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舞蹈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中國古代的一些舞蹈史,你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經典中國古典舞蹈,從古老的巫舞開始,歷經數千年,產生了無數的經典作品。最早的巫舞是一種古代巫覡祭祀活動中舞蹈的總稱,過去在祭祀活動中通常是以舞蹈為重要的手段。在古代,“巫”是由氏族的領袖們兼任的。比如:傳說中的大禹,不僅僅是一位善於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大巫。他因為治水辛勞,兩腿落下毛病,走起路來邁不開步子,只能用小碎步一點點的往前挪。大禹這種步伐久而久之被後世稱為“禹步”,運用的範圍很廣,既是道士布法的一種步伐,也是巫覡求神的舞步。在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都有祭祀的活動,也都有巫舞的存在,比如楚國祭神的大型歌舞《九歌》中就是巫覡扮演神的形象,身穿綵衣、佩帶美玉、手持長劍翩翩起舞。由於巫舞跳起來的難度很大,技藝高超,一般人不能為之,加之跳巫舞的人不但善舞,而且貌美,很能吸引、迷惑他人。由於“巫”和“舞”是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所以巫的“降神”手段主要是舞蹈。而有名的《葛天氏之樂>,就是傳說中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反映農業勞動生活的舞蹈。《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日載民,二日玄鳥,三月逐草木,四月奮無谷,五日敬天常,六月達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總禽獸之極。”歌舞時有許多組,每組由三人組成,形成一個大型的集體舞。①《六大舞》、《六小舞》到了西周時代,推行“制禮作樂”,《六大舞》***又稱《六代舞》***、《六小舞》首開中國古代雅樂舞之先河。雅樂舞確立了詩、舞、樂“三位一體”的格局。不論身體動作、音樂曲調和詞意表達,都要承擔一定的社會倫理道德的表現,並被限制在理性原則之中。雅樂舞蹈的主要內容是“六大舞”也稱“六代舞”,代表六個朝代。為首的據傳是起自黃帶的《雲門》***又稱《雲門大卷》、《咸池》和《承雲》***,依次是堯帝傳下的《大章》***又名《大咸>***、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又稱《夏龠》***、商湯《桑林》,然後是現實題材——反映武王伐紂功績的《大武》。史載:武王伐紂,推翻商殷,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禮作樂,因襲夏、商的禮儀樂制,建立了周王朝的禮樂制度。作為一種統治手段——禮樂教化的工具,樂舞藝術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部分樂舞就是所謂的“雅樂”、“雅舞”,以後一直是中國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幾經興衰,但在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始終居於樂舞的正統地位。

  與雅樂舞蹈相對稱的是伎樂舞蹈,二者構成為我國樂舞藝術的重要兩翼。伎樂舞蹈,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舉凡古代社會中除雅樂舞蹈之外,種種由專業藝人表演的觀賞舞蹈,例如秦漢的角抵百戲、散樂雜伎,隋唐的九、十部伎,坐、立部伎,宋代的隊舞等等,都可以歸納在這個範疇之內。伎樂舞蹈由專職的樂工舞伎表演,由於所表演的主要是供人觀賞的娛樂性舞蹈,因此儘管在樂舞文化發展歷程中起著難以低估的作用,代表了我國古代舞蹈所達到的藝術水平高度,而且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居於我國樂舞的主流地位,但它一直受到社會的歧視、賤視,表演這類舞蹈的伎工被鄙視為雜戶、賤民,而處於被奴役、受壓迫的地位。伎樂淵源於奴隸社會中的女樂——也就是樂舞奴隸,她們是繼巫而起的真正專業歌舞藝人。

  西周時期在宮廷設立了完整而又龐大的樂舞機構,稱大司樂,專門掌管樂舞禮儀事宜。最高的官職叫“大司樂”,“大司樂”以下,有歌唱、舞蹈、器樂及其他樂工幹餘人。樂舞機構除了負責管理各種場合的儀式樂舞演出外,還負責樂舞教育工作。

  周代君王對樂舞教育十分重視,定期視察,獎罰分明。可以說,西周時期,已出現了我國曆史最早的樂舞教育機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出現了儒家樂舞理論的代表著作《樂記》。這是中國最早、最完整、最有影響的樂舞理論著作。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認為樂舞可以陶冶性情,移風易俗,起到教化作用。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主張恢復禮樂制度,維護鞏固西周的社會秩序。儒家樂舞理論主張樂舞用於教育和政治,贊成“雅頌正聲”、“先王之樂”,反對“鄭衛之音”為代表的民間歌舞。將禮樂與政刑並列為治國手段。

  《六大舞》、《六小舞》是西周禮儀樂舞的代表作品。西周政權吸取前代經驗教訓,在因襲夏商禮儀樂制的基礎上,制定了一整套法定禮樂制度。這套樂舞制度實際上是治國手段,以相應的樂舞制度與當時的統治秩序相結合,通過樂舞禮儀來體現奴隸制社會的等級名分制度,並以法律的性質將這套樂舞禮儀制度確定下來。

  這套禮儀樂舞的代表作品是《六大舞》,又叫《六舞》。《六大舞》包括:黃帝的《雲門》

  ***又叫《雲門大卷》***、堯的《大章》***又叫《大咸》***、舜的《大韶》、禹的《大夏》、商湯的《大濩》和周武王的《大武》。其中,前五個樂舞皆是前代遺存,而《大武》是周武王討伐商紂後新創作的樂舞。

  《六大舞》共同的內容特徵就是歌頌首領和君王,讚美他們的賢德和功績。《大夏》以上的四個樂舞,因重在歌頌黃帝、堯、舜、禹等人以文德治天下,稱“文舞”。《大灌》和《大武》兩個樂舞因重在讚美商湯、周武王以武功征服天下,故叫“武舞”。

  《六小舞》包括:執道具的舞蹈《帗舞》、執鳥羽的舞蹈《羽舞》、執牛尾的舞蹈《旄舞》、盾牌舞《幹舞》、插羽飾或執雉尾的舞蹈《皇舞》、徒手舞蹈《人舞》。這些舞蹈是原始舞蹈的繼承。主要用於教育貴族子弟的教材,也用於祭祀儀式。周王室及貴族子弟從13歲開始,要逐漸學習掌握各種禮儀樂舞,20歲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當時的社會很重視樂舞修養,詢問小孩的年齡都以能否從事樂舞學習來判斷。在貴族階層,樂舞修養操持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歷史久遠,這些舞蹈的詳細內容已難以考證。西周“制禮作樂”推出的《六代舞》、《六小舞》,首開中國古代雅樂舞之先河。

  《大武》是周代編創的歌頌武王伐紂獲得勝利的樂舞作品,到孔子的時代還在演出***前551-前479年***,屬《六舞》之一。舞分六段,名六成。第一成:先擊鼓以示警戒,舞隊出場,頓足三次,表示舞蹈開始,舞者手執盾牌站立較長時間,表示武王等待諸侯的到來。接著一段抒情歌唱。第二成:描寫戰爭的舞蹈,熱情奔放的表演表現呂尚必勝的信心。舞分兩行,夾擊而滅商。第三成:表示滅了商朝,再向南方進軍。第四成:南方疆域已得到鞏固。第五成:分成兩行舞,表示由周公旦、召公爽協助統治。第六成:舞隊又集攏在一起,表示對天子的崇敬。這是具有一定情節的集體男子舞,表現了武王伐紂勢不可擋的氣勢。①《九歌》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巫舞,由著名詩人屈原根據楚國民間祭祀樂歌素材創作而成。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禮崩樂壞”雅樂舞失寵之後,民間祭祀性巫舞開始盛行。各諸侯國雖然風俗不同,但巫舞之風普遍流行。其中位於江漢流域的楚國,信巫好祠,歌舞娛神最具代表性。《九歌》祭祀了11位神,有獨舞、群舞、歌舞和伴唱等場面描繪。

  漢代的舞蹈,傳承周制,而又有了新的發展。“百戲”或“角抵”成為最主要的表演藝術形式,是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舞蹈、音樂演奏、歌唱演唱等多種技藝的綜合表演,廣泛地流傳在宮廷、貴族和平民價層中間。“百戲”又叫“角抵”。而“角抵”最早是民間古老的力量比賽類的競技運動,帶有戲樂的成分。在秦朝時,發展成角抵俳優。後內容形式不斷豐富擴大,形成漢代“百戲”,又叫“角抵戲”,泛指樂舞雜技。漢代“百戲”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包括了十分豐富的表演節目:尋檀***爬竿***、走索、舞劍、弄丸***跳丸***、吐火、吞刀、槓鼎***舉重***、衝狹***鑽刀圈***、燕濯***翻跟斗越過水麵***、胸突銛鋒***以胸腹抵刀懸空而臥‘***、倒立、馬術等。還有音樂舞蹈節目,如《盤鼓舞》、<巾舞》、《舞袖》、《建鼓舞》等。有模擬鳥獸的表演<魚龍曼衍》。還穿插侏儒、俳優等滑稽表演。漢代“百戲”實際上彙集了前代的和外來的多種樂舞文化和民間表演技藝,相容並取,合為一體。在“百戲”中,各種節目之間的互相吸收,既使節目水平提高,又使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形式自身不斷髮展完善,同時,也促進新的藝術形式形成,比如,人物情節的出現,意味著歌舞戲的因素產生了。

  《東海黃公》就是漢代具有一定情節和人物性格的由兩個人扮演的角抵戲,主要以動作來表現人和虎搏鬥的故事。據《西京雜記》所載:“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髮,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贏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①漢代還出現的一種用文學體裁專門描寫舞蹈的文學作品,如傅毅的《舞賦》、張衡的《西京賦》《南都賦》、楊雄的<蜀都賦》,其中真實描寫了漢代舞蹈場面,從中體現了漢代舞蹈審美思想。

  《巴渝舞》、《盤鼓舞》漢代還出現了有名的《巴渝舞》、《盤鼓舞>等,《盤鼓舞>又名《七盤舞》,是漢代最負盛名的舞蹈。表演時,地面上置放數個盤鼓,舞者踏盤鼓而舞,在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時而騰空躍起,然後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態摩擊鼓面。舞蹈時,伴著音樂歌唱,姿勢動作“乍續乍絕,連翩絡繹,裙似飛燕,袖如迴雪”,動態“進退無差,若影追形”。其中有高難的腰肢技巧,正如史籍所描寫“曾撓摩地,扶旋猗那”“漼似摧折”,《盤鼓舞》

  的形象資料,有不少保留在出土的漢畫像石***磚***上。

  漢代著名的《巴渝舞》,最初則是西南四川巴中地區板簷蠻夷的舞蹈,因漢高祖劉邦喜愛這個舞蹈,視之為“武王伐紂之歌也”,命宮廷樂工舞入學習表演。《巴渝舞》具有猛銳氣概,據史籍記載,這個少數民族舞蹈進入宮廷後編入雅樂,從漢代經晉代、南朝,直到唐代仍流傳。

  “清商樂”魏晉南北朝俗樂舞的總稱。《清商樂》最早是曹魏時期統治階層喜愛的女樂歌舞,屬於專業性質的表演性樂舞。當時設定女樂機構“清商署”,專門管理編排這類樂舞。曹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都曾寫過清商曲辭。《清商樂》有樂曲、歌曲和舞曲。西晉建立後仍保留了清商署女樂機構,並在宮廷中得以發展。西晉統一,只持續近10年,又陷於混戰局面。此時,《清商樂》一部分散失在民間,一部分隨東晉政權南遷,傳人江南地區。江南長江流域地區的民間歌舞“江南吳歌”和“荊楚西曲”與《清商樂》相互融合,江南民間歌舞豐富了《清商樂》內容,《清商樂》既包括原來的中原1日曲及漢魏雜舞,又新添了“江南新聲”等。

  北魏統一北方後,南進到淮漢地區,得到中原舊曲和江南“吳歌”、“西曲”等,於是,北朝也有了《清商樂》。《清商樂》是統治階級貴族階層專門享樂的女樂歌舞,被統治階級所維持蓄養。伴隨曹魏時期經晉代,直至南北朝,在這一分裂割據和相對統一的歷史程序中,《清商樂》代代流傳。直至唐代,還仍然是保留節目。《清商樂》

  包含了不少舞蹈,有《巾舞》、《拂舞》、《鞞舞>、《鐸舞》、《巴渝舞》、《白鳩舞》、《前溪舞》、《明君舞>、《翳樂>、《公莫舞》、《白鳩舞》、《神絃歌》等。既有前代留下來的舞蹈,又有新的作品。有不少舞蹈是當時的上乘之作。

  《白紵舞》魏晉時期最著名的舞蹈,從晉到唐流傳數百年:這個舞蹈常在宮廷夜宴中表演,佈景和服飾方面都極盡奢華。舞人穿輕羅潔白舞衣,長寬舞袖,身佩玉纓瑤璫,腳踏珠靴,腰繫翠帶,舞盡豔姿,容似娥婉。舞袖技巧和輕盈步態以及眉目神情的運用,成為《白爐舞》的特徵。晉和南朝時期,此舞不僅娛人,也用於祭祀娛神。從晉代《白紵舞歌詞》所記載,可知《白紵舞》早期帶有樸素清新的民間歌舞風貌。南朝梁以後,《白紵舞》在宮廷貴族夜宴中,曰趨綺靡妖豔。各代詩人都留下不少讚美《白紵舞》的詩篇,對樂聲舞態皆有生動細緻描繪。

  歌舞大麴是唐代新形成的一種集器樂、舞蹈、歌曲於一體的大型表演形式。其中主要是中原傳統樂器演奏、風格較清雅的作品,又稱法曲。唐代大麴數量很多,僅留傳曲名於後世的就有六十多個,著名的有《涼州》、《甘州》、《劍器》、《柘枝>、《綠腰》、《薄媚》、《春鶯囀>、《雨霖鈴》等。其中的代表作,就是《霓裳羽衣》。

  軟舞、健舞唐代的舞蹈已形成自己的舞蹈分類法。按照舞蹈的風格特點區分,有“軟舞”、“健舞”兩大類。“軟舞”動作抒情優美,節奏比較舒緩。“健舞”動作矯健有力,節奏明快。“軟舞”、“健舞”演出規模不大,多是獨舞或雙人舞,動作技巧水平比較高。“軟舞”、“健舞”都分別包括了不少中外各族的優秀舞蹈。其中著名的舞蹈有西域民間舞蹈《胡旋》、《胡騰》、《柘枝》,有新創作的舞蹈《劍器》、《綠腰》、《春鶯囀》等等。“軟舞”、“健舞”廣泛地流傳在當時的宮廷、貴族士大夫和民間之中。

  《七部樂》燕樂唐代宮廷宴享典禮活動中,所用的大型“宴樂”。“燕樂”之名由來已久,周代已存此名。“燕樂”用於宴享典禮活動,具有娛樂欣賞和禮儀性雙重作用。隋朝時期,宮廷集中整理了南北朝以來的中外各族樂舞,制定宮廷“燕樂”,叫《七部樂》,即《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隋煬帝時又制定了《九部樂》,包括了《清商伎》、《西涼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康國伎》、《疏勒伎》、《禮畢伎》。唐代宮廷繼承了隋朝《九部樂》,廢除《禮畢伎》,創作<燕樂》,制定了《十部樂》,即《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其中《燕樂》、《清樂》是中原傳統樂舞,其餘皆為兄弟民族樂舞。

  坐部伎、立部伎唐代宮廷將樂舞節目的水準高低,按演出形制劃分為“坐部伎,,、“立部伎”。室內廳堂表演,堂上坐奏,叫“坐部伎”。室外廣場庭院演出,堂下立奏,叫“立部伎”。“立部伎”人數眾多,上百人表演。“坐部伎”是人數較少的小型表演。坐、立部伎的舞蹈節目都比較精緻,藝術水平較高。在當時,以“坐部伎”藝人水平為最高,“立部伎”次之,雅樂則更次。坐、立部伎的節目表演,都帶有一定的政治意義,配合歌頌統治者文德武功。每一部樂舞都是為了歌頌某一帝王而創作的。

  同時,又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欣賞價值。“坐部伎”樂舞節目有《景雲樂》、《慶善樂》、《破陣樂》、《承天樂》、<長授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等。“立部伎”包括的樂舞節目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等。坐、立部伎的樂舞節目所體現的,對統治階級文德武功的歌頌,是古代以來雅樂舞的思想傳統。不同的是,唐代統治階級並不為政治而放棄樂舞的藝術性,而是利用和調動樂舞的特殊功能,既為政治服務又為娛樂欣賞所滿足。

  坐、立部伎的產生,標誌著唐代舞蹈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前代樂舞的吸收繼承上,而是進一步的創造提高,使舞蹈藝術走向成熟。

  《劍器舞》唐代流傳比較廣泛的屬健舞類的表演性舞蹈,為女子戎裝的獨舞。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記述了他觀看這個舞蹈所給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從詩中的描寫可以看出,“這個舞有跳躍,有迴旋,有變化,進退迅速,起止爽脆,節奏鮮明;或突然而來,或戛然而止,動如崩雷閃電,驚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練”。

  《胡旋舞》唐代時從康國傳來的民間舞,舞蹈旋轉為主,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詩,生動地描寫了這個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幹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詩中可見,胡旋女的舞蹈動作和姿態以及她的內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樂旋律、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她旋轉時雙袖舉起,輕如雪花飄搖,又像蓬草迎風轉舞。她的旋轉,時而左,時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勞。在千萬個旋轉動作中,都難以分辨出臉面和身體。旋轉的速度,似乎都要超過飛奔的車輪和疾徐的旋風。

  《踏謠娘》唐代盛行的民間歌舞戲,據崔令欽《教坊記》載:“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里。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

  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①我們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知道《踏謠娘》是根據北齊時的真人真事編演的一部具有諷刺性質的歌舞小戲,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衝突,編演者有鮮明的情感愛憎態度和思想傾向。據傳,這個歌舞戲,在宮廷宴會中上演,民間藝人在街頭也表演,由此鮮明說明它是一出很受廣大歡迎的雅俗共賞的歌舞小戲。

  《破陣樂》唐代坐、立部伎中最著名的舞蹈。此舞根據唐太宗李世民所繪製的“破陣樂圖”編排。舞人披甲執戟,表現了戰陣生活內容。以群舞形式表演戰陣隊伍變化,是對傳統武舞的繼承發展,音樂具有龜茲樂風格。唐太宗李世民所繪製的“破陣樂圖”,算得上是最早的舞譜雛形。《破陣樂》曾傳人日本。

  《聖壽樂》唐代以“字舞”形式編排的歌頌唐高宗和武后***則天***的樂舞。運用上百人的隊形變化和舞人服飾變化,擺出“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祚彌昌”16個字,可見當時舞蹈具有很高的編排水平。

  《太平樂》以民間獅舞歌頌太平,又叫“五方獅子舞”。舞人披綴毛假獅皮,扮成五個顏色不同的獅子,另有人以拂逗獅,旁有上百人的伴唱隊,表演規模龐大。

  民間獅舞在此之前,只是簡單扮演,並綜合在“百戲”或夾雜在表演隊伍中。在唐代宮廷,通過編排,獅舞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

  宋代宮廷樂舞的主要形式是“隊舞”。“隊舞”多承唐代遺制。它是舞人眾多的、程式嚴格的表演隊伍。唐代舞蹈中的許多經典作品,都被宋代隊舞繼承發展。

  如唐代舞蹈《柘枝》、《劍器》、《渾脫》、《菩薩蠻》等,在宋代宮廷變成《柘枝隊舞》、《劍器隊舞》、《玉兔渾脫隊舞》、《菩薩蠻隊舞》。宋代宮廷隊舞,雖不如唐代宮廷樂舞那樣氣勢龐大,但在內容形式上都有所變革。如宋代隊舞出現了唱、念、舞結合的綜合化趨勢,邊歌邊舞,運用道具。道具運用不是迴歸前代手執器具方面,而是朝著場景方面發展,如桌子、酒果、筆墨、蓮花和荷花道具等。同時,“隊舞”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有朗頌致語。表演人數由數十人至上百人,兼具禮儀典禮和娛樂欣賞多種功能。宋代宮廷著名“隊舞”有《柘枝隊》、《劍器隊》、《婆羅門隊》、《醉胡騰隊》、《菩薩隊》、《拋球樂隊》、《佳人剪牡丹隊》、《拂霓裳隊》、《採蓮隊》等。

  中國古代的舞蹈傳承還仰賴於舞譜的書面記錄。舞譜在中國應用很早。中國學者曾在敦煌石窟中發現晚唐五代的舞譜殘卷,它用“據”、“搖”、“送”、“舞”等詞記錄舞蹈的動作。

  宋高宗退位後,居住德壽宮時,宮中藝人為他表演歌舞而使用的舞譜一“德壽宮舞譜”。舞譜中用“雁翅兒”、“龜背兒”、“海眼”、“回頭”等術語記錄舞蹈動作和隊形。此舞譜比“敦煌舞譜”的舞蹈術語更為形象,反映了宋代舞蹈的一些情況。明代樂律學家朱載堉所編制的雅樂舞譜《六代小舞譜》、《靈星小舞譜》等,則是兼具文字、歌詞、音樂、舞蹈動作術語、場記圖等多種成分的舞譜。

中國古代樂器簫
凌波舞的基本介紹
相關知識
中國古代舞蹈史論文
中國古代吏治史論文
中國古代哲學的論文
中國古代建築的論文參考範文
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論文
中國現代舞蹈表演視訊
樑思成中國古代建築史
中國美術教育史論文
中國古代詩歌的英文翻譯
記憶中國古代歷史知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