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厭學分析及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關於小學生的厭學心理,應分析查詢導致小學生厭學的因素,使教師教學做到心中有數,並有針對性的對厭學學生實施疏導教育,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小學生厭學因素分析及教育》

  【摘 要】從社會、家庭、個人因素以及教師教學藝術等諸方面,分析查詢導致小學生厭學的因素,使教師教學做到心中有數,並有針對性的對厭學學生實施疏導教育,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幫助厭學學生把在學習上失去的興趣重新找回來。

  【關鍵詞】厭學;因素;分析;教育;小學生

  厭學情緒較多地存在於差生之中,一些學習較好的同學,也會產生厭學情緒,造成厭學心理的客觀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家庭對孩子過分苛求或過分寵愛,都會促發厭學情緒

  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過分苛求,最終造成揠苗助長的不良後果。苗的生長有其自然規律,學習也有其自身的規律,這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子女期望過高是一個普遍現象。脫離子女實際、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長期望,使孩子在超負荷的狀態下,產生對學習的厭倦心理。

  家長對子女特別寵愛,對他們在學習上沒有要求,過分遷就,甚至有父母替子女越俎代庖的事,造成孩子學習上怕艱苦,不紮實。由於把學習當作過分輕鬆的事,一旦遇到困難而自己又無力去克服,就產生了厭學情緒。

  為家長正確的做法是:面對現實,合理調整自己對子女的期望值,使子女處於自信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負,自強而不自棄的心理狀態。有時候也應適當地給子女一些壓力,有壓力才有動力。

  比如:有的學生就反映說:“媽媽給我買了五本測試題還要求每次考試一定考多少分,在班上排第一名。都把我累死了,死了還考什麼第一。”這位家長仿照體育訓練中大運動量的做法,既違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又不考慮他們的可接受性;使學生不勝負擔,不求甚解也不易消化,久而久之產生惡性迴圈,把本來是饒有興趣的學習,視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們對學習的厭煩甚至恐懼心理。

  二、學生總是得不到老師家長認可,會生髮厭學情緒

  有的學校把九十分以下算作"不及格",就要補課。即使有的學生考了九十九分,還要聽家長、教師"為什麼丟了這一分"的指責,這種求全責備使學生在學習上喪失信心,併為此惆悵、苦悶、厭煩。

  如果把學習、作業看成是作用於孩子的刺激物,那麼,在學習、作業的刺激作用下,孩子可能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一是面對難以完成的作業痛苦、憂愁;一是面對適量的練習,愉快、高興。當然,後者最有利於孩子鞏固知識、技能,培養創造的願望和能力。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在幫助孩子做作業的時候,讓孩子更多的體會到完成作業的愉快和戰勝困難的成功獎賞。

  教師應抓住孩子喜歡的誇獎、表揚、鼓勵這一心理特點,在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給以耐心的、認真地儘可能的時期滿意的答覆,並鼓勵孩子說:“你的問題提得很好,”“這個孩子的進步很大”等這對於強化孩子自覺、主動、積極的學習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否則,非但不能使孩子喜歡學習,而且還會使孩子喪失學習上的勇氣和信心,產生自卑心理,造成孩子學習上的畏懼、恐慌、痛苦,絲毫都無助於孩子的成長。西方有句諺語:“成功是成功疊成的。”這句話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非常適用。孩子在學習中,今天受批評,明天捱罵,從未體會到學習中獲得的成功的愉快,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有勇氣去克服更大的學習障礙,去為人類創造發明的。只有讓孩子從小經常不斷的飽嘗學習的歡樂,成功的幸福,才會不斷獲得學習的成功。爭取更大的成功的慾望也只有從小就經常不斷地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才有可能取得科學上的較大成功。

  三、社會上的消極價值觀,直接導致學生厭學

  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知識貶值"、"腦體勞動待遇倒掛"等等社會影響,也使一部份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於是學習好的學生不想進一步努力,學習差的學生則不想讀書。這裡說的不良環境因素,主要是指有礙於學習心理的發展,不利於孩子正常學習的思想、行為和環境。

  社會上“讀書無用”、“經商也能掙大錢”的思想、大街小巷的流行音樂等等,對孩子的學習、成長都不無消極影響。這些因素刺激著孩子,使孩子產生好奇心理,這與學校生活,與做作業時的心理是截然不同的,肯定是比上學做作業愉快的多。所以,教師、家長應儘可能的對孩子接受不良因素的刺激加以控制,盡最大可能得讓孩子飽嘗學習的快樂,獲得作業成功的自我獎賞,長此以往,孩子自然就會樂於學習,以學習好為快樂。

  四、教學不得法,也會誘發學生的厭學情緒

  有些教師教學不得法,這既有教育思想問題,也有教學藝術問題。在生源較差的學校,有的教師感到教而無功,他們的厭教情緒也影響到學生學習情緒。在生源較好的學校,有的教師一心撲在"升學率"上,學生的課餘生活、文體活動等等都似乎與他們無關,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單調乏味,從而萌生厭學心理。有的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缺乏藝術性,一味的滿堂灌,學生似懂非懂,在一大堆作業面前束手無策,產生厭學情緒。

  消除厭學心理,解除他們在學習上的困惑,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教師對學生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寧肯吃得少些,力求消化好。關鍵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並使這種樂趣建立在不斷成功的嘗試上。氣可鼓不可洩,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一個讚許的目光,一句得當的表揚,都會使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增長自信心,並對學習產生越來越大的興趣。

  五、總結

  學生一般不會一開始就厭惡學習,所以厭學情緒既可以產生,也可以消除。拉大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包括學習慾望、毅力、自信心等在內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學習意志和毅力,並把學習中所遇到的每一個困難,都當作鍛鍊和考驗意志和毅力的機會。各種型別的學科競賽,就是激發學習興趣、鼓動競爭心理、培養和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徑,這一切也都有助於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社會原因,應給予正確引導,要教育學生懂得,社會進步最終還是要靠知識和技術,今天學習上的好壞,將關係到將來對祖國貢獻的大小。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關於中學教育研究的論文
綠色教育現狀分析論文
相關知識
小學生厭學分析及教育論文
小學生誠信問題及教育論文
大學生心理分析的相關論文
淺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論文
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論文
淺析大學生創業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前景分析及對策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論文
淺析大學生創業融資問題分析及對策論文
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論文
中專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教育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