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3日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讀著文章這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有哪些關於的教學反思?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這篇課文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地解釋王維的這首詩,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膾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透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在第一課時中,我先以題入手,提問學生:“大家都知道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嗎?”學生很快說出了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我國傳統的節日。同時讓學生交流了重陽節等佳節的習俗。然後,我說:“我們把一些讓人高興的好的節日稱作‘佳節’”,抓住“佳節”二字,喚起學生對過節時團聚、開心的心理體驗。當學生們談得正開心時,過渡:“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卻在重陽佳節這天,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緊抓“倍”這個字的理解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通過佳節的快樂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對比,使學生有隱約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更好地走進文字打下基礎。

  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說,字詞的教學仍不容忽視,所以在第一課時必須先把字詞的教學解決掉。首先,我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根據自學要求進行自由朗讀,初步學習字詞,為讀文掃清障礙。其次,主要是檢查學生自學的效果,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鞏固生字的讀音、認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並且教給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詞。最後,變換不同的形式讓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這樣很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學會生字,理解生詞,讀通課文。

  篇二

  我教文包詩《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幾點想法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種特殊的教學內容,文章是詩歌的擴充套件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話互照,情景同現,融古今之美於一體。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五冊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就是這樣一篇典型的文包詩。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在教學中圍繞詩眼,我設計了兩個大問題:王維為什麼會“每逢佳節倍思親”呢?“每逢佳節”王維又思念起了什麼?以此來“牽動”全文,作為理解全文,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我深深地意識到只有抓住文章裡 “血濃於水的親情,相依相伴的故鄉情”那根情感線,引導學生對文字作深入研讀,使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交融,引領學生在精心創設的“語文”環境裡,進行語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這樣才能紮紮實實地上好一節課。因此在體悟詩情的過程中,我著重做了以下幾點:

  1、抓詞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抓住兩個具體數字,“15歲”和“已經兩年了”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為異鄉客的那種孤獨;通過演一演“扶老攜幼”,換一換“興高采烈”感受重陽佳節的喜氣洋洋;通過板圖示意理解“天各一方”;通過引讀理解“思緒萬千”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品詞是為了析句,析句是為了悟情。

  2、想象

  為了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聯絡生活的方式,來啟用學生的情感體驗。

  為了引導學生入境地體會王維孤獨在外的寂寞,我創設情境:王維獨在異鄉,高興時只能……傷心時只能……生病時只能……通過這樣的提問能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讀出了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幫助學生體驗詩情、走入詩人內心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讓學生想得更遠,悟得更深。

  3、朗讀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只有讓學生反覆的朗讀,並不斷的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才能讓學生的心靈與文字產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後的意思。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在課上我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層層遞進反覆朗讀,把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於朗讀之中。如通過一組“詞串”的總結、誦讀,使學生能很快走入孤獨的內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所在。在學生的情感已經到達這一層面的時候,再讀出文字的溫度。

  最後從古詩入手,再回到古詩結束,首尾呼應。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擴大學生的閱讀範圍,讓“經典”詩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可以直接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感受古詩的規律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逐漸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這樣的形式讓學生增加語言積累,豐富課外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篇三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詩。課題是一句王維思親的千古絕唱,道出了多少遊子的心聲!讀著文章這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一、情感對比,潛心會文

  第一處對比:開課時,由“佳節”匯入,喚起學生對過節時團聚、開心的心理體驗,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當學生們談得正開心時,教師提到“提起過節,同學們都是滿心的歡喜,洋溢著快樂,而唐代有位詩人,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佳節的快樂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對比,使學生有隱約的情感體驗。

  第二處對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與王維當時的心情對比,回顧生活中這樣歡聚過節,興高采烈遊玩的經歷,體會王維孤身一人在外求學時,眼見別人家團聚而自己卻不能與兄弟們團聚的孤獨感和思鄉情。

  第三處對比: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積澱的關鍵環節。這一段中詩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歡聚登高的時刻,再回到現在與兄弟們天各一方不能相見,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學生情感流露,欲要表達。此時,回到詩文,學生再來吟誦詩文,就顯得字字傳情,聲聲動情了。

  這樣學生三次對比,走進文字就越深,也就越強烈地感受到王維思鄉之苦,鄉情之濃。同時以“倍思親”為主線層層遞進,用一個“情”字將之串聯成一個整體,使學生的心翻騰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充滿鄉愁的重陽節,使他們的心與王維的心在那一刻交匯。再加上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與文字、與詩人的情感交融,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在體驗中學習,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語言訓練,紮實有效

  語言教學要“固根求本”,語言能力的獲得非靠紮實的訓練不可,不能讓虛假的繁榮掩蓋語言學習的缺位。在本節課教學設計裡,我讓人文陽光充盈語言訓練。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憶已積累的與所要理解語言相關的文字,喚醒相關的文字儲備,給學生提供思考的背景,為學生理解的深入提供觸類旁通的可能。如在引導學生體會“遙知兄弟登高出,,便插茱萸稍一人”這句詩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的說話訓練“我曾經____,也曾經____,也曾經____兄弟們歡聚在一起,多麼令人高興啊”這樣的練習是有別於傳統的訓練的,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諧統一的。又如我讓學生體會過節家人在一起團聚的幸福,讓學生給“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中的“興高采烈”換個詞,再來讀句子。這其實就是在組織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啟用學生的語言意識,積累學生的語言庫存,積澱學生的語言圖式,這正符合田本娜教授講的,積累語言的訓練要具有語文性,要在課文學習時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

  上完之後,我感覺課堂沒有瑣碎的分析固然很好,但學生學得是否紮實有效,我應該進行深刻反思。如果我在學完課文後設置一個“反饋練習”,適時調控自己的教學方向,始終把學生“學”得如何放在第一位,那一定能讓更多學生學得有效,也能讓自己的課堂更有深度。最後還要把詩文再完整清楚地結合理解一下,這才是完整的課堂。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複習
相關知識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閱讀答案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是什麼
作文教學細節描寫的教學反思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七年級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案例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