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融資對策模型研究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摘要: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制約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掣肘,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融資市場的兩個“不匹配”,通過構建中小企業融資函式曲線,提出政策建議,有效改善上述“不匹配”的現象,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開展。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模型構建;對策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1]。但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融資難現象,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潛在掣肘。本文擬就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進行分析,通過模型構建,尋找破解之策。
  1中小企業的創新優勢與融資困境
  通常情況下,大企業具有資金和行業技術整合的優勢,通過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併購,不斷為自身發展注入活力,如世界路由器的巨頭思科,著名的醫藥公司輝瑞,以及西門子、飛利浦等公司,都是在不斷整合中小企業技術成果中佔據了行業領先地位。而中小企業更願意承擔風險,具有技術創新的先天優勢,熊彼特的研究表明,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開展技術創新方面有著組織結構靈活、競爭壓力下更易於接受創新、在創新效率和創新時間上明顯優於大企業的特點[3]。相關研究表明,中小企業人均技術創新成果比大企業高2.5倍,新技術投入市場的時間卻比大企業少1/3,美國學者謝勒等的研究也表明,在推動技術創新方面,中小企業的作用更大[4]。事實上,我國專利的66%是中小企業發明的,74%以上的技術創新由中小企業完成,82%的新產品由中小企業開發[5],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既有賴於大企業在研發上的雄厚基礎與實力,但更依賴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敢於突破的革命性技術創新並作為引擎帶動整個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陳清泰所言:“中小企業不強壯,發展新興產業只能是一場虛火。”
  但是,新興產業中小企業面臨著嚴重的融資瓶頸,表現為中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的比例極低,僅佔全部中小企業的10%左右,在美國這一比例為33%;約1/3的中小企業需要從非正規渠道進行融資;約50%以上的中小企業無法依靠外部融資解決資金問題。2008年,國有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額僅佔其貸款總額的0.8%[6]。中小企業資金的斷鏈直接影響到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環節,成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經濟轉型的潛在掣肘。
  2新興產業融資困境根本原因與對策模型
  對於新興產業培育的融資困境,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國內學者從不同層面做過探討。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在我國現行的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的融資體系下,一是銀行與中小企業存在資訊不對稱,從而產生檸檬市場效應,導致借貸市場的萎縮;二是中小企業資本市場融資門檻過高;三是中小企業自身素質參差不齊;四是融資服務體系不夠健全[4,7-10] 。但是鮮有人對造成新興產業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做過探討,缺乏通過模型構建對現有投融資對策給予理論解釋並以此為基礎尋求對策。本文擬嘗試從融資市場主體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對上述研究工作的缺失給予補充。
  2.1融資市場的決定性因素
  在新興產業中小企業融資市場上,存在著中小企業、政府、金融機構三種主要力量。金融機構作為科技金融體系的主要供給方,其核心利益為在融資體系中實現資本增值,取得與風險相匹配的收益,這是金融機構參與科技金融市場的主要動力。企業作為融資方,其核心利益在於以最小的成本獲取企業研發、轉化和產業化所需資金。政府則通過致力於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併為金融中介提供風險可控的業務平臺,進而產生提升就業率、促進科技進步與經濟穩定發展等社會的正外部效應。
  很明顯,作為借貸雙方的企業與金融機構,是融資市場的核心,融資市場能否繁榮關鍵在於企業與金融機構能否實現各自的目標,達成雙贏。即金融機構能否獲得與所承擔的風險相匹配的收益,企業能否以低廉的成本獲取融資兩方面。任意一方的需求不能得以滿足時,必然會造成融資市場的不振。同時,金融機構的收益可以近似認為等價於企業付出的融資成本,而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也可近似等價於企業所面對的風險。因此,融資市場的規模可以認為取決於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的風險與金融機構的收益。當企業的風險過高或金融機構的收益過低時,融資市場便會逐漸萎縮。風險與收益正是融資市場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出發構建模型,很容易對新興產業中小企業融資難作出合理的解釋。
  2.2造成新興產業融資困境的根本原因與模型構建
  造成新興產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體現為融資市場的兩個“不匹配”。一是中小企業的風險過高,而銀行的收益率過低,風險與收益“不匹配”。中小企業特別是新興產業中小企業,面臨著極大的風險,企業存活下來的概率極低。在美國,新辦的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的4年存活率大約為50%,8年存活率僅為30%,即使在接受風險投資的企業中,也大約僅有20%最終能夠獲利生存下來。學者們認為,這些數字在我國將會更低。2008年,我國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率高達11.6%,同期企業平均不良貸款率則僅為2%。同時,受金融管制的影響,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體系的收益率受到嚴格的限制。自由市場中,金融機構需要對風險進行定價,以實現供需平衡,由於我國中央銀行對利率和收費限制較嚴格,規定了基準的貸款利率,而且貸款利率浮動的範圍非常有限。在無法實行市場化利率的情況下,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很難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對等,從而出現供不應求的矛盾,造成了金融資產的無法最優化配置。在我國山西和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民間金融(俗稱***)的活躍從側面說明了利率上限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制約,而近期央行考慮放開民間貸款利率,實現民間金融的陽光化更是對這一問題的佐證。
  風險與收益的矛盾造成了並非所有的高風險企業都可以從融資市場上進行融資,只有那些自身風險與金融機構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企業方有可能從市場融資。我們把這種融資可能性的集合稱為市場融資潛力。如圖1,橫軸表示企業風險,縱軸表示金融機構收益,設企業的風險為x ,理想情況下,根據風險由小到大將企業排序,則對於每一個給定風險的企業的某一次融資行為,必然會尋找到並對應一個能夠承擔相應風險的金融機構,設為y ,完成融資。這樣便形成一個一一對映的關係。即函式
  當假設橫軸上任意點所對應的企業數量恆定為q,企業的每筆融資額固定為p 時(該假設不影響問題的分析),
  圖1為根據式(1)和式(2)作出的潛在融資市場函式曲線,所圍面積即為市場融資潛力。其中o 點到o'點為中小企業的系統風險,o'點到a點表示普通風險的中小企業所承受的風險(實際情況存在非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的風險要遠遠大於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的情況,但從整體上來講,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的風險要大於普通的中小企業,作為理想模型,此處忽略這種例外),a點到m點表示可能獲得銀行融資的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的風險範圍,該段所對應的分段曲線,即為承受該相應風險的金融機構所獲得的收益,m點以上表示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之外的新興產業中小企業所面對的風險。
  函式對應曲線所圍面積的大小,可反映融資市場的潛在規模。
  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第二個根本原因是一定風險的企業與一定的金融機構存在“匹配”即達成借貸的可能,但由於種種客觀原因,難以實現“匹配”。由於存在資訊不對稱,當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的風險在融資市場某一金融機構的承受範圍內,但金融機構無法篩選和識別出符合自身承受能力的企業,造成這些企業難以實現融資,或是隻能以更高的成本進行融資。由於不能實現一定風險的企業與一定的金融機構“匹配”,這就造成了並不是所有可能融到資的企業最終都可以獲得融資,只有那些消除了資訊不對稱的企業,最終可以以合理的成本獲得融資。我們把最終實現了以低成本獲取融資的企業的集合稱為市場融資能力。這樣,實際的融資市場規模,要小於圖1所示的潛在融資市場規模。對應的函式引數將發生變化,如式(3)所示。實際融資市場規模如圖2所示,為不連續的實體柱狀圖。
 3破解新興產業融資難的方向和政策選擇
  通過上面的分析,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無外乎有兩條思路,要麼增大市場融資潛力,要麼增強市場融資能力。對應於圖形,即要麼增大麴線所圍面積,要麼增加黑體實線的面積和。有三種對策。
  一是函式自變數取值由a到m延伸為a到m',對應圖3中增加一條曲線(虛線表示),擴大麴線所圍面積。有兩種解決方案,一是在金融管制不變的前提下,引入風險偏好更高的金融機構和戰略投資者,可以承受與m到m'點所對應的風險,包括引入政策性銀行,引入重點支撐種子期企業的天使基金和VC,大力發展擔保與再擔保機構,適當提高擔保的槓桿比率等。同時,可以發現引入高風險的金融機構從而擴大市場潛力與既有融資機構擴大市場潛力相比,其邊際效益更加顯著。因此,加大對風險投資機構的培育,引入更高風險承受能力的戰略投資者,加大高風險金融產品創新,可以有效擴大融資市場的潛力。二是放開或放寬金融管制,使得現有金融機構,可以根據企業的不同風險進行區別定價,從而達到擴大融資市場潛力的目的。包括放寬利率管制,使原有金融機構可以差別定價,放寬金融准入,民間資本陽光化,盤活民間資本,三是實行混業經營等幾種模式。
  二是函式應變數取值整體或區域性向上平移,既提高曲線的高度,擴大麴線所圍面積。對於一定風險的企業的某一次融資行為,金融機構必然會獲取與之相適應的收益,提高函式應變數值,即提高一定風險下的金融機構收益率。但這部分收益的負擔,不應由企業買單,否則即形成融資市場的檸檬效應。而是應該由政府出資設立相關基金對金融機構貸款予以補貼或獎勵,補貼金融機構存在很大的可能性要優於政府對企業的貸款貼息,這是因為貸款貼息只是針對個別企業更為有效,可以降低該企業的負擔,但是從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會為這種超額利潤而產生競爭,於是融資市場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金融機構會競相發現和挖掘好的貸款專案,從而盤活整個融資市場。即政府補貼金融機構具有更高的槓桿效應和邊際產出。因此,政府可以考慮對金融機構進行貸款鼓勵,增加設立風險補償基金,並考慮貸款貼息的使用是否最優。如圖4所示。
  對於使式(1)與式(2)的自變數取值範圍重合程度增加,增加實體部分的面積,增進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匹配,關鍵在於消除借貸雙方的資訊不對稱。金融機構或是第三方機構獲取完全資訊或者大部分資訊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作為公益機構的政府部門,應當承擔起調查、儲存和釋出資訊的責任。或是以政府信用為擔保,促進融資市場的發展。一是不斷提高政府的服務能力,加強組織各類推介會,建立新興產業中小企業資訊庫,定期組織釋出技術路線圖,對關鍵技術組織人力物力進行評估等,增進金融機構對企業的瞭解。二是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強政府打包貸款、引導基金等對社會資金的槓桿調動效應。三是發展信用擔保中介機構,強化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的建設。四是創新金融產品,如發展各類新融資租賃業務,加強對貸款流向的監督管理。如圖5所示。
  4結論與展望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在於兩個“不匹配”,本文通過構建函式模型,尋找破解融資難題的途徑,結論歸納如下,一是引入高風險偏好機構或是放寬金融管制,二是補貼金融機構的風險行為,三是加強資訊不對稱的解決。未來研究方向主要有兩個,一是加強定性研究,即在上述思路和方向下,創新金融產品;二是加強定量研究,通過模型構建和資料分析,對定性產品進行定量分析,給出具體的調整引數。
  
  參考文獻:
  [1]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European Commission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me/index_en.htm.
  [2] 李春成.加快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建議[J].戰略研究報告,2010(4).
  [3]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1912.
  [4] 趙昌文,陳春發,唐凱英.科技金融[M].2009.
  [5] 萬鋼.積極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2009.6.6, 400.html.
  [6] 楊碩.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與融資體系研究[D].2008.
  [7] 喬治·阿克爾洛夫.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和市場機制[D].1970.
  [8] 張麗,孫長江.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經貿,2010.2,p:185-187.
  [9] 徐義國.以創業投資機制為主導 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J].中國科技投資,2008***5***:64-66.
  [10] 斯坤.新興產業落地,要靠中小企業[J].新經濟導刊,2010***6***:35-40

解析商業信用風險控制決策中的敏感性
國有集團融資決策研究範文
相關知識
中小企業融資對策模型研究
對中小企業融資決策的探討
關於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論文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論文
淺談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原因和對策分析
論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困難與應對方法
論巨集觀調控新政下房地產中小企業融資策略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政策支援途徑研究
資訊不對稱與中小企業融資方式選擇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