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英國人認為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英國人教育孩子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英國人教育孩子方式

  道德是被感染的

  英國中小學校裡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裡,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準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紙

  我們小時候常聽到:“小孩是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後來,大家以為小孩子也跟白紙一樣,大人教什麼,小孩子將來就長成什麼樣子。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

  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哲學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週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裡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遊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

  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

  老師並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果;相反,英國學校裡,“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正因為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資訊: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的時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事兒不合潮流,也不時髦。

  不要妨礙別人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國小學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生、學習用具收拾整齊等都在道德教育範圍之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為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對待別人。

  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一思維方式。就拿交規來說,為什麼可見度良好時不能開啟車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為什麼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開車時如果考慮別人的處境,考慮可能會給別的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自己行車的安全。一部英國交規,處處體現著這個並未明說的道理。

  允許父母體罰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在一般的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談舉止符合標準,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

  花錢“培養”孩子頑皮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去亂跑為榜樣來教育我們。可是在英國,可以說是父母是花錢培養孩子頑皮。每個週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輩的聊天,孩子輩的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待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國人的眼睛裡,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職業、性別、收入、教育、私生活都無關。他們教育孩子從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帶孩子到農場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園。即使在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的時候,他們的媽媽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他們的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兩個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會發出警報,讓其他的同伴不要到這裡來了,或者把螞蟻捉到小瓶子裡,然後拿到花園去放生。

  有次孩子們養的金魚巴里死了,對一條養了快三年的金魚來說確實不容易了,每天欣賞搖滾樂能活那麼久也該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媽媽讓他們打電話告訴正在上班的爸爸這個壞訊息,第二天還在附近的教堂舉辦了個簡短的葬禮。上週,安格斯居然還誇張地做了個噩夢,說夢到巴里了,媽媽對他們解釋說,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但是巴里活得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愛它。

  英國人教育孩子的5點法則

  1、孩子不是家庭中心

  在英國不論是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不論條件如何,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家長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了允許家長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2、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一個人的自信心的強弱是他能否獲得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們常常在歐美的文藝作品中讀到這樣的話,“孩子,你能行!”這是鼓勵孩子充滿自信,尤其在處境困難的時候,自信心顯得十分重要。英國家庭教育的重點之一,即保護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英國的父母不嬌縱孩子,不主動替孩子做事,其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從而增強他們獨立做事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讓孩子明白,你無須做一個完美無缺的人,每個人都有不足,這一次沒有做好還有更多的機會,只要肯下功夫,努力嘗試,你就會感到其樂無窮。英國人就是這樣將孩子的自我意識塑造的完美無缺。

  3、培養孩子的勇氣

  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在英國幼兒教育中樹立了這樣的價值觀:勇敢和堅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膽小是被人瞧不起的。英國人鍛鍊孩子勇氣的重要辦法是鼓勵孩子參加探險活動。

  4、培養孩子的友愛和責任心

  英國家庭注重開發孩子的愛心,父母往往通過豢養小動物來教育孩子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伴隨著愛心的成長是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多聽孩子的想法,瞭解他們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觀點,這樣他們會感覺受到了應有的尊重,會主動承擔他自己那一份工作,培養孩子對公眾事業和社會的責任心,為今後擔當的社會角色打下基礎。

猜你感興趣:

 1.發達國家怎麼教育孩子

以色列人如何教育孩子
用鼓勵的方式教育孩子
相關知識
英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法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看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韓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國富人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
名人如何教育孩子
猶太人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
英國人怎樣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
國學如何教育孩子
看猶太人如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