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駁都江鎮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都江鎮的歷史,體現了民族團結與融合的道路上崎嶇不平,充滿艱難險阻,但仍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前進的步伐。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斑駁都江鎮》閱讀材料

  ①21世紀的皮鞋叩擊在18世紀的石板路上,踏響的並非都是歷史的回聲。這取決於歷史對於現實的觸發,以及來訪者對於歷史的興趣。

  ②我們在三都縣都江鎮上流連。裝飾一新的音響店裡,正播放著愛死愛活的流行歌曲;繽紛的時裝鋪面,正叫賣著綠肥紅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駁著汽車、拖拉機和摩托車留下的車轍、油跡……古鎮已興奮在時尚之中。當時尚在歷史上面趾高氣揚的時候,歷史索性埋下頭去,閉目養起神來。

  ③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街身已經凹陷,一如老人癟皺的臉,五官歪斜,但鱗次櫛比的木房、磚房仍頑強而艱難地撐持著,關閉了近三個世紀的嘴角,默守著心中的萬語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實行“改土歸流”的清政府,曾在這裡設立都江廳,建築城垣,駐紮綠營兵鎮守。廳城初為土城,為防止苗民造反,兩年後改為石城。石城周長三裡七分,設城門、城樓各四,炮臺八座,城內諸般官廨齊備。都江廳所轄地界“廣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間,城內再建文昌閣、關帝廟、城隍廟、萬壽宮等,時“商旅出於途,漢苗雜於市”,廳城已成為都柳江上游一帶的軍事重鎮和商貿重鎮。

  ④如今,270多年時光流去,古鎮只剩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和一小段城牆遺蹟了。立於城樓之上,四顧蒼茫。迎接我們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層巒疊嶂,剩下的便是秋陽與秋風了。秋陽下的斷牆殘垣,像一截乾枯的蛇蛻,蜷伏在叢莽之中,任憑著野草、荊棘的蔓延與承包。浩蕩秋風頻頻入懷,它在向來客表示禮節性問候的同時,也在反反覆覆地敘說著一個主題——戰爭與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豐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領羅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下,組織“齋教”義軍,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統治,其根據地便設在附近大坪山上。義軍數次攻克都江廳城及周邊州、縣,拉鋸戰持續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敗。我們腳下便是當年的古戰場,昔日帳前鳴戰馬,今朝城下泣秋蟲,那些紛紜殺氣,淋漓鮮血,早都交與冷月秋風了。據《三都縣誌》等資料記載,咸豐、同治年間上江城內常住人口約1800餘戶,6000餘人,有地方官吏、綠營兵士及其家屬,也有經商、務農和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市民。綠營兵士、商販,多為江西、湖廣等外籍漢人,家屬和普通市民則多為本地漢人和世居的少數民族同胞。戰亂結束後,只見“田地荒蕪,人煙蕭索,枯骨枕野,慘不堪言”,於是便有了後繼官員的治理,有了“城鄉義冢”即“萬人墳”的誕生。

  ⑥“萬人墳”是戰爭創傷結的痂。它不高大,卻甚有名,圓形土丘掩映在松柏叢中,站立成南門外的一道特別的風景。墳墓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當地士紳所建。據碑文顯示,當時“城廂內外,屍骸遍野”,十餘年無人拾撿,墓內所葬,乃收集來的“枯骨數十擔”。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數十擔枯骨,有陣亡的綠營兵官軍,有無辜市民,也有不少起義軍將士,而墓碑上皆以“萬古流芳”頌之,以“祭掃維新”、“體魄長存”悼之。這種不分敵我、不問民族、不管階級、不計尊卑貴賤,無論生前怎樣,死後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墳墓裡的做法,是因為白骨纏野,確實難以區分所致,還是因為本就不想區分,一律皆視之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顯示勝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

  ⑦“萬人墳”不遠的岡巒上,有民族小學一所,小學就建在當年都江廳通判衙門的舊址上。它三重石階引路,一對石獅把門,居高而立,面對碧水青山,氣勢仍頗為雄壯。學校前身原為廳城義學,開辦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當時貴州巡撫奏準辦“苗疆義學”,計劃吸收苗、水等少數民族子弟入學,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義學所收實際只為城內綠營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販子弟,與原來的設想大相徑庭。到咸豐五年,羅光明義軍反清戰事起後,義學也就停辦了。至戰亂結束,“萬人墳”修建之時,也恰是義學恢復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後記,而後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此時義學的學生,有廳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數民族子弟。直到後來義學被新式小學取代,學校歷史也與都江古鎮一樣地久長。

  ⑧我們去學校參觀時,適逢學生中午放學。下課的鐘聲在空氣中敲出了層層漣漪,秋風裡有淡淡桂香瀰漫。學生們正是花季少年,個個都出落得活潑可愛。他們誰是綠營官兵的子孫,誰是本地少數民族的後裔,誰家爺爺的爺爺來自贛、湘、蜀、桂、粵,誰家奶奶的奶奶來自水、苗、瑤、侗、布依,不但我們弄不清楚,就連他們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時代的發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腳下的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選自《散文選刊》2008年第11期***

  《斑駁都江鎮》閱讀題目

  小題1:“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這裡“歷史的短嘆長吟”包括那些內容?請結合全文分條概括。***6分***

  小題2:請解釋第⑦節中“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後記,而後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體含義。***6分***

  小題3:在文章最後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5分***

  小題4:第⑥節中,對於“萬人墳”做法的原因,作者說“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作者為什麼這樣說?***6分***

  《斑駁都江鎮》閱讀答案

  小題1:①凹陷的街身

  ②古鎮只剩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和一小段城牆遺蹟了

  ③萬人墳

  ④建在都江廳通判衙門的舊址上的民族小學

  小題2:這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2分***形象生動地揭示了“萬人墳”結束了都江鎮一帶戰亂的局面,***2分***而民族小學的興辦則開啟了民族融合的新時代。***2分***

  小題3:作者是把時代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比做“奔騰不息”的都柳江水,***2分,或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它“沿途經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正體現了民族團結與融合的道路上崎嶇不平,充滿艱難險阻,但仍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前進的步伐。***2分***結構上卒章顯志,深化了主題。***1分***

  小題4:這種不分敵我、不問民族、不管階級、不計尊卑貴賤死後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墳墓裡的做法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徵。說明無論經歷多少流血、多少犧牲、多少艱難險阻,民族團結與融合的歷史潮流勢不可擋。而這些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才能去審視,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悲情帝王閱讀答案
福州的三坊七巷閱讀答案
相關知識
斑駁都江鎮閱讀答案
最震撼心靈的還是都江堰閱讀答案
川茶與成都茶館閱讀答案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閱讀答案
何處是江南閱讀答案
偉人都懶惰閱讀答案
水性江南閱讀答案
斑羚飛渡的閱讀答案
長江行閱讀答案
忠魂一縷枕江流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