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的語錄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其中他提出的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也是廣泛流傳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精選

  1、愛別人就是一種個人保險或投資,它是會得到償還的。可是絕大多數人都很近視,看不出這種長期投資的價值。

  2、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範圍以外的東西。但是,他若是竭盡全力,總還有一些東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範圍以內。因此,人只有已經做了他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以後,對於那些仍然要來到的東西才只好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靜地、無可奈何地接受它。

  3、我的讀書經驗,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4、科學可以增加人的積極知識,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5、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凶。”我們應該知道自然規律,根據它們來指導個人行動。老子把這叫做“襲明”。人“襲明”的通則是,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麼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誰若想變強,就必須從感到他弱開始。

  6、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觀點上。所有這些觀點都是相對的。《齊物論》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永遠在變化,而且有許多方面。所以對於同一事物可以有許多觀點。只要我們這樣說,就是假定有一個站得更高的觀點。如果我們接受了這個假定,就沒有必要自己來決定孰是孰非。

  7、所謂名譽者,是眾人對於我的過人之處的承認;若我雖有過人之處,眾人不願意承認,則雖有過人之睡,名亦不立。

  8、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9、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10、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

  11、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於日用平常行事外,別有用功,別有修行。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禪師們所說的不修之修。

  12、 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13、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

  14、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不一樣。“同”不能容“異”;“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譬如一道好菜,必須把許多不同的味道和起來成為一種統一的、新的中載道一首好樂章,必須把許多不同的聲音綜合起來成為一個新的統一體。只有一種味道、一個聲音,那是“同”;各種味道,不同聲音,配合起來,那是“和”。

  15、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16、大學應該是國家的知識庫,民族的智囊團。

  17、 世界上,歷史上,凡在某方面有大成就底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別努力底人。古人說:“業精於勤。”人沒有不勤而能精於某業底。

  18、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瞭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於人生的瞭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別。境界的不同,是由於認識的互異。這有如旅行遊山一樣,地質學家與詩人雖同往遊山,可是地質學家的觀感和詩人的觀感,卻大不相同。

  19、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論所做何事,皆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這一類人既不貪生,又不怕死。他們曉得除“我”以外,上面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瞭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個人與社會是部分與全體的關係。

  20、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21、 其實“先定”是沒有的,即使有,也無用先知。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註定你將來要發財,到時自然會發財;命定你要做官,將來自然做官;命定了將來要討飯,自然要討飯。先知了也不能更改,不能轉變,又何必要預先知道呢!

  22、英雄是時勢造出來的,不是學校造出來的。世界上沒有造英雄的學校;也沒有造詩人、發明家的學校。這些人可以是學校出身,但他們的成就,卻不是靠學校的。

國學大師吳宓生平簡介
國學大師馮友蘭的生平簡介
相關知識
馮友蘭的語錄
微信朋友圈的語錄經典
馮小剛的語錄
國學大師馮友蘭的生平簡介
馮友蘭的一生是怎樣
馮友蘭的故事是怎樣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論文
適合男生失戀發朋友圈的語錄
適合女生失戀發朋友圈的語錄
朋友圈的語錄勵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