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本科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藝術是指要感知和理解,是感情的模製品,本質上藝術並不鼓動主張實際的行為。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歌曲《鼓浪嶼之波》的藝術處理

  教師在聲樂教學中對學生演唱的歌曲進行藝術處理,是促進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歌曲,更好地完成二度創作的必要手段。在歌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首先必須做到對歌曲本身有個整體的把握,才能更好地進行二度創作,進而產生良好的聽覺效果。《鼓浪嶼之波》作為一首初級聲樂作品,在氣息控制、咬字吐字、情感表現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分析研究價值,因而在聲樂教學中常被作為示範教學的曲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鼓浪嶼之波》的作品分析、聲音運用、情感把握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藝術處理。

  一、《鼓浪嶼之波》的作品分析

  如果學生對於歌曲的學習只注重聲音而不注意作品分析,就無法在演唱中準確表達歌曲的情感,也更不能保證聽眾能夠從演唱中得到真正的美的享受。由此可見,教師引導學生對聲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歌詞大意以及音樂基本要素等進行分析,對於瞭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詮釋聲樂作品的內涵有著特殊意義。

  ***一***創作背景分析

  在初學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瞭解《鼓浪嶼之波》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內容,使學生使對作品的時代特徵、個性特徵進行體會,從而真正做到掌握歌曲的主題思想。

  《鼓浪嶼之波》是由鍾立民作曲,張黎、紅曙作詞的一首歌唱海峽兩岸情的聲樂作品。1981年,在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時代背景下,福建省組織了一次音樂採風創作活動。這次活動中,大部分作者以“海峽兩岸情”為主題,創作出了大量好的作品,《鼓浪嶼之波》是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在經過了30多年的風雨後的今天,這首歌曲仍然廣為傳唱。

  ***二***歌詞內涵分析

  從整體上看,《鼓浪嶼之波》的歌詞共有三段。歌詞運用是講述的語氣,朗朗上口;詩一般的訴說,語句非常美。通過細心梳理歌詞的內在含義,師生們不難發現其音樂形象非常鮮明――離開家鄉的臺灣同胞置身於祖國大陸的鼓浪嶼,與家鄉隔海相望,思鄉之情愈加濃烈。逐段來看,每段歌詞的內涵又有不同:第一段歌詞描寫的是“眼前”,講述的是現實,即主人公身處祖國大陸的鼓浪嶼,與自己的家鄉隔海相望。他登上鼓浪嶼的最高峰遠眺家鄉,卻只能看到雲海蒼茫的景象。第二段歌詞描寫的是主人公由眼前的景象勾起童年往事的回憶,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歌詞中,作者運用了兩個“誇張”:一是骨肉情“唱不盡”,二是思鄉水“舀不幹”,說明主人公想回家鄉的願望更加迫切,心情更加激動。這不禁使人想到兩岸人民飽嘗親人離別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臺灣早日迴歸祖國懷抱的情感。

  在聲樂教學的藝術處理部分,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刻挖掘歌詞的內涵,豐富歌唱的情感表現。只有全面深入地瞭解過歌詞的內在含義,學生才能把歌曲的情感把握得更加準確,演唱得更加完美。

  ***三***音樂基本要素分析

  《鼓浪嶼之波》是一首初級聲樂作品,教學中一般面向的是音樂素養較為普通的初學者。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歌曲的音樂結構,並結合學生實際出現的問題,協助學生解決音準、節奏、節拍、速度、力度等音樂性方面的問題。

  1.音樂結構。從音樂結構上看,這首歌曲採取的是A+B式的結構形式***見附錄《鼓浪嶼之波》簡譜***。A部分相對B部分來說,基本是講述的語氣,不管是旋律進行上還是節奏上都比較舒緩;B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歌曲在完整演唱時A+B共反覆兩遍。

  2.旋律。《鼓浪嶼之波》這首歌曲的旋律線整體上是比較明朗的。歌曲前半部分的旋律採用了模進的方法進行創作,跨度不是很大;後半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作曲者運用了一個六度大跳――這與第一段的歌詞“登上日光巖眺望”特別契合。因為日光巖是鼓浪嶼的最高峰,而旋律也恰好在這一句到達了全曲的最高點。大六度的旋律跳躍,對於初學聲樂的學生來講可能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尤其關注學生喉頭的穩固。

  3.節奏。旋律是和節奏緊密聯絡的。《鼓浪嶼之波》的旋律進行與節奏進行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都是前半部分較為平緩,後半部分比較激盪。鼓浪嶼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它的海浪全國聞名,本首歌曲的節奏上也運用了“海浪”式的節奏型:前四句節奏比較平穩,用了幾個大附點和大切分的節奏,像風平浪靜時湧上海灘的打著卷兒的小浪花;而從“登上日光巖”這一句開始,體現出了一種激盪的感覺:節奏開始加入了空拍,為全曲高潮的掀起儲備好了力量,節奏效果上就像是海浪洶湧澎湃的擊打岩石的聲音。這個地方的演唱一定要注意弱拍起音的唱法,把握好節奏律動上的分寸感。

  4. 速度與力度。這首歌的基本速度是中速,但在演唱時可視情況將某一樂段或樂句的速度處理得稍快或稍慢、漸快或漸慢等。《鼓浪嶼之波》歌曲演唱的力度變化,一是根據4/4拍子的強弱規律,把強拍唱出來,弱拍帶過去,這樣才有律動。二是遵照旋律的進行方向來調整力度變化,一般是旋律上行時力度漸強,旋律下行時力度漸弱。三是根據歌詞的語氣,即是根據歌詞表達的情緒、情感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另外,演唱力度的變化要緊密結合歌唱的呼吸來進行。如在高潮部分,旋律開始出現較大的跨度,掀起了情緒的最高點。在力度變強的同時,氣息也要跟上,去更加充足地供氣。而需要力度減弱時,氣息也要相應的減弱。

  二、《鼓浪嶼之波》的聲音運用

  要想唱好歌曲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歌唱技巧。歌唱技巧包括歌唱的呼吸、咬字吐字、歌唱的共鳴等等,這些都是歌曲藝術處理的“硬體”條件,需要我們正確地把握和運用。

  ***一***氣息的運用

  《鼓浪嶼之波》是一首4/4拍子的歌曲,整體上是大線條的感覺。這對演唱者氣息的運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呼吸不在於多、猛,而在於適度、均勻和綿長。從換氣、分句方面來看,基本上是兩小節一換氣,但要注意空拍位置要換氣,做到歌唱呼吸的自然、順暢。歌曲第一句中的“鼓”字有些學生容易提氣,教師要適時提醒學生氣息下沉,可以藉助“嘆氣”的感覺幫助學生找到氣息下沉的位置。再如“鼓浪嶼四周海茫茫”這句旋律是下行,力度減弱,氣息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歌曲的高潮部分,學生最容易氣息淺,要求學生一定要保持好氣息。

  ***二***咬字吐字

  歌曲演唱是音樂和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它的咬字吐字以“字正腔圓”為審美原則。《鼓浪嶼之波》歌詞中以開口音作為結束的句落較多,演唱者需要注意口腔的開啟。另外還有“鼓浪嶼四周海茫茫”中“鼓”字這樣的閉口音,要注意用開口音的感覺去演唱。此外,演唱還要注意不要帶有濃重的鄉音,要用規範的咬字吐字方法,真正做到“準確清晰,字正腔圓”。

  ***三***共鳴的訓練

  共鳴的訓練有助於學生改善聲音效果,打造符合歌曲情感的音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想”和“聽”的方法來獲得歌唱的共鳴。可以藉助“打哈欠”、“貼著咽壁吸著唱”等語言提示,讓學生把喉嚨開啟,實現聲音的“通、實、圓、亮”。

  三、《鼓浪嶼之波》的情感把握

  情感是歌唱的靈魂。對歌曲情感的理解,是要建立在對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的基礎上。前面所講到的《鼓浪嶼之波》的創作背景、歌詞內涵以及音樂的基本要素等分析,都是掌握本歌曲情感的基礎。通過分析,我們得知《鼓浪嶼之波》這首歌曲的情感基調是“思鄉”。歌詞中出現了鼓浪嶼、日光巖、基隆港、臺灣島等地方名,交代出了基本的故事情境。鼓浪嶼是一個小島,它與臺灣島隔海相望。它象徵著祖國人民,時刻盼望著寶島臺灣的迴歸。同樣,臺灣同胞也迫切地希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所以,這首歌曲在演唱的時候除了表達了思鄉之情,還要表現出海峽兩岸人民對祖國統一的渴望。比如歌曲後半部的“我渴望,我渴望”,第二個“我渴望”在情感上要處理得迫切一些。另外,還要注意歌曲高潮部分的情感要適當地噴發,做到儘量的抒懷。

  聲樂藝術是依託於“二度創作”來表現美感的。演唱者將詞曲的藝術內涵通過內心體驗,再度發揮出來,把潛在的音樂美轉化為現實可感的音樂美。這樣的“二度創作”,既離不開歌曲整體的分析,也離不開歌唱者的技能技巧。在歌曲的藝術處理中,教師必須做到正確引導學生,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歌曲,做到技藝結合、聲情並茂,才能使演唱更加深入人心,打動人心。

  >>>下頁帶來更多的

藝術類畢業論文範文
國內外電影產業叢集戰略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藝術生本科畢業論文
藝術類本科畢業論文
公共衛生本科畢業論文
計算機軟體技術類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淺談藝術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
有關藝術設計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養殖技術本科畢業論文
養殖技術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養殖技術研究本科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