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吃藥的小竅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沒有哪個寶寶是喜歡吃藥的,所以每次寶寶吃藥都是一個大煩惱,那麼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在有些疾病中中藥有著獨到的療效,患兒不得不靠吃湯藥來解除病痛。因為中藥苦口難聞,難以下嚥,每次給小兒服中藥就犯難。其實,只要按照寶寶不同時期的特點、不同的藥物性質,採用不同的方法,服中藥就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給新生兒喂藥,每日藥量30-50毫升,分9-10次服完。因新生兒味覺發育尚未健全,可將藥汁直接放在奶瓶中由他自己吮吸,或用滴管慢慢滴***內。

  1-3歲的嬰幼兒,每日藥量在100毫升左右,分6-7次服完。這時期的嬰幼兒的味覺非常敏感,所以喂藥的方法很重要。首先藥汁的溫度要低於37℃,這樣可以減輕苦味,另外在不影響藥效的情況下,可以在藥汁中適當加入些冰糖、白糖等輔助品來減輕苦味。

  4-7歲的幼童,每日藥量在300毫升左右,可分3-4次服用。此階段的幼童已有自己服藥的能力,因此可對他們進行誘導、說理,切不可用粗暴打罵的方式,否則病兒就會產生對抗情緒。

  對極個別不願服中藥的幼童,可以採用被動喂藥法。首先將病兒抱成半臥位,頭部抬高,頸部墊上毛巾,固定手足,取吸管吸滿藥汁,將管口放在病兒口腔頰黏膜與臼齒之間慢慢擠滴。被動喂服中藥時,切不可捏鼻子灌藥以防藥汁嗆入氣管,導致窒息。

  給寶寶吃藥的注意事項

  1. 不可強行喂藥

  寶寶不吃藥,病就不能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強行喂寶寶吃藥,這樣做會讓寶寶感到牴觸,很容易造成嘔吐等不適反應。

  2. 喂藥前仔細檢查

  在吃寶寶吃藥之前一定要將藥物進行仔細檢查,藥物的名字、日期、飯前還是飯後吃、一天吃幾次、什麼時候吃、時隔多久吃都要弄清楚才能進行喂藥。

  3. 嚴格按照說明喂藥

  給寶寶吃藥的時候千萬不能擅作主張或是隨便決定藥用劑量,一定要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書或是醫生開的藥物使用清單來進行喂藥,否則會引發不可預估的傷害。

  給寶寶吃中藥的方法

  1、掌握溫度去苦味

  人的舌頭味感與湯藥的溫度有關。當湯藥溫度在37攝氏度時,味感最苦,高於或低於37攝氏度,苦味就會減弱。但湯藥溫度高於37攝氏度時,易燙傷口腔黏膜及食管,因此,等湯藥溫度降至37攝氏度以下時,再給孩子飲服。即便如比,湯藥的氣味和口味依然還是很濃烈,這時讓孩子含一小塊冰,既不影響藥物吸收,也可緩解口腔中的苦味。

  2、轉移孩子注意力喂藥更方便

  讓孩子不定時的在玩耍中喂藥,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忘記藥的苦味。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喂服需要注意保持藥液的溫度,一般溫度在20℃—30℃之間為佳。若溫度過低,會傷害小兒脾胃,引起腹痛;溫度過高,又易防燙傷小兒的食道。

  3、兒童服中藥要以“濃煎”為主

  “濃煎”可不等於“久煎”,因為久煎可能會造成部分中藥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兒感冒用的中藥多為解表類藥,藥味芳香易揮發,久煎易失去解表療效。濃煎方法為:將中藥浸泡30分鐘,然後用武火煎沸後改為文火,持續15分鐘即可。然後將藥汁倒出並根據兒童的年齡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經驗的家長能直接煎出合適用量最好***。

  4、煎藥量夠喝量就行

  一般來講,1歲以下的寶寶,每天服用的中藥最好不要超過20毫升,並且服用時不計次數,以頻服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勻地把藥喝完即可;1~3歲的寶寶可煎至約40毫升,分3次服用;3~6歲的孩,可將中藥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歲以後的孩子,分兩次服用即可。

  5、加糖分熱證寒證

  為了讓寶寶能乖乖喝下中藥,家長往往會給孩子的中藥里加入一些白糖去苦味。但是,中藥加糖也要分證,有小便黃、面赤、身熱、便祕等症狀的患兒多為熱證,藥物中最好不加糖。由於紅糖味甘易生溼,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膩的溼熱患兒更不能加。患有寒證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6、生薑可止吐

  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薑擦塗患兒舌面,因為生薑具有止嘔的作用。另外,喂藥應在兩餐之間,這樣即有利於藥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


香港家庭備用藥
如何讓寶寶輕鬆吃藥
相關知識
給寶寶吃藥的小竅門
美容養顏吃的中草藥及小竅門
吃什麼食物瘦大腿的小竅門
吃什麼保養面板變白使面板健康變白的小竅門
中藥祛斑的小竅門有哪些
吃什麼可以祛斑的小竅門
祛痘印的小竅門
防止脫髮的小竅門有哪些
小孩打呼嚕該怎麼治的小竅門
收縮毛孔的小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