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的詞類活用考點解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我們讀懂文言文就要首先掌握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學典故,其次就是了解古人行文的特殊詞法和句法的應用,其中,詞類活用是高考文言文的重要考點。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的詳細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言文是古代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閱讀文言文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文言文,顧名思義,由文和言兩部分構成。文是文雅的辭采,言是特殊的古代語言用法。因此,我們讀懂文言文就要首先掌握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學典故,其次就是了解古人行文的特殊詞法和句法的應用。鑑於此,筆者這篇文章主要探討文言文中的詞類用現象,以便莘莘學子閱讀學習文言文。

  現代文,幾乎所有識字的人都能讀明白,為什麼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熟悉現代文的語法構成,或者說現代文的寫作語言就是我們的生活常用語言。

  文言文之所以會出現詞類活用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相對於現代漢語語法而言的。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一個規範完整的現代漢語句子具有六種句子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主語、謂語、賓語是主幹成分,其他三種成分的位置是“定語定在主賓前,謂前狀語謂後補”。例如:帥氣的小明在球場上不經意地踢出了一腳漂亮的貝氏弧線球。而在文言文當中可能不會這麼繁瑣,也沒區分的這麼明白—比如謂語必須是動詞或形容詞,狀語必須是副詞等等。但是在閱讀文言文時我們要牢記一點:詞,在其位謀其政。意思就是不管這種詞效能不能充當這種句子成分,它只要在這個位置上就一定要具有這個功能,所以就有了詞類活用這種現象。

  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的活用。

  名詞的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

  這類現象是名詞用在動詞前,如果這個名詞不做主語,那麼它就只能活用作狀語。因為漢代漢語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謂前狀語謂後補”。

  例句:乃遂收盛樊無期之首,函封之。《鴻門宴》

  在這個句子中,“函”就是名詞,放在了動詞“封”的前邊,但是“函”不做主語,主語是太子丹。謂語是“封”,所以“函”在這就只能活用作狀語來修飾“封”這個動作,翻譯成“用匣子”。

  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

  在這裡“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詞用在動詞“濟”和“設”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語,因為主語是晉文公。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狀語來修飾濟和設這兩個動作,翻譯成“在早上”和“在晚上”。

  此類句子還有很多。比如:“夜縋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詞活用作狀語來修飾動詞的例子。

  二、名詞活用作動詞

  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不能充當謂語,是不直接帶賓語的。但是在文言文中經常會出現兩個名詞或幾個名詞一起用的現象,那麼就要讓前邊的名詞活用作動詞充當謂語來引出賓語。

  例句: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

  在這個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詞,按說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補足這個句子應該是“劉邦籍吏民”,“劉邦”是主語,“吏民”是賓語,那麼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謂語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謀其政,活用成動詞“登記戶口”。

  例句:買五人之頭而函之。《五人墓碑記》

  在這個句子中,“之”是代詞,代指頭。“函”是匣子。兩個名詞放在一起了,那麼前邊的名詞“函”就要活用為動詞,翻譯成“用匣子裝”。

  類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關中”的“王”,“範曾數目項王”中的“目”都是這種用法。

  名詞也一般不受副詞或能願動詞修飾,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現了,我們就可以判定是活用為動詞了。

  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荊軻刺秦王》

  在這個句子中,皆是副詞,翻譯為“全都”。“白衣冠”是名詞,翻譯成“白色的衣帽”。按現代漢語語法來說,副詞是不能直接修飾名詞的,所以要讓“白衣冠”活用作動詞,翻譯成“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在這個句子中,水是名詞,能是能願動詞。按現代漢語語法來講,能願動詞後面要加動詞。因此,在文言文中我們遇到名詞放在能願動詞後的情況,就要讓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因此例句中的水就要翻譯成動詞“游泳”。

  類似的活用現象還有“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中的“芽”,和“而江浙之梅皆病”中的“病”。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名詞的使動用法也是兩個名詞或多個名詞連用,和名詞活用作動詞看著類似,但不同於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活用作動詞時,這個動作的發出者是主語。在名詞的使動用法中,這個動作的發出者是賓語,但是是主語使他發出的,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

  例句: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在這個句子中,我們補充出句子的主語應該是“農民起義軍”。“王”是名詞,“之”是代詞,代指“先破秦入咸陽者”。兩個名詞放在一起,應該把第一個活用作動詞“稱王”,但是“稱王”不是主語“農民起義軍”發出的,而是賓語“之”發出的,但卻是“農民起義軍”使“之”發生的,故“王”應翻譯成“使……稱王”。

  此外,“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肉”也是這種活用現象。

  四、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和名詞的使動用法大同小異。相同之處就是動作都是賓語發出的,所不同之處在於使用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而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把賓語當做什麼”。

  例句: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在這個句子中,我們補出主語“達官貴人”。這裡賓客和其父是兩個名詞,但這裡的“賓客”是達官貴人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的意思,所以“賓客”就是意動用法,翻譯成“把……當做賓客”。

  類似的現象還有一些,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翻譯成“把……當做老師”,“孟嘗君客我”中的“客”翻譯成“把……當做客人”。

  五、名詞的為動用法

  名詞的為動用法和使動意動類似。名詞帶了賓語,並且有“為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那麼,這個名詞就是為動用法。

  例句: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寡人之於國也》

  在這個句子中,“喪”是名詞,翻譯成“喪事”。“死”也是名詞,翻譯成“死人”。這裡的“喪”就是為動用法,翻譯成為“死人辦喪事”。

  類似的現象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中的“序”也是為動用法,翻譯成“為……作序”。

  動詞的活用:

  一、動詞活用作名詞

  在現代漢語中,動詞一般只做謂語而不做主語和賓語。有時有受“之”和“其”的修飾限定,有了名詞的性質。此外在文言文中往往兩個動詞連用,如果第二個動詞受第一個動詞支配,第二個動詞就要活用作名詞作賓語;如果第一個動詞是第二個動作的發出者,那個第一個動詞就要活用作名詞作主語。

  例句:追亡逐北,流血漂櫓。《過秦論》

  此句中的“亡”和“北”都做動詞,分別是“逃亡”和“敗北”的意思,但是在這裡這兩個動詞都分別受它們前面的動詞“追”和“逐”的支配,因此就要活用作名詞來做動作的承受者,翻譯成“逃亡的軍隊”和“敗北的軍隊”。

  類似的句子還有《岳陽樓記》中的“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例句: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觸龍說趙太后》

  此句中“繼”是動詞,但“繼”是有這個動作的發出者,故“繼”就只能活用作名詞作主語,翻譯成“繼承人”。

  二、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但是有一點要說明,凡是有使動用法的動詞,這個動作都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賓語發出的。主語的動作是“使”。既然動詞在這裡不充當謂語,那就讓動詞使動,由“使”來充當整個句子的謂語。

  例句: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

  此句中的“退”是秦師退的而不是燭之武退的,“退”這個動作的發出者是秦師而不是燭之武。而燭之武的動作是“使”,故“退”是使動用法,翻譯成“使……退兵”。

  類似的句子還有《鴻門宴》中的“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和“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中的“從”。

  三、動詞的為動用法

  概念的大意是“主語為了賓語怎麼樣做”,也就是說,這裡的動作是主語發出。它和一般的謂語不一樣,它表示主語動作的某種目的指向性。

  例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詠荊軻》

  此句中的“死”,不能譯成“殺死”,這樣不符合文意。這裡的“死”有目的性,“死”是君子死的,不是“知己”死的。故得翻譯成“為……而死”。

  類似的句子還有《病梅館記》中“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中的“泣”。

  形容詞的活用

  一、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和動詞活用作名詞相似。形容詞也不受動詞的支配,一般不做主語或賓語。如果我們發現形容詞受到動詞的支配或者是動作行為的支配者,那麼形容詞就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徵,而是活用作名詞,翻譯成具有這種性質特徵的人或物。

  例句: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過秦論》

  此句中的“固”就不再是“堅固”的意思,而是作“據”的賓語,要翻譯為“堅固的地勢”。

  例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此舉中的“紅”和“綠”就不再是形容詞“紅色的”和“綠色的”的意思,而只能作“肥”和“瘦”兩個形容詞的主語,翻譯成“紅色的花”和“綠色的花”。

  二、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形容詞可以作謂語,但是不能夠加賓語。如果我們發現了形容詞後面有賓語,那麼形容詞就活用為動詞。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此句中的“私”就是形容詞,但是後面有賓語“我”,故“私”只能活用作動詞,翻譯成“偏愛”,而不能譯成“自私”。

  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它帶了賓語,那麼這個形容詞就具有了動詞的性質。如果這個動作又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賓語發出的,那麼它就和動詞的使動用法一樣。翻譯為“使賓語怎麼樣”。

  例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此句中的“綠”本是形容詞,可是在這裡接了賓語,那麼就具有了動詞的性質,譯成“變綠”,而這個動作又不是主語“春風”發出的,而是賓語“江南岸”發出的,所以只能譯成“使江南岸變綠”。

  類似的用法還有《過秦論》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的“愚”和“以弱天下之民”的“弱”。

  四、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如果帶了賓語,那麼形容詞就具有了動詞的性質。而如果這個動作不是主語發出而是賓語發出的,並且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發出的,那麼就是意動用法,翻譯成“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把賓語當做什麼”。

  例句: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此句中的“小”就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小”在這有了動詞的性質是“變小”的意思,但是“變小”這個動作不是主語“孔子”發出的而是賓語“魯國”發出的,但是魯國並沒有變下,只是孔子主觀上認為的,所以翻譯成“認為……變小”。

  類似的用法還有《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

  除了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外,還有數詞的活用。比如《阿房宮賦》中“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就得活用作動詞作謂語,翻譯成“統一”。不過數詞的活用並不常見。

  文言文翻譯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詞類的活用現象。如果我們瞭解了這三大實詞的常見活用現象,以後在解讀文言文時我們就又多了一把鑰匙。我相信有了這把鑰匙,我們的重溯古典文化之旅將會更加輕鬆。

關於攝影用光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期末測試題帶答案
相關知識
高考文言文的詞類活用考點解析
高考文言文必備知識點詞類活用
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詞類活用歸納
必修一語文文言文詞類活用總結
高二語文詞類活用知識點梳理
語文裡什麼是詞類活用
語文中什麼是詞類活用
古文常見詞類活用型別及判斷方法歸納
高考政治經濟常識答題要點解析
山藥的兩類施肥特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