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哲學,起源於人類實踐中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所作的對世界的思考。那西方哲學史讀了之後,讀者都寫了什麼讀後感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哲學作為一個時代思想的薈萃,亦是人們在社會中探索實踐的產物,往往能成為時代變革的先行者。新航路開闢、殖民擴張完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積累,同時也完成了新興思想的醞釀。進步的資產階級不滿足於舊的封建體制,民族運動成為反抗教廷統治的力量。文藝復興開啟了新時代的大門,自此一批批哲學家以及他們顛覆傳統、開闢世界的理論層出不窮。馬基雅弗利的政治學說深刻了體制的利弊,甚至早於達爾文數百年闡述了進化論的學說。埃拉斯摩借對愚神的歌頌幻想至高的幸福,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成為共產主義者的藍圖。科學的興盛推動了哲學視角的開闊創新,而哲學更為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正確指引。有人將哲學理解為科學之科學亦不無道理。近代科學的興盛,離不開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萊布尼茨、牛頓等人的奠基作用,而這些時代的巨人們亦從各個方面詮釋了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進步。

  哲學的產生與發展總是伴隨著繼承與演進革新。繼承了赫拉克利特的神祕觀,與畢達哥拉斯派糾纏不清。伏爾泰將斯賓諾莎的思想發揚光大,卻任何時候都無從否定以絕對的情感排斥理性或以理性而避開感性。巴門尼德影響了兩千年後的尼采,柏拉圖或許還將影響三千年後的一代代。這或許就是羅素想以紀傳體通史記敘下一門哲學作為一門學科,也作為一門精深的學問,一個永恆的主題的發展歷程的原因吧。鑑於前人,讓智者的光芒指引我們向前。

  篇二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哲學似乎高於生活,甚至與實際相距甚遠。但不可否認,從古至今,哲學對歷史軌跡的沿革,社會進步的推動和阻礙,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時代哲學的發展,往往引導著那個時代最前沿的思想革新,而思想往往是變革中最具先行性的事物。羅素將哲學解釋為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事物。但哲學,同樣是訴諸於理性,而不應盲從於權威。因此,羅素在解讀哲學史、我們在解讀羅素與他的《哲學史》的時候,不應只認知客觀的事實論述,更應加之我們獨立的思考與理解。智者也許不可尋,但若能成為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思辨思維的人,讓哲學為我們明智,從而指導實踐、用於生活。那麼讀一本哲學史,我將收穫的一定會更多。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與精神何者為第一性本源的問題,亦是意識能否正確認知存在的問題。溯其根本,哲人最初的哲學思考,是對世界本質的探尋。羅素便是從最早的哲學流派——米利都學派著筆,展開一篇篇相承或相對的哲學巨章。泰勒斯最早提出世界的本源是火,荷馬史詩亦輝耀著智慧與哲思,畢達哥拉斯以數學幾何的原理剖析世界的方圓,從而開闢了影響深遠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隨著古希臘城邦文明的發展,伯利克里的黃金時代伴隨著智者學派的崛起,從而開始將哲學問題從自然帶進到人類自身。縱然存在唯心主義的流弊,縱然過分的自我讓道德趨於流散,但無疑是哲學史上一步重要的跨越。伯羅奔尼撒戰爭極大地摧殘了古希臘文明,三十僭主統治時期,雅典的繁華摧殘開始隕落,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不再奪目,蘇格拉底的學說備受限制。但哲學總能在哪怕最黑暗的時代中找尋到生存的夾縫,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普羅泰戈拉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代表。不曾停滯的哲思影響著一代代人,從而有了柏拉圖時代的輝煌。

  柏拉圖,代表著古代哲學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理想國》、《申辯篇》、《蒂邁歐斯》等名篇詳細闡述了他的理念論、不朽論、烏托邦式的民族國度。縱然困於時代的侷限,柏拉圖的思想難免帶有神祕主義色彩、缺乏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但無可否認,他的理論之寬巨集廣闊,足足影響了至今的哲學的發展軌跡。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歷山大繼承父親腓力的偉業,在短短十餘年時間東征西討,將馬其頓從一個城邦小國發展成為一個橫跨亞歐非的龐大帝國。同時,亞歷山大帝國不僅打破了古希臘相對封閉的城邦體系,也將輝煌的古希臘文明在歐洲、北非、近東廣為傳播,促進了文明的融合,拉起了希臘化時代的序幕。亞里士多德正是在這樣一種時代環境下,汲取文化的百家之長,將哲學與各門類學科相結合,開創了實用性哲學的先河。包括同時代的阿基米德、亞婆羅尼等哲人、科學家,都將哲學與其他門類的學問相糅合,讓其成為一種指導科學以及社會發展的方法論而存在。

  篇三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裡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後,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可以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製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裡面所說的內容總是特別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但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因此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於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瞭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現在很多人對於現在中國的種種現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瞭解後對於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經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瞭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絡中講述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可以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隻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讀後感_讀中國四大民間故事有感
輸贏讀後感
相關知識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
西方音樂史讀後感
西方哲學史論文式讀後感
西方哲學史論文式讀後感
讀西方哲學史有感
讀西方哲學史簡史有感
西方哲學史閱讀心得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論文
不瘋魔不哲學的讀後感
北大哲學課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