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小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中華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並不斷調整和更新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仁謙斥藏

  【仁謙斥藏】

  薛氏仁謙。人佔其宅。後得歸還。出彼金帛。

  【原文】

  後周薛仁謙、謹厚廉恪。初隨莊宗入汴。有舊第、為樑朝六宅使李賓所據。後賓遠適。而仁謙復得其第。或告雲。賓之家屬。厚藏金帛在其第內。仁謙立命賓親族。盡出所藏而後入。論者美之。後封侯。卒年七十八。

  許止淨曰。人佔其宅。而厚藏金帛。迨至物歸原主之時。人豈不謂之因果迴圈。分所應得耶。然此即左傳所謂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仁謙盡出所藏而後入。令怙勢貪財者。慚愧無地。宜天報之厚也。

  【白話解釋】

  五代時候。後周朝有一個人。姓薛名字就叫仁謙。他的為人謹慎忠厚。清廉恭敬。起初時候。跟了莊宗皇帝到汴州地方去。薛仁謙的舊房子。就給後梁朝的六宅使姓李名叫賓的佔據了。後來李賓到遠地方去了。恰巧薛仁謙仍舊得到了那所房子。有人對薛仁謙說。李賓的家小。在那所房子裡面。藏著金銀布帛很多。薛仁謙聽了。就立刻差了人去、叫李賓的親戚和自族來。把以前李賓藏著的東西。盡數都取了出去。然後才進去居住。輿論上都很稱美他。後來薛仁謙封了侯爵。死的時候。他的年紀已經七十八歲了。

  :孟嘗還珠

  【孟嘗還珠】

  孟嘗革弊。合浦還珠。流通商賈。民困以蘇。

  【原文】

  漢孟嘗、為合浦太守。郡不產穀食。而海出珠寶。先是宰守多貪。詭人採求。不知紀極。珠漸徙於交趾。由是行旅不至。貧者餓死於道。嚐到官。革除前弊。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漸反其業。商賈流通。稱為神明。

  兩漢循吏之傳。其民熙熙。如登春臺。蓋由以德化之也。孟子曰、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觀於合浦古事。前守貪珠。以致行旅不至。孟嘗革弊。期年商賈流通。為人上者。何不自儕於鸞鳳。而徒效鷹鸇耶。

  【白話解釋】

  漢朝有個孟嘗。做了合浦地方的太守官。合浦這一郡地方。是沿著海的。向來沒有生產五穀食物。可是海里卻有珠寶產生出來的。從前在那地方做官的人。多貪婪的。責成別人去採求珠寶。貪心無饜。所以海里的珠子。漸漸地遷徙到交趾地方去了。這樣一來。別地方的商人。也不再到合浦地方來了。於是境裡貧窮的人。因為沒有生計可做。很多在路上餓死了的。孟嚐到任以後。就把以前的積弊。統統革除了。果然不到一年。遷去的珠子又回來了。百姓們漸漸地恢復了從前的職業。商賈依然來來往往流通了。人人都說孟嘗和神明一樣的。

  :裴度還帶

  【裴度還帶】

  裴度遇婦。遺帶未知。收待明日。婦至還之。

  【原文】

  唐裴度、偶至香山寺。見一婦祈神禮拜去。遺一褆褶。乃收待之。明日。婦哭至。曰、父系獄。昨假得玉帶一。犀帶二。欲以賂津要。不幸亡失於此。度解袱視之。不差。乃還之。婦泣拜。留一以謝。度笑遣之。

  許止淨謂君子小人。其分途只在貪之一念。裴晉公貪慾淨盡。不惟遺物無動於中。即死生亦置之度外。心量廣大。故福德亦廣大。若真以拾遺不取。欣欣有德色。則受福微矣。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一個姓裴名叫度的。有一次、偶然到香山寺裡去。看見有一個女子。在菩薩面前禮拜祝告了、回去的時候。把一個包裹遺下了。裴度就收好了、等待他來。到了第二天。那個女子啼啼哭哭尋到寺裡來。說道。我父親關在牢獄裡。所以昨天假得了玉帶一條。犀帶兩條。要想送給那做官在重要地位的人。那裡曉得命運不好。偏偏在這裡遺失了。裴度就解開了收好的包袱一看。果然同那個女子的話。一些也不差。就把這個包裹還給他了。那個女子流了眼淚拜謝著。要留下一條帶。送給裴度做謝禮。裴度笑著回絕了他。叫他趕緊回去。
 

繼承傳統美德故事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相關知識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小故事
中華文明傳統美德小故事
中華文明傳統美德小故事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兒歌童謠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故事有哪些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四個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
中國傳統美德小故事
古代傳統美德小故事
孝順的傳統美德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