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陰教案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醉花陰》是一種詞牌名,又名《九日》,雙調小令,仄韻格,五十二字。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李清照的生平,並通過作品初步瞭解其創作主題及風格。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這首詞的思想感情,品味賞析詞的語言,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古典詩詞的情感,提高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1.體會詞的意境美。

  2.體會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生活的方式來創造意境的好處。

  三、教學難點

  1.鑑賞詞的意境美,體會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2.品味語言,掌握作者所運用的藝術手法。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蒐集資料,瞭解李清照的生平。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中國古典詩詞情深意切、意蘊綿長,以“愁”為主題的詩詞比比皆是。有杜甫《登高》中的家國之愁: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有崔灝《黃鶴樓》中的思鄉之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有李煜《虞美人》中的亡國之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離別之愁: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今天我們一起來感悟一下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的相思之愁。

  二正音、朗讀

  疏理字音:晝zhòu銷xiāo盈yíng紗shā櫥;集體朗讀這首詞。

  三解題、作者簡介

  這首詞的詞牌是“醉花陰”,醉於花陰中之意。該詞選自《李清照集校注》,作者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宋代女詞人。

  她與丈夫趙明誠結婚後,志趣相投,感情非常好,生活美滿。丈夫很晚才到山東萊州等地做官。夫妻分離使得李清照內心寂寞愁苦,充滿了對丈夫的思念,在此種心境下創作了《醉花陰》。

  四鑑賞

  1.“薄霧濃雲愁永晝”,輕薄的霧,濃重的雲。

  1問:這是陰天還是晴天?

  明確:陰天。是一種暗淡陰沉的天氣。

  2問:那同學們在這種陰沉的“薄霧濃雲”下心情如何?

  明確:鬱悶。給人一種陰鬱的感覺。

  3問:霧是薄的,雲是濃的。很明顯,薄和濃是一對反義詞,反義詞放在一起,會具有一種什麼樣的效果呢?

  明確:形成對比。稀薄的霧氣瀰漫在空氣中,濃密的雲層籠罩在上空。一個輕,一個重,輕的在下,重的卻在上,這樣就直接造成一種很強的壓迫感,從而營造出一個沉重、壓抑的室外的大環境。此時的李清照,憂愁因薄霧濃雲而起,使得心裡也是愁雲慘霧,自然景物與心境融為一體,低迷憂鬱,愁緒滿懷。

  4問:“愁永晝”中的“永晝”指漫長的白天。這漫長的白天讓人發愁。同學們在玩得很開心的時候覺得時間過得快還是慢?

  明確:快。

  5問:什麼時候會覺得慢?

  明確:感到無聊、乏味的時候。

  李清照也是,她獨守空閨,清寂無聊,覺得度日如年,倍感煎熬,怎麼捱得過這漫長的白天呢?

  2.“瑞腦銷金獸”中的“瑞腦”是一種香料,又稱龍腦。“銷”是消融、熔化的意思,這裡指焚燒香料。“金獸”指做成獸的樣子的銅香爐。瑞腦香在金獸爐中焚燒著。

  問:剛才說“薄霧濃雲”描繪的是室外,那“瑞腦銷金獸”是哪裡?

  明確:是室內。漫長的白天著實難捱,李清照看著香爐中的香靜靜地一點一點燃燒、逐漸消融,飄起縷縷香菸,以此消磨時光。可以想象,她可能是倚在牆邊,也可能是悶悶地坐在椅子上,呆呆地看著香爐,半點聲音都沒有,又孤寂又冷清。這個“銷”字,銷的是香料,也銷了時間,可是銷不了人心中的寂寞,反而讓愁緒隨著騰起的香菸也升騰而起。室外的壓抑、沉重與室內的孤寂、冷清融為一體,讓人無處可逃。

  3.“佳節又重陽”,這一天是重陽佳節。

  1問:重陽節是哪一天?在什麼季節?

  明確:農曆九月初九,深秋時值深秋,點明瞭詞的寫作背景。

  重陽節是親人團聚、一起登高、飲菊花酒、彼此祝福的日子,可是作者此時有親人相伴嗎?沒有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在自己如此孤苦寂寞的時候偏偏遇上重陽節。別人家也許全家興沖沖地郊遊登高,自己卻獨自一人虛度光陰,親人又在同誰把酒言歡呢?

  這個“又”字含義豐富。可能是作者曾與丈夫一起慶祝過無數個重陽節,都是那麼快樂和幸福。而如今又到了重陽節,卻是物是人非,只有自己獨自消磨時光;也可能是作者與丈夫分別已久,獨過佳節已經不是一回兩回,今天又是一個孤獨的重陽節;還有人認為“又”字可以理解為“卻又是”,表遞進和加重語氣。自己獨居時,碰上一般的節日,譬如清明節、端午節也就罷了,可偏偏是這個親人團聚的重陽節,使李清照的思親懷人之情更加熾烈。一個“又”字包含了多少美麗的回憶,包含了多少委屈與無奈。其中滋味只有作者自己才能完全體會了。

  4.“玉枕紗櫥”中的“玉枕”指用玉石打磨成的枕頭。“紗櫥”是紗帳,用木架撐起輕紗做成的帳子,一般擋在床邊防蚊子。枕頭和蚊帳,這裡寫的是閨房的陳設。

  問:由“玉枕紗櫥”可以想到作者此時正在幹什麼呀?

  明確:睡覺。那她睡著了嗎?

  5.“半夜涼初透”,半夜漸漸感到有一種涼意透了進來。

  1問:如果一個人沉沉地睡著了,還會察覺到夜半的涼意嗎?

  明確:不會。證明作者此時是清醒的。“涼”字點出深秋的夜裡寒氣侵骨,秋氣蕭瑟。“初”字非常地妙,它是開始、漸漸的意思,作者清晰地感受到了“涼初透”,證明她體會了一個由“不涼”到開始漸漸變涼的過程,也就是說,她不僅此時是醒著的,之前也是清醒的,根本從未入睡、徹夜未眠。“透”是透過了什麼呢?是深秋夜半的涼意從屋外透過了門窗,從門窗透過了紗帳,從紗帳透到了冰涼的玉枕上,從玉枕透過了人的身體,再透徹心扉。

  2問:為何她睡不著?人一般睡不著是因為有心事,李清照有什麼心事呢?

  明確: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到:“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中秋月圓,人難團圓,蘇軾因此無眠。李清照更是孤枕難眠,思念丈夫,孤獨愁苦的心情讓她夜不能寐。秋夜涼如水,逐漸變寒的天氣使她更加難以入睡。那永晝的愁,在深夜也是那麼濃、那麼重,彷彿沒有一刻可以停止。

  6.1問:“東籬把酒黃昏後”寫的是什麼時間?

  明確:黃昏後,將近傍晚的時候。

  2問:這首詞的時間是怎麼發展的?

  明確:“永晝”,“半夜”,再到“黃昏後”。

  3問:正常的一天的順序應該先是白天,再到黃昏後,最後才是半夜。為什麼這首詞的時間順序這麼怪呢?

  明確:大家有沒有想過作者記敘的根本不是一天內的事情,而是兩天。我們把“半夜”理解成白天的前一天晚上就比較合理了。時間順序就是前一天晚上失眠,第二天白天是重陽節,作者一派愁雲慘霧,看著香在香爐中焚燒來消磨時光,再發展到當天的黃昏後。

  4問:那為何白天的情形要放到前一天晚上之前來描述呢?

  明確:這裡採用了倒敘。看課文,先寫了作者白天愁苦失意的情形,再進一步交代原因“佳節又重陽”,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後面是個逗號,她的話說完了沒有?沒有接著說“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寫前一天半夜失眠的情形,這才說完了。

  5問:那麼第二天白天的重陽佳節與前一晚半夜失眠是什麼關係呢?

  明確:也許正是在半夜失眠,思念丈夫,想到與丈夫分別至今不曾相見,不知不覺又要到重陽節了。也許就是因為想起了第二天的節日,只有自己一個人,才傷心得更加難以成眠。

  7.小結

  1問:詞的上片寫到了哪些意象?

  明確:霧、雲、瑞腦、金獸、玉枕、紗櫥。

  詞人通過對這些意象的描繪,再選取特定的時間,對白天、晚上生活狀態進行描寫,營造了一個淒冷、壓抑、孤寂的氛圍,表現了內心的空虛和寂寞以及深深的愁緒。

  2問:這裡用到了詩詞最常用的一個表現手法,是什麼呢?作者藉助了那麼多景物來表達情感,這是什麼手法?

  明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這種手法使得感情表達得更含蓄,上片作者沒有直接表明對丈夫的思念,但每個意象、每個字都飽含著思念。

  8.朗讀:我們來把上片讀一遍,注意“佳節又重陽”的“又”字要重讀,語調要緩慢低沉一些。我先讀一遍,你們再讀。

  9.“東籬把酒黃昏後”,這裡化用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典故。重陽節有賞菊、喝菊花酒的習俗,李清照一個人也要過節。

  1問:想象一下,本來庭院四周滿是盛放的菊花,黃的、白的,將一方小小的石桌和幾張石凳圍繞,你坐在石凳上,手捧著酒杯,什麼煩惱、壓力都沒有,欣賞著眼前的美景,應該是怎樣的心情?

  明確:寧靜、舒適、愜意。

  2問:那李清照是這樣的心情嗎?

  明確:不是。李清照消沉了一天,直到黃昏後快傍晚的時候,才強打起精神“東籬把酒”。她從室內出來,走到院子裡,來到東籬邊,對著淡雅的菊花,喝著重陽酒,想借此排遣一點自己的苦悶,以驅除難忍的孤獨。

  沒想到只是在東籬稍作徘徊,就“有暗香盈袖”,發現有一股暗暗的幽幽的香氣充滿了自己的衣袖。有兩句古詩是這樣說的:“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寫的是庭院中鮮花盛開,女主人折下花枝,她的懷中和衣袖上都是馨香,但卻因為路途遙遠,沒法把它送給遠方的丈夫。李清照在這就化用了這個典故,“暗香盈袖”引發了她懷念遠方丈夫的遐想。孤獨沒能消解,反而更勝之前。

  “酒”這個東西,在高興的時候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在憂愁的時候卻只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黃昏後”又是一個時間段,與半夜、白晝聯絡起來思考,我們可以想到,憂愁和思念已經充斥了作者生活的每時每刻,逃也逃不了,躲也躲不過。

  東籬菊花的香氣悄然間鑽進了她的衣袖,無端地引起她懷念丈夫的遐想,喝酒、賞花已是索然無味,徒惹憂愁。

  10.“莫道不銷魂”中的“莫道”是不要說的意思,“銷魂”形容傷感到極點,就像魂魄從軀殼中離散。不要說不傷感,此時此地、此情此境怎麼能不令人傷感呢?在重陽節日,有慶賀的佳釀、有芬芳的賞心悅目的菊、有品味高雅的女詞人,唯獨少了一人共賞此菊、共品此味。作者本來謹慎地、矜持地把對丈夫的思念隱藏在含蓄的暗示和淡雅的語言中,忽然忍不住又要直說:“莫道不銷魂”,她終於說出了“銷魂”二字,這是壓抑不住內心情感潮水的突然噴發。

  問:“莫”和“不”是肯定還是否定?

  明確:否定,而且是連續用了雙重否定,可見她語氣的強烈,內心的激動。你們不要再說不傷感了,我怎麼可能不傷感呢?這個失魂落魄的女子,實在是令人心疼。

  11.“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西風吹來,捲動了珠簾。場景由在庭院賞菊喝酒轉換到了室內。本來應該是西風捲簾,為何作者說“簾卷西風”呢?

  1問:此時是什麼季節?

  明確:深秋。

  2問:深秋的西風有什麼特點?

  明確:我們先來想想春風,“春風又綠江南岸”,它是和煦的、溫暖的,能使草木變綠、萬物復甦。還有《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是無聲的、溫潤的。而秋風呢?“風急天高猿嘯哀”,它是急的,是蕭瑟的,是淒涼的。

  蕭瑟強勁的西風吹過,捲起了簾子,簾子凌亂交織,也挽住了西風,風與簾糾纏不清,所以說“簾卷西風”。這個說法既新穎又形象。

  12.那麼西風吹起簾子後,又看到了什麼呢?“人比黃花瘦”,菊花又叫黃花,人比菊花還要清瘦。

  1問:菊花有什麼特點?

  明確:菊花的花瓣是一縷一縷細長形的,顏色以黃、白為主,比起華貴的牡丹或者芍藥,顯得更加清雅、消瘦。而且開在蕭瑟的秋天,不在春天裡與百花爭奇鬥豔,所以隱士陶淵明最愛菊花,菊花品節高尚,是花中的隱逸者。

  這裡詞人深居閨中的模樣閃現了出來,以簾外的菊花與簾內的人作對比,一是以高潔的菊花來襯托人的品節,二是以菊花的外形來突出人的外貌,比起那瑟瑟的菊花,人似乎還要消瘦憔悴了幾分。

  2問:這一句包含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注意這句有“人”,即李清照自己;有“黃花”,簾外庭院中的菊花;有“比”這個副詞;有“瘦”這個形容詞。

  李清照先是見到了菊花之瘦,然後又看到了自己之瘦,最後才發現自己之瘦還超過了菊花,她本身似乎早已與菊花化為一體了。簾外的黃花與簾內的人相互對比、映襯,境況類似,形神相似。花開無人賞,人好無人陪,花瘦人更瘦。人為何而瘦?是被相思和憂愁折磨得憔悴無比。最後一句把感情具體化了,當她那比菊花還要消瘦的身軀,越過簾子的縫隙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會不禁感嘆、憐惜,從而引起我們無盡的遐思。詞到此結束,卻餘韻綿綿。

  13.小結

  下片敘寫詞人重陽節賞菊喝酒的生活片段,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詞人比菊花更瘦,抒發了詞人刻骨的相思與憂愁,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痴情女子的形象。

  14.朗讀

  我們把下片讀一遍,“莫道不消魂”要重讀,“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要讀得悲切。我先範讀,你們再讀。

  五總結

  李清照是一位女詞人,在古代男權社會非常少見。就連這種抒發閨中相思哀怨的詩詞也多是男人代筆,站在女人的角度來模仿。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婦女,李清照能夠坦率地描寫閨中生活的孤獨寂寞,表達對丈夫的思念,是一種很大膽的行為。正是這種真摯和直率,是她最打動我們的地方。

  這首詞處處都體現著這個“愁”字,可謂是全詞的詞眼,主要是相思之愁,然而李清照的愁還遠不止於此。她出生在一個非常有文化修養的一個大家庭,19歲時和有著同樣背景的趙明誠結婚。婚後生活相當美滿,兩人有共同愛好,能一起讀書,品詩論文,收集鑑賞古籍、古董。趙明誠外出做官後,李清照常寫《醉花陰》這樣的詩詞來表達思念。關於《醉花陰》還有一件有趣的事,相傳當趙明誠收到李清照這首詞後,十分傾倒,但是又想到老婆比我厲害啊,這不行。於是他擯除公務,鎖緊房門,花了三個晝夜,廢寢忘食,苦思冥想,寫了50首詞,把《醉花陰》混在裡面,拿給朋友陸德夫看。陸德夫品味再三,然後說,其中頂好的三句就是“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無奈,只能笑著承認還是老婆厲害。這恐怕是李清照最幸福的時候。

  後來因金國來犯,北宋滅亡,宋高宗即位,南下避難,建立南宋朝廷。李清照曾被誣陷叛國,只能把家中所有的貴重物品送給朝廷以示清白。之後追隨高宗向南逃亡,途中幾乎丟失了所有的書籍和古玩。趙明誠於兩年後病死,李清照此時46歲,而且沒有子女。國破、家亡、夫死,孤苦伶仃的過完悲慘的晚年。

  最後大家再來有感情地朗讀一遍;課後完成背誦。

  醉花陰教學反思

  選擇《醉花陰》作為公開課的課題起初就是一種單純的喜歡,喜歡“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相思之愁,可是,當題目被敲定後,開始進入準備階段的時候才發現,一切並非自己想的那麼容易!

  《醉花陰》是高一必修四第二單元宋詞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李清照詞兩首》中的一首,是李清照南渡前的代表作,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本文就把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展現的淋漓盡致。

  本課的教學設計重點圍繞品讀意象、體悟意境展開。我想通過各個意象的品讀幫助學生對李清照的詞產生濃厚的學習鑑賞的興趣,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愁哀思。匯入時,我通過引用郭沫若對李清照評價的對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裡,文采有後主遺風。”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瞭解李清照的文學地位。接下來,我又和學生一起回顧了初中學過的《如夢令》,這也是為了鼓勵學生通過已學知識的複習回顧進一步明確李清照南渡前期的創作風格。之後是指導誦讀部分。學生之所以對古文不感興趣,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在學習古代詩文時有文字閱讀障礙。我就指導學生先讀準字音,然後讀出情感,邊誦讀邊體會。誦讀過程包括名家範讀、學生自讀、學生齊讀三個環節,都讓學生覺得學習不枯燥,有興趣。下面就圍繞本文的詞眼對詩詞意象展開分析,由各個意象串聯成一幅圖畫,體會詞人的心情,感悟詩詞的意境。最後通過表格的形式對本文的時令、時間、景物、行動進行了整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人的愁緒。

  教學可取之處:

  1、課前準備工作較好。課前組織學生就前期學習過的詩詞進行背誦,匯入部分又讓學生朗讀了之前學過的《如夢令》,以學過的詩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事在複習鞏固的基礎上使學生儘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2、意象分析也較透徹。注意分析上下闕意象,分析過程中注意聯絡之前所學,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複習鞏固了之前的知識。通過對比分析上下闕的意向更好地理解上闋中的“涼”以及下闋中的“瘦”,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詞人的“愁”。無論是指導誦讀,還是分析解讀,都在有層次地幫助學生將願意學習的興趣轉變為鑑賞解讀感悟的興趣。

  3、圖表的應用。課程總結部分利用圖表的形式對本文進行了梳理,形式相對新穎,既能吸引學生,又能簡單明瞭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意象,體悟意境。

  不足之處:

  1、誦讀部分有待加強。古詩詞的學習離不開誦讀,本課我採取的是學生自讀——聽錄音範讀——學生再讀的形式,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再學習他人的朗誦,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理想,最好是可以加上教師範讀,這樣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渲染詩詞情感。

  2、對課堂的預設性不夠。設計教學環節時教師會對課堂進行預測,但理想與現實終有差距。在分析意象時,學生往往會自動過濾掉詩歌中象徵隱喻的資訊,只抓住那些帶給他們最直觀感受的句子或詞彙,這樣分析詩歌容易滯留在詩歌表層的字面意義上,而難以深入進詩歌的深層意蘊與真實情感,由於對課堂的預設性不夠,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不夠到位。

  3、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有待加強。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課堂前半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很好的調動起來,課堂有些沉悶。後半部分學生參與度較高,但個別學生愛接話,擾亂正常教學秩序。

  課堂是多變的,一個班60個學生就是60種個性,因此,要進行多層預設,多種預設:學生會如何說?我又該如何引?多估計些情況,使預設更有深度廣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愛這土地教案
初二人教版歷史美國的誕生教案
相關知識
醉花陰教案設計
桂花雨教案設計
幼兒美術青花瓷教案設計
古詩梅花的教案設計
落花生教案設計
落花生教案設計
桃花心木教案設計
蘆花蕩優質課教案設計
小班桃花開了教案設計
三年級下冊語文荷花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