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當你不知道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佛告訴你該怎麼做。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佛教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佛教教育孩子的方法

  佛陀是一位大覺悟大智慧的人,他教育的方法很多,隨機應變,不一 而定;他常在說法之前,入定觀察聽眾的根性,然後決定用什麼方式來說法。最奇特的是他說法時,所用的言詞巧妙,能使出身不同和知識高低的人,都能瞭解;每個人都覺得佛陀這些話,好像是專為自己而說的,因之而感到歡喜與滿足。下面隨舉數點,以見其教育方法的一斑:

  一戒定慧三學兼施——佛陀的教育,著重於戒、定、慧三學兼施。他先教戒學,命學生修養品德;次教定學,給學生鍛鍊身心;再教慧學,使學生啟發智慧。因為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是佛陀施教一定的次序。佛教的經、律、論三藏,所以成為千百年來佛教徒信受奉行的聖典,就是因為經藏能詮定學,律藏能詮戒學,論藏能詮慧學。佛陀的戒、定、慧三學的教育,正如現在的德、智、體三育。三學1、戒學——教育2、定學——體育3、慧學——智育三育

  雖然,如果詳細加以分析與比較,則有下列三點的不同;

  1、三學是一貫性的,先後秩序分明;三育則互無連繫,各別施行。

  2、現在的體育,只注重身體的鍛鍊,而定學乃包括身體與心靈的鍛鍊,尤其注重於心靈的鍛鍊。

  3、德、智、體三育,只是世間的教育,而戒、定、慧、三學,卻是通於世間與出世間的教育。

  教育孩子的大忌

  1、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對他有求必應,要什麼給什麼。

  這樣當他長大後,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萬物皆備於我。

  2、當他口出汙言穢語時,儘管譏笑他。

  這要他的詞彙會越來越不成體統,說出話來把人氣個半死。

  3、永遠不對他進行精神道德教育,讓他自己混到成年時再說,讓他自己去決定一切。

  4、避免對孩子說他犯了錯誤,免得孩子有時候會感到內疚。

  這樣他將來出去偷東西,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時候,會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對,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他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替他收拾好,千萬不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免得他累著。

  這樣他會養成習慣,遇事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

  6、不論好壞書刊,任其自看,不聞不問,更不予干涉。

  而家裡倒是收拾得乾乾淨淨,餐具也做了徹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腦袋裡裝了多少垃圾。

  7、父母經常吵架,惡言相加,根本不顧忌孩子在場。

  這樣,將來父母感情破裂,離婚時,孩子不致於感到意外。

  8、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錢都照給不誤,不要讓自己幹活掙錢,也別叫他節省,何如讓他和父母當年一樣受苦受累呢?

  9、對他在飲食、起居方面的無理要求,總是姑息遷就,否則萬一他生氣了,著急了,那可不得了。

  10、當他和鄰居,老師或警察發生衝突時,家長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邊,讓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對你不公平的。

  11、當孩子闖了大禍以後,慎重地宣告說:“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題大做了吧?”。

  佛教的人生教育

  一、要有一顆感恩心

  人生中最關鍵的是什麼?我認為,首先是要有一顆感恩心。

  我們現在擁有的學識和智慧,都源於自己的老師,因此,不管在求學階段,還是從學校畢業之後,何時何地都要記得老師的恩德。

  剛才與檀教授交談時,他也講了自己和老師的故事,我聽了之後很感動。從教育界來說,一個人如果對老師有感恩之情,那麼他所學的知識,對自己的人生會真正起到作用。從我們佛教界來講,歷代很多高僧大德,一提起上師的名字,就會流露出無法言表的感激之情,甚至淚流滿面,這也是源於一種感恩。

  不過,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把老師當成學習知識的一種工具。依靠老師獲得了知識後便遠走高飛,從此就再也不聯絡了,對老師根本不關心、不過問。更有甚者,老師到晚年遇到一些困難時,自己明明有能力,卻也不願伸出援手,這就是沒有感恩的表現。

  感恩的對境,除了老師,還應該有父母。當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時,不會說話,不會走路,連吃飯都要人喂。而依靠父母的長期呵護,我們才得以長大成人,所以,對父母的恩德也一定不能忘。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非常難以想象的。為了孩子,他們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傾注了大量的心力、財力。即使兒女已成家立業,父母仍然放心不下。就拿我來說,父親早已去世,母親現在都80歲了,但還是每天牽掛著我。前段時間,我去了香港7天,母親天天給我打不通電話,就特別特別掛念。我想天下父母對兒女都是如此,哪怕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子女,一直惦記著。

  但遺憾的是,如今很多子女,有了各方面的能力以後,總是以忙為藉口,對父母不聞不問、置之不理,甚至一個月也不打一次電話。有些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行動不便,生活上特別可憐,子女也只是請個保姆照料他們,自己根本不把他們放在心上,這都是忘恩負義的表現。

  所以,作為一個人,不能忘記父母的恩德,以及老師的恩德。在此基礎上,按照大乘佛教的教義,還不能忘記眾生的恩德,要關愛所有的生命。

  總之,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都應該有一顆感恩心。這一點,可能許多人沒有興趣聽。因為這個社會非常現實、非常功利,能帶來眼前利益的知識,像賺錢的手段、享樂的方法,人們都興致勃勃,願意去了解、去學習;而一談到精神追求,尤其是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大多數人都興趣索然,甚至嗤之以鼻。

  其實,科技再發達、社會再進步,你們學習上再聰明,基本的做人也不能忘。否則,一旦失去了這些,今後在社會中生存,必定會舉步維艱。

  現在許多大學生,不缺知識、不缺技術、不缺文憑,尤其是像北師大這樣的高等學府,這方面應該都圓滿具足。然而,許多人最缺的是什麼呢?就是道德教育,是正確的信仰。

  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小學、中學、大學,安排了大量課程,需要學習許多課本,可是學生們從中得到的知識,以後工作時真正能用上的,可能不到20%。當然,我並不是說學校不好、教材不好,而是說,學校除了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還應該訓練學生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

  畢竟他們畢業了以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如何與人交往,怎樣對待上級、平級、下級,以什麼樣的態度投入工作……諸如此類的基本問題,假如上學時從來沒有學過,那即使是名校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身上也常會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僅世間需要人格教育,其實從佛教的層面來講,若想成佛,也要先學會做人。“人”都沒有做好的話,“佛”是根本談不上的。因此,假如不懂怎麼做人,無論身處哪一個領域中,都是相當困難的。

  你們北師大,跟全國的教育有著密切關係,這裡的許多老師,也經常參與編教材的工作和會議。如今各個學校使用的教材,從小學到大學,乃至博士生的課程,基本上我都看過。裡面相當一部分知識非常珍貴,對培養人才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過,人格教育方面的內容,可能還是有所欠缺,今後若能增加一些,那就最好不過了。

  我始終認為,人格教育不論對學生還是老師,都非常有意義。這次我去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演講,發現他們的教育方式,特別值得內地借鑑。這些學校的任何一個部門,對各大宗教都不排斥,他們普遍有種理念,認為有信仰的學生比較可靠,不論信佛教或是其他宗教,一個人只要有了信仰,內心至少會有所約束,不敢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這一點是令人值得深思的。

  二、佛教與現代教育不相違

  1、皈依是不是一種迷信?

  今天講的主題,是“佛教的人生教育”。或許有人會問:“佛教跟學校教育的理念和方向,會不會背道而馳、完全相反?”

  實際上絕對不會。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很長時間。就拿佛教的皈依來說,皈依是皈依三寶——佛、法、僧,這是佛教的基本行為,也是佛教徒的入門標誌。一個皈依了的人,不論是老師、學生,會不會就成了一種迷信?皈依對他會不會有什麼損害呢?肯定不會。對此,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一、皈依佛:所謂的佛,假如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只是人們在腦海中虛構的,那皈依他肯定不合理。但事實上,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當時的印度,即現在尼泊爾的藍毗尼花園中,確確實實降生過。這個遺址,1997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就是說,全世界對此是共同承認的。

  佛陀降生以後成為王子,後捨棄王位出家,苦行六年,在印度金剛座成佛,之後到鹿野苑初轉法輪,一生中傳法49年,開演了八萬四千法門,並於81歲示現涅槃,這是非常公認的一段歷史。就像是老子、孔子等歷史人物一樣,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也曾實實在在地出現過。而且,他所宣說的佛法,至今仍然儲存完好。

  其實“佛”是梵語,意為覺悟者。我們不管是什麼人,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一種覺悟。皈依佛的意思,就是要依止覺悟者,如同世間人依止老師一樣。所以,皈依佛,跟我們的日常理念並不相違。

  二、皈依法:法,指佛陀所揭示的真理,可以讓人們離苦得樂。這種真理以文字形式存在,叫經律論三藏;若在人的內心現前,就叫戒定慧三學。

  我們有了戒,才能生定;有了定,才能生慧。若想獲得覺悟,這三者是任何人都不可缺少的。

  那麼,“戒”是什麼呢?通俗地說,就是行為規範,用來規範人的言行舉止。有些人一聽到“戒”,就有點害怕,覺得佛教的條條框框特別多。其實不僅僅是佛教,就算是小學、中學、大學,學生們要守的校規也不少,乃至任何一個正規的團體,都有必須遵守的許多紀律。

  其次是“定”。做任何一件事,如果心不穩定,一直處於浮躁、散亂的狀態中,那什麼都做不成。包括老師傳授知識、學生搞課題研究,心也都需要安定下來。

  最後是“慧”。有了行為規範,心也定了,才能產生取捨的智慧。否則,不知取捨、不會辨別,所作所為就是顛倒的。

  所以,佛法的戒定慧三學,涵攝了人類的智慧精華。佛陀證悟並宣說了這樣的真理,故而被稱為覺悟者。

  這一點,並非因為我是佛教徒,就在這裡自賣自誇,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對此也是異口同聲承認的。比如,愛因斯坦說過:“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也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既然他們都承認佛陀是覺悟者,佛陀的智慧也經得起長期推敲,那如果把信佛當成迷信,與民間的鬼神之說混為一談,這就大錯特錯了。

  三、皈依僧:僧,是追隨佛陀足跡,修學真理、追求覺悟的人。如果想獲得覺悟,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依止這樣的同行助伴。

  可見,皈依佛、法、僧這三者,無論從邏輯上論證,還是從道理上分析,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個人如果皈依三寶、信仰三寶,對自己絕不會有任何損害。

  2、十善是不是一種教條?

  除了三皈依以外,佛教中還提倡十善,也就是要行持十種善業,斷除十種不善業,以此規範人們的行為。

  十不善業包括:身體的三種不善業,殺生、偷盜、邪淫;語言的四種不善業,妄語、粗語、離間語、綺語;意識的三種不善業,貪心、嗔心、邪見。斷除了這十不善業,即是十善業。

  這些要求,實際上適合每一個人。大家也可以想想,普通人需不需要行持十善,斷除十種不善?肯定需要。所以,佛教徒應當遵守的,非佛教徒也不例外,只有這樣,才算是一個合格的人。

  下面對十善進行具體分析:

  1身體的三種善業

  一、不殺生:在這個世界上,不殺生的根本是不殺人,這是任何國家都要奉行的法律。

  不過,現在的法律規定,不能殺害已出生的人,而殺害未出生的胎兒,即墮胎,卻是允許的。這有點不太合理。為什麼人在肚子裡可以殺,出生之後就不能殺了呢?這在邏輯上說不過去。但由於沒有法律制止,如今中國的墮胎現象非常嚴重,據官方數字顯示,每年記錄在案的墮胎手術,就有1300多萬例,這個數字相當可怕。

  在佛教中,制止一切殺生行為,不僅是殺人、墮胎,乃至剝奪動物的生命,也是不允許的。

  二、不偷盜:眾所周知,偷盜是極其低劣的行為。任何一個有修養的人,對此都會非常排斥。

  三、不邪淫:古人說:“萬惡淫為首。”若想家庭美滿,夫妻雙方就要斷除邪淫,過清淨的生活。

  這是佛教對身體方面的三個要求。若能做到這些,且不說別的,至少家庭會更加和睦,社會也會更加和諧。

  2語言的四種善業

  一、不妄語:妄語,就是說假話。現在這個社會,到處都充斥著妄語。尤其是一些商品,本來不適合人們使用,但用虛假的語言一打廣告,一傳十、十傳百,大家就信以為真、紛紛解囊,最終損害了無數人的身心健康。

  常說妄語的人,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到頭來只能害了自己。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畢竟,別人被騙得了一時,也不可能被騙一世,假如你經常喜歡騙人,今後在哪兒都會很難立足。

  二、不粗語:指不能惡口罵人。一個家庭或集體中,如果整天互相罵髒話,動不動就惡言相向,那身處其中的人就會特別痛苦。所以,斷除粗語,儘量說柔和語,對自他來說也是一種享受。

  三、不離間語:指不能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現在人與人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很多矛盾,都是離間語造成的。由此,它的危害性確實可見一斑。

  四、不綺語:綺語指沒有意義的無稽之談。如今網路上、電視上的很多語言,對人生沒有點滴利益,講這些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尤其是一些流行歌曲,唱的全部是綺語,只會讓人心越來越散亂、越來越迷失。

  然而,許多人沒有發現這一點,看到一個歌星唱歌,就像發瘋了一樣撲上去。其實,什麼理由讓你如此歡喜?是歌詞充滿了哲理,還是聲音充滿了智慧?這些都不一定具足。但有些人就非常膚淺,拼命地盲目崇拜,只要能刺激感官,就開始瘋狂,根本不需要什麼理由。

  以上語言的不善業,佛教中都要求斷除。如此對人們會不會有利益呢?大家也可以分析一下。

  3意識的三種善業

  一、斷除嗔心:嗔心大的人,誰都不願意接近。不論你是什麼人,如果總愛發脾氣,即使在其他方面非常有才,別人對你的評價也會大打折扣。倘若是一個出家人,經常生嗔心的話,修行也好不到哪兒去。且不說產生一剎那的嗔心,就能摧毀無量劫功德,單單從世間角度而言,脾氣不好的人,大家也特別害怕,甚至跟他說話,都要看他的臉色,生怕一不小心就觸怒他。這樣的人無論呆在哪個團體中,都不會招人喜歡。

  二、斷除貪心:貪心,就是貪人、貪財物、貪名聲、貪地位等。現在人們的貪心特別重,該有的、不該有的,都想統統據為己有。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的慾望卻有增無減,永遠沒有滿足感。他們有一套房子,還想買別墅,在中國有房子還不夠,還想在加拿大買一套,在澳洲也買一套……貪心的坑始終都填不滿。

  三、斷除邪見:邪見就是對真理有一種排斥或偏見。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本來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卻不相信;上有天堂、下有地獄,本來是非常甚深的道理,許多人卻嗤之以鼻。

  最近,我西方科學家的一些研究資料,他們有許多依據可以證明天堂地獄、前世後世存在。但現在很多人卻以種種原因,對自己的前世後世,要麼持懷疑態度;要麼根本不承認,一味地排斥;要麼半信半疑,雖然有點相信,但卻從不關心……這些見解都叫做邪見。這種邪見蔓延於整個世界,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斷除十不善、行持十善業,不單單是佛教的行為規範,也是每個人需要遵循的準則。有了它,對自己、對社會都會有莫大的助益。

有哪些佛教教育孩子的方法
佛法是怎麼樣教育孩子的
相關知識
佛教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從小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三年級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家長配合老師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談談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德國媽媽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