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怎麼生火做飯炒菜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5日

  古代沒有煤氣爐,他們是怎麼生火做飯的?用什麼生火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古代人怎麼生火做飯吧。

  古代人怎麼生火做飯

  人類用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北京人時期,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最早的人類用火遺址,這是 中外史學家公認的人類最早使用火的證明,此外,山西芮城180萬年前的遺址和陝西藍田80萬年前的遺址都有人類用火的記錄。

  中國人最早用火,也使得東亞這片土地上的民族率先走出黑暗,走向文明世界,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數千年,不僅影響了周邊國家,也影響了世界的文明程序。當然,對於火的崇拜,中國人也有自己的方式,中國人利用火來烹飪出美味的食物,在保留火種上也有自己的獨到方式。

  對於火這種神聖卻又特殊的物體,儲存其實是件麻煩的事情,它是好東西也是危險的東西。總不可能隨時帶著個火把,這樣很容易引火燒身,還有可能被雨水澆滅,關鍵是還影響正常生活。而鑽木取火又太麻煩,於是我們中國人就發明了最早的引火裝置——火摺子,這應該是最早的火柴了吧。

  古代人生火的法寶:火摺子

  火摺子,又叫火摺子,是一種小巧又方便的生火裝置,和火鐮子、火石、火摺子是一套,武俠劇中,古人經常會從腰帶中取出一根棍子,經過一系列動作後,吹一下,然後就會生出小火苗了,這個就是火摺子。其實,同時代還有另外一種生火器具叫火寸條,不過它的使用率似乎沒火摺子高,可能是火摺子使用方便吧。較好的火摺子的紙製作方法是以白***紅***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晒乾,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製成的。最後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裡,用時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適合封建時代的有錢人家和帝王。

  但是一般的火摺子的紙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紙錢***燒給死人的錢紙***也可是草紙。製作時把紙裁成比竹筒還長的長度來剪下來,在捲起來,鬆緊度適中,捲成於竹筒內般粗大小,最後插進竹筒裡。然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然後對著火摺子輕輕吹,當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

  1·把一張廢報紙揉皺,揉的越皺越好 。

  2·鋪平揉皺的報紙。

  3·捲起報紙,鬆緊度適中 。

  4·點燃。” 最後火摺子製成了!

  火摺子最早的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公元577年,也就是北齊滅亡的那一年,北齊宮中某位宮女發明了這一種神物,但還是沒能改變北齊亡國的命運。後來過了幾百年據說被馬可波羅傳播到了歐洲,然後一個英國人利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塗在火柴梗上並夾在砂紙上拉動便產生火,發明了現在的火柴,被稱為“洋火”。所以這專利權嚴格來說應該是那個北齊王宮宮女的。不過現在也是沒有對症了。

  既然火柴在南北時期才發明,那麼前人是怎樣生火呢?古人是利用兩根木枝互相摩擦而生火,繼後使用打火石及鐵片,但生火需時比較長,需要一、兩分鐘。

  古代人是怎麼吃飯的

  中國古代實際上沒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飪方法和現在的歐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當時實際上在調味的時候非常簡單,特別是肉類是沒有入味的。當時調味的主要是羹,跟我們現在的湯有點接近,但很黏稠,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勾芡。

  王學泰,1942年12月生,北京人,原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偏重於文學史與文化史的交叉研究,著有《華夏飲食文化》《中國人的飲食世界》《中國人的幽默》《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等。

  ■演講摘錄

  中國古代沒有炒菜

  ●從80年代以來,談吃談喝這個問題似乎解放了。

  ●當時調味主要靠醬,所以現在日本韓國醬這麼重要。

  飲食文化在每個時代的人都會遇到。但是我們很長時間以來,談吃談喝成了一個大忌,人們越是沒吃沒喝,越是想談。我記得60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大傢伙沒吃沒喝,就躺在床上,那會兒有個口號叫“沒吃沒喝,保持熱量”,但到了無產階級鬥爭中,談吃談喝就成了大忌,成了資產階級思想的表現。從80年代以來,談吃談喝這個問題似乎解放了。

  實際上我們看得到的飲食文化的特點很多。比如中國有主食和副食之分。《黃帝內經》中就提到,五穀是主食,其他肉類、菜類都是副食。再比如炒菜這種形式,現在是我們很普遍的方式,但在歐洲還是很少。中國古代實際上沒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飪方法和現在的歐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當時實際上在調味的時候非常簡單,特別是肉類是沒有入味的。

  當時調味的主要是羹,跟我們現在的湯有點接近,但很黏稠,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勾芡。當時調味主要靠醬,所以現在日本韓國醬這麼重要。我們先秦醬的做法有1200種。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上句話我們都很熟了,下句話則講,肉要切得薄才好吃,為什麼呢?因為肉要蘸醬才能入味。古代有很多動物做成的醬,比如螞蟻、蟲、魚、青蛙、蜂窩等,現在我們已經不能接受了。

  飲食文化傳承變成工業式

  ●中國人總是通過食物來打通關節,疏通關係。

  ●中國文化的傳承在於個人性和不確定性。

  中國傳統文化從飲食角度來看待社會和人生,老百姓日常生活第一件事就是吃喝,所以說“開了大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你看《紅樓夢》裡頭那種吃飯戲,他們把這看成是享受樂趣。清人鄭板橋在家書中描寫了一種極為簡樸的飲食生活。在解放前,烤白薯、豆汁都是窮人的飲食,但都能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中國人總是通過食物來打通關節,疏通關係。西方人悼念獻一束花就行了,中國人死如生,活人吃什麼,祭祀死人至少要同等待遇,另外,古人還認為不同季節,要吃不同的食物。《禮記月令》中就寫要“行夏令”、“行秋令”等,春天不能按照秋天、冬天那樣吃東西,否則必有天殃。比如我們現在冬天吃西瓜,夏天吃白菜,這在古人是反對的。

  現在北京有十萬多家餐館,但吃起來都好像是烹飪學校出來的。西方飲食文化在於科學的技巧,中國文化的傳承在於個人性和不確定性。現在的飲食傳承方式都變成工業式的了。另外一點,我們經歷了大鍋飯時期,口味都變遲鈍了。現在的飲食,對精細感覺的追求,就很難尋找到了。你像解放前的烹飪,那是生死競爭啊,而且還有很多有閒階級,但現在的館子更多是商業操作了。


鍼灸和艾灸的不同之處在哪裡哪個效果好
杜甫被世人尊稱為什麼
相關知識
古代的人怎麼生火做飯炒菜
古代人怎麼生火做飯
古代女人怎麼保養面板
不同體質的人怎麼養生
古代的人生哲理名言
生肖屬猴十月出生的人怎麼樣
古人人生格言_古代的人生至理名言
有關古代的人生格言
穀雨出生的人怎麼樣
大雪時節不同體質的人怎麼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