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民間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3日

  民間故事多以想象為特徵,雖不以反映現實為目的,但通過故事中人民大眾對人物的評價,可以瞭解民間故事所反映的傳統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邦寧紫的來歷

  傳說很久以前,曹州古今園有一個書生,姓趙名邦寧.自幼父母雙亡,家中只有一個老者管家。邦寧天資聰明,喜愛花草,聽說那裡有奇花異草,不管路程多麼遠,也要尋來栽於園中。

  這天,他來到東海邊的嶗山,想尋些好花帶回,但找遍山上山下,也沒有中意的。他失望地來到一條小河邊,突然發現河邊茅屋旁有一棵奇特的牡丹,正紫色的花朵,暗紫色的花莖,紫紅色的葉柄,綠紫色的花葉。只有那花蕊是黃綠色的,曲曲彎彎,格外醒目,分明是一種稀有品種。只是有點萎縮,葉子翻卷下垂,好象身著殘裝舊衣的少女。邦寧心想,這棵花得馬上澆水了,不然就會枯死。可是附近沒有人家,唯一的這座茅屋門還緊鎖著。哪裡去找提水工具呢? 邦寧無奈,只好用雙手捧起河水.一滴一滴灑向那萎縮的牡丹。他一口氣捧了十幾趟,才剛剛把地皮澆溼。後來,他脫下自己的外衣、在河裡浸溼,再把水擰在牡丹花下。他跑了一趟又一趟,內衣都被汗溼透了,直到見那得了水的牡丹花,漸漸水靈起來,才肯坐下來歇息。

  不知不覺。太陽落山了.茅屋的主人回來了。主人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漢。邦寧忙迎上去,二人一見如故,寒喧之後,便閒聊起來。原來這老漢年紀大了,又有病,被他女兒接去住些日子。因他時時惦念這棵牡丹,才趕回來看看。邦寧問起這牡丹的情況,老人說:“這棵牡丹從我記事起就有,不知多少年了,年年長得花繁葉茂,惹人喜愛。可惜我年紀大了,手腳又不靈便,也顧不上多照顧它了…”。老人望著牡丹,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邦寧聞聽,便向老人訴說自己如何愛花如命。表示願用身上所有的東西,換取這棵牡丹。老人見邦寧忠厚老實又是一個愛花的人,便將這棵心愛的牡丹,贈給了他。

  邦寧高興極了,忙給老人叩頭。邦寧歸鄉心切,便向老人討了一個大花盆,把這棵牡丹連根帶土栽在盆裡,決定連夜趕回去。但路途遙遠,跋山涉水,怎麼運呢?用車拉吧,萬一道路不平,把盆震壞了咋辦? 用牲口馱吧?如果牲口不聽話,把盆甩落咋辦?邦寧犯起愁來,左思右想.覺得都不如抱著走保險。主意已定,便把行李往車上一捆,抱起花盆就上路了。

  這天,邦寧為了多趕路,錯過了投宿之地。眼看天色已晚,前不著村,後不靠店,只好硬著頭皮繼續趕路。又走了幾裡,後來實在累得支援不住了,兩眼一黑,“撲通”一聲跌倒在地,懷裡抱著的花盆摔得粉碎,邦寧爬起來,顧不得身上疼湧、急忙將牡丹捧起,頭上磕破的鮮血,滴滴落在花心裡。他還想往前走.可花盆沒了。為了保住這棵牡丹,他打算就地栽下;邦字用手往地上一摸,淑上溼撞施的。心想,真是花不該死有人救。邦寧甩手挖了個坑。把牡丹栽了進去。’他對著牡丹禱告著:“牡丹啊牡丹,你想在這兒住下嗎?那好吧。”邦寧就在牡丹旁邊搭個草菴,住了下來。

  再說,邦寧的老管家等了一年沒見邦寧回來,很是著急。第二年春天;便委託邦寧的表弟帶著銀兩.趕車一路尋找。最後在這荒郊野外,’找到了邦寧的住址。’這種紫紅牡丹.已被他培育百餘棵了。可他卻為培育牡丹,操勞過度,去世一個多月了,表弟把這百餘棵牡丹,移栽盆裡.帶回家鄉曹州。當時曹州尚沒有這種花色,為了懷念趙邦寧,人們就把這種丹叫邦寧紫。

  :回龍橋的傳說

  很久以前,彎彎的渠水河兩巖有兩個寨子,河東是侗寨,河西是瑤寨。

  侗寨裡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叫培姣,她上山打蕨菜,走過的地方,花兒開得最鮮;她下河去洗藍靛,河裡的魚都向她游來;她站在槐樹底下唱歌,連最會唱歌的“畫眉鳥”也停止歌唱,站在槐樹下聽迷了。寨子裡的很多後生都想討她,可她一個也不答應。阿媽悄悄地問她:“阿姣,你打算什麼時候吃喜酒呢?”她低著頭回答:“阿姣日子長著哩!”說罷,提起竹藍子到河晨洗布,一邊唱起歌來了。

  “獨巖山高,也沒有隔斷鳥兒的自由來往,渠河水急,也沒有衝散魚兒的成對成雙……”

  歌聲剛起,對岸一個後生挑著桶出了竹樓,往河邊走來。

  這個後生叫阿高,他是瑤寨裡最英俊的後生,從小跟著阿爸打獵,練得一身好箭法,瑤家姑娘大都想把自己的花帶獻給他,可他一根也不接受。後來,姑娘們看得出來,他早已愛上了對岸的那個侗族姑娘。

  阿姣和阿高從小就在渠河邊交上了朋友。阿高經常把小鳥,鮮花綁在箭頭上射到對岸去,培姣揮著手中的侗錦向他微笑。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倆的情誼越來越濃了。阿高一聽到培姣的歌聲,不管寵桶裡有沒有水,就挑著水桶往河邊跑,培姣一聽到阿高的木葉歌,也就隨手撿起一塊布片往竹藍裡一放,提著竹藍往河邊走。

  有一次,他們又在河邊相會了。阿高把一根根項圈捆在箭頭上的射過來,培姣急忙撿起放進了竹藍。她也掏出一幅彩色侗錦包著一顆岩石,用力丟過河去。力氣不夠,侗錦落在河心,阿高急忙跳下河去拿。他剛游到岸邊,被頭人看到了,頭人一把奪去侗錦,丟進了河裡,罵道:“你不要祖宗啦?為什麼要仇家的東西?……”

  從那以後,培姣有幾天沒見到阿高了。她心裡也想念。今天,阿媽問她吃喜酒的事,她又想起了那天的情景,心裡很難受,這時她見到了阿高,那高興的樣子,就象吃了滾燙的油茶。

  培姣又取出一幅彩色侗錦,朝對岸揚了揚,又準備丟過去,只聽得背後“嘿嘿”一聲冷笑,她回頭一望,見是寨佬的兒子勐洞,便急忙把侗錦藏進懷裡,低下頭去洗她的布。

  勐洞左手提著一隻鳥籠,右手拿著一根細竹竿,他用竹竿戳培姣的帕子,不陰不陽地說:“好哇,你想飛過去?你不曉得瑤家佬是我的仇人?哼,我要你進我的籠子裡。”說著,又用竹竿去撩培姣的裙子。

  培姣提著水淋淋的布放進藍子裡,拔腿就跑,甩動的竹藍濺了勐洞一臉的水。

  阿高隔河望著,又氣又恨,跑回家裡,取來弓箭“嗖”地一箭射了過去。

  阿高的箭不偏不歪,射中了勐洞籠裡的畫眉,嚇得勐洞丟下籠子慌忙逃走了。

  晚上,阿高坐在河邊,望著培姣的視窗,他吹響了木葉歌,輕柔的夜風把這多情木葉歌聲送過了河,送到了正在織侗錦的培姣耳畔。培姣停下手中的木梭,悄悄地走了出來,坐在洗衣巖上望著漆黑的河面,她多麼想飛過去,飛到阿高身邊。她拾起一顆石子投進河裡,阿高聽到水聲,高興了,悄悄地遊了過去。一對情人在夜幕的掩護下,訴說著深深的相思。流不完的渠河水,說不完的貼心話,往日嫌夜長,今晚恨夜短,不知不覺雞又叫了第三遍,培姣告訴阿高,勐洞今晚又來求親了,她擔心勐洞下毒手來搶她。他倆商量定第二天一起逃出寨子到渠水河的上游獨巖山腳相會。商量定了,阿高又悄悄地遊了回去。

  天亮了,阿高用竹筒灌了一筒糯米,又用筍葉包了一塊醃魚,一把醃蕨菜,帶上了弓箭。正要出門,突然對河傳來了培姣的呼喊“阿高——阿高——阿高”

  阿高跳出門,飛一般地跑到河邊,往對巖一望,只見培姣一邊喊一邊往河裡跑來,勐洞帶著一幫人在後面追。嗬!勐洞搶親了。阿高挽起弓,搭上箭,朝著走在最前面的一個射去,那人應聲倒地。但後面又上來一個,他接連射倒了幾個,但箭已射完了,他大喊一聲“培姣”便往河裡衝去。

  勐洞見阿高的箭射完了,又喝令人去搶培姣,培姣急了就往河裡跳去。

  阿高剛剛游到培姣身邊,岸上一陣亂箭射來,他倆一起沉下了河底,渠河上漂起了一股紅紅浪花。

  晚上,有人看見渠水河面上騰起了兩條龍,龍身拱起,化成了一座彎彎的大橋,兩個龍頭直立在橋中間,龍尾連著兩巖的寨子,人們叫它回龍橋。

  每到夜晚,回龍橋就架了起來,兩岸的男女青年都到橋上相會,天亮時,人們散去,回龍橋又消逝了。兩寨的頭人聽說後,也都到橋上去看,當他們剛剛走到橋中心,橋垮了,兩寨的頭人聽說後,也都到橋上去看,當他們剛走到橋中心,橋垮了,兩寨的頭人掉進河裡淹死了。

  從那以後,回龍橋就日夜地架在渠水河上了。

  :翠牡丹

  傳說明末清初,曹州魯山之陰有一村莊,名劉屯,村中有戶兩口之家,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桑氏,能織善紡;兒子劉俊生,十七八歲,聰明伶俐,勤奮種田,所種牡丹格外茁壯,開花也特別鮮豔。

  時值陽春三月,風和日麗,俊生日出而作。正在田間勞動,驟然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霎時間天昏地暗,陰霾滿天,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只淋得樹歪枝斷,禾苗露根,俊生也象落湯雞一樣,渾身流水。他一步一滑地拼著命往家跑,只見道旁一片牡丹被風雨摧倒,非常痛惜,便轉向牡丹地,把一棵棵倒地的牡丹扶起來,不多時,風停雨止,俊生拖著疲勞的身子,沿著泥濘小路,一步一歪地回到家中。那片被俊生扶起的牡丹,一見陽光,枝壯葉茂,一個個花苞,競相開放,芳香四溢,萬紫千紅。

  俊生冒雨救助牡丹的精神,感動了牡丹仙姑,便託杏樹老人為媒,願和恩人結為夫妻。可樹化為一老翁,來到俊生家,見了俊生的母親,說明來意。俊生母親只覺家貧,百般推辭,而老翁苦口婆心,一再勸說。母親無奈,只好應允。老翁掏出絲綢汗巾一塊,交給俊生母親,作為表記。並約定吉日良辰,拜堂成親。

  光陰荏苒,婚期已到。牡丹仙姑變成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女,眉清目秀,賽過西施,來到俊生家中。俊生母子一見,驚喜若狂,母親忙問:“你是誰家小姐,來俺這窮苦人家?”仙姑答道:“我叫翠牡丹,家住百果樹萬香園,有杏老為媒,已將奴許配俊生,請母親上座,受孩兒拜。”說罷,納頭便拜。俊生母親正不知所措,杏樹老翁飄然而至,高聲說道:“今日正是吉日良辰,我特來主持拜堂成親,請馬上準備。”不多時,張羅齊全,便由杏老主持著,俊生和牡丹仙姑拜堂成親。

  婚後兩人互敬互愛,非常和睦。數年轉眼過去,翠牡丹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叫田玉,女孩叫紅石。據說,後來這一男一女也化成了牡丹,就是“藍田玉”和“冰凌罩紅石”兩個品種。
 

潑水節民間故事
哈尼族民間故事
相關知識
本地民間故事
風水寶地民間故事_關於風水寶地的民間故事***2***
雲南地區民間故事
雲南地區民間故事
鳳城的民間故事
含有龍的民間故事
華山的民間故事
關於朱元璋的民間故事
本地創業故事
中國最簡單的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