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複習教學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教學總結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臺。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識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中的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內容。這一節中很多的知識學生在生活或者在電視上都能夠經常接觸到。天氣的陰晴、冷暖學生司空見慣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變化的規律。這些問題的提出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習的激情比較高,而且教材對這一內容的介紹也表較詳細。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天氣變化規律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三個教學方法:

  第一, 聯絡生活。在上課之前給學生放一段學生經常接觸的天氣預報視訊,學生看到其常看的節目時,感覺很親切,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而且視訊中也富含的這一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有先入為主的思想,首先對所學知識有個大概的瞭解,憑藉學生們的已有知識,將視訊中的內容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這樣做對接下去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 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演示鋒面結構和成因示意圖。多媒體的資訊含量比較大,可以在課堂當中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圖片和動畫。本節課的一些知識比較巨集觀、抽象,且學生們在初中時地理知識比較薄弱,單單通過文字表述,學生很難理解鋒面的結構和變化過程。通過讀圖***鋒面結構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絡。

  第三, 聯絡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天氣在地球的各個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讓學生多學習家鄉的地理,所以 在將這個內容時,我大膽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氣變化來解釋常見的天氣系統。在上這節內容時,剛好有一股冷空氣南下影響我市,結合此次的冷空氣南下,形象地解釋了冷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的天氣變化狀況以及給我市帶來的影響,通過這一例子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鋒的知識。

  第四, 圖表結合講解法。鑑於教材中的影象統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而且常見的天氣系統中又存在著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三種不同的天氣系統,這三種天氣系統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對於這點學生非常容易混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通過列出表格對比三種天氣系統的俯檢視、側檢視、結構、氣團運動狀況、降水分佈、降水特徵以及過境的天氣變化特徵。這樣做學生就可以直觀的感受到三種鋒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輕鬆的縷清知識點。

  不過這節課的設計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

  第一、是在時間的把握上,前面鋒面的結構和成因上用的時間過多,使得後面列表比較三種鋒面系統的異同上所用的時間相對較少。提到最近冷空氣對我市的影響這一知識點,所用的時間也不夠。很多學生沒有很好的瞭解此內容。

  第二、在講到鋒面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後對所經過地區天氣變化的影響時,過早的把答案公佈給學生,使學生沒有來得及思考問題,學生的動腦能力沒有很好的調動起來,活動不充分。

  第三、上課過程中,由於多媒體的出錯,有幾個動畫沒有展示出來。且多媒體的螢幕太小,前面的同學可以清晰地看到螢幕的內容,而坐在教室後面的同學由於反光並不能清晰地看到螢幕的內容,影響了課堂整體效果。這些問題都是在上課前所沒有預料到的,在後面的幾個班中我將做及時地調整。

  這節課所有的案例都來源於實際,使教材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研究自然現象的興趣。

  案例分析的過程,呼叫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運用新學的知識來理解鋒面系統,使知識變得鮮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過程,採用了理論聯絡實際的方法,促進思維,開闊視野,是學生得到綜合能力的培養,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在這些案例的教學中,融入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體現了地理教學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和規律需要我們用地理知識去解釋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讓學生們理解這些知識,是我們地理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和思考的問題。

  ***二***

  一、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課程標準中必修課程1的第二章《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中“大氣的熱狀況和大氣運動——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天氣現象是人們最能感受到的一種自然現象,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本課所講的內容,對於學生了解支配天氣變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氣預報知識具有積極的意義。

  從教材的編排體系看,第二章教材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前後呼應,步步深入。天氣系統是其中知識結構上重要的一環。由於各種天氣現象的產生與大氣的組成和結構、大氣的熱力狀況、大氣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絡,所以,這一課是在綜合前面內容的基礎上,概括出天氣系統的形成及天氣狀況,使得本章各內容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學習“天氣系統”知識,目的在於教會學生掌握簡易天氣圖的閱讀,以便日後自己能判斷天氣變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導生產。高中地理在初中學過的有關風、雨、陰、晴等氣象要素的天氣預報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探討這些氣象要素變化的基本依據,是知識的深化和提高。限於學生的知識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點介紹了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氣團、鋒、氣旋***低壓***、反氣旋***高壓***系統。

  二、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理解冷鋒、暖鋒過境前後的天氣變化特徵;理解氣旋***低壓***、反氣旋***高壓***系統的不同天氣特徵;學會運用“冷鋒天氣”圖、“暖鋒天氣”圖,判別冷鋒與暖鋒的特點,並能聯絡當地天氣變化的特點或氣象資料,分析冷鋒、暖鋒過境前後對天氣的影響。

  · 通過對冷鋒與暖鋒天氣系統和氣旋***低壓***與反氣旋***高壓***天氣系統的對比分析來實現學生地理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通過鋒面天氣圖的分析來建立地理空間思維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能聯絡當地的天氣變化,理論聯絡實際,培養學生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並提高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認知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

  · 教學重點:

  鋒面系統;氣旋***低壓***、反氣旋***高壓***系統

  · 教學難點:

  鋒及鋒面天氣的形成;

  氣旋、反氣旋水平氣流的運動

  四、教學方法手段:

  · 指導觀察法、程式教學法、比較法、討論法

  · 藉助現代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五、教學設想:

  本堂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鋒面系統和高、低壓系統的活動規律及其形成的天氣狀況的基礎上,使他們具備看懂簡易天氣預報圖的能力。但從教材內容看,要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本課在教學上還具有一定的難度,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1、概念多。有氣團***冷氣團、暖氣團、大陸性氣團、海洋性氣團***、鋒、冷鋒和暖鋒,鋒前和鋒後,氣旋***低壓***、反氣旋***高壓***等。這些概念是學習本課知識的基礎。

  2、知識抽象、理論性強。如鋒面形態特徵、鋒面的移動,鋒面附近的降水區域的分佈,氣旋和反氣旋的氣流方向等。這些抽象的知識是弄清天氣現象發生的關鍵,也是本課的重難點。

  鋒面系統和高、低壓系統的活動及其形成的天氣都是大氣運動的綜合表現。但大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才能讓學生易於接受,弄懂原理。所以,對影象的充分運用是本課教學的突破口。

  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的實際,可採用指導觀察法,認識地圖上的事物,如什麼是鋒面,冷鋒與暖鋒的區別等。採用比較法,深化認識,如冷鋒天氣與暖鋒天氣的區別,氣旋與反氣旋的區別與聯絡等。採用程式教學法,設計具有啟發性和邏輯關聯性的若干問題,分析地圖上事物的演變,如鋒面天氣是如何形成的。其間,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將探究學習引入課堂,通過合作探究,提高學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藉助現代多媒體手段,構建立方體化教學,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增加了課堂的知識容量。

  板書設計:

  · 氣團:

  1、概念:

  2、分類:

  3、對天氣的影響:

  二、鋒:

  o 鋒的定義:

  o 鋒的型別及天氣:

  ***1***、冷鋒及其天氣特徵

  鋒前暖氣團天氣、鋒區降雨天氣、鋒後冷氣團天氣

  ***2***、暖鋒及其天氣特徵

  鋒前冷氣團天氣、鋒區降雨***連續性降水***天氣、鋒後暖氣團天氣

  ***3***、準靜止鋒及其天氣特徵

  持續性陰雨連綿天氣

  三、氣旋***低壓***、反氣旋***高壓***

  · 氣旋***低壓***——陰雨天氣

  · 反氣旋***高壓***——晴朗天氣

  ***三***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臺。

  能夠反映日、地、月三者關係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等。教材選了人們最經常見到的月相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不大,便於學生們聯絡實際理解。由於大綱中沒有規定講述月相的內容,因此教材將本部分內容處理為選學。

  雖然學生們對月亮的圓缺的各種形狀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農曆每月某一天的月亮是什麼形狀的,什麼時間可見,在天空中的哪個方位,月面***即半圓面***朝哪一個方向?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幾乎沒有文字說,只有一幅月相成因示意圖。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月相變化規律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三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鑑於教材中的影象統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象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月相成因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絡。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初中時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象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象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藉學生們的空間想象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覺得用這種方法,教學效果不會好。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月相成因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比較齊全。經過整理,我找到了月球儀,可以很好的演示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和日、地、月三者的關係。但是,在預演時我發現月球儀也有缺陷,就是儀器太小了,而且整個演示過程中只能靠近儀器時才可以看清楚。這樣一來,對於課堂教學來講,坐在後排的學生就無法看見。由於課堂時間的限制和課程進度的要求,不可能讓每個學生花幾分鐘時間近距離觀看。所以,我放棄了這種方法。

  第三,我把籃球當月球。經過反覆思考,我想到了用一個體積比較大的球體---籃球來代替月球,讓學生在課堂上演示月相成因圖。

  在上月相課之前,我從隔壁辦公室借到了一個充氣不足的籃球,並且將籃球的一半用白粉筆塗成白色,代表反射太陽光的一面。

  “咦,老師,你收的誰的籃球啊?”當我帶著籃球進教室時,一個學生好奇地問我。我說“不是的,是上課要用的。”於是,學生們就先議論開了,並且猜測籃球是用來當地球儀的。我沒有跟他們解釋籃球的用途,而是讓他們繼續好奇下去,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星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狀是在不斷變化的。下面我們就來演示一下一個月中月亮的圓缺情況。”說完這段話後,我拿出了籃球。下面一片譁然,終於知道了籃球的用途。我先設定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關係,並告訴他們太陽光線從南方照射進來,籃球上塗成白色的一面就代表月球被找亮的部分,要求演示時亮半面要始終朝向南邊。當我說我需要兩個助手來演示月相成因時,四個班級中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班級活潑的學生比較多,積極要求演示的學生也比較多;有的班級本身比較安靜,學生不夠積極。但是,最後,我還是在各班選了兩名學生來在教室裡演示。我先分配好兩人的工作,一個人代表站在地球上的觀測者,另一個學生“拿著月球”。在我的指揮下,地球上的觀測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斷的移動。我把整個教室八個方位作為月球移動的位置。首先,我讓“月球”站在觀測者的右側,***觀測者要隨著月球的移動在原地轉身,改變觀測方向。***讓觀測者說出他所看到的月亮的形狀和月面的朝向。我的工作就是,根據他所說的形狀及月面朝向,在黑板上畫出圖形。我發現,每換一個角度,觀測者觀察到的月相與教材中的月相成因示意圖總是一致的。當這兩位同學在演示時,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學,發現他們也在很認真地觀察。月相這部分的教學效果比較好。

  不過這節課的設計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在“月球”移動的方向上,我不應該告訴學生應該如何移動而應該由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自己完成。這一問題,是我的指導老師給我指出的,並且在後面的兩個班時我也及時做了調整。

  這個案例來源於實際,使教材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研究自然現象的興趣。

  案例分析的過程,呼叫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運用新學的知識來理解月相,使知識變得鮮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過程,採用了理論聯絡實際的方法,促進思維,開闊視野,是學生得到綜合能力的培養,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在這個案例的教學中,融入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體現了地理教學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和規律需要我們用地理知識去解釋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讓學生們理解這些知識,是我們地理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和思考的問題。

初一地理圖表繪製解讀方法
常見的天氣系統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高三地理複習教學案例
高三地理複習教學總結
高三地理複習教學工作總結
高三地理複習課教學反思
人教版高三地理複習提綱有哪些
準高三地理複習計劃
高三地理複習備考計劃方案
高三地理複習知識點
高三地理複習備考計劃
高三地理複習五種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