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美德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中華民族蘊釀出了中華文明最深厚的內涵——中華美德。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泰伯採藥

  詩曰:泰伯讓國,曲順其親,之荊採藥,披髮文身。

  商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諸侯周太王的長子,他有兩個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文王生下來的時候,有一雙赤色的雀子嘴裡銜了丹書,停在門戶上,表示聖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到了季歷生兒子時有瑞相,再看到這個小孫子姬昌的確有不凡之才,所以太王有意將王位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姬昌。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約定,應該如何順從親意。這時,剛好周太王生病了,於是泰伯就跟仲雍以採藥為名離開周國,到南方荊蠻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國的王位讓給季歷。

  他父親去世的時候,兩個長兄也沒有回去奔喪,順理成章讓季歷繼承王位。當時有許多人到荊蠻尋找泰伯,泰伯為了不被認出來,就披髮文身。

  季歷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兩個哥哥如此禮讓他,就不負眾望,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後把王位傳給姬昌,就是歷史上很聞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讓”,他成全了父母的心願;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個社會的風氣。後來,孔子表揚泰伯,說他已經到了至德的地步。

  :庚袞侍疫

  詩曰:庚袞事兄,疫盛不避,親自扶持,晝夜不寐。

  晉朝庚袞,字叔襃②。當時正值瘟疫流行,他的兩個哥哥都死於瘟疫當中,次兄庚毗③又染上瘟疫,無奈之下,父母只好留下庚毗,領弟弟們到外地避難。

  而庚袞不肯走,大家強行拉他走,他說:“我生性抵抗力好,不怕瘟疫,我來服侍次兄庚毗!”他夜以繼日地服侍著臥病在床的次兄,不但如此,還看護著兩個哥哥的靈柩。看到這些天災沒有辦法逃避,導致骨肉分離、家破人亡,他就忍不住哀哀啼哭。然而庚袞在這樣艱難的環境裡,毅力不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這種悌行感動了天地,經過一百多天後,流行的瘟疫終於停止了,家裡人也都紛紛回來了。

  父母看到庚毗的病好了,庚袞也很健康,非常驚訝,真是奇蹟!父母及弟弟們都非常高興。

  庚袞說:“瘟疫雖然可怕,但比起骨肉之情,就不可怕了。”

  【註釋】①袞:ɡǔn。②襃:bāo。③毗:pí。

  :劉璡束帶

  詩曰:劉璡敬兄,聞呼下榻,束帶未完,不敢遽②答。

  南北朝時期的劉璡,字子敬,在泰豫年間***公元472年***曾經當過明帝的挽郎,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君子。他學識淵博,為人恭敬謹慎、剛方正直,與哥哥劉瓛③都深為當世人所尊重。

  有一天晚上,劉瓛突然想到,有一件事情要跟弟弟作交代,於是就在隔壁房間叫著弟弟的名字。話音剛落,劉璡那邊馬上傳來了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他蠻以為弟弟很快就會迴應,可是左等右等,卻沒有等到他的回覆,令人感到特別地奇怪。過了好一陣子,才傳來了弟弟那畢恭畢敬的聲音:“哥哥,您有什麼事情嗎?”

  哥哥感到十分訝異,於是就責問他說:“我已經等了好久了,你怎麼到現在才回答?”劉璡深表歉意地說:“因為我的腰帶還沒有繫好,穿得這麼隨便,就回您的話,是多麼失禮的事情啊。所以我才耽誤了這麼長的時間,實在是對不起。”

  原來,劉璡已經換好睡衣,躺在了床上。他一聽到哥哥在叫他,就趕緊下了床,把白天穿的正式的衣服拿出來,迅速穿上,束好腰帶,全身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齊齊,並畢恭畢敬地站好了之後,才回應他。

  在中國古老的《禮記·曲禮》中開端雲:“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指哪怕是任何微小的細節,都不忘恭敬謹慎的態度。所以聽到哥哥呼喚的時候,為什麼劉璡他不先回應,然後再出來呢?因為他一心想到的就是,人一定要恭敬。

  我們想想,親生兄弟並不是關係疏遠的人,臥室也不是會客的正廳,夜晚睡眠時間,更不是進退禮節需要十分周全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不想太過於拘束,所以自然而然地言語行為也會變得任意隨便。

  可是劉璡並不這樣認為,他覺得自己連腰帶都沒有束好,全身也沒有打理好,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就回復哥哥呢?那是多沒禮貌的事情啊。夜半時分,沒有穿戴整齊,就連回應一聲都不敢了。連小事都如此地謹小慎微,當他身臨大節的時候,不就更是毫不苟且了嗎?想必一定更為謙恭審慎、誠惶誠恐了。從這件事中也得以看出,他對哥哥是多麼地敬重,兄弟二人的友愛之情,又是多麼地深厚。

  曾經有一次,劉璡和朋友孔澈一起坐船遊覽。和煦的陽光,迷人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他們談古論今,甚為愜意。小船乘風破浪,緩緩地前行,只見沿途山高水闊、非常壯美,置身其中真是神清氣爽、心胸開闊。突然間,從遠處傳來了一陣又一陣美妙的歌聲,尋聲望去,原來是許多美麗的少婦出門踏青,正在岸邊愉快地悠遊嬉戲。

  這些婀娜多姿的女子,比春天的花朵還要美麗,孔澈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他起初礙於情面,先偷偷地看上幾眼,後來竟不知不覺陶醉其中,上上下下打量個不停,完全忘掉了身旁的劉璡。

  聖人教導我們“非禮勿視”,不正當的場景、不健康的書報,敗壞風氣的電視節目、電腦網站,都不適合去看。在異性面前的舉止言動,也是如此,像這樣特意地端詳觀瞻,很顯然是失禮不當的。劉璡對孔澈的表現感到甚為不齒,於是就一言不發地端起椅子,獨自搬到另一邊去坐,表示不肯和品行不端的人做朋友。孔澈於是感到很窘迫羞愧,卻又不知所措,只好孤孤單單地獨自低頭懺悔。

  嚴於律己的劉璡,在品德學問、道德涵養上,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文惠太子久仰其盛名,禮敬有加地把他請到東宮任職。劉璡不負眾望,他忠心耿耿,兢兢業業,成為了一代名臣。

  《孝經》雲:“友愛兄弟的人,自然懂得孝敬長輩;善於持家的人,將治家的原則推而廣之,就能在做官的時候,更好地造福社會國家。”劉璡能夠成為一代名臣,無不歸功於他至誠的孝順與友愛,這一切都離不開他自幼的嚴於律己、謙卑恭敬。

  我們知道,讀書旨在變化氣質,而不只是單純地增長知識技能而已。言行與經典如有背離,則需痛自反省、見賢思齊、改過向善。我們見到劉璡如此地恭敬謹慎,千萬不要以為這樣做太過拘謹,甚至不合時宜。如果為道求學,用的是這種態度的話,方能真正履道含和,日日進步。

  我們冷靜想想,任何事情,都是從微細的小事累積而成的。三國劉備曾經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許多不好的習慣,也都是從小小的動作、小小的過失開始,進而累積到很大的錯誤,以至於到最後難以修正。所以劉璡深值我們效法的,正是他那一舉手、一投足,都守於義、合於禮,充滿了真誠恭敬的嚴謹之風。

  “劉璡束帶”的故事啟發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君子都不失其恭敬之心。一個人如果具備了真誠恭敬,並且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夠“德日進,過日少”,我們在道德品行上,才真正得以日新又新。

  【註釋】①璡:jìn。②遽:jù,倉猝。③瓛:huán。
 

中國古代傳統美德故事有哪些
傳統美德的傳統故事
相關知識
弘揚傳統美德故事
弘揚傳統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弘揚傳統美德的小故事有哪些
頌揚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文章
傳統美德故事演講稿素材
弘揚傳統美德演講稿3篇
傳統美德的名言警句_弘揚傳統美德的經典名言
弘揚傳統美德名言名句_傳承中華美德的經典名言
中學生弘揚傳統美德演講稿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