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債建設推廣儲糧新技術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國債糧庫專案主要建設了高大平房倉、淺圓倉和立筒倉等倉型,實現了創新推廣現代化倉型、改善儲糧設施條件的重大飛躍。其中高大平房倉是主導倉型,佔新建倉容的83%。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淺談國債建設推廣儲糧新技術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淺談國債建設推廣儲糧新技術
 

  2011年1月14日,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研究完成的“糧食儲備‘四合一’技術研究開發與整合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我國糧食行業近十年來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最高榮譽。該成果是以糧情計算機測控、機械通風、磷化氫環流燻蒸、穀物冷卻機低溫儲糧等四項技術有機組合應用為核心的新技術、新工藝整合,包括應用高新技術實現突破的糧情智慧檢測分析、智慧通風控制、二氧化碳氣調儲糧等技術和高效穀物冷卻機、低劑量磷化氫環流燻蒸機、高效烘乾機、專用裝卸清理裝置等一批專利產品。

  從1998年開始,作為糧食流通技術的一次重大變革,這些成果在國家糧庫建設中進行了大規模推廣應用,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大作用,徹底改變了糧食倉儲管理和技術落後的被動局面,全面提升了糧食流通設施建設水平,使我國糧食流通設施建設和儲藏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一、國債建庫催生整合創新

  ***一***改變儲糧落後狀況是“四合一”技術研發基本目標 

       建國後至1998年以前,我國糧食供應長期處於短缺狀態,糧食儲備數量相對較少,對倉儲設施需求不高,設施建設投入較少,建設標準很低,配套設施裝置少,保糧技術比較落後。相當部分倉房是上世紀50年代仿造前蘇聯糧庫建設的蘇式倉和簡易平房倉,設施陳舊簡陋,只能保證糧食不被日晒、雨淋,保溫、隔熱、門窗氣密、地坪防潮等條件很差。

  由於保糧技術落後,儲糧安全主要靠人工艱苦勞動來保證。糧溫測報靠人工入倉檢查,時間長,效果差;害蟲防治由人工進倉投藥完成,作業有一定危險,而且用藥量大,殺蟲還不徹底;糧食出入庫作業要靠人背肩扛,勞動強度大、效率低、費用高、糧食損耗嚴重。因此,當時我國大部分糧庫的原有倉房設施條件和技術水平難以滿足中央儲備糧安全儲存、品質良好的要求,科學儲糧新技術的研發應用成為建立糧食儲備保障體系亟需攻克的難題。

  ***二***三批國債投資糧庫建設為“四合一”技術研發和大規模應用提供難得機遇為應對1997年下半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建立健全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築牢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基礎,黨中央、國務院於1998年6月決定發行國債用於建設包括儲備糧庫在內的六個方面的基礎設施。國家共分三批安排了國債糧庫建設專案。

  一是1998年安排172億元建設250億公斤倉容規模的國家儲備糧庫。

  二是1999年和2000年國務院又決定再投資150億元分別建設兩個100億公斤倉容規模的國家儲備糧庫。

  三是2002年和2003年再次安排21億元投資用於糧食倉儲設施的完善配套和功能提升。三批國債糧庫建設共投入資金343億元,建設儲備糧庫專案1114個,建設各類專項工程1936個。共建成儲備倉容510.5億公斤。這是我國曆史上集中建設糧庫倉容規模最大的一次,使全國糧庫有效倉容到2005年末達到2600億公斤的歷史最高水平。

  國債糧庫專案主要建設了高大平房倉、淺圓倉和立筒倉等倉型,實現了創新推廣現代化倉型、改善儲糧設施條件的重大飛躍。其中高大平房倉是主導倉型,佔新建倉容的83%。倉房跨度從21米到72米不等,散糧裝糧高度一般為6米,單倉容量可達500萬公斤,是舊式平房倉的2~3倍、蘇式倉的5倍。淺圓倉佔新建倉容的10%,是一種佔地面積小、單倉容量大、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新倉型,可同時滿足中轉和儲備的需要。

  高大平房倉和淺圓倉作為儲備糧庫,因單倉容量大、堆糧高,儲糧週期長,配套裝置要求高,原有的倉儲技術、工藝裝置及作業方法已不適應安全儲糧和高效運營的要求,創新研發推廣亟待突破。為此,原國家糧食儲備局組織科研院所進行技術攻關,廣大科技人員克服困難,很快形成科研成果,“四合一”儲糧技術研發推廣應運而生。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子丹等有關科研人員是全行業科研隊伍的突出代表,還有許多無名英雄為推廣儲糧新技術作出了貢獻。

  “四合一”儲糧技術徹底解決了高大平房倉和淺園倉儲存糧食麵臨的糧堆環境複雜、溼熱轉移嚴重、易結露、易發熱黴變、害蟲易擴散、燻蒸殺蟲不徹底以及儲糧品質陳化快等難題。總之,三批國債投資糧庫建設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將“四合一”儲糧技術研發成果作為解決新型糧倉建成後安全儲糧的主要支撐,保證了專案的投資效果,確保了糧庫安全儲糧和高效運營,提升了糧庫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時,國債糧庫從專案建設和使用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技術創新、研發應用的新要求,提供了廣闊的整合試驗空間,促進了“四合一”儲糧技術的研發整合,推進了技術成果在糧食行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糧庫建設和糧食倉儲技術水平。
 

  二、轉化應用取得顯著成效

  科技成果的生命力在於轉化應用。為做好“四合一”儲糧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工作,國家糧食局高度重視“四合一”儲糧技術在國家投資建設糧庫專案中的推廣應用,重點抓了通用圖設計技術整合、實倉試驗完善標準和設施建設與改造中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採用通用圖設計,全面應用“四合一”儲糧技術1998年三批國債投資糧庫建設專案啟動之初,原國家計委和國家糧食儲備局為選好儲備糧庫建設的倉型和儲糧工藝,專門委託國貿工程設計院、鄭州科研設計院、無錫科研設計院、鄭州糧油食品工程建築設計院等單位,在總結我國糧庫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借鑑國內外先進建設經驗和儲糧技術,編制各種倉型通用設計圖紙。請鄭州糧食學院、鄭州糧油食品建築設計院結合倉型通用圖設計制訂了統一的安全儲糧工藝技術要求。1998年第一次編制《中央直屬儲備糧庫倉型設計選用圖集》和《中央直屬儲備糧庫儲藏工藝設計圖集》並推廣使用,2000年和2001年又陸續對設計圖集作了修訂完善。該套通用圖在2004年榮獲國家第七屆優秀標準設計金獎,2 009年獲得中國勘察設計協會頒發的建國60週年“作用顯著標準設計專案”大獎。

  國家糧食局還發布了《中央直屬儲備糧庫淺圓倉設計暫行規定》、《200億斤國家糧庫平房倉通用施工圖優化設計統一技術規定》、《國家糧庫建設專案初步設計編制和審批管理暫行辦法》等規範性檔案。糧庫建設歷史上第一次將安全儲糧、作業裝備、資訊管理、質檢監測等技術與糧庫建設全面結合實施,徹底解決了以前存在的糧庫建設與建成後使用“兩張皮”的問題。建庫期間,國家糧食局組織了多次糧情測控、環流燻蒸、機械通風、穀物冷卻機、烘乾機、吸糧機等一類裝置的公開招投標,組織了三期大型糧倉裝置展覽會,促進了科研與裝置製造的有機融合,使糧食倉儲裝置質量與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大大縮小了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三批國債糧庫專案所建糧庫全部配備了“四合一”儲糧技術系統,共配備糧食檢測系統1169套,環流燻蒸系統1118套,購置計算機6213臺,穀物冷卻機645臺。

  ***二***通過大規模實倉試驗,不斷完善“四合一”儲糧技術 “四合一”儲糧技術推廣使用是糧庫建設和管理的一項重大變革。

  推廣之初,四項新技術研究成果只在少數庫點做過一些單項試驗,尚未在全國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進行系統生產試驗,技術標準、操作規程尚需完善,糧庫管理和技術人員亟需培訓。為此,國家糧食局組建了糧食儲藏技術諮詢專家組和機械通風、穀物冷卻、環流燻蒸、糧情檢測等專項技術組,從1999年到2000年分別在全國13個省***區、市***的21個糧庫,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生產性試驗,獲得了寶貴的科學試驗資料,編制***修訂***了《高大平房倉儲糧技術規程》、《淺圓倉儲糧技術規程》、《糧情測控系統》、《儲糧機械通風技術規程》、《糧食倉庫磷化氫環流燻蒸裝備》、《磷化氫環流燻蒸技術規程》、《穀物冷卻機低溫儲糧技術規程》等多項技術規程和標準。

  配合生產性試驗,國家糧食局編印了《儲糧新技術應用簡報》30多期,很好地指導了新倉儲糧工作。總結生產性試驗成果,編制了《儲糧新技術教程》和四套多媒體教材,舉辦倉儲技術培訓班,先後為全國近千個糧庫培訓了一萬多名技術骨幹,為“四合一”儲糧技術推廣使用奠定了人力資源基礎。

  ***三***“十一五”期間繼續推廣應用“四合一”技術,全國糧食倉儲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十一五”期間,國家糧食局將“四合一”儲糧技術作為保障儲糧安全的關鍵技術進行了推廣應用,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

  一是進一步完善糧食工程建設標準和糧食倉儲技術規範,不斷將新技術新成果納入國家或行業標準,強力推進轉化應用;

  二是通過編制和實施糧食現代物流、糧油倉儲設施建設等專項規劃,突出國家補助投資重點,引導企業在糧食現代物流、糧庫建設、維修改造專案中積極採用“四合一”儲糧技術;

  三是將採用“四合一”儲糧技術作為中央儲備糧代儲資格認定企業的必備條件,明確標準和要求,嚴格稽核,截至去年年底,全國認定的1906家中央儲備糧代儲資格企業全部採用了該技術;四是把採用“四合一”儲糧技術納入糧油倉儲企業規範化管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全國326家規範化管理先進企業技術裝備水平、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通過上述措施,“十一五”期間,無論是中央投資安排的儲備糧庫建設專案、現代物流專案,還是地方政府和企業投資的省級儲備糧庫和市縣中心糧庫建設以及糧庫維修改造專案,都廣泛採用了“四合一”儲糧技術。

  截至2009年底,全國糧庫有效倉容中應用“四合一”新技術的比例比2005年底有了很大提高,綜合應用技術增加40%以上。全國共有1.29億噸倉容的倉房裝備了專業的環流燻蒸裝置,佔總倉容的40%:1.76億噸倉容的倉房裝備了計算機測溫系統,佔總倉容的54%;2.44億噸倉容裝備了機械通風裝置,佔總倉容的75%;南方地區糧庫共裝備穀物冷卻機1029臺,基本上可滿足高溫高溼地區低溫儲糧的需要。

  “四合一”儲糧技術在全國糧庫投入使用以來,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一是保證了糧食安全儲存,減少了糧食數量損失。糧情電子檢測實現了糧情變化的動態監管,為及時採取相應技術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採取機械通風、低溫冷卻、環流燻蒸等措施有效防止了糧食蟲、黴、鼠害發生,控制了水分減量,減少了糧食數量損失。二是保證了糧食品質,提高了糧食耐儲藏性。以低溫低氧和物理防治技術為主,輔以必要的低劑量、無殘留的化學藥劑燻蒸,減少了藥物汙染,實現了綠色環保、安全儲糧。

  試驗表明:儲存三年後的糧食與當年新糧的品質沒有差異,各項衛生指標安全可靠。2009年全國糧食清倉查庫結果顯示,中央儲備糧中的陳化糧已被全面消除,儲糧損耗也從“十五”初期的4%降到目前的1%以下,體現糧食新鮮程度的宜存率指標從以前的70%上升到99%。三是提升了糧食流通設施建設和倉儲管理水平。糧庫專案建設與“四合一”儲糧技術推廣應用相結合,培養和鍛煉出一支工程設計、技術研發、糧庫保管化驗和倉儲企業管理隊伍,大幅提升了糧食流通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徹底改變了糧食倉儲落後面貌。
 

  三、創新發展提升建設水平

  創新發展永無止境。根據《糧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和糧食科技發展規劃要求,“十二五”期間要繼續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大力推進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一***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通過編制和實施糧食流通設施建設規劃和糧食工程建設標準,繼續做好新技術、新材料、新倉型、新裝置在儲備糧庫建設、糧食現代物流和市場體系建設、糧庫維修改造、農戶儲糧等重大專案上的成果轉化。特別要突出國家投資補助的引導作用,在專案設計和安排投資中優先支援節能環保、綠色安全的設施建設和儲糧新技術的應用。

  ***二***加強儲糧新技術研發應用

  一是加強綠色儲糧技術研發應用。按照綠色環保的要求,應用資訊、生物、材料等高新技術成果,改造傳統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大力推廣低碳技術,發展綠色儲糧。

  二是加強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應用。研究不同儲糧生態區域適用倉型和保溫隔熱工藝,篩選效能優良的糧倉反輻射熱和隔熱材料進行應用示範。研究不同儲糧生態區域不同糧種的最佳乾燥模式,推廣高效節能、低增碎的糧食烘乾工藝和裝置。

  三是加強智慧糧庫資訊科技研發應用。開展智慧化糧庫建設,建立糧食資訊化巨集觀調控平臺,實現對儲備糧管理資訊的整合與監控。

  ***三***著力推進糧食物流技術研發應用

  配合“北糧南運”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建設,著力加強糧食現代物流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強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建設和散糧火車、船舶、汽車運輸中關鍵技術的整合和創新整合,加大新倉型、新工藝、新材料的設計研發,大力推廣散裝、散卸、散儲、散運“四散”流通技術,研究建立全國糧食物流配送、交易和管理資訊平臺,優化和完善糧食物流產業鏈條,為糧食現代物流健康發展提供強力科技支撐。

  ***四***完善糧食工程建設與倉儲技術標準

  結合糧食流通設施建設和糧食倉儲企業規範化管理活動,繼續堅持以科技為先導,發揮科技支撐的作用,加強科研創新與生產實踐的有機結合,及時總結糧食工程專案建設與技術成果轉化經驗,不斷完善糧食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和倉儲技術規範體系。

我國國債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論文
淺談影響國債銷售因素及其負面效應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國債建設推廣儲糧新技術論文
國債建設推廣儲糧新技術
關於廣電網路技術論文
建築工程新技術論文
建築給排水新技術論文
淺談水利建設畢業論文範文
淺談工程建設論文
淺談工程建設管理實踐論文
淺談師德建設與創設最佳課堂教學氛圍
淺談通訊建設工程光纜施工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