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播學學年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係的學問。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網路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影響

  摘要:20世紀末,伴隨著資訊科技革命的發展,網際網路也以磅礴的氣勢加入了大眾傳播的行列。到了21世紀的今天,它已經成為了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全球資訊系統。而藉助網際網路所形成的網路媒體 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佔據著網上新聞的制高點,成為引導和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網路媒體、輿論、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技的不斷進步發展,媒體的變化發展也非常巨大。從第一媒體到第四媒體。媒體的功能在不斷的擴充、分支。而每一個媒體的產生與發展都在影響甚至決定著社會輿論的變化。而第一至第三媒體,基本只侷限與傳統的大眾傳播的框架,然而第四媒體,也就是網路媒體,它包含了人類資訊傳播的兩種基本的方式,即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突破了大眾傳統傳播的模式框架。

  只要回到沒有現代傳媒的傳統社會,就可以感覺到輿論與傳媒並非天然相關。那時的人際交流,幾乎是唯一的資訊傳播方式。這種傳播方式侷限於小範圍的輿論。而網路媒體不僅僅覆蓋範圍廣,受眾龐大,而且其強大的互動性也強化了輿論的傳播和接收速度,也強化了扭曲事實的能力。而社會輿論的傳播也將使群眾對網路媒體的信任產生動搖。

  一、網路媒體的特點

  20世紀電子傳媒的出現和普及,以及最近幾年網路傳播的崛起,使得輿論的不斷形成、發展、消失變得司空見慣了。人民的知情權似乎正在不斷的放大,而資訊真實性問題以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讓人們對於網路媒體所提供的資訊抱有巨大的寬容以及一定的疑慮。

  然而在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和人們關注的話題之間,人們往往忽視了作為中介的大眾傳媒。而範圍較大的輿論或者輿論導向的產生往往是大眾傳媒設定話題和進行傳播的結果。

  傳媒改變著公眾的時空觀,使得個人無法經歷和參與的從全國到世界的各種變動,以及關於這些變動的議論,似乎就近在眼前和周圍,可以間接感受,從而改變了人們的空間感;同時各種事件和話題接連不斷地湧來,使得人們應接不暇,加快了變動的感覺,改變著人們的時間觀念。人們生活在資訊和意見的海洋裡,傳媒成為人們觀念的"導航圈",使得人們無形中超越自身狹隘的經驗,學會更多地憑藉大眾傳媒提供的資訊和話題去認識世界,勾勒、修改頭腦裡的關於現實世界的影象。在這個意義上,沒有現代大眾傳媒,就談不上現代輿論及其不息的流動。

  然後讓我們再來看看網路傳媒超越傳統媒體的各個方面:

  1、快捷性。與傳統媒體相比,由於沒有播發時間、版面空間等因素的限制,網路媒體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因而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釋出資訊。

  2、多樣化。網路媒體在擁有自己獨特表現手段的同時,幾乎具備先前各種媒體的所有特性。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網路媒體的終端裝置也呈現多樣化,手機等電子裝置都可以接收到網路媒體釋出的資訊與服務。網路媒體在承擔新聞宣傳功能的同時,還身兼娛樂、電子交易、資訊服務等功能,滿足了人們的多種需要。

  3、超連結性。網路媒體可以使網民實現多個資訊的閱讀連結,通過新聞背景、相關報道、相關專題等連結,網民可以更深入全面地瞭解某一事件。

  4、靈活性。傳統媒體提供給受眾發表觀點意見的空間很小,而網路媒體利用網際網路這個平臺,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自由討論公共事務的廣闊空間。不少網路媒體中的論壇成為具有相當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名牌欄目,如人民網的“強國論壇”、千龍網的“千龍評論”等。這些論壇在表達民意、形成輿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5、互動性。網路媒體最基本的、區別於傳統媒體的特性就在於它的互動性。它改變了傳統媒體單一傳播的模式。比如對同一事件的報道,傳統媒體一般只是單向傳播,而網路媒體可以在傳播的同時得到網民的反饋——“跟帖”,這些來自於網民的跟帖也變成傳播內容的組成部分,網民的評論與新聞報道共同影響輿論。

  例如2004年8月23日,在劉翔奪得奧運會冠軍之後的10小時內,新浪網上對這條訊息的跟帖數量達到32000條,幾乎平均一秒鐘就有一條。可以從中看出,網路媒體相較傳統媒體而言,它能跨越時空、內容更加充實、具有極強的互動性。這些強大的特點使得它作為大眾媒體的功能得到放大和加強。具備這些特點的網路媒體可以強化受眾的對於事件的時空感,並且由於網路資訊的臨近無限大,使得人們對於世界有了更多的認識。

  隨著手機網路的發展以及覆蓋,網路終端的不斷產生。使得網路受眾迅速增加。也許網路剛產生的以後還不足以稱為輿論界的中堅。但現在這種龐大的規模上,可以這麼說,網路媒體引導著社會輿論。

  二、網路媒體對輿論的影響

  為了形象地說明網路傳媒對輿論的影響,我們不妨看看網路傳媒作為對輿論產生社會影響的渠道,處於怎樣的地位。1995年,美國學者普賴斯***V.Price***和奧斯哈加***H.Oshagan***用"關於輿論的社會影響來源四方格"的圖示,對此作了清晰的說明。他們從傳播渠道與社會影響兩方面結合的角度,劃分出四種變動著的對輿論產生重要社會影響的領域:

  他們寫道:"為了有助於鑑別和更好地理解社會影響對輿論形成的全部變動的範圍,我們可以設計一個簡單的方格,交叉的兩個分析的尺度組成***1***影響的性質,主要有納入規範的影響和資訊式的影響;***2***傳播渠道的影響,包括對群體或個人影響的各種媒介渠道,直接的人際間的接觸和間接的媒介的披露。結果便是兩兩相對的方格,幫助我們在不同層次上,也許更一體化地從社會心理研究的多條線路來理解輿論。"

  也就是說,對輿論的社會影響有兩大類,一類是人們不斷受到的關於要如何如何的各種硬性要求,諸如各種規章制度等等。另一類是社會中無始無終流動著的一般資訊,這種影響實質上也是將輿論引導到合乎社會主流意識的軌道上,但是它的形式是間接的。

  不論是直接納入社會規範的影響,還是一般資訊傳播的影響,傳媒都佔據著間接影響的兩個方格。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合力形成強勢輿論。網路媒體放大了傳統媒體的影響。一條登在報紙上的新聞可能最多有60、70萬人看到,但如果它被轉載在網路媒體上,則可能是上千萬人在閱讀。也就是說,目前具有巨大受眾的網路媒體,它對它所具備資訊影響範圍的輿論的影響因素中至少佔據了一半。

  可以這麼解釋,在這個人手一部手機,隨時隨地可以上網接收訊息的時代,網路媒體代表著大眾媒體。那麼它所傳播的硬性規範要求以及一些事件性的資訊也在無時不刻的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若不論大事件的新聞事實的傳播,人們通過主動接收資訊或者被動接收資訊***如各種資訊推送***的方式,將在不知不覺的改變著自己的社會輿論觀念。

  而以上的論調只是以網路媒體只具有大眾傳播功能而言。由於網路媒體極強的互動性和傳播能力。擁有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功能的網路媒體可以說佔據了所有方格。它既能通過直接的人際間的接觸來傳播資訊影響輿論,也能夠通過間接的媒介的披露來影響輿論走向。

  三、網路媒體的兩面性

  萬物都具有兩面性,網路媒體對於輿論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與傳統媒體相互結合,放大傳統媒體的影響,從而形成強勢輿論。強勢輿論有利於引導社會輿論,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

  同時,網路媒體的便捷性使其正在成為民意輿情的重要反映渠道。傳統的民意表達途徑為:領導機關深入調查研究,直接聽取群眾意見;新聞媒體採訪報道或通過內參反映;群眾來信來訪等。而網路輿論的出現和形成,則為相關決策者提供了另一個更為全面更為集中的民意反映途徑。網路傳媒的便捷性和互動性使得民意輿論的反映能夠更快更高效的得到回覆。

  它的缺陷也體現在它的自由上,也就是其匿名性。這種“匿名性”使其也為傳播“謠言”創造了條件。網路傳播的廣泛迅速和匿名等特徵,極大地克服了以往“謠言”傳播的空間和時間障礙,使謠言能最為廣泛地迅速傳播。而人際傳播只能對較小範圍的輿論進行影響,然而網路媒體既擁有人際傳播又擁有大範圍輿論影響的大眾傳播,這給“謠言”提供了一個足夠寬廣、快捷的傳播平臺。而“謠言”又是流傳越廣,就越容易使人相信。這就是為何“謠言”容易在網路媒體滋生的原因。

  另一方面,媒體會引導輿論的看法。媒體雖然沒有辦法強有力地決定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態度、信念行為,但是,媒體可以通過確定特定的話題,迴避某些敏感問題,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人們做出反應。也就是說,雖然媒體不能決定人們怎麼想,但至少可以決定人們想什麼。

  四、如何遏制負面網路輿論的產生

  “沉默的螺旋”理論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德國社會學家伊麗莎白內爾·紐曼教授認為***: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因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願意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沉默的螺旋”強調傳媒對輿論所具有的較強的控制力量。她認為人對孤獨的恐懼、個人對強勢意見的知覺、公開表達時的外部壓力,是少數人意見逐漸沉默的主要原因。由於傳媒的意見一般被視為主流意見,所以往往能夠左右局勢。而如何通過利用“沉默的螺旋”來引導輿論也成為了網路媒體所需要關注的。

  1、加強對網路輿論的監管。這是不容置疑的,網路媒體的發展不容放任自由。通過對網路媒體的監管,時刻關注網路輿論的走向。

  2、加強主流媒體的聲音,增加社會透明度。只有事實和真相才能有效的擊碎謠言。通過釋出民眾所想要知道的真相來遏制謠言的散佈。這種通過真實性事件來強化主流媒體的方法不但能夠提高主流媒體的可信度,同時也能夠增強人們對於“謠言”的免疫力。

  最後,輿論所傳播的資訊的真實性仍然是最重要的。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這裡面有太多“噪音”在影響著輿論的真實性。當我們聽到某種輿論時,要更多地估量影響輿論的各種因素,特別是網路媒體這種全面的媒體對於輿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生奇志、《媒介管理學》、清華大學出版社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3]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臺灣三民書局1987年第三版

  [4]李普曼、《輿論學》、華夏出版社***中文版

  [5]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北京大學出版社

  篇2

  試論大眾傳播的社會的影響

  內容摘要:大眾傳播作為社會現象,它的產生和發展將對人類和社會帶來什麼性質的影響,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本文將從大眾媒介與現代人的生活,關於大眾傳播社會影響的兩種觀點,大眾傳播、資訊環境與人的行為四大方面來論述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

  關鍵詞:大眾傳播 影響

  一、在論大眾傳播的社會的影響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大眾傳播。

  ***1***大眾傳播的定義

  關於什麼是大眾傳播,學者們有各種各樣的定義。這裡試舉幾例:

  1. 大眾傳播是“人類資訊交流的方式之一,職業工作者***記者、編輯***通過機械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向社會公眾公開地、定期傳播各種資訊的一種社會性資訊交流活動”①。

  2. 大眾傳播“指特定的社會集團通過文字***報紙、雜誌、書籍***,電波***廣播、電視***,電影等大眾傳播媒介,以影象符號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數人表達和傳遞資訊的過程”②。

  3. “大眾傳播即現代印刷和廣播、電視等影響和音聲媒介組織運用法人資金,藉助高科技和產業化手段,在國家調控的範圍內向未知的受眾提供資訊和娛樂產品的實踐活動。”③

  綜上三定義可以看出,學者們對這個概念所做的定義既有類似之處,也有明顯的區別。實際上大眾傳播是一極為複雜的社會現象,任何一個簡短的定義都不可能概括它的全部特徵,在這裡綜合有關傳播學的教材對大眾傳播做出如下界定:“所謂大眾傳播,就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物件而進行的大規模的資訊生產與傳播活動。”④

  ***2***大眾傳播的特點

  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播是一個極其龐大而複雜的系統,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資訊系統,與其他型別的傳播相比,大眾傳播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傳播主體的專業化、職業化。大眾傳播的媒介組織即大眾傳播主體包括報社、雜誌社、通訊社、出版社、電視臺、電臺,也包括批量製作各種音樂、影像的文化傳播公司等。這些媒介組織的傳播者具有專業的知識、專業技能,具有專業精神和專業素養等特質,也此作為職業,並遵守一定的職業標準。

  2.傳播技術的先進性。大眾傳播是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裝置、手段等進行資訊的大量採集、加工、製作、複製和傳播的活動。

  3.資訊的廣泛性、及時性、連續性、公開性、易逝性。廣泛性——傳遞的資訊內容豐富、包羅永珍;及時性——鐳射照排高速印刷快速發行;連續性——報紙天天出,雜誌按期出,廣播電視網路24小時全天候的提供各種資訊;公開性——大眾傳播的資訊對所有人開放;易逝性——報紙的訊息,廣播電視的節目通常只有一次性閱讀。

  4.資訊具有商品屬性和文化屬性。大眾傳播活動的媒介組織既是產業機構又是事業單位。媒介組織以資訊為產品的同時承擔著社會整合、社會協調、文化傳承,教育等社會責任。

  5.媒介的多樣性。大眾傳播媒介包括印刷媒介、電子媒介和新媒介。

  6.受眾的廣泛性。大眾傳播的物件即受眾是社會上的普通大眾,即“一般人”。

  7.傳播過程的單向性、傳播反饋的弱化。傳播渠道,傳播組織作為單方面的傳播組織,受眾只能在限定的範圍內接收到其傳播的內容,具有一定的被動性;沒有靈活的反饋機制。

  8.傳播體系的制度化。許多國家將大眾傳播納入社會制度的軌道。

  ***3***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

  在現代社會裡,大眾傳播執行著極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在這裡介紹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

  1.H.拉斯韋爾的“三功能說”。他在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一文中,將傳播的基本社會功能概括為以下三方面:環境監視功能;社會協調功能;社會遺產傳遞功能。

  2.賴特的“四功能說”⑤。美國學者C.R.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1959年發表***中,繼承了拉斯韋爾“三功能說”,並在此基礎上圍繞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問題提出了“四功能說”:環境監視;解釋與規定;社會化功能;提供娛樂。

  3.施拉姆的綜合功能說。W.施拉姆曾在1982年出版的

  《男人、女人、訊息和媒介》***中譯本為《傳播學概論》一書中提出了大眾傳播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一般社會功能三功能。

  4.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的功能觀。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特別強調了大眾傳播的下面三功能:社會地位賦予功能;社會規範強制功能;作為負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眾傳播時代,報刊、廣播、電視、書籍等大眾傳播媒介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和各個角落,小到個人的一衣食住行、工作、學習和娛樂,大到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無一不和大眾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下面我們來說一說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

  二.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

  ***1***.大眾媒介與現代人的生活***從人們切實感受的“有用性”層面說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

  1.大眾傳播為我們提供新聞、資訊和知識,幫助我們瞭解外部世界的動向和變化;

  2.大眾傳播為我們提供關於生活的有用資訊,幫助我們安排日常生活;

  3.大眾傳播為我們提供文化享受,能夠豐富我們的精彩世界;

  4.大眾傳播為我們提供娛樂,使我們能夠從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緊張壓力下解放出來,獲得輕鬆和休息。

  ***2***.關於大眾傳播社會影響的兩種觀點

  大眾傳播的產生和發展將對人類和社會帶來什麼性質的影響,很久以來一直是社會科學家爭論的焦點問題。圍繞著這個問題,西方早期大致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基於樂觀主義期待”的肯定態度,另一種是“懷疑主義”的憂慮態度,這兩種態度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傳播學研究當中。⑥

  1.“基於樂觀主義期待”的肯定態度。

  美政治家J.布萊士在18***出版的《美利堅民主國》一書中寫道:輿論是民主政治的基礎,現實的輿論是一個由分散的、具有情緒性和偏頗性的個人印象或觀點經傳播結晶為合理的公眾意見的過程,報刊在此過程中起核心作用,因其具有事件的報道者和講解員、政治主張的代言人、反映社會上讀者一般意見的“測風標”三個功能。

  法國學者G.塔爾德在1901年出版的《輿論與群集》一書中寫道:報刊對社會的最主要貢獻是造就了現代輿論的主體——公眾。公眾與一般叢集不同,有理性有知識有教養,能公正冷靜地思考公共事件。只有作為公眾意見的輿論才具有政治上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報刊是把分散的公眾連線起來的紐帶,公眾的規模將隨著報刊的普及無限擴大,社會將進入以“流行和革新”為主的時代。

  美國社會學家C.H.庫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寫道:“印刷意味著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輿論獲得某種組織性時才能成為現實。輿論實質上是組織化的群體意識和公共意識,這些意識與媒介相聯絡。對大眾報刊的營利主義感到不滿,但認為近代傳媒的發達擴大了人際交流與溝通及各國人性和道德的發展。

  2.“懷疑主義”的憂慮態度

  西方對傳媒的集中和壟斷,使得大眾傳播不僅未成為一般公眾參與政治的手段,反而成為少數人操縱的工具。二戰後媒介內容的煽情化、淺薄化、低俗化傾向加劇。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提出:大眾傳播使現代人沉溺於媒介提供的表層資訊和通俗娛樂,具有麻醉受眾的神經負功能。

  日本學者清水幾太郎認為現代社會由“資訊的大量複製”所支配的社會,,大眾媒介作為“營利企業”和“宣傳機構”,使大眾淹沒於表層資訊,喪失理性思考和判斷能力,類似於“心理暴力”。

  美國精神醫學家E.D.格林在1956年發表的《電視與美國人的性格》中認為,電視的煽情性和刺激性使美國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斷能力急劇下降。

  我認為任何一種傳播媒介社會影響的性質都不能簡單的作出結論,我們應該用唯物主義辯證的態度去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同時,大眾傳播這種大型社會資訊系統發揮什麼性質的影響,關鍵在於使用和管理它的人,以及它所處的社會制度和這些制度賦予它的使命。脫離開具體的歷史和社會條件,單純的討論大眾傳播的“善”與“惡”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3***大眾傳播、資訊環境與人的行為

  現代社會巨大而複雜的環境,已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感性經驗範圍,必須通過大眾傳播去把握。但大眾傳媒因種種原因,展現給人類的只是資訊環境***環境的再現***,而非客觀環境本身。即:客觀環境→資訊環境→環境認知→人的行為

  1.資訊環境的定義及特點

  定義:一個社會中由個人或群體接觸可能的資訊及其傳播活動的總體構成的環境。

  特點:a.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義的語言、文字、聲音、圖畫等資訊符號;b.資訊符號按照一定結構相互組合構成具有完整意義的訊息,傳達訊息或知識且包含特定的觀念和價值,告知性且指示性,制約人的行為;c.當某類訊息的傳播達到一定規模時,便形成該時期和該社會資訊環境的特色和潮流;d.具有社會控制功能,是制約人行為的重要因素。

  大眾傳播在形成資訊環境方面的優勢

  ①可大量生產、複製和大面積傳播資訊,在短期內給社會造成普遍的資訊聲勢;②資訊具有公開性、權威性、顯著性和直達性。

  3.現代社會中“資訊環境的環境化”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新聞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自由與新聞》***1920年發表***《輿論》等著作中提道a.人們因為活動範圍等侷限,對周圍事物的瞭解往往通過新聞媒介進行。因此人們的行為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的反應,而是對新聞媒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傳媒通過對象徵性事件或資訊進行選擇加工、重新結構化後向人們提示的環境***的反應。而人們意識不到注意這一點,往往把“擬態環境”當作客觀環境本身看待。b.大眾傳播形成的資訊環境***擬態環境***,不僅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且由此對客觀的現實環境產生影響。該機制使現代環境越來越資訊化,即大眾傳播提示的資訊環境越來越有了演化為現實環境的趨勢。

  綜上,可以看出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

  註釋:

  ①劉建明主編:《宣傳輿論學大辭典》,1版,290頁,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2。

  ②沙蓮香:《傳播學》,1版,145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③T.O′Sullivan,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Methuen&Co.,New York,1985,130

  ④郭慶光著:《傳播學教程》,1版,111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⑤【美】W.施拉姆:《傳播學概論》,32頁。

  ⑥參見【日】兒島和人:《大眾傳播受容理論的展開》,1版,8頁,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

  參考文獻: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周鴻 主編:《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7

傳播學方面論文免費例文
傳播學學年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傳播學學年論文
關於傳播學碩士論文題目
關於傳播學碩士畢業論文範文
關於傳播學論文範文發表
關於傳播學論文範文
大學關於人工智慧的論文
關於統計學的論文_關於統計方面的論文
有關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關於傳播正能量的朗誦文章
關於傳播計算機病毒的相關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