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發表數學方面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探合作學習模式下的初中數學教學

  一、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優勢

  1.有利於學生團結互助精神的培養

  傳統向來就是被用來打破的,當然,初中數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落後了,教師更多應當採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日常的教學工作,即將每位學生看作是由單獨的個體轉變而成的一個團體,讓學生能夠在團隊中進行互幫互助,共同進步,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初中數學水平,一個人是極其容易放棄和退縮的,而一個團體則不那麼容易,團體內的成員間不斷的鼓勵和支援,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潛力,更好地解決問題。

  2.有利於因材施教

  針對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而言,教師往往採用的題海戰術,讓學生被動地接受一切的知識,教師一味地重視知識傳授的過程,而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然而,在採取合作學習之後,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討論,而教師也應當更多地關注學生自身的情況,當一個團體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應當進行積極的指導,幫助學生及時地解決問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初中數學水平。

  二、如何有效地應用合作學習模式

  1.小組形式的合作學習

  在現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大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對此,教師可以先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小組學生能夠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準備,之後各個小組進行相關的討論,最後,教師應當讓各個小組將自己得出的答案進行分享,最終實現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在講解圓的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先讓各個小組的成員根據自己的想象來繪製不同的圓的形狀,然後讓學生通過繪圖來解決問題,當然,一個標準的圓是需要藉助圓規這一工具完成的,因此,學生在進行圓的知識的學習中,必然會遇到關於直徑甚至是半徑之類的問題,而這一系列問題都是相關聯的,只有這樣一環扣一環地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競爭式學習模式的開展

  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採用合作學習模式,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更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間競爭的能力,例如,在現代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極大一部分是進行公式、方程的介紹和運用,為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運用競爭的教學方法,以競爭來促進合作。諸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數學成績來進行分組,當然每組成員中都應當有優秀的和較差的,人數應當是一樣的,其次,教師可以先發給學生一張白紙,讓一位學生只能做一道題,做完後傳給下一位學生,最後來計算學生一共做的數學題數和實踐,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能力,當然,這樣的競爭方法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互幫互助能力。

  3.課外學習模式的開展

  學習的最終目的必然是讓學生能夠真正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生活實踐中,當然,進行數學學習的目的也是如此的,為此,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採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能夠鼓勵學生很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諸如,教師在進行各種利息的計算的教學中,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後選出一個作為小組代表,在通過小組內的各種調查和分析之後,然後再以現在學生的壓歲錢為基準來計算選擇不同的存款期限,能夠獲得的利息是多少,怎樣投資的利息是最大的?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用途,同樣,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能夠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能力,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採用合作教學的方式,不僅僅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更是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能夠讓學生懂得進行合作學習,互幫互助,同樣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通過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間進行交流共進,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運用,全面培養學生的合作協助能力和學習能力,更好地鼓勵學生進行良性競爭,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篇2

  淺析初中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體會數學的基本思維模式,理解數學的抽象性、普遍性,進而成為生活的工具。同時,也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人,成為運用真理的人,成為真正的人。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最大共識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同時,新課標還提出“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這意味著,數學再不是簡單的題海戰術,再不是簡單知識的疊加,不再是簡單的“學什麼”,而更加註重“怎麼學”了。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提出學生的自主學習,無疑也是和數學的本質不謀而合。

  根據張海濤的解釋,所謂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指較少依賴別人的幫助而自己獨立有效學習的能力,是學生自己有目的、有計劃、主動地學習知識、獲得資訊、鍛鍊技能的能力。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獨立。要學生獨立完成,不依賴老師,不依賴同學,這對初中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改變。二是有效。即是能夠完成一定的任務,達到一定的目的。這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基本閱讀能力,甚至要有一定的舉一反三的能力。

  相對而言,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初中生又尚未足夠的自主學習的訓練。因此,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啟發、引導、舉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效果也十分明顯。

  一、從故事開始,從案例開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些學生對數學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對生活中的故事,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則人人都有切身的體會。這些現象故事,也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正負數加減”教學之前,先用故事開始:北極熊要去南極,從家裡出發的時候是零下23度,經過赤道的時候是25度,到了南極是零下28度。北極熊一路走來,溫度是相差了幾度?上課的前一天,給學生留了這個問題,讓學生去解決,讓學生自己去看課本,理解類似的問題該怎麼解決,解決的時候有什麼規則,學生就已經進入自主學習的第一步了。

  同時還可以提出複雜點的問題加以比較,比如,還是上面“正負數加減”這節,還可以補充這樣一個問題:秦統一六國是公元前221年,距今是幾年?比較一下,這兩個問題有何不同?關鍵點在哪裡?

  二、預習是自主學習的基本能力,也是自主學習的核心能力

  能不能做好預習是考驗自主學習效果和能力的關鍵。為此,個人認為,預習應該是老師教學的一個“知識點”,要詳細引導學生學會預習。

  1.要仔細閱讀。仔細閱讀是為了梳理本節知識要點的邏輯。教材表達通常都是十分簡潔扼要,重點突出,舉例十分典型,可謂是言簡意賅。因此,學生要詳細閱讀,不放過任何一句話,一個詞,甚至是一個標點。閱讀時要慢,思維時要快,跟著書本的節奏,由此,慢慢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2.要找到重點。對重點進行記憶和反覆理解。把自己認為重點的概念、結論畫一畫、圈一圈。例如,《圖形的變換》裡出現的內容,一是畫軸對稱圖形,另一個是找圖形的對稱軸,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一個圖形的特徵,後者反映兩個圖形之間的關係。要掌握畫圖的方法,必須找到圖形中每個頂點的對稱點,確定頂點在對稱軸另一邊的相應位置,再把對稱點依次相連圍成的圖形就是原圖的軸對稱圖形。

  3.要圈出疑難。數學是講究邏輯,講究證據的學科,每一步都有前後邏輯關係。不僅是知識點有疑難,就是理解也有疑難之處,遇到疑難之處就必須打通。比如,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是: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a+b>c***對這一定理不宜簡單的死記硬背,為此,增加一些感性的認識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因此,可以這樣給予解釋:如果兩邊之和小於第三邊***a+b***

  疑難的解決,不僅是預習該課時內容的一部分,也是複習舊內容、鞏固知識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培養拓展思維的一種方法。

  4.要解答習題。課後習題“想想做做”“練一練”都是基礎性的題目,對學生鞏固該課時內容意義不小,應該是自主學習的基本檢閱,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算是真正基本做到了自主學習,才算是“有效學習”。

  三、合作與反思

  新課標把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作為常用教學手段,這也說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有重要關係。課堂上,還應該把時間交給學生,在預習之後,讓學生在合作中繼續自主學習。常見的分組教學,可以廣泛利用。先在小組內討論這節課的重點,形成共識,然後小組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後,每個小組分別選出一個代表性的問題,向其他組提問,同時回答其他組的提問。這樣讓學生在“問與答”中找出重點、難點,把握知識要點,梳理邏輯關係。

  分組教學之後,老師利用較短的時間進行知識體系的驗證和梳理。學生則進行反思,做必要的摘錄和筆記。把重點知識摘錄下來,把代表性的題目記錄下來,為接下來的課程做好準備。

  數學家華羅庚,自學成才。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說明數學是一門能夠自學的學科。課堂之上,要學到數學知識,更要培養數學的思維;數學在課堂之上,更在課堂之外;數學要名師點撥,更要自主學習。理解數學掌握數學,不單是課堂上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課外的數學思維數學理念。只有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數學才能讓學生在年齡的增長中更加自覺、更有樂趣,也更輕鬆。

代發表有關數學論文範文
代發表數學論文
相關知識
代發表數學方面論文範文參考
代發表數學方面論文
關於英語語言學方面論文發表
有關新聞傳播學方面論文發表
新聞傳播學方面論文發表
化學方面論文發表
代發表數學論文
現代公共關係學方面論文
有關哲學方面論文寫作
關於英語語言學方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