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美術教育碩士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一般來說,任何教育活動總是要依附一定的區域空間和環境,並受其地理環境、區域經濟發展、文化傳統的影響以及文化水平的發展等因素的制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術教育碩士論文,供大家參考。

  美術教育碩士論文範文一:少兒美術教育之我見

  [摘要] 美術教育應該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打破那種固定模式思維,這不光是對孩子的要求,也是對教育者的要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 的教師,首先要有先進的教育方法來武裝自己,然後要有敬業精神,才能有資格教育未來之星。所以把教與學作為兩個點來做出判斷是恰當的也是必要的。

  [關鍵詞] 美術 少兒教育 正確的引導方法

  美術的啟蒙往往發端於幼兒,這時小孩的大腦裡開始具有形象思維表達,對一切事物開始了認知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幼兒充滿新奇、渴望、探索。對事物的形態、效能、產生強烈興趣且信心十足。兒童的記憶容量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凡是兒童感興趣的、印象鮮明、強烈的事物就容易記住,[1]因此,在這個階段對發掘他們的形象思維是相當有益的,可此階段的少兒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怎麼學,老師怎麼教,家長面對形形色色的美術教學無法適從,成為最迫切的問題。

  在教學和展覽展示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有不少家長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我的孩子真是學什麼像什麼,你看多像呀,和真的一樣。”也許這是家長對自己小孩成績的直接肯定,這種讚賞和隨機的鼓勵是有必要的,我也贊同家長對孩子的鼓勵。

  可他們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小孩的天性,而不是成人的價值判斷,成人已經形成了自己年齡階段的審美標準,來評判小孩天性的自然表露,家長不知道這些讚歎所付出的代價是孩子觀察和想象的缺失,因為孩子學畫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鍛鍊他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其實家長不明白,孩子畫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很有趣,它能夠幫助瞭解自己的孩子,孩子用簡單的線條,歪歪扭扭的造型和簡單色彩的塗抹,表達真實的童心,也許是一個故事、也許是一個要求、或者是一個模仿的心理,所以我一直認為,兒童繪畫,重在過程,而不是結果,可恰恰相反家長們往往注重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這就催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傳統的美術教育,使大家覺得畫得“好”就是要畫得“像”,似乎只要畫得“跟真的似的”作品才叫好畫。

  其實像與不像已不是主要問題,雖然孩子們的畫比較抽象,沒有比例、沒有透視、造型平面,多種形象會堆積一塊,可孩子們對於這樣的畫面樂此不疲,孩子們已經開始使用他們的大腦來思考、來觀察世界,來表達他們的心聲。

  因為每個年齡段對形象的把握都有不同的要求,再說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高低不是拿像與不像來評判,事實上它只是具有造型能力後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在少兒階段,美術教育作為促進兒童智力發展和培養各種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其獨特的規律性。在兒童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如能科學地將美術教育知識傳授給他們,對於他們知識面的拓寬、想象力的豐富、形象思維的發掘、創造能力的增強都有好處。因此,父母應該鼓勵他們,讓他們的天賦和靈性充分發揮出來,而不是漸漸地被消磨掉。一味地按成人的思維來評判。

  另外有許多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是值得商榷,喜歡給孩子做示範,經常讓孩子臨摹示範作品,拿一副範畫萬事大吉,所有的孩子都按此模式,結果大家都可以想到,所有孩子的畫面都一模一樣,唯一好壞標準,就是誰接近範畫誰就得到老師的鼓勵與表揚,最後所有孩子的畫面都是一個模子,這樣的教學方法導致一個嚴重的後果,部分孩子就會討厭畫畫,畫面總是不能接近範面,最後放棄畫畫,因為得不到鼓勵。

  還有孩子可能一動筆就是一些模式化的東西,讓隨意畫一副作品,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左上角先畫一個太陽且永遠是一個樣子,一動筆房子永遠是三角形的頂,孩子的創造力被限制,他們不再願意觀察身邊的事物,想象的大門也從此關閉,以至於今後沒有範畫,孩子就畫不出畫來,原本喜歡畫畫,可以一口氣畫出很多稀奇古怪玩意的孩子不會畫畫了,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逐漸的對繪畫失去了興趣。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越長大,反而越不喜歡畫畫,我想,如果孩子們能在愉悅的情緒和自由自在的氛圍中,輕鬆而又投入的地繪畫,讓他們隨意表現他們純真的天性,對世界和藝術樸實稚拙的理解,絲毫沒有功利的考慮,大膽地用色彩和線條去表達自己的感情和五彩繽紛的童心,不再按部就班的、老老實實的作畫,那麼每個小孩的作品就會出現千人千面。

  要做到這種效果,就需要老師有正確的引導方法,比如;同樣是表現一副大自然的畫面,畫面中會出現太陽、小山、樹木、房子、草地和一些小動物,太陽就不一定按通常模式安排到左上角或右上角,可以有多個位置來安排。比如,可放到房子、小山或樹木的後邊不一定是完整的一個太陽,通過色彩的變化,畫面中會出現早晨或傍晚的優美大自然的表情。通過其它畫面主體的不同變化,就會出現很多不同的構圖,除了固定的主體,孩子們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以及道具搬到自己的畫面中,通過自己的認知能力,在畫面裡還可以安排故事情節。

  通過這樣的引導,充分發掘小孩的天性與想象力。再加上現代多樣化材料的應用,每個小孩畫面包括每張作品都會有不同變化,更增強了兒童對繪畫的積極性。多次的練習與引導,孩子們的思維打開了,就不再是被動地奉命作畫,而是自覺自願,是興趣,是對線條、色彩的熱愛,是充分的表現藝術的自然宣洩。

  現代美術教育家伊頓說;“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精神創造。”因此美術教育應該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打破那種固定模式思維,這不光是對孩子的要求,也是對教育者的要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 的教師,首先要有先進的教育方法來武裝自己,然後要有敬業精神,才能有資格教育未來之星。所以把教與學作為兩個點來做出判斷是恰當的也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第二版***第六章幼兒認知的發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3

  美術教育碩士論文範文二:如何綜合開展美術教育

  [摘要]由於主課的任務很重,往往對美術課不重視,而且經常把美術課佔為己有。作為美術老師,在教學中應將文化課和藝術修養課在學生個體成長並駕。我們的責任是努力提高他們的美術素養及審美、創新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美術教育 綜合素質 教學方式

  近幾年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美術教育受到人們的重視,努力提高他們的美術素養及審美、創新能力是我們的責任,如何提高學生的美術修養呢?

  一、在教語數的同時教好美術,變單向為雙向

  語數教材裡就有很多與美術有關的內容,精美的教材設計和每一課都有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每一課都有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原本是為了通過形象來提高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的,但我想,美術教師不正也可以利用這些插圖講美術知識嗎?無疑這是一個提高美術興趣的絕好機會。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離不開美術的配合。

  我們知道,在美術教學中,更需要人文學科的理論基礎、語言修養和廣泛的社會知識。語文的課程主要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及其人文知識,即聽、說、讀、寫的能力。而美術課主要以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作品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兩者存在著互補性。體現了美術新課標中學科之間的整合。上課時,利用課文插圖結合課文文字內容進行講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盤古開天地》這個課文的想象非常豐富,配備的插圖也非常美。書中有一整張紙畫了盤古的形象,一個腳蹬著地,雙手撐著天的巨人,背景雲霧繚繞……,我首先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同時又著意引導他們感受了圖畫的美。我是這樣來增加美術內容的,在這幅畫面中為什麼把盤古畫得這麼大?畫面中天和地是怎麼畫的?運用了哪些色彩?這樣用有什麼好處?如果要你畫盤古你會怎麼畫等等。這樣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靈活的運用學科的知識進行探究性的美術活動,形成綜合學習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又如數學課裡就有一個單元是《對稱、旋轉和平移》,所講也就是美術圖案裡的內容,只不過加上了數學的元素。在教學中,我運用科漢•蓋納寫的《美術,另一種學習的語言》書中介紹的“對稱與設計”的方法,先是讓學生看看鏡子中自己的臉,用尺子放在臉的中部,明白什麼是對稱。然後發給學生大小和色彩都不同的長方形紙,用了重疊或不重疊的方法進行對稱的設計。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因為在製作過程中,他們既要考慮方塊形的位置以及色彩的關係,而且眼睛離不開對稱的目標。

  學生通過設計活動,直觀、平直的掌握要求學會的一個數學概念,體驗創造設計的愉悅,同時瞭解、欣賞、感受美術中圖案的對稱美。“兒童學習了某種學科課程後,再創造有關的美術作品,他們就能在具體的經驗中,加深對學科內容的理解。”***科漢•蓋納***這樣既上好了語文數學,同時提高了美術素養,有了一定的欣賞素養,對美術也就增加了喜愛,喜愛了,興趣也便有了。   二、就地取材,變匱乏為豐富

  在教學工具匱乏的時候。通常沒有美術工具我們的美術教學就無法開展,覺得這樣上美術課根本沒辦法上。我想還是從實際出發吧,在繪畫教學中,一,儘量用一、二種顏色去表現畫面;二,工具主要用鉛筆、圓珠筆;三,增加線描畫的內容。

  如手工課要用的卡紙,住校的學生可以去邊上的小店要一些香菸殼;又如《玩具望遠鏡》製作,書中要求的是用一次性杯或零食的外包裝殼等廢棄用品,學生沒有,我就拿報紙、學生平時撿的礦泉水瓶、果奶瓶等,每人發了一份,通過引導教學,簡單的示範、拓展學生思維,學生就有的卷、有的折……,作出了很多不同形狀的望遠鏡的桶身,通過貼上,又利用山村取之不盡的樹葉裝飾,進行調整。

  二十幾位同學每人作出了不同的報紙望遠鏡,效果同樣好。農村的孩子一樣非常聰明,只是我們必須主動引導和給予練習的機會。我曾聽到這樣一句話:擦亮學生的另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利用被丟棄的物品把它變成藝術品。這樣既節約又簡便,更讓孩子驚喜地發現,美,原來也在廢物中!

  三、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

  這句話在新課標就有,比較老套,每一位老師都會這樣說,真正讓學生做到那是很不容易的。早先在教學中我就發現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就拿早讀來說,讀是為老師而讀。美術就更不用說了。如何改變這樣的習慣,讓學生愛學習、愛美術學習、主動學習呢?

  開始我帶了很多優秀的美術作品,張貼在教室裡。我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羨慕起來。果然,學生滿眼看到的都是漂亮的美術作品,學生的愛美的心被促動了。在美術課的時候,我常常讓學生按課文的內容板畫簡筆畫,為學生學習課文打好基礎。比如《荷花》一課,根據課文內容:一片片碧綠的荷葉,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挨挨擠擠的。

  雪白的荷花,爭先恐後在這碧綠的大圓盤之間冒了出來,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才展開兩三瓣,有的含苞欲放……。我一邊說,一邊就在黑板上快速的畫出荷花、荷葉在文中的情景。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單線線描同樣能畫出美的畫面。

  在生活學習中,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知道美是無處不在的,無時無刻都享受到美、感受到美術的魅力,無形當中激活了他們對美的追求心理。在美術課中不再是:“我沒東西畫、我沒有材料無法做…”。我這樣一次又一次,一步進一步地做,學生美術學習的觀念改變了,在提出教學任務後,學生比較配合,能主動的、積極的尋找材料及代替品。

  如我給他們安排了一節《有趣的鞋子》設計課,學生所用的材料就是家裡沒用的廣告包裝紙、紙板盒、泡沫盒等。不僅僅上美術課如此,課後有關美術的活動同樣積極多了。如:教室後面的黑板報,前幾期都是我自己寫畫,後來我都讓他們出了,在黑板上塗塗畫畫,膽子大了,敢作敢為,很有成就感。教師主動,帶來了學生的主動,當我一次次表揚時,我發現,他們的笑臉真的成了美術世界的美麗花朵!

  在具體教學中學生的素質、美術工具的準備、教學的條件等等,都限制著我們能力的發揮,這就要求我們美術教師要更勝一籌,克服一切困難,進行創造性的教學,把能利用的各種資源都利用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幹好美術教師這個崗位。

探析美術欣賞課中的德育教育
有關於美術教學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美術教育碩士論文
美術教育碩士論文選題
有關美術教育的淺析論文
有關美術教育的論文
有關美術教育的淺見論文
有關美術教育的淺見論文
有關美國教育的英語文章
學前美術教育畢業論文
有關工程造價碩士論文範文
有關工程審計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