯塔勃的詩篇譜寫成。

  作為西洋樂曲體裁之一的”小夜曲”, 都以愛情為題材,這首《小夜曲》也不例外。”我的歌聲穿過黑夜輕輕飄向你……”,在鋼琴上奏出的六絃琴音響的導引和烘托下,響起了一個青年向他心愛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傾訴。隨著感情逐漸升華,曲調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便在懇求、期待的情緒中結束。抒情而安謐的間奏之後,音樂轉入同名大調,”親愛的請聽我訴說,快快投入我的懷抱”,情緒比較激動,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後是由第二段引伸而來的後奏,彷彿愛情的歌聲在夜曲的旋律中迴盪。 樂句之間出現的鋼琴間奏是對歌聲的呼應,意味著歌手所期望聽到的迴響。

  小夜曲產生於歐洲十七、十八世紀,原為男人夜晚向心上人求愛所唱的歌曲,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這裡鋼琴曲低聲部一連串和絃式的音樂進行,就是模擬吉他伴奏的音型,用以襯托幽靜深情的歌聲。古今中外有不少作曲家都寫過小夜曲,據說以舒伯特的這一首流傳最廣,至今仍可在音樂會、磁帶、唱片中經常聽到她。

  舒伯特搖籃曲

  舒伯特搖籃曲這首歌曲是奧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19歲時以克勞迪烏斯的詩譜寫的。那時的舒伯特生活很貧苦。有一天晚上,他沒有吃飯,餓著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見一個熟人,借點錢好充飢。但好久也沒有碰到熟人。這時他走到一家豪華的酒店門前,他走了進去,在一張桌子前坐下,他忽然發現飯桌上有一張舊報紙,舒伯特就拿起翻看著。他見上面有一首小詩:“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雙手輕輕搖著你,……”這首樸素、動人的詩,打動了作曲家的心靈,他眼前出現了慈愛的母親的形象。是呀,在那寧靜的夜晚,母親輕輕地拍著孩子,哼唱著搖籃曲,銀色的月光透過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於是,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拿出一支鉛筆,一面哼唱著,一面急速地譜寫著。

  舒伯特寫好後,把歌曲交給了飯店的老闆,老闆雖然不懂音樂,但覺得這首曲子那麼好聽,那麼優美,便給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燒牛肉。

  舒伯特在貧困中,以美好的心靈為母親和孩子們寫下了這首甜美的歌曲,這首《搖籃曲》很快在世界各地傳唱開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卻在貧困中死去了…

  舒伯特鱒魚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經創作完成了許多室內樂作品。舒伯特的室內樂中,被認為藝術成就最高的是鋼琴五重奏,而這首《鱒魚》五重奏***OP.114號***,則是他所有的室內樂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愛的一首。這部作品旋律優美,充滿明朗靚麗的光澤,洋溢著生命的無限活力,令聆聽者難以忘懷。由於作品的第四樂章是根據舒伯特創作的歌曲《鱒魚》的主題而寫成的變奏曲,所以這部作品被世人稱為《鱒魚》五重奏。

  野玫瑰舒伯特

  《野玫瑰》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舒伯特一生作品甚豐,僅藝術歌曲就有643首,被譽為“歌曲之王”。「野玫瑰」這首詩歌因其意境優美,將其譜曲的作曲家很多,其中以舒伯特 music 及威納***H. Werner*** music 所作二曲最為有名,亦流傳最廣。

  舒伯特魔王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據歌德同名詩創作,作於1815年。當時作者只有18歲,這首敘事曲被編為作品第1號。全詩的故事情節:父親懷抱發高燒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裡騎著馬飛馳,森林中的魔王不斷引誘孩子,孩子發出陣陣驚呼,最後終於在父親懷抱中死去。歌曲採用通譜手法,一氣呵成,氣勢巨集大。詩歌中敘述者、父親、孩子及魔王四個不同角色由不同的音調體現出來。作者充分展示了戲劇性的情節,如鋼琴伴奏模擬馬蹄疾奔的節奏貫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風聲描繪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風颯諷、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悶恐懼的氣氛。作者還以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驚呼,形象地刻畫出孩子愈加驚恐的神情。

  《魔王》是一首戲劇性、藝術性很強的敘事歌曲。演唱者要善於用不同的音色變化和感情處理來表現四個不同人物。這首歌曲創作於1815年,全曲以德國詩人歌德的同名敘事詩為詞,通過不同的旋律音調,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鋼琴模仿持續不斷的急馳馬蹄聲和呼嘯的風聲的三連音,表現了敘事詩裡兒子、父親、魔王以及敘事者四個性格各異的人物和特定的環境。敘述了一個在昏暗的大風之夜,父親懷抱生病的兒子在煙霧籠罩的森林裡策馬疾馳,黑暗中傳來昏迷的孩子緊張、驚恐的呼叫,凶惡、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誘、威逼孩子隨他而去的故事。這首歌曲雖然是自由發展,但保持結構的統一和形式的完美。

  創作風格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

  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內樂作品都帶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記,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柏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

  舒伯特最廣為流傳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這些歌曲都是從詩的內心情感中直接產生出來的,沒有人能勝過他那洋溢的才華和清新的情感。鋼琴伴奏也產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兩個小節描繪出潺潺小溪,街頭藝人破舊的手搖風琴,或是“天堂門前”的雲雀。談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對《C大調交響曲》的評論:“這種音樂把我們引入一種境地,使我們忘卻了以前曾有過的東西。”


  看過的人還:

天主教思想家奧古斯丁簡介
古典音樂家帕格尼尼簡介
相關知識
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舒伯特簡介
奧地利著名文學家茨威格簡介
奧地利音樂家舒伯特
著名音樂家李斯特是哪國人
音樂家舒曼的簡介
德國著名作曲家舒曼的簡介
音樂家舒伯特有什麼重要貢獻
著名音樂家的勵志故事
著名戲劇家馬致遠簡介
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