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為什麼要化緣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化緣,佛教術語。佛教認為,能佈施齋僧的人,即與佛門有緣,僧人以募化乞食廣結善緣,故稱化緣。還可以指為了佛事而進行的一切募化活動,不但指乞食。本義是佛、菩薩高僧等示現教化眾生的因緣。所謂化緣,乃指化度的因緣。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基本介紹

  化緣一詞,本極莊嚴,比如釋迦世尊,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此一因緣,即為化緣,即為化度眾生的因緣;教化眾生,渡過生死大海,便是化緣。如來入滅之時,還說:“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也就是說:佛為化緣而來世間成佛,佛雖入滅,化緣未絕。此一尚未完滿的化緣,有待後世的佛子來繼續完成。

  佛因化緣而現,佛子亦皆有其化緣,故在《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五中有如此的記載:“時舍利子,為‘化緣’故,便往婆羅門家,頻頻到彼。夫婦皆來,請受 三歸五戒,”後來並將他們的兒子,舍給舍利子出家為侍者。又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三中亦有如此的記載:“鄔陀夷觀知彼婦,‘化緣’時至。持衣缽,到彼家……因為說法,便獲初果。”

  因緣這樣東西非常微妙,如果往昔生中未曾結過佛法的緣,即使遇到佛陀,佛陀也無可奈何;佛陀是大覺智人,但亦無法化度一個無緣的人,所以在佛陀時代,有很多不受佛度的人,竟在佛的弟子面前接受了化度。因此,佛及佛的諸大弟子,每見一個可度的人,往往總在事先以神通觀察,先看他的化緣屬誰,便由誰去化度。

  在現代,每一談起化緣,總會聯想到募捐上去。出家人化緣募款,往往是為起廟。這一觀念,本來也與教化因緣是一樣的。在佛陀時代,除了 佛陀,其餘的大弟子們為了僧團的四事——衣、食、臥、具、醫藥,也曾向在家人去勸募;有時為了住的問題,也會勸募。但他們很少向老信徒動腦筋,他們是向未曾信佛的人施於方便的教化,當其接受了教化,歸依了三寶,甚至證得了聖果之後,自然會來大力施捨的,所以在佛時的許多精舍,多數是由一人獨捐的。

  這在中國以前,大陸上的許多大寺院,由一人獨捐而建者也不乏其例。故在大陸上也有一種極其良好的古風;有些出家人為了要在某地興建或重建一座寺院,便向當地的首富著手,即使是不信佛教,也要設法來感動他,教化他;往往是用苦行感動的,比如風雪之夜,赤足踏雪,敲著木魚,唱著佛號,終夜不息。有的連續數年,才能使之受化,一旦受化之後,那就成為虔誠的大力護法了。如此的化緣,始可稱為真正的化緣。

  歷史發展

  化緣給人的觀感與託缽不同。和尚們勸募興建、整修寺廟的經費時,對方知道自己的錢將被用在有形而永久的地方,而且只要該建築物繼續存在,他的功德就不斷增長。寺院可以點綴鄉里,自己的名字及捐獻款額又會銘刻在紀念碑上。因此很少有人認為化緣和託缽是同一回事。

  民國以來,經常有名寺的名僧到遠處化緣,他們先向當地富有的佛教信徒作一番適切的介紹,然後為此行的目的募款。舉例來說,1920年代, 寧波觀宗寺的住持為籌集購置大藏經的費用,特地前往 北平,結果募得了所需的五千元*** 中國貨幣***,其中還包括了 段祺瑞執政的一筆捐款。***中略***

  寺院不一定主動向人募款。Shryock曾提及發生在 安徽的一樁事例。當地有位富紳,夢見 觀世音勸他打消撘乘某艘汽船的計劃。夢醒後,他就改變主意。結果那艘船被炮艇撞毀,好幾百人罹難。滿懷感激之情,富紳捐出數千元給 迎江寺,作為修補寺塔之用。

  有些人捐錢並非為了支援某項工程或計劃,而是為了資助寺院的日常開銷。北平 淨蓮寺在1930年代,有三位在家居士輪流負擔該寺所有的預算。 高旻寺雖是模範 十方叢林,但每年所收的谷租只夠和尚食用九個月,前面曾說高旻寺是不做佛事的,餘下的支出要由南京、 上海的有錢居士定期捐款***佈施***,以資彌補。協助興建 湛山寺的在家眾經常到該寺走動,並主動詢問儲倉的米糧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在家眾會主動送幾袋米過來,如果還需要更多,就傳話給其他虔誠的道友。這種為生之道頗不穩定,因為湛山寺本身沒有田地,除功德金外,就完全倚賴牌位及佛事。

關於愛迪生小時候發明了什麼
世界上最大的商場在哪裡
相關知識
僧侶為什麼要化緣
女人為什麼要化妝
為什麼要強化財務管理
為什麼要學習茶文化
為什麼要尊重古代文化
女人為什麼要學化妝
不化妝為什麼要卸妝
為什麼要買年貨的來歷和緣由
為什麼要弘揚茶文化
西方文化中女巫為什麼要騎掃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