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小朋友怎麼學好加減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隨著寶寶慢慢長大,家長都想著應該給孩子教一點數學方面的知識了,最起碼先教會孩子加減法,但是那麼小的孩子,該如何教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幼兒學好加減法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幼兒學好加減法的方法

  先利用時鐘來學加法。

  在開始的階段,寶寶並不能理解“加”的概念,必須利用時鐘來教孩子學習加法,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有個數字的概念,還能學習認表。

  學習加減法“從口開始”

  書面算式包含很多對於寶寶來說還是很陌生的符號,如果一開始就把一大堆難以理解的抽象符號推給寶寶,將會增加他的壓力,讓他們感到厭倦。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聊天的語氣來進行,讓寶寶覺得學習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從簡單的開始教起

  首先問寶寶,1+1等於幾?寶寶第一次聽到“加”和“等於”這兩個詞,肯定不明所以,家長就要引導寶寶,可以一邊掰著寶寶的手指一邊說“寶寶先伸出1個手指,然後又伸出1個手指,現在一共有幾個手指伸著呢?”寶寶經過簡單的點算,幾秒鐘就得出了“兩個”的結論。家長繼續引導,“兩個就是2,1個手指在加上1個手指就等於2個手指,那麼1+1等於多少?”這個時候寶寶有點明白了,經過思考慢慢就知道了1+1=2的結果。寶寶的推理學習能力特別強,只要明白了“加”和“等於”的意義後,很快就能通過數手指得出1+2、1+3、……等得數為10以內的加法運算。

  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變

  雖然寶寶還很小,但是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當然也要因人而異,如果寶寶對以上的方法掌握得不太好,就可以等到他再大一點才進行最後這一步的訓練。數學計算最終要轉變成抽象的計算能力才更有實際意義,因此最後一個階段,要求寶寶在計算的時候把手藏起來,直接通過抽象思考得到答案。也許寶寶還是在心裡默默數著手指頭,但如果他能做到不看手指就能得出正確答案,那10以內的加法運算就已經順利學完了。

  ​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寶寶每算出一個錯誤答案的時候,家長不要責罵,要和他說沒關係,再數一遍或者再想一下;寶寶每得出一個正確答案,就要稱讚寶寶“數得很好”、“寶寶真棒”等等。最好不要說“寶寶真聰明”這樣的語句,因為“聰明”是天生的,並不是寶寶自己努力的結果,因此誇獎寶寶時要真心實意對他的努力表示讚賞。只有這樣才能讓寶寶在學習計算的同時,鍛鍊了心智,磨練了毅力。

  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

  一、操作活動能夠提高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增強自信心。

  幼兒時期的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一些新穎的、有情節的、變化的、讓他們動手的活動,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幼兒通過操作活動,通過操作具體的材料***這種材料多數是幼兒身邊常見的自然物品、玩具等***而且每個幼兒都有足夠的材料,使他們都有操作的機會,獨立進行學習活動。這種活動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隨著年齡的增大,幼兒的注意和興趣轉向數學的結果,幼兒為自己能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而高興。例如:幼兒獨立地分辨出各種幾何圖形,並將它們一一配對,或者是按老師的要求,操作時自己動腦筋,克服困難,獨立解決問題,有了成功的體驗。從而使幼兒對數學活動有了興趣,也增強了其自信心。而且操作活動內容的多樣化,使幼兒獲得多種數學感性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操作活動在使幼兒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也促進自身相應能力的發展。

  學習任何一門知識都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而數學本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點,對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數學活動中,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概念,也需要對操作材料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判斷和推理。需要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這一過程既是幼兒初步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也是幼兒思維能力獲得發展的過程。讓幼兒在許多圖形中分別把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找出來,再把找到的圖形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這些操作活動可以鞏固、加深幼兒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同時發展幼兒的分類、排序能力。再如教幼兒學習“6”的組成時,可以讓幼兒把6個實物分為5個和1個、4個和2個、3個和3個,再把5個1個、4個和2個、3個和3個合起來成為6個。通過操作活動,幼兒不僅理解了6的組成,還體驗了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並初步培養了他們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三、操作活動能夠發展幼兒的智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人手一套學具進行實際操作,不僅能使每個幼兒獲得練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手的操作活動能引起大腦的積極活動,促進腦的發展。在操作中,要求幼兒眼看、耳聽、手動、腦想、嘴說,這樣感知較深刻,記憶也較長,有利於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在操作的同時,要求他們邊“做”邊“說”通過“說”可以使他們對自己的“做”有所瞭解;通過大聲講述,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操作內容和要求,更鍛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教幼兒學習“對應排列相關聯的物體”時,教幼兒邊操作邊說:“毛巾和臉盆做朋友,杯子和牙刷做朋友,床和被子做朋友…….”在學習“比較兩組物體數量”時,幼兒一邊操作一邊用語言講述:“一隻雞送你一條小蟲、一隻雞送你一條小蟲、一隻雞沒有小蟲了。”動作和語言的結合可以幫助幼兒體驗到物體間的對應關係,所以在操作活動中的講述不僅使幼兒能夠得到正確的答案,還發展了語言的表達能力。

  四、操作活動能夠使幼兒養成按順序整理物品的良好習慣。

  有條理地整理操作材料是順利進行操作活動的保證。整理操作材料包含了整理方法和整理結果兩項內容。教師具體地教幼兒先收什麼再收什麼,收好後放在哪。以後,在每次活動結束都要按要求整理好操作材料,讓幼兒體驗整理操作材料的必要性,強化整理材料的願望,逐漸養成按順序整理物品的良好習慣。

  激發幼兒學數學的7大技巧

  一、以遊戲形式激發興趣。

  綱要中指出:“寓教育於遊戲之中。”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數學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遊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鬆鬆、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

  例如:在“天線寶寶買漢堡包”這一活動中,我請孩子們扮演麥當勞的售貨員,根據天線寶寶送來的訂貨單,準備漢堡包,或是兩個兩個一盒的要50個,或是五個五個一盒的要100個……孩子們非常投入。與此同時,孩子們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兩個兩個數,五個五個數等群數的方法。

  在利用遊戲激發幼兒學數學的興趣時,所選用的遊戲應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應該以直觀的、帶有情節的、幼兒能扮演角色的遊戲為主。如情景遊戲“小兔拔蘿蔔”、“遊戲宮”、“送小動物回家”等。而中、大班幼兒應該運用挑戰性的、有更多發揮餘地的遊戲為主,如競賽性遊戲、操作性益智遊戲等。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發興趣。

  皮亞傑認為幼兒是在操作中認知的,提供給幼兒暗含教育價值的操作材料,能夠讓幼兒在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取知識。在設計和準備操作材料時,既要考慮美觀性、趣味性,更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在小班數學區的“按數取物”的活動中,可根據幼兒發展水平,準備不同層次的材料:

  1、按卡片上物體取相應數量的實物;

  2、按卡片上的圓點,取相應數量的實物;

  3、按卡片上的數字取相應數量的實物。這樣,能夠激發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更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兒增強自信心。

  三、運用語言引起懸念,從而激發興趣。

  幼兒正處於積極探索周圍事物的階段,對新鮮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會產生極大探究的興趣,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語言,設計懸念,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慾,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圖”活動前,我告知孩子,只要根據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數在底板上找到相應的位置拼合,就能夠在圖上找到一件神祕的禮物。孩子們出於好奇,饒有興致地進行計算和操作,當他們將圖拼完整,出現一幅美麗的畫面時,就歡呼雀躍著,表達自己成功的喜悅心情。

  四、利用“禁果”心理激發興趣。

  所謂“禁果”心理就是指那種滿足好奇心理而不惜冒險探奇的心理。例如:我在指導幼兒操作活動“分一分”時,發現幼兒鄧光宇用了九種方法分解6,而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把6分成三個部分數的。這種方法第一次出現,於是我運用禁果心理在公開場合與她對話,討論把6分成三個數的事情,告訴她保守祕密不要告訴別人。這樣一來,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極大好奇,努力嘗試各種途徑、方法,探究原因,終於探究出了其中的“祕密”。不到一週時間,幾乎全班孩子都會用這種方法分解一個數了。由此可見,恰當運用“禁果”心理對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效用。

  五、用成功效應激發興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髮展過程中的一種需要,它可以成為推動人行為的內動力。因此,使幼兒產生成功感,能夠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持久興趣。

  成功感的產生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幼兒內部的,如完成一套材料的操作,發現新的結果等,出於其內部要求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外部評價引起的成功感。經過觀察,我發現有很多幼兒把教師的評價作為成功的標準,以此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向。於是我對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內向、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的幼兒,經常性地給予肯定和鼓勵,促使他們產生成功感。我班的陳特小朋友,對數學活動缺乏興趣,在一次區域活動中,我請他和我一起玩“看誰先擺完”的棋類遊戲,他先擺滿了棋盤,成了獲勝者,我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揚了他,激發了他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增強了自信心。自此,他逐漸對數學活動產生了興趣。

  六、以群體效應,激發興趣。

  幼兒生活在群體當中,同伴的行為對每個幼兒都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幼兒交往中表現最為突出,教師用群體交往中的互動作用能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指導幼兒操作“小火箭”這一學具時,我只教會兩名幼兒操作,結果引來了不少小朋友,兩名孩子高興極了,興致勃勃地向同伴們介紹,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迴應及至後來討論怎樣才算得快,有何規律可循,興趣頗高。由此可見,群體效應對激發興趣的促進作用。

  七、以競爭效應激發興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對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有較大的興趣,而且樂此不疲。因此,我們設計一些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或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競爭心理的發展,從而間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例如,“掛鉤”這一材料,我把運算卡片分成兩等份,然後兩個孩子比賽,計算卡片的算式,看誰先把自己的顏色卡片掛滿相應的小鉤上為勝,孩子玩得特別高興,計算速度也有很大提高。

1.寫給剛上幼兒園孩子的一封信範文

2.送給幼兒園小朋友鼓勵的話

3.給幼兒園孩子的一封信5篇

4.幼兒園小朋友的成長故事

5.送給幼兒園小朋友的問候語

幼兒園孩子學習習慣養成方法有哪些
關於金融市場學學習心得體會
相關知識
幼兒園的小朋友怎麼學好加減法
幼兒園對小朋友的評語
有關於幼兒園的求職信怎麼寫
幼兒園的邀請函怎麼寫
幼兒園的通知書怎麼寫
幼兒園孩子應該怎麼學數學
幼兒園中班孩子怎麼學英語
幼兒園的小凳子簡筆畫要怎麼畫
幼兒園的小班班級工作總結範文
幼兒園的小班班級總結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