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當代中國的家庭變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馬克思曾說:除了家庭之外,沒有一種社會組織對社會生活發生的變化如此敏感,能夠如此明顯地反映社會歷史進步、取得的成就和麵臨的困難與矛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中外文化的頻繁交流,我國傳統婚姻家庭的生存模式及道德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一、婚姻生活趨向自由自主

  家庭是以婚姻關係為基礎、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一般來說,家庭關係包含著婚姻關係。傳統的婚姻主導者是家長,婚姻中很少考慮個人的意願和情感,婚姻的目的和功能主要在於滿足生兒育女和維持經濟生活的需求。現代婚姻的目的不再是單純地為了傳宗接代,延續家族傳統,而主要是滿足男女雙方生理、心理多方面的需求,求得個人的全面發展。婚姻自由,追求婚姻質量已成為時尚。締結婚姻的感情含量在上升,情愛、性愛、責任的統一,是當事人對婚姻的理性選擇,也是人們對婚姻的道德評價。青年人追求婚姻的方式大有改變,中介人或中介機構僅僅起著牽線搭橋的作用,父母親友的意見只有參考價值。據廣東省婦聯的一項調查,由男女雙方自己決定或與父母共同商量決定的婚姻高達87.4%。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地電視媒體相繼出臺了男女談婚論嫁的專欄,青年的報名率很高。這些現象表明,人們的婚姻觀念極具時代氣息,體現了青年男女尋求高質量婚姻的內在需求。

  與婚姻自由互為形影的是人們對離婚自由的認同。過去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社會規範強有力的控制,中國人對離婚持保守態度,婚姻關係一直處於穩定持久的狀態,離婚率非常低。現在,人們不再視離婚為醜惡、羞恥,甚至支援死亡婚姻的解體,尤其是知識階層,離婚率高於社會的平均水平。離婚的原因,除經濟因素外,更多的是感情糾葛,如性格不合、無共同語言、性生活不和諧、第三者插足等。婦女在離婚問題上的主體意識增強,由女方提出離婚的比例升高。離婚的方式趨向文明,一方寧死不離,企圖拖垮對方的現象逐漸減少,好聚好散,和平分手,文明解決的觀念逐漸成為離婚者的共識。此外,老年再婚已被社會廣泛接受,出現了晚輩為長輩、子女為父母牽線搭橋、舉辦婚禮的新風尚。

  二、家庭關係趨向民主平等

  在當今家庭,傳統家長制的權威正在消失,男尊女卑的觀念得到根本轉變,父母打罵子女的現象越來越少。家庭成員之間有事互相商量,共同討論,尊重真理,協商決策,呈現民主平等化的趨勢。

  家庭生活的民主平等態勢,集中表現在男女平等上。男女平等的觀念在全社會逐步確立。在以往的社會中,婦女的地位始終低於男性,婦女和男性不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隨著生產力和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體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性別的角色差異進一步縮小,男女平等觀念日益得到社會認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男女平等的內涵不僅是政治、法律方面的平等,並且是“現代人”概念下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平等,從而大大促進了婦女的解放。男女平等還表現在基本實現男女平等地參加工作和勞動的權利。在城市家庭,成年男女一般都有一份工作,各自在自己的崗位上,忠於職守,勤奮勞動,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並得到相應的報酬。在農村,根據男女的能力、特長和生理心理特點,全家人共同決策,或在家務農,或外出打工,或撫養兒童、贍養老人,齊心協力地經營美好家庭。在家庭經濟生活方面,大多數家庭堅持男女平等,實行民主管理。據1998年城市青年狀況調查,52%的人贊成“婚前財產公證”,70.6%的人主張“收入統一管理”。涉及買房、蓋房、購置大型電器和傢俱等主要經濟事項,家庭成員共同商量,集體決定。家庭的民主平等意識還表現在隱私問題上,一項調查表明,69.2%的青年認為夫妻之間可以保留隱私,40.1%的青年認為,保留隱私有利於夫妻之間的和諧生活。

  三、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多樣

  當今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核心家庭,由一對夫妻和未婚子女組成;二是主幹家庭,由一對夫妻和一個已婚子女組成;三是聯合家庭,由同一代中兩對以上夫妻及其子女組成;四是單身家庭,未婚、喪偶或離異而無子女者。此外,還有由父親或母親一方領著子女生活的單親家庭、夫妻雙方而無子女的“丁克家庭”,以及老人獨居或老年夫婦共居的“空巢家庭”等。

  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從歷代資料看,聯合家庭即大家庭從未在歷史上佔據主導地位,而核心家庭和主幹家庭一直都佔優勢。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曾在《日知錄》中指出:子女婚後與父母分家生活的***即核心家庭***十之六七,子女婚後仍和父母生活的***即主幹家庭***十之三四。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家庭小型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材料表明:我國“四世同堂”的家庭結構已基本成為歷史。

  從家庭代際結構看:一代戶為15.74%;兩代戶為64.8%;三代戶為12.98%;四代戶為0.23%。城鎮家庭平均人口3.27人,農村為3.84人。小家庭人口少,規模小,人際關係簡單,父母和子女成為家庭關係中的穩定三角,比起大家庭來是較為穩固的家庭型別。

  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的重心發生轉移。傳統家庭的重心是血緣關係***父子關係***,男性是家庭生活的主宰,家庭譜系和事業是父子繼承,各種家庭關係的重要性依次是父子、兄弟、夫妻,血緣重於姻緣。現在家庭的重心已轉移到姻緣關係***夫妻關係***,夫妻是家庭生活的主持者,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是對外活動的代表。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基礎,其它關係如血緣、親緣關係都是夫妻關係派生的,一切家庭活動都是圍繞著夫妻關係這一中心來擴充套件和運轉的。

  四、家庭消費趨向優質高檔

  家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消費單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收入逐年增加,舊的思想禁錮逐漸消解,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其消費觀念和消費狀況發生了深刻變化。家庭消費趨向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追求多樣。人們不僅追求改善物質生活,而且追求優質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層面,大多數人已經不滿足於吃飽穿暖,而是“吃講營養,住講寬敞,用講高檔”,這已成為社會消費的新動向。從精神生活層面看,人們在解決溫飽以後,追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積極學習多種知識,欣賞藝術作品,參加文體活動,從事旅遊觀光,涉足網路生活,書、刊、影視以至手機、電腦等成為基本的生活資料。再從社會活動層面看,人際交往、單位之間的交往,社團組織活動,友誼與愛情生活,已經成為人們特別是青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消費支出佔據的比重越來越大。

  二是注重求新。由於社會發展上臺階,生活方式在轉型,我國人民生活需求發生著質的變化。進入小康的城市居民已不再停留在家電、美食這樣的物質消費上,教育、醫療、養老保險、休假、娛樂等消費越來越上升為新的基本需求。假日旅遊熱就是這種基本需求質變的直接反映。以家庭、個人消費為主體的度假旅遊態勢已經形成,中國人正在追求更有質量更有品位的生活。

  三是講求保健。隨著社會的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追求延年益壽,老年人尤其如此。現在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的國家行列,60歲以上的老人約為1.3億,占人口總數的10.7%。目前城市老人基本都有退休金,有一定的積蓄,較少依賴子女。老年人在物質、精神生活滿足以後,更加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用於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方面的支出日益增多,營養滋補品、保健產品一類市場日趨繁榮興旺。

  當今中國家庭變革的走向,總的趨勢是健康的。但是,由於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消極東西的干擾,在當代中國家庭倫理變革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一是離婚率逐年上升。離婚是社會生活中的正常現象,但離婚率不斷上升則是並不正常的趨勢。在各類婚姻家庭案件中,離婚案居首位。據民政部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350萬對,比上年增長12.8%。二是婚外情增多。性自由、形式夫妻、第三者現象,被一些人視為時髦。據某省調查,在40~60歲年齡組中,有婚外情的佔三分之一。三是家庭弱勢群體利益受到侵害。老年人由於權威地位喪失,實力地位下降,已成為家庭中的弱勢群體。一些家庭敬老不足,***有餘,啃老、棄老、虐老、干涉老人再婚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令人憂慮的是,目前我國老年人的“空巢”率已經達到26.6%,成為老人問題中的最突出問題。四是新中國早已絕跡的醜惡現象死灰復燃。如納妾、嫖娼、***、拐賣婦女兒童的現象屢禁不止。五是家庭消費走入誤區。一些家庭存在盲目消費、人情消費、迷信消費等現象,使家庭資產大量流失。六是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家庭教育重物質輕精神,不講理想信念,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滋長,國家意識、民族自尊、社會責任感淡化。

  事實說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尊老***、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建設,刻不容緩,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淺論新世紀女性詩歌
試論當代中國的喧囂與真實
相關知識
試論當代中國的家庭變革
試論當代中國的喧囂與真實
試論當代中國大學生的責任與目標
試論當代中國法治環境下律師的社會責任
試論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
試論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矛盾
試論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的昇華
論當代中國大片的構成因素
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是社會主義現代化
論當代中國民族鄉城鎮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