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與六尺巷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在安徽桐城的西南角,有這樣一處地方,兩座住宅之間相隔了一條六尺寬的弄堂,有一百米長,弄堂的南邊是相府,北面是吳宅,巷子裡鋪滿了鵝卵石。說起這條城中的六尺巷,還有一個歷史上的典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張廷玉與“六尺巷”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當年有一位在朝中任大官的張英,在老家桐城的一處府宅與吳姓住宅相鄰。由於吳宅在修建圍牆時,越界佔了張家的二尺地,且無論如何都不肯退讓。由於兩家住宅都是家族祖上的宅基,時間久遠,界限已難以分明,兩家人將此事鬧到官府,由於雙方都頗具來頭,縣令也沒有頭緒難以了斷。

  張家人見此時難分難解,於是寫了一封家書,千里迢迢送到京城的張英手中,張英看完來信後,回了一首詩寄回老家。張英的意思是,千里傳家書竟然只為了一堵牆這樣的區區小事,他佔了兩尺算得了什麼,哪怕讓他三尺又何妨呢,基業家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如此斤斤計較。家人收到這樣的回覆,於是立馬退了三尺,吳家見狀十分感動與慚愧,於是立馬也退了三尺,就有了這著名的六尺巷。

  然而這位禮部尚書張英,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清臣張廷玉的父親。

  如今六尺巷的故事被廣為流傳和大力稱頌,成為鄰里相處大力提倡的宗旨,其中的寬容品格對於建立和諧社會具有深遠意義,該景觀也已經成了3A旅遊景區受到了國家的大力保護。

  張廷玉的死因是什麼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時期,備受賞識得到重用,可晚期由於得罪乾隆而屢屢碰壁受到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後得到至高的殊榮。然而作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張廷玉是怎麼死的呢?

  1749年,張廷玉已身處晚年,乾隆為了將其換掉,名義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許他每逢天氣糟糕的時日可以不用上朝,實際上還特意找人代其職。張廷玉為人聰明得體,便主動提出辭職歸鄉,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後他要求最後上朝一次。

  最後一次上朝時,張廷玉進了了一份奏摺,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諾,保證其死後能進入太廟。乾隆雖然心有不滿,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誰知張廷玉得到承諾後沒有親自謝主隆恩,而是派兒子前去叩恩,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責張廷玉不懂規矩理法。張廷玉聽聞後,次日便親自進朝叩謝皇恩。

  乾隆見狀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風聲,於是借題發揮執意要追查該人,並藉著這個名義指責張廷玉在皇宮中安插線人間隙,發展私黨,於是將之革除爵位。

  人倒眾人踩,群臣見狀便紛紛勸告皇上,張廷玉原是沒有資格入廟的。但礙於先帝的承諾,乾隆並沒有罷免他入廟的權利,而是將他免官,以工作贖罪。

  次年,張廷玉借學生去世之名要求歸鄉,並主動提出放棄入廟的資格。乾隆認為他不識時務,非常時期還要回家,便通過審判罷免了他入廟資格。

  1755年,張廷玉病逝,原本已無資格入廟的他,乾隆卻一改常態,認為他一代老臣,使其進入太廟。

  張廷玉安葬在哪

  張廷玉十分長壽,在83歲時高壽生病去世,他曾在雍正時期極度受到賞識和提拔重任,卻在乾隆當朝後飽受排斥,屢遭冷門,卻在死後由於乾隆突然轉變態度破例進入太廟,那麼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大臣,他去世以後的墓在何處呢?

  張廷玉出生在安徽桐城,於是他逝世以後便落葉歸根,其墓地也建造在家鄉桐城,總共佔地七千多平,已經列入國家重點文物名單,受到了保護。

  縱觀該墓園,由方位上看,整個的朝向是自西北向東南,結構上是圍繞著墓冢向四周擴散,看上去成扇狀,由上至下的功能作用不同。墓的頂端用於擺放祭祀物品,比如供奉時用的桌子、香爐、燭臺等等。墓的中間是留給後人用於跪拜的場所,左右兩排分別陳設了很多座石頭雕像,有動物、兵俑,還豎有碑文。張廷玉墓最底部的位置是享堂,用於張家家族族譜以及人物生平事蹟典故的記錄。

  這座張廷玉的墓其實並不是完好儲存至今的,早在***期間,它也未能倖免於難,慘遭了幾乎毀滅性的破壞。之後由國家出資修整、重建了這座古墓,他才能儲存下來,留存至今讓我們能夠看到。至1983年,該張廷玉墓正式列入文物名單。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期雍正對它的賞識,以及晚期受到乾隆的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後得到至高的殊榮。


為人師表的典故
武則天馴馬的歷史典故
相關知識
張廷玉與六尺巷的故事
寫我與書之間的故事九年級優秀作文
李靖與紅拂女的故事
張飛喝斷當陽橋的故事
淳于長與許皇后的故事介紹
張飛大鬧長阪橋的故事
喬丹與史泰龍的故事
張居正鄉試落榜的故事
成語與虎謀皮的故事
智多星與糊塗神的故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