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育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中學歷史有一定難度,那老師如何開展教學工作呢?我們來看看他們寫的隨筆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念重點,學生畫橫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寬鬆、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共進的積極性,已成為我們每個歷史教師的共識。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幾點認識:

  歷史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創造大膽發言的機會。比如對“中華文化的勃興”這節課的學習,可以提問“你知道春秋戰國時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嗎?你喜歡其中的哪一位?為什麼?”而後讓學生先看書準備,再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見中就將幾位大思想家學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見,課堂是活生生的,是學生的樂園,只要教師耐心引導,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課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萬不可就課本知識照本宣科。教師應該是以一個導演的角色出現,而不可成為劇本的“單放機”。每一課的學習都要善於啟發、引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完成任務。“用故事激趣匯入”這是歷史課的一大特色,如學習《秦王掃六合》一課,教師可以先講講“荊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問“荊柯應不應該刺殺秦始皇呢?秦始皇在歷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找答案。這樣一來,學生興致極高,會迫不及待地啃起書本。整節課,學生都會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教師只要稍加點撥,本課的重點——秦始皇鞏固國家的措施就會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看書找重點內容,會讓本就枯燥的歷史課堂更顯得索然無味。

  歷史課堂上也可以編排課本劇。也許按老規矩這樣做是不合要求的,可現在是新教法了,完全合乎情理。如學習“奴隸的悲慘生活”,就可以讓學生自編自演“奴隸的一天”來體現奴隸牛馬不如的生活,學生也會很感興趣。這種打破常規式的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使這部分知識在表演中得到落實,豈不兩全其美?

  歷史課程的改革給所有的歷史教師帶來了挑戰,但也提供了機遇。只要經過磨礫,教師觀念得到更新,理論得到充實,實踐得到提升,我們將滿懷信心,為歷史教學開闢一片肥沃的土地。

  篇二

  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所以,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複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

  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夠突出,很多時候,我們是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相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實際上這些都是應試教育留下的病根。

  從教學結構來看,我們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理念和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方進行的,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個人物是英雄,學生茫茫然,似懂非懂,很明顯情感教育在歷史課堂上是落實的很不夠。

  以上這些問題在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也是經常出現的。

  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此,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程序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然而在我實際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我要完全達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需要在課內課外下大功夫,研究學生、研究課堂、挖掘教材、多學習、多聽課,在歷史教學中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更好的完成歷史的教學工作。

  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歷史學科的高考試卷體現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點,材料解析是高中歷史課堂上史料教學的主體形式,因材料解析題能夠培養和考察學生對有效資訊的提取和獲得,培養學生對觀點的歸納和提煉以及對文字的組織等多方面、深層次的能力,所以高考試卷對它是情有獨終。因此史料教學越來越得到了高中教師重視,成為歷史課堂中每課必見的內容,在今天史料教學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限的時間內應該怎樣進行史料教學?因為並不是史料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每個問題都必須用史料去證實去解析。我們進行史料教學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樣的問題適合用史料教學去完成解讀?因為畢竟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當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怎樣取捨?這是今天我們應該也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史料教學目的:

  通過史料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資訊,理清思路,提煉觀點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有效資訊的獲取、分析和論證能力。

  及史料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力。

  二、課堂常見問題:

  1、史料堆積,佔用大量時間,課堂任務完不成,效率低。

  2、展示史料,卻不分析或者教師自己分析給出答案,學生能力得不到鍛鍊。

  3、將史料教學的作用當成呈現教材各個敘述的一種引證,來讓學生感受歷史教材敘述的真實性,這些史料的地位是附屬於課文內容之下的,只是幫助學生從課本中學到“事實”的一種附屬品,僅僅是起到點綴的作用。

  日前聽了嶽麓版必修二的第9課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一課。課標要求:瞭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教者將本課設計為兩課時,第1課時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教學任務。在完成這部分內容時一共用了9則材料。第一部分材料為5則,用在瞭解決英國是否具備工業革命的條件的問題上;第二部分材料4則,用在了工廠制度的確立和工業革命的影響上,基於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看來,本節課的重點應該在探討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方面,課堂中的第二部分的4則材料是關於這個重點的,但再運用這些則材料時,因為前面的5則材料已經用了大量的時間,教師也不可能有很多時間去詳細的分析這四則材料,因此仍然是由教師閱讀材料,教師分析,教師得出答案,學生只是在不斷的確認史實,能力並沒有得到發展和提高。

  在這裡,教師用了大量的史料,卻忽視了史料教學的最重要的目的,即:培養學生能力。

  三、史料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史料的數量要適當。

  2、史料使用的環節要恰到好處。

  3、史料的分析過程應引導學生來完成,教師不能包辦代替,旨在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論從史出”的能力。

  篇三

  一、 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我們都知道,初中階段是學生一生的行為習慣、性格品德的重要形成期。作為教師,我們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的養成。看著他們在我們身旁茁壯成長,由幼稚到成熟,我感到非常的高興。我熱愛學生,喜歡他們的活潑亂跳、童言無忌,也能包容他們的一些過錯,莽撞行為。因為熱愛學生,我獲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我的學生也大都喜愛歷史課。現在的中學生自尊心都很強,他們都想獲得別人的尊重。你尊重他們,他們就會聽你的話。要相信學生,不要隨便放棄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學生,背後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幾個家庭的希望。你的信任、鼓勵,會使你的學生信心百倍、百折不饒,有時會創造奇蹟的。成功每一個,幸福幾家人!每每想到這些,歷史的責任感、教師的職責感,都讓我感到老師責任的重大!

  二、 認真備課,平時多看與歷史有關的期刊雜誌、影視作品,還有網路資料。開學前,我總是先把整本教材通看一遍,瞭解每個課題之間的內在聯絡,然後再具體備好某一課。這樣講課時,就能瞻前顧後、前後貫通、前呼後應。平時多看與歷史有關的期刊雜誌、影視作品注意虛構成分和網路資料,有助於我對某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更全面、更具體的瞭解。這樣講課時就能使學生視野開闊,更好地感受活生生的歷史。如果有些學生正好也看過那部影視作品,那你的講課就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就更濃。

  三、 多參加校內、校外的教研活動,多向組內、組外經驗豐富的教師班主任請教。當今時代,學生在變,教材在變,當教師最忌閉門造車、孤陋寡聞。多參加校內、校外的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聽專家講座,可以及時吸收、借鑑他人優秀、獨到的教學風格、教學方法。也可以瞭解其他學科的最新知識因為歷史與其他學科都是有聯絡的,便於我們上課時旁徵博引、融會貫通。多向組內、組外經驗豐富的教師班主任請教,可以學到他們寶貴的課堂教學經驗和對突發問題的處理方法,還可以更好地瞭解學生,聯手對問題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

  四、 多關注國內外發生的一些熱點問題、焦點問題。歷史課講的是過去的問題,有些學生不一定感興趣,他們只對現實問題感興趣。但今天社會上發生的許多問題都是與歷史事件相聯的或者相似的,如當今巴印矛盾、俄格衝突、臺灣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等。如果我們教師瞭解了這些熱點焦點問題,再帶入課堂結合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

  五、 注重自身形象,提高個人修養;同時嚴格要求學生。很難想象,當一個蓬頭垢面或穿著隨便的歷史老師無精打采地走進課堂,教學語言又毫無抑揚頓挫,學生會好好地聽課?相反,當一個歷史老師面淨髮整或穿著整齊,精神抖擻地走進教室,即使教學語言平淡無奇,學生恐怕也會好好聽一段時間課的。所以我們老師應該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個人修養,只有多看社會學書籍和教育教學書籍,“腹有詩書氣自華”。另外,平時多關心學生的身體心理髮展,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這樣的歷史老師自然會深受學生的敬畏,他的歷史教學自然也就好進行了。

  六、 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新課改的理念。隨著時代的迅猛發展,學生也有很大的變化,國家新課程改革正在進一步推進,教材、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評價機制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教師僅憑以往的教學經驗,是難以適應現在的教學。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參加繼續教育,更新教學理念,進行教學研究。努力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態度轉變。由注重識記歷史知識到注重提高歷史思維水平和理解運用能力的轉變。

  只有做到這些,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的喜歡歷史,主動去探究歷史、感悟歷史,才會喜歡上歷史課。我們的歷史教學才會繼續煥發生機,充滿活力。我們自己才能成為快樂的、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師。

 

中學教育隨筆
中學美術教學反思隨筆
相關知識
中學歷史教育隨筆
中學英語教育隨筆
中學地理教育隨筆
中學美術教育隨筆
中學生物教育隨筆
中小學美術教育隨筆
初中班主任教育隨筆_初中班主任教學隨筆
初中班主任教育隨筆
學生新教育隨筆感言
中學思品教師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