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書寫規範的文化傳承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書法之“法”,是指書寫的規範,書寫的規範是書法藝術規律的外在表現。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談書寫規範的文化傳承》閱讀材料

  書法之“法”,是指書寫的規範,是對書法藝術規律的認識和總結。書寫的規範是書法藝術規律的外在表現。因此書法必然強調以書寫規範為根本。

  書寫的規範既體現在正體字的確立上,也體現在各種書體書寫秩序的構建上。

  正體字是指遵從某種選字規範,確立了官方地位的字,它代表了書寫的正統和規範,也可以說它是規範與優美的結合。正體字往往是在長期運用中最後由官府頒佈認定的。它的確立明確代表著官方意志,使得漢字的書寫樣式得以定於一統,成為社會秩序的文化表達方式之一。如果一種字型能在莊重的場合被使用,則基本可以認為是被官方確認為正體。

  周秦漢唐一脈傳承演進的常用字正體是大篆、小篆、隸書和楷書。歷代對於正體的確立與推行通常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

  一是官方的認定。西周時期到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通行的正體字為大篆,西周晚期宣王時的《史籀篇》對文字的規範起了重要的作用。從大量的王室作器題銘中就可以看出大篆具有極強的秩序感。至秦代,小篆成為正體。直至漢代前期及中期,小篆仍然佔據著標準字型的地位。然而由於小篆筆劃不便書寫,很難滿足日常書寫的需要,於是便捷實用的隸書被用來處理繁多應急的日常事務並得以發展起來。東漢中後期,隨著隸書的定型化,隸書開始被官方所重視,官府用刻石紀工役、敘祀典、頌功德,樹碑之風特盛,石碑的形制和文體格式也有了一定之規。由於石刻的盛行,促使漢隸在桓、靈兩帝40多年裡***公元146~1******迅速臻於全面成熟,從而獲得官方正體地位。楷書是繼篆書、隸書之後被廣泛使用的正體。楷書的含義有二:其一指可做楷模的法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故楷書的本義是指遵循法規,可供模楷的標準體。其二指真書、正書。作為書體的楷書,大約產生於漢末魏初,至唐代臻於成熟。唐代政府在重視經學、校理典籍的同時,也對文字進行了一番較大規模的整理釐正。漢字字型發展到楷書,便不再向前演進了,就構字筆畫來說,楷書漢字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完善的程度,歷經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

  二是通過制度確立正體的使用。從文字演變的過程來看,歷代都是正體文字與俗體文字或異體文字並行。然而體現官方意志的制度確保了正體始終居於書法傳統的主線上。

  對各種書體書寫秩序的規範體現在基本的筆法、結字和章法上。筆法是書法中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等內容。唐張懷瓘《用筆法》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以“永”字的八個筆法作為正體的用筆法則,前人甚至認為:“昔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趙孟頫“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用筆千古不易”的觀點,強調了筆法在書法中的重要地位。結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諧、節奏、虛實等美的造型規律安排字的點劃結構的法則,是書法構成的重要因素。結字的規範尤其講究分主次,講向背,明伸縮,辨虛實,論斜正。如唐歐陽詢的《結體三十六法》,對於如何使筆劃分佈勻稱、偏旁部首組織協調、整個字重心穩當等作了具體說明。章法是謀篇佈局的法則,規範著書法作品的整體形式設計與佈置。唐孫過庭《書譜》:“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不同的字型有不同的章法,也因為不同的章法才體現出書法的整體結構與意境之美。這既是書寫的法度,也是人們對書法藝術審美的自然選擇的結果。

  書法所強調的筆法、結字、章法無一不表現出對書寫秩序的構建與遵循,是書法藝術自覺意識的體現。在書寫法度上,推崇絲絲入扣的轉折合法,在字的書寫過程中注意用筆的順序,不可倒錯。在字的結構中強調主筆,字中的主筆應極力舒展,張揚放開,而次筆應讓位於主筆,不可喧賓奪主、搶佔空間,所以寫次筆時應抑制收縮。在整篇的章法中注重氣韻和諧。在一篇書法作品中,如果有一處書寫失範會導致書法作品的區域性秩序被打亂而成為敗筆。書寫秩序以法書為載體得以完美呈現。法書乃書法作品之楷模,“規矩備具,而能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於規矩也。是道也,有定法而無定法,無定法而有定法”。文字形體的規範和書法藝術的審美在法書中得到圓融的結合。

  ***選自《光明日報》***

  《談書寫規範的文化傳承》閱讀題目

  6.下列關於“書寫規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書寫規範是對書法藝術規律的認識和總結,是書法藝術規律的外在表現。

  B.書寫規範是指對書寫秩序的構建與遵循,體現在基本的筆法、結字、章法上。

  C.書寫規範是指在莊重的場合書寫由官方確定的書寫樣式定於一體的正體字。

  D.書寫規範是指書寫官方確定的正體字,遵守構建起來的各種字型的書寫秩序。

  7.下列關於“正體字”的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正體字的確立與推行是通過官方認定得以實現的,最終代表書寫的正統和規範。

  B.正體字在秦代之前、秦代、東漢、漢末魏初分別為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C.正體字代表著各時期官方的意志,然後在長期的推廣中逐漸形成規範字。

  D.正體文字與俗體文字、異體文字並行,但官方確保它居於書法傳統的主線上。

  8.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楷書大約產生於漢末魏初,成熟於唐代,這至少說明它在唐代以前就成為了正體字。

  B. 從西周時期大量的王室作器題銘中使用的大篆,可以看出大篆得到了當時官方的認定。

  C.寫書法作品時,在整篇章法中注重氣韻和諧,沒有敗筆,就是遵守了書寫規範的原則。

  D.小篆、隸書、楷書代替大篆、小篆、隸書,是因為被代替的字型得不到當時官方的認定。

  《談書寫規範的文化傳承》閱讀答案

  6.C***“如果一種字型能在莊重的場合被使用,則基本可以認為是被官方確認為正體”,但不能說“書寫規範是指在莊重的場合”使用正體字。***

  7.D***A項,除了官方認定外,還要通過制度確立正體的使用。B項,漢代前期及中期為小篆,東漢中後期為隸書。C項,原文說的是“正體字往往是在長期運用中最後由官府頒佈認定的”。***

  8.B***A項,推斷錯誤,文中說唐代以前產生,並不能說明楷書成為正體字。C項,理解片面,除遵循書寫的秩序外,還要做到文字形體的規範。D項,原因分析有誤,原文是說它們比被代替的字型便於書寫。***


  

巖畫上尋覓人類童年閱讀答案
保持劇種藝術個性警惕泛劇種化閱讀答案
相關知識
談書寫規範的文化傳承閱讀答案
城鎮化中的文化傳承閱讀答案
科學對待中國畫的文化傳統閱讀答案
技術與文化傳承閱讀答案
漢代篆書的文化精神閱讀答案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閱讀答案
端午節的文化事象閱讀答案
校訓大學的文化符號閱讀答案
宮鬥劇的文化本質閱讀答案
中藥命名的文化意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