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好的學習方法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每位同學都知道,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好的學習方法有哪些呢?怎樣才可以掌握這些好的學習方法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僅供參考。

  有哪些較好的學習方法

  每讀完一些內容後,要及時地回顧主要觀點。記住,不要做大量標記,尤其是在回顧的時候如果沒有出現這些觀點,就堅決不做標記。回顧的時候可以選擇散步或其它有別於你讀到這些內容的場景。能在回顧的時候自行產生一個又一個的觀點,是學習效果較好的表現。

  回顧也可以理解為複習,但比複習範圍更廣一些。一般理解的複習,是正襟危坐冥思苦想,而回顧要隨意得多,散步時、閒坐時、排隊時等零散時間都可以用來回顧。以我的學習經驗,回顧應該是效果最好的學習方法之一了。上學時常常在課間主動替值日生擦黑板,就是為了能在這個過程裡讓自己再看一遍板書,好好回顧一下上節課所學的東西,自覺效果非常好。

  這裡提出了 “沒有成功回顧就堅決不做標記” 的思路,和我們常規做法不一樣。我們習慣是把 “需要記憶” 的東西標記,而這裡提出的是隻標記自己真正掌握了的東西。具體怎麼實施因人而異,我現在正在逐步把自己的記憶內容轉移到 Anki 上,可以避免這個矛盾。

  我們的記憶很依賴於情景記憶,比如在圖書館看過的東西,在同樣的場景下更容易啟用,而換個場景就很可能想不起來。所以我們在回顧的時候,或者再次學習的時候,可以通過改變場景來避免這種情況,使其真正內化到自己的大腦中。

  最後一條能在回顧的時候自行產生一個又一個的觀點的要求,屬於實踐和創造類,是我們所有學習的終極目的。以前我總想著大腦不應該記憶太多東西,應該把需要記憶的東西放在外部儲存上,比如硬碟或雲端,需要時檢索,而把大腦留給更具創意的事情上。現在終於意識到,所有的知識無非是神經突觸的生長,只有在大量的知識密度下,才有可能使突觸生長更好,更可能彼此激發從而創造出更好的思考力。

  新的思考是需要基於現有記憶的基礎上的,這是外部儲存無法給予的。記在大腦裡的知識就像在記憶體裡,使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放在硬碟上的話呼叫起來就會困難很多,甚至會忘了有過這方面的資訊 —— 這算是資訊時代資訊過載的一個大問題罷。

  較好的學習方法

  1.測試自己

  在任何事情、任何時間,測試自己,比如多用卡片就不錯。

  我們總在抨擊 “考試” 這一制度。但反過來想想,除了考試,貌似也沒有一個更好的對於學習技能的評估體系。都有過本來以為掌握了,實際一操作卻發現完全不會,這就是測試的作用,真真實實地檢測到底有沒有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識。

  測試離不開試題,但我們已經脫離了校園,所以很難有設計良好的試題供我們選用。作為科技教的信徒,我選用電子卡片,也就是之前提到過的 Anki。把需要記憶和理解的東西輸入到 Anki 裡,然後每天跟著 Anki 的進度測試自己,效果頗贊。所以我的 Anki 庫裡沒有匯入任何一個現成的 Deck,所有的東西都是感覺自己已經理解和記住的,把 Anki 建成一個自己知識體系的記憶工具及測試庫。

  關於 Anki 的深入介紹,知乎上有個專欄內容非常詳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但我不建議一開始就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這個工具上,工具是為目的服務,最好是可以先用起來,在用的過程中再逐漸瞭解其更高階的用法。

  2.知識組塊化

  就像單獨的一個點的思想沒什麼價值一樣,單獨一個點的知識價值也不太大。現實世界的事情很難只需要一個點的知識就能搞定的,而且單點的知識也會使我們的認知負荷。之前以為人的工作記憶能有 7 個,現在更新為 4 個,也即人的工作記憶通常最多能支援 4 件事情同步。

  把知識組塊化,一方面可以方便呼叫,在需要提取的時候只需要提取一次,而不用從很多地方零散地提取;另一方面使用效率也會更高,更容易激發出新的想法。

  所以,在我們學習的時候應該努力把所學的東西組塊化,形成一個整體,而不是一個一個的點。事實上,任何一門已經熟練掌握的技能都是組塊化的。比如開車,新手開車可能手忙腳亂地想著要剎車、換擋、後視鏡、轉彎等,而老司機則可以把一切自動化,就因為已經把開車這一系列動作形成了一個組塊。再比如我們程式設計的時候,新手可能需要挨個思考變數、流程、函式,老鳥只需大致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怎麼下手,就是相關知識已經形成組塊了。

  3.間隔練習

  這個結論對我其實挺顛覆的。我個人屬於喜歡長期作戰型,對任何一個課題都不願意大量突擊,而願意分解成小塊後採用螞蟻搬家的戰術慢慢消滅。所以每看到有人短時間高強度把事情搞定,總是很羨慕,同時想著這麼短時間裡知識之間的聯絡應該更緊密,掌握得也應該更紮實吧。誰料根據本結論,學習就應該是有間隔的。

  大腦就像肌肉一樣,在特定科目上它能處理的數量是有限的。所以短時間大量地輸入會超過大腦認知水平,就算當時記住了,也會遺忘得更快,因為大腦沒有能力把超過其負荷的新知識消化並轉移到長期記憶庫裡。

  所以更好的策略應該是把這些內容分攤到一個較長的時間裡,每天都學習一些。而且在每天的學習過程中,由於知識體系的前後呼應,也會讓自己不斷地複習到前面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掌握。著名的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的核心就是用間隔複習對抗遺忘。

  適合學生的好的學習方法

  1.永遠不要在一個問題上用一種解決方法練習太長時間 —— 過段時間後你不過是在模仿之前的某種方法,其邊界收益會越來越小。嘗試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嘗試不同的問題,這會更好地教會你如何解題,以及何時運用這種技巧。書本一般不會這樣設計,所以這事兒得你自己搞定。

  每次作業或測試後,一定要認真地看看那些做錯的地方,確保自己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以及正確的應該怎麼做,然後重做之。

  想要更高效地學習,你最好手寫卡片,正面寫問題,反面寫答案 —— 注意,不是打字,手寫比打字會建造更堅實的記憶。要是想在軟體裡面用的話,可以把手寫的東西拍個照。

  還有一個好辦法,是隨機翻到書本某頁,挑一個問題,在還沒有熱身的狀態下答題,或者隨機挑選不同型別的問題做測試。總的來說就是不熱身直接上,這時候能搞定就說明你丫的是真的掌握了 —— 健過身的人都知道這樣的練習有多痛苦,也知道能搞定這種練習的人有多彪悍!

  2.大腦在學習和思考時有兩種模式,專注模式***Focused mode***和發散模式***Diffuse mode***。簡單理解的話,可以把專注模式理解為有意識學習,發散模式理解為無意識學習。

  專注模式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學習,刻意地去掌握一些技能;發散模式則是在放鬆的狀態下,大腦在後臺無意識地對各種資訊進行消化重組的過程。應該都有過這種經歷吧,冥思苦想得不到答案,出去散步的過程中卻可能豁然開朗,就是大腦在發散模式下的運算結果。

  所以,如果有什麼問題暫時解決不了,或者很燒腦地學習了一些新的概念,不妨停下來休息休息,既恢復了精力,又能給大腦充足的時間利用另外一塊運算能力極強的部分工作。至於休息的方法,可以是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而我最推崇的則是運動,跑步、健身、游泳都可以,既能放鬆大腦又能強身健體,一舉兩得。

  這個技巧和第 4 點提到的間隔練習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間隔練習本意一來是給大腦充分的時間去消化資訊,二來會在間隔的過程中充分回顧,把需要掌握的東西更好地固化到大腦的長期記憶庫裡。

  我們也可以從這裡推出另一個比較實用的技巧,即把需要掌握的技能分解成很多小塊來學習。一來分解成的塊雖然小,卻也是一組 Chunk,符合第 3 條 Chunk Your Problems 的原則;二來分成小塊掌握難度會降低很多,待把各個小塊基本掌握後再拼接起來比打一開始就全面掌握一個很大的知識塊要容易多了;三來小塊更容易在休息的時候回顧,進一步加深對其的掌握。


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健康又實用的學習方法
相關知識
較好的學習方法介紹
初中生語文最好的學習方法介紹
高中物理好的學習方法介紹
好的學習方法介紹
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介紹
初三有哪些比較好的學習方法
高一文綜有哪些比較好的學習方法
初中物理比較好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初中化學有哪些比較好的學習方法
初一有哪些比較好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