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財富故事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創業前,很多困難你都不會把它認為是困難,當它突然成為你的困難時,很多人會承受不了壓力,就放棄了,這樣的人是成功不了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創業財富故事1:挖掘明星腳上商機 賣功夫鞋大賺千萬

  他闖進了在許多人印象中充滿***和自殺性爆炸的***之國巴基斯坦;

  他從主演過《指環王》及《加勒比海盜》的好萊塢巨星布魯姆穿的一雙中國球鞋上意外發現商機;

  他用3年時間讓中國“功夫鞋”成為時尚“俏貨”,風靡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國,收穫了驚人財富。

  他在異國充滿驚險刺激的淘金經歷令人大開眼界,他就是——陳子建。

  小老闆獨闖卡拉奇

  陳子建,安徽安慶人,今年29歲。大學畢業後因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他和朋友合開了一家體育用品店。“競爭激烈,生意十分慘淡。”他說。

  2007年春天,應在巴基斯坦承包建築工程的表哥邀請,陳子建決定到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闖蕩一番。

  起初,陳子建在卡拉奇開起了一家日用品商店,經營的是中國“老牌國貨”,“比如‘雪花膏’之類的女性護膚品,以及‘解放鞋’、蝙蝠衫之類的服裝鞋帽等等。”陳子建以為巴基斯坦經濟落後,這些物美價廉的東西一定會大受歡迎。

  不料,小店開張後生意十分清淡,每個月的營業額只有幾千盧比,連交房租和水電費都不夠。陳子建十分苦悶,弄不清問題到底出在哪。

  一天,陳子建的店裡進來一對華人中年夫婦,蘭州籍的女士一看到這些老牌子化妝品頓時驚喜不已。“她說這些東西她小時候用過。”陳子建說,在異國他鄉的這位女士,因不適應巴斯斯坦的氣候,面板經常感到奇癢難耐,“她試過很多高階護膚品,都不起作用。她常掛念小時候用過的百雀羚護膚霜,一塗就好,可一直苦於無處可買。”

  “沒想到那天她在我的店裡看到了,她高興地一口氣買了6盒。”陳子建和對方聊起天來才知道,這對華人夫妻都是在巴參加援建專案的電信工程師,他們說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上海”,常年駐在這裡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及商人少說也有四五千人。女士指點陳子建說:“你可以在網上聯絡這些同鄉,介紹自己的‘經典國貨’。”

  貴人出招,別有功效。陳子建依言在網上向在巴華人做起了國貨宣傳後,陸續就有很多中國人慕名前來購物。

  令陳子建驚訝的是,不少來店裡的中年人都對蝙蝠衫情有獨鍾。有位機電工程師說:“20年前這種衣服風靡一時,成為時髦青年的必備行頭。”得宜於特殊的懷舊情感,再加上穿著這種寬鬆的衣服確實很舒服,陳子建的蝙蝠衫一時間竟成了搶手貨。

  受中國同事的影響,不少巴基斯坦人也逐漸走進陳子建的商店,買起了中國國貨。

  從巨星腳上發現商機

  陳子建說,中巴兩國傳統友誼深厚,當地人一直視中國人為兄弟,態度相當友好。巴基斯坦是個很保守的國家,比如乘坐公交車,中間有一扇鐵門將男女隔開,女性通常不能和陌生男人挨著坐。可她們前來購物時,對這位年輕的中國老闆卻格外熱情大方,有的女白領甚至主動和他握手聊天。

  陳子建的生意比過去紅火多了,但因為商品利潤都偏低,“一個月下來除去各種開支,也就五六千元的收入,比在國內強不了多少。”聽說有不少華人老闆到巴基斯坦短短几年就成了百萬乃至千萬富翁,陳子建很羨慕,琢磨著“怎樣賺大錢” 。

  2008年4月一天,陳子建從電視新聞上看到這樣一個畫面:主演過《指環王》、《加勒比海盜》的好萊塢著名影星奧蘭多·布魯姆在紐約曼哈頓拍攝一部新片時,身穿墨綠色大外套的他嘴叼香菸,展現出叛逆不羈的一面,腳上的一雙球鞋尤為醒目。

  陳子建緊緊盯著奧蘭多腳上的那雙鞋子。“這鞋子怎麼這樣熟悉?”仔細一看,他差點驚呼起來,原來奧蘭多腳上的那雙球鞋就是被中國人稱為“白球鞋”的老牌子中國貨。

  陳子建查詢了許多資料後瞭解到,3年前有個法國人在上海發現了這種只賣十幾元人民幣一雙的“飛躍”牌球鞋,馬上便被它經典簡潔的設計和漂亮外形所吸引,將它推廣到海外後很受歡迎。而時尚的奧蘭多儘管上衣和褲子經常換,可對足底那雙雪白的中國球鞋卻始終不離不棄。受他的影響,好萊塢的很多名人也開始穿中國的“飛躍”牌球鞋。

  “飛躍鞋以輕軟、輕巧、穿著舒適、經久耐用而受中國人喜愛。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外形美觀,運動員們穿著白球鞋和深色的運動服形成鮮明的對比色,使賽場上的男女籃球運動員顯得更加英姿颯爽。”陳子建開始認真研究起這款國貨來。

  陳之建想,“這種鞋用料考究,鞋幫和腳有非常好的親和性,不容易崴腳。特別是採用優質橡膠製造的鞋底彈性極佳,加之呈凹型吸盤式的鞋底,具有相當好的防滑效果。”難怪連布魯姆這樣的大牌明星都對它情有獨鍾,如果自己把這種鞋弄到巴基斯坦,說不定也會大受歡迎的。

  功夫鞋大賺200萬美金

  “巴基斯坦人愛穿皮鞋,雖然市面上也有一些來自中國的廉價‘解放鞋’,但因透氣性差,夏天特別容易腳臭。除了民工等幹粗重活的人穿外,平時乏人問津。而球鞋的透氣性很好,恰恰沒有‘解放鞋’的這個缺點。”

  在卡拉奇住久了,陳子建發現當地人對中國功夫十分崇拜,到飯館吃飯時,常能看到老闆用VCD播放武打片。“當地人說起李小龍、成龍、李連杰這些功夫明星都非常熟悉,甚至還能像模像樣地比劃幾個武打動作,令人忍俊不禁。”

  結合當地人的喜好,2008年8月陳子建從中國運去一批飛躍牌球鞋,決定以武術為招牌,讓中國“功夫鞋”亮相卡拉奇。

  不久,卡拉齊的人們就被街頭一幅幅巨型海報所吸引,只見畫面上一位腳蹬白球鞋的中國武師騰空踢腿、威猛無比。旁邊用英文寫著:“穿中國功夫鞋,像李連杰一樣飛踢壞蛋!”這畫面太有震撼力了,很多人都認定這是正宗的少林“功夫鞋 ”;還有人說在電視上看到中國練武的人及體育運動員都穿這種鞋。

  “儘管‘功夫鞋’在巴基斯坦售價不菲,每雙約合人民幣200元,但還是不斷有人搶購。其實,它在國內的批發價僅幾十元。”陳子建說。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盛大開幕,開幕式上2008人表演的太極拳十分壯觀,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很多卡拉奇人從電視中發現,這些表演功夫的人腳上穿的都是前不久在街頭廣告中看到過的白色球鞋,節目中“人腳一雙”的場景令當地人大為震憾。

  很快,中國“功夫鞋”就成為一種時尚“俏貨”,風靡卡拉奇、伊斯蘭堡和拉合爾等大城市。“最多的時候,我一天就批發出去5000多雙。幾個大貨櫃不到兩個月就銷售一空。”陳子建興奮地說,“銷售局面開啟後,我算是真正體驗了一把傳說中的‘數錢數到手軟’的滋味!”

  令陳子建感到無比驕傲的是,現在他的中國“功夫鞋”已經作為高階商品風靡整個巴基斯坦。他還通過與中東商人的合作,把這種“經典國貨”賣到了阿富汗、伊朗和阿曼等地。在德黑蘭,中國“功夫鞋”成了大學生們的新寵及贈送朋友的時尚禮品;阿曼警察因為喜歡它的輕巧和彈力十足,更是要求將其列入“警用裝備”。

  只因巧妙找到了“中國功夫”這一切入點,短短几年時間,這種在國內並不起眼的白球鞋,就讓陳子建收穫了200 多萬美元的驚人財富。

  創業財富故事2:民工新生代:從打工仔到董事長

  7月,是鞋企生產旺季,溫州鹿城區雙嶼鎮鞋都工業園貝南鞋業有限公司廠房內,近400名工人正在忙碌地工作。記者來到董事長辦公室。陳致霖,這位80後企業家正在翻看公司即將落戶在安徽宿州“中國中部鞋都”內6萬多平方米的廠區規劃圖。“我們太幸運了,搭上了家鄉籌建中部鞋都的東風。劃給我們公司的廠區,足有80畝!”陳致霖難掩興奮。

  眼前的陳致霖高大秀氣,舉手投足已流露出商界精英的氣質,接聽本地客戶的電話,甚至能用一口流利的溫州方言應對。8年前,他隻身來溫州務工。談起從務工者到鞋廠老闆的跨越,陳致霖說:“靠的是不斷地學習。”

  陳致霖1983年出生於安徽宿州郊縣的一戶農民家庭。2003年,專科畢業的陳致霖來溫州務工。

  第一份工作是在瑞安塘下的一家三星級酒店內做前臺。酒店規定,見習培訓期的員工每天10點鐘上班。為了儘快掌握工作要領,陳致霖每天7點半就來到酒店。老員工在臺前接待客人,或是處理麻煩糾紛,陳致霖就在一旁認真聽著,記下筆記,用心領悟,很快就掌握了工作的要領。進酒店剛滿一個月,他就做上了大堂經理。

  “在當上經理前,我想的還是在怎樣證明自己的實力。做上經理後,眼界和思路一下子打開了,開始萌生了創業的念頭。”陳致霖說。

  瑞安塘下鎮上,汽摩配等製造業相當發達,不少外商常常來當地採購、洽談業務,不少就下榻在陳致霖工作的酒店。做上大堂經理後,懂點英語的陳致霖就承擔起為外商服務的大部分工作,通過周到的服務,他和不少外籍商人成了朋友。這時,陳致霖就開始考慮如何成為他們的供應商。他跑過塘下不少企業,將一些產業進行過對比。他尋思,摩汽配的技術含量較高,前期投入大;鞋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成本較低。於是陳致霖決定,從做鞋入手。

  2004年秋,陳致霖籌集了20萬元資金,和瑞安當地一皮鞋作坊的夥計合夥開辦了一家鞋廠。

  從對鞋業一竅不通,到獨立掌管企業,陳致霖只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陳致霖告訴記者,工廠開辦前兩個月,他每天隨著懂行的合夥人一起跑各種鞋材市場,採購器材,瞭解流程。每天都記下大量筆記。兩個多月後,合夥人因要出國無奈退出時,陳致霖沒有驚慌,而是沉著地將企業整個挑了起來。

  依託酒店客商的“支援性”訂單起步,陳致霖憑藉產品的物美價廉迅速打開了市場。公司規模從原先的六七十人的小作坊發展到現在近400人的規模。

  在較快的起步後,陳致霖開始讓自己慢下來。即使工廠的事情再忙,陳致霖每天也要騰出時間讀書。陳致霖告訴記者,他床前的那本《菜根譚》已被翻得有些破舊,幾天前又重新買來一本。最喜歡的《毛澤東選集》也是常讀常新,一直滋養、開闊著他的胸懷。

  創業財富故事3:“風電大王”張傳衛:從5億到113億的飛躍

  張傳衛當過兵、從過政。1993年他辭職“下海”,拿出自己積攢的工資,東拼西湊了12000元組建中山市明陽電器有限公司,主營產品是配電箱。到1995年,這個小打小鬧的公司利潤已有50萬元。不同於許多民營企業家小富即安的心態,張傳衛始終懷著一個更大的夢想,50萬元利潤全部被投入開發新產品。

  憑著技術創新,勢單力薄的小企業居然把單個優勢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做到了全國第一。1998年,積累了幾百萬元的利潤後,他再次把所有資金用於產業升級:買地建新廠房,同時開發具有國際水平的高壓開關櫃,產品再次升級,成為國內第一個開發出中置式真空開關櫃產品的企業。

  2000年,全國3000多家開關櫃企業還在激烈廝殺,張傳衛再次調整航向,轉做高壓變頻調速裝置***即高壓變頻器***。這是一款節能產品,能對高壓電動機進行調速節能。當時電力還不緊張,很多地方政府還在鼓勵用電。張傳衛對電力的稀缺性做出前瞻性的判斷,在電力過剩時期開始著手研發開發節能裝置,以產學研的方式持續投入研發費用7000多萬元。

  “他不是圖錢,就是想把事情做成。從沒想過拿錢來享受,該吃什麼還是吃什麼。”追隨張傳衛十多年同事這樣評價張傳衛。

  押注風能

  這一輪產業升級,使明陽完成了從輸變電裝置到大型節能和電力電子裝備核心技術的第一步轉型。五年間,明陽成為全國高壓變頻調速的領軍企業,已經掌握了風力發電控制系統的核心技術。

  2005年,新政策規定風電裝置的國產化水平要達到70%,而當時外資風機制造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超過七成。面對隱藏的產業機遇,張傳衛認為,既然明陽已經在這個領域積累了核心技術和人才儲備,為什麼不自己做?“對我們來講,這是能介入大產業的唯一機會,火電進不去了,核電需要門檻,水電也很飽和了,我們能進入大電力的切入點就在風電,夢想就在這裡。這是歷史性機遇,一定要衝進去。我們都是40多歲的人了,如果在我們人生中能夠幹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是這一次機會了。如果用5年時間打造一個百億產值的企業出來,到五六十歲還能做個千億的。如果在50歲還沒做出百億,這一生也就如此了。”

  從2005年6月開始,明陽正式進軍風電。雖然有電控系統生產的基礎,但風機核心技術仍處於空白。在高階製造業,國內過去通常的做法是委託開發,以市場換技術。

  與一家德國風機設計公司商談了委託開發8個多月後,張傳衛突然在簽約的前3天改變想法。“我們買得來技術和許可權,但永遠買不來關鍵技術和研發能力。我們有核心的控制技術,還有中國的氣象資料和風資源資料,在中國電力行業有獨特的客戶資源,為什麼不可以聯合研發呢?我不想借雞下蛋,而是要結婚,生出中國的孩子,姓中國的姓。”

  確定了聯合研發模式之後,推出第一批符合中國風資源環境的定製化產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風機陸續面世。從合同簽訂到第一臺整機投入商業執行小批量生產僅用了15個月,比德方最初預計的3年大大縮短了一半以上。[###page###]

  “這是了不起的,比國內的產學研更上一個臺階。”張傳衛總結道。

  2006年6月,廣東明陽風電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主營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風電工程技術及風力發電相關技術諮詢、技術進出口業務。

  第一批風機產品才剛剛下線,張傳衛馬不停蹄地去美國找市場、找資本,坐飛機時睡不著,在航班的便籤條上,他雄心壯志地寫下明陽風電第一個五年目標:“百億產值、成功國內前三的上市公司,進入全球前十”。當時,公司的規模只有300人,連廠房的用地還沒有買下來。第一筆風電裝置的訂單才剛剛生產下線。“在總裁辦的會議上說起這個目標,同事們都說老闆瘋了。”張傳衛笑著回憶道。

  資本的寵兒

  五年後,瘋狂的目標全部成為現實,成功的資本化運作在其中起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當時股權融資的概念在國內還未流行,張傳衛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民營企業家,先後見了150多家國際投資者,包括高盛、美林、淡馬錫等國際知名投行。

  一開始,“只要是有錢人都見”。後來,明陽在投資界里名氣漸漲,“找錢”變成了“選錢”——有錢已經不足以打動張傳衛,還要看投資者能否帶來市場和資源、人才、技術等附加值。比如後來國開行通過深圳創新投對明陽直投,帶來國家政策支援;工銀國際的投資,帶來金融支援;美林的投資,還引進了印度的投資商。張傳衛笑稱,好多投資者不僅帶著嫁妝,還把姐姐妹妹也帶來了。

  一些投資者在決定投資之前專門來中山看過明陽的工廠,認為專案有前景,就是工廠規模太小了。“投多了會把股權佔的太多了,投少了又辦不成事。”

  張傳衛卻認為這並不是問題:“我給你畫個蛋糕,告訴你這個蛋糕值多少錢,你買多少,就是議價嘛。這樣既能多融錢,股權也沒被吞掉。”

  他不急不緩地為當時只有3000萬資產的明陽風電畫了一個大蛋糕:“到明年底,明陽就可以達到10個億以上產值,1個億的利潤。按6倍的PE值並不高,我要10倍你也得給我。但因為風機剛下線,有風險,所以才降到6倍。”

  在6億估值的時候,美林作為第一批投資者進入。隨著第一批風機下線執行,明陽的估值一路看漲。“後來手上拿到十幾億的訂單,明年只要一交付就有利潤了,我當然要提價了。”國開行在3個月後進入時,估值已經飆升到12億。

  到今天,張傳衛仍為IDG的“投資失誤”而惋惜。當張傳衛提出6億估值的時候,IDG的投資人楊飛認為估值最多隻值3億。一年後,明陽風電市值已達30億,張傳衛曾對IDG的投資人講:“當時你如果6億入手,到現在已經有5倍收益了。現在30億還進不來。”

  到2007年底,明陽募集的資金已經超過2.7億。據業界傳言,在2008年4月至8月期間,與張傳衛吃一頓飯的機會被兩家機構私下炒到100萬元的天價,堪比巴菲特之宴。風投機構對明陽投資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股權融資模式獲得認可後,明陽在國內加速圈地佈局,延伸產業鏈,用2年時間打造了天津、吉林、江蘇、內蒙、廣東的5大生產製造和服務基地,幾乎沒進行資本性支出,形成了輕資產的產能擴張。“像天津濱海新區600畝地,建成10多萬平米的廠房的明陽工業園區,我們沒有出一分錢,上市完以後才談的回購。這就是沒錢能做的事。”

  2010年10月,明陽風電在紐交所上市,募集資金3.5億美元,創下2010年中國公司赴美IPO募集資金之最。上市鐘聲敲響後,曾到中山考察的義大利索法芙董事長激動地上前與張傳衛擁抱。這位70多歲的老先生百感交集,他曾經預感到這個民營企業會成功,但不曾料想,當年名不見經傳的小工廠會以如此驚人的速度野蠻生長商業模式再升級

  2010年底,明陽集團產值已達113億。踏上百億臺階後,明陽又開始了新的轉型。張傳衛告訴記者,明陽的下一個五年計劃是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從風電製造商轉型為風電行業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預計3年之後,技術服務的產值佔比將大於風電裝置製造。

  他認為,從生產型製造業到服務性製造業是一個很重要的創新,高階製造業不僅僅是製造,最重要的還是服務。要轉型為服務型製造才能形成新的盈利模式,也就是在產業鏈的上下游與金融服務與技術服務和運營結合起來,形成矩陣的商業模式。

  明陽風電在國內首推風電業融資租賃和經營性租賃,張傳衛希望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投資風電產業的人不需要想太多的事,沒錢我都可以幫你找到錢,並且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包括提供金融解決方案,提供風電開發的風場,提供技術、產品和工程服務。過去和客戶單純的買賣關係變成了戰略合作關係。

  日前,明陽風電宣佈與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政府簽訂風資源與稀土資源專案戰略合作協議,意味著明陽風電獲得了在贛州的稀土資源優先配置權和在贛州市獨家開發風場的權利,高階產業鏈整合向上遊延伸。

  “上游有高階產業鏈,下游有服務模式,中游有整機制造,形成一個全產業鏈的結構,競爭力就在這裡。以核心技術、定製化的產品和多元化的服務模式形成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將會是利潤的高增長點。”張傳衛這樣總結道。

  對話創業難,二次創業更難

  中概股受挫其實是機會

  贏週刊:當年寫在便籤條上的規劃已經成為現實,您認為自己已經成功了嗎?

  張傳衛:我認為我還不算成功,只是向著我們既定的方向做事,第一步已經走出來了。現在越走越難,幾億到一百億是一個跳躍,但是到一百億以後,是個大企業、國際公眾公司以後,是一個更大的舞臺。再上一千億,對人的視野、思維和文化都要求不一樣了。我們現在開的是大船,如果駕馭的是一個帆船是很簡單的,翻了也淹不死人。但是大船是有吃水深度的,駕馭的難度增大了,遇到的困難也將更多。

  贏週刊:明陽風電是紐交所的上市公司,您如何看待中國概念股最近在美股市場遭遇的信任危機?

  張傳衛:其實這是一個機會。確實,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的時候還沒完全準備好,包括內控體系、公眾公司的運營機制是否適合美國資本市場的要求,因此出了一些問題。但是機遇在於,真正好的公司在一個成熟的、市場化的資本市場裡,是不會被淹沒的。最近幾天,公司股價都在持續回升,我跟投資者講,你潑洗澡水不能把盆裡的孩子也潑了,儘管中國企業有一些問題,但作為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排斥一個國家的上市公眾公司,這是不合適的。沒有中國企業的美國市場還算得上國際化嗎?

  贏週刊:儘管如此,明陽的股價也因此受到波及。

  張傳衛:資本市場有它的運營規則,有不能正確地反映公司的運營基本面、不能體現公司價值的時候,價格和價值有背離的時候,但因為美國的資本市場是健全的、理性的資本市場,兩者通常會重合,最終還是會迴歸理性。

  不進入前五已沒有機會

  贏週刊:業內有一種說法,認為目前中國的風電產能已經過剩,您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張傳衛:說這些話是不夠科學、嚴謹的,產能過剩,是指技術已經落後了的產品還在生產。現在發改委還在鼓勵創新、支援產能發展,我們的兆瓦機才剛剛下線,產業鏈還沒有國產化,海上風機也還沒有出來,怎能說過剩呢?

  就好像汽車一樣,如果現在還生產老夏利、老桑塔納肯定是過剩的,但新的、好的型號的汽車也在脫銷。我們缺的是高階的、終端的、真正能夠適應國內發展需要的風電。風電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資訊充分流動的情況下,什麼樣的說法都會有。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個行業在快速發展。

  贏週刊:不久前國家取消了“風電製造業專項資金”補貼,對中小型的風電企業會產生什麼影響?

  張傳衛:這個補貼是很少的,我們拿了一點都沒在意。對於剛起步的企業來說,現在已經沒機會了,甚至可以說,現在沒有進入前五,甚至沒有上市的公司已經沒有機會了。因為這個市場的訂單已經高度集中化、風機大型化。很多高階產業都是如此,開始一哄而上,做到最後,80%的份額被前三四家佔有。所有產業都是這樣,一開始混戰,然後洗牌,資源重組,最後高度集中。

  中山仍是產業鏈的關鍵點

  贏週刊:明陽風電在今年1月正式簽約中山基地專案,該專案投資超過70多億元,中山基地在陽明風電的整個產業鏈裡扮演什麼角色?

  張傳衛:中山基地專案將系統建成6大生產基地,形成涵蓋1.5兆瓦到6兆瓦風機整機及葉片、風光儲一體化、碳纖維、儲能電池、風機控制系統、集團總部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檢測中心等子專案的國際知名大功率風機生產基地。是“高階產業鏈”上游的環節,是整個產業叢集建設的關鍵點。

  贏週刊:為什麼會再次選擇中山?

  張傳衛:明陽的總部在這裡,在廣東已經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的支援。另外,我們能夠把一個小企業做到這麼大,中山還是有與別的地區不同的文化,有獨特的產業氛圍和人文氛圍。在交通、資訊和資源聚集方面,中山還是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我們佈局全國,但是廣東的地位不能取代,會一直根植中山。
 

創業成功必看的故事
創業財富故事
相關知識
創業財富故事會
創業財富故事
創業致富故事會
女性創業致富故事分享會
名人年輕創業致富故事
農民實現創業致富故事
學生白手創業致富故事
大學生白手創業致富故事
返鄉就業創業致富故事
農業創業致富故事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