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1日

  缺鐵性貧血是指指機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衡,導致體內貯存鐵耗盡,繼之紅細胞內鐵缺乏從而引起的貧血。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缺鐵性貧血的原因

  1、鐵吸收障礙

  飲食中鐵的生物利用度變化頗大。除血紅素鐵外,其他鐵形式均需轉變為亞鐵形式才能被吸收。鐵的轉變和吸收受諸多因素如腸道環境、飲食內容和還原物質的影響。

  專家表示,胃酸有助於二價鐵和食物鐵的吸收。胃酸缺乏、胃切除術後、慢性萎縮性胃炎及其他胃腸道疾病可造成鐵吸收障礙,從而引起缺鐵性貧血。

  2、鐵丟失過多

  慢性失血是缺鐵性貧血最常見的病因。失血1ml丟失鐵0.5mg.慢性失血的原因眾多,包括消化道出血、反覆鼻出血、月經過多、頻繁獻血、出血性疾病等。消化道是慢性失血的好發部位如消化性潰瘍、胃腸道惡性腫瘤、胃腸道憩室、痔瘡、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及鉤蟲病等。

  消化道慢性失血有時表現隱匿或部位難以確定,應盡力查詢。慢性或反覆的血管內溶血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人造心臟瓣膜和瘧疾時,鐵隨血紅蛋白尿排出,從而造成缺鐵。

  3、鐵攝入不足

  飲食中的含鐵量大致與其所含的熱量相關。以混合飲食為例,維持鐵平衡,成年男性應含5~10mg鐵,女性應含7~20mg鐵。如無吸收障礙或需求增加,飲食因素並非是缺鐵的主要原因。

  育齡婦女因月經丟失、妊娠及哺乳鐵需求量增加,每次月經約丟失20~40mg的鐵,胎兒體重每增加1000g需母體供給80mg的鐵,哺乳期每日約丟失0.5~1.0mg的鐵,如飲食供給不足,則易造成缺鐵性貧血。嬰幼兒生長迅速而鐵儲備量較少,作為主食的各種乳汁均又含鐵甚少,如餵養不合理也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的表現

  缺鐵原發病表現

  如婦女月經量多、消化道潰瘍/腫瘤/痔瘡導致的黑便/血便/腹部不適、腸道寄生蟲感染導致的腹痛/大便性狀改變、腫瘤性疾病的消瘦、血管內溶血的血紅蛋白尿等。

  貧血表現

  乏力、易倦、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氣短、納差;蒼白、心率增快。

  組織缺鐵表現

  精神行為異常,如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異食癖;體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兒童生長髮育遲緩、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頭萎縮、口角皸裂、吞嚥困難;毛髮乾枯、脫落;面板乾燥、皺縮;指趾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變平,甚至凹下呈勺狀反甲。

  缺鐵性貧血怎麼辦?

  治療原則

  治療IDA的原則是:①根除病因;②補足貯鐵。

  病因治療

  嬰幼兒、青少年和妊娠婦女營養不足引起的IDA,應改善飲食。月經多引起的IDA應看婦科調理月經。寄生蟲感染應驅蟲治療。惡性腫瘤,應手術或放、化療;上消化道潰瘍,應抑酸治療等。

  補鐵治療

  治療性鐵劑有無機鐵和有機鐵兩類。無機鐵以硫酸亞鐵為代表,有機鐵則包括右旋糖酐鐵、葡萄糖酸亞鐵、山梨醇鐵、富馬酸亞鐵和多糖鐵複合物等。無機鐵劑的副反應較有機鐵劑明顯。

  首選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0.3g,每日3次;或右旋糖酐鐵50mg,每日2~3次。餐後服用胃腸道反應小且易耐受。進食穀類、乳類和茶抑制鐵劑吸收,魚、肉類、維生素C可加強鐵劑吸收。口服鐵劑有效的表現先是外周血網織紅細胞增多,高峰在開始服藥後5~10天,2周後血紅蛋白濃度上升,一般2個月左右恢復正常。鐵劑治療應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後至少持續4~6個月,待貯鐵指標正常後停藥。

  若口服鐵劑不能耐受或胃腸道正常解剖部位發生改變而影響鐵的吸收,可用鐵劑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鐵是最常用的注射鐵劑,首次給藥須用0.5ml作為試驗劑量,1小時後無過敏反應,可給足量治療,第一天給50mg,以後每日或隔日給100mg,直至總需量。注射用鐵的總需量按公式計算:需達到的血紅蛋白濃度-患者的血紅蛋白濃度×0.33×患者體重Kg。
 

引起類風溼因子高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胎盤早剝的原因有哪些
相關知識
引起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有哪些
小兒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有哪些
寶寶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有哪些
治缺鐵性貧血的食譜有哪些
缺鐵性貧血的危害有哪些
女性貧血的原因有哪些
導致女性貧血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原因有哪些
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是什麼
婦女缺鐵性貧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