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類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藝術設計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創造性的改造,是為了給人類提供一種新的生活的可能。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下載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下載篇1

  淺析藝術設計中的水彩

  摘要:當前,國內藝術設計中廣泛運用水彩,但是對水彩的研究進行得還不甚深入,藝術設計中的水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針對性,基本上與繪畫類水彩相同,而且在內容上侷限性較大,多以靜物、風景為主要表現題材,採用傳統的臨摹到寫生過程,在繪畫方法上呆板,手段單一,沒有具體針對設計類的特點去整體考慮水彩的運用,更沒有針對具體設計選擇水彩內容。如何突出藝術設計中的水彩特點,打破單一的水彩運用?這就要求我們重新思考水彩在藝術設計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水彩 藝術設計 觀念

  自18、19世紀在英國獲得獨立性以來,水彩畫一直以其特有的“水色交融”、“透明流暢”、“清新亮麗”等特性與極其特殊的藝術語言魅力和審美價值區別於其它畫種。在當今藝術格局中,水彩畫更是以其語言的廣泛性與可變性特點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彩畫獨有的透明、清澈、潤澤、流暢的特點,不用厚塗而卻能追求出空間、質、量和繪畫上變化的語言和節奏,使它能夠深入現代繪畫的領域中。

  一 藝術設計中的水彩概況

  藝術設計中的水彩體系革新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更新觀念,觀念決定體制的生命。這裡闡述的更新並不是完全摒棄現有的模式,而是對原有的水彩運用方法和水彩運用過程等進行新時期的重新解讀。

  由於水彩適宜設計表現的特性,使得國內藝術設計中水彩這一畫種廣泛運用,但是對於水彩研究的開展進行得還不甚深入,水彩運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針對性,基本上與繪畫類專業水彩採用相同模式。在水彩的繪製內容上侷限性較大,多以靜物、風景為主要表現題材。在水彩運用中保守地採用傳統的臨摹到寫生過程,以至於在方法上呆板侷限,手段單一,沒有具體針對設計類的特點去整體考慮水彩運用模式,更沒有針對具體設計選擇水彩繪製內容。

  二 藝術設計中的水彩內容

  水彩內容要突出藝術設計的特點。如何使設計專業的水彩內容具有更強的學科針對性,打破繪畫單一靜物風景的運用模式?這就要求我們重新思考水彩在藝術設計中的地位和作用。

  藝術設計的物件是設計師,而不是畫家。整個藝術設計體系是培養設計師在構思、造型、美感、形式感、空間想象和表現手段、藝術語言工具等方面的能力。

  設計藝術中水彩運用一定要符合藝術設計的特點,水彩畫的運用方法一定要從實質上脫離歐洲早期形成的學院式專業教育的基本模式,在內容與方法上要不斷地豐富和改進。水彩在藝術設計中的運用一定要有質的變化,杜絕過去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著的單一的寫生練習。從靜物到風景再到人物,不但從技法上要突破求新,結合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法、新思想的運用,從而使設計師在對水彩畫的把握上更加充分自由,而且要上升到理論高度,用紮實的理論基礎指導水彩的運用,把設計中的的水彩畫思想和水彩畫表現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 藝術設計中的水彩方法

  水彩畫由於水彩自身繪製便捷、易於表現的特點,在藝術設計中應結合藝術設計的特點突出水彩的長處,以達到最佳的運用效果。

  水彩作為設計專業的基礎與設計專業的效果圖表現需要更好的銜接,這就要求我們在水彩運用方法上應側重技法的研究,重視水彩的應用性,通過對水彩技法的掌握,可以將設計構思化為可視形態,把腦海裡所想的用簡潔明瞭的方式表現出來,並且帶有一定的表現趣味,讓人一目瞭然。

  在設計過程中的水彩運用裡,我們一定要堅持從設計的專業角度出發去進行水彩繪製,使設計師的專業思想貫穿水彩運用的全過程。目前,從設計師掌握水彩藝術的方式,主要走先臨摹後寫生再創作的繪畫專業教學的套路。我們應該在保留此套路優點的同時,對其滲透新的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優秀的設計師掌握水彩方法首先要從臨摹開始,臨摹一定要偏重於研究作品的時代背景、創作技法,從文化符號的角度定義作品的藝術價值,更深層次地理解作品,並且要把體悟運用到作品中去,使這種臨摹成為一種帶有個人理解與情感的創造性學習。

  優秀的設計師掌握水彩運用方法其次是寫生。寫生本就是一種很好的繪畫訓練方式,鍛鍊對色彩觀察的敏感度,從其自身角度講是僅有優點而無不足的。面對模特,面對優美無限的自然風光,酣暢淋漓地進行個人的再創作,為今後在藝術設計中準確把握色彩創造出既“寫生”又“取義”的好作品,這是一個多麼享受的過程!

  四 藝術設計中的水彩表現

  在設計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形式的表現,設計師與設計表現不可分割。設計師在具備了良好的專業知識的同時,效果圖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設計師設計意圖的表達。

  中國畫創作講究“意在筆先”、“胸有成竹”,體現了藝術創作中“意”的重要性,在藝術設計中的水彩表現同樣如此。

  水彩之所以受眾多種類設計師的青睞,是因為它不可替代的透明性、表現的快速性、顏色的易乾性、色彩層次的豐富性等。水彩畫目前已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它所具有的獨特而豐富的表現手法成就了水彩長久的生命力和無限的發展空間,而水彩多種技法的運用也大大豐富了水彩語言的表現力,讓留白與細節刻畫都不成問題,並能製造各種肌理效果,水彩畫的靈性更能抓住觀眾,以少勝多的水彩表現更適合設計師手繪效果圖的表現。

  我們的設計師專業水平如何提高?如何利用水彩這一極佳的表現形式來完美表現作品?在水彩練習中如何進行更高層次的探索?這就要求設計師在平常的水彩練習中“學會思考”,學會“動腦筋”,學會用水彩表現設計作品,在作品中真正體現對藝術設計的熱愛,能夠通過水彩的訓練真正掌握藝術設計的表現方法,堅持藝術設計的精神,堅定學習藝術設計的態度,掌握水彩在藝術設計表現中獨特的作用,為豐富藝術設計師的表現語言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經杭:《中國水彩畫的發展》,《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

  [2] 周崇漲:《水彩畫的藝術特點》,《浙江工藝美術》,2007年第3期。

  下載篇2

  淺談藝術設計活的靈魂

  [摘要]藝術設計作品的靈魂是傳統文化,如果沒有體現出傳統文化的氣息,那麼這個作品就是平板的、僵硬的、沒有生氣的。縱觀如今的設計界,以純粹的傳統為形式而獲獎的設計作品幾乎沒有,相反將傳統的使用方式與造型特點,傳統的心理感受做現代的闡述,並能非常巧妙地以其特有的方式來解決一定的問題的設計倒常常獲得評委的關注。可見,沒有絕對的傳統,只有現代的傳統,這才是用傳統這一道具的目的。在藝術設計中發揮好我們華夏文明的傳統文化氣息,也將是使我國現如今的藝術設計走出一味模仿西方、沒有自身特色的困境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藝術設計;傳統文化;靈魂

  設計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文化的參與和制約下展開和完成,體現出當時文化的風貌。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結構,反映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念。她們在手工藝品、工業產品、建築、服飾、城市建設等設計過程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任何時代的設計都與其當時的文化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設計的過程需要重新組合客體,甚至有可能從各個方面藉助組合的客體。藝術設計是通過文化來借用的,也就是通過文化加工的形式來借取。設計形式來自文化,人們按照豐富的經驗加工著有關存在的一切印象。歷史的設計就是設計的歷史。

  中國現代設計存在缺乏獨創性的嚴重問題,是發人深省的。拋開中國設計生長的肥沃土壤,拋開中國設計的根,將設計分析用西方美學框架來進行,將原本不可分離的作品與其文脈生硬的分割開來,是我們經常走人的一個誤區。我們看到中國的傳統設計是文脈深厚、工藝薈萃、製作精美、風格獨特的,是中華民族生活智慧的結晶。

  然而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設計卻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變得暗淡和不被關注?如何在發展中使世界感受到中國歷史的存在,體現出設計的以人為本的個性,是當今設計的重要課題。我們有自己的藝術傳統,有自己的設計思想,有自己的設計文脈,要觀察和研究設計藝術傳統,提倡設計的文脈,推動民族藝術和民族設計程序。我們說中國現代設計需要尋找自己的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也需要對傳統設計文脈的繼承與發展。

  一、關於傳統

  傳統是文化的伴生物,是歷史對文化的認可,傳統是變化的而不是固定的,具有動態的本質。傳統通過對自身的缺點進行挑戰和對其內在的連續性和統一性進行追蹤而發展起來的,發展著的藝術和設計傳統便是藝術活動本質上固有的歷史延續性,是文化積澱的內在聯絡,或者叫做文脈。

  著名民藝家張授一先生解釋傳統時認為“‘傳’即傳佈和流傳,‘統’即一脈相承的系統。總的說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由歷史沿傳來的思想、道德、人倫、風格、藝術、制度等,概括起來主要是表現在文化方面。”而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上所創造並滲透於一切行為系統裡的觀念體系。一般來說文化包括物質裝置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

  “人的物質裝置:器物,房屋,船隻……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接受的一方面。它們決定了文化的水準……”

  “……這部分包括著種種知識,包括著道德上、精神上的價值體系,包括著社會組織的方式。這些我們可以總稱作精神文化,只有在人類的精神改變了物質,使人們依他們的理解及道德的見解去應用時,物質才有用。另一方面物質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習慣的歷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

  “器物和習慣形成了文化的兩大方面――物質的和精神的,器物和習慣是互相形成及相互決定的……”

  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器物和習慣。就像一個家族的傳家寶和日常行為。站在歷史的角度,傳統文化即是一些物質與精神的沉澱。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物質得到改進和創新,使人類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述情感的工具。物質的變化,環境的變化,使得人在神經系統養成的習慣也同時發生著變化。

  設計從來都不是恣意妄為的純粹個人行為,從材料、工具、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的顯傳統到設計者的精神氣質,文化心態,思維方式等方面的隱傳統影響著每一位設計師。藝術設計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媒介和符號,勢必承擔著文化傳播的功能,而我們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負著傳承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在傳統中理解傳統,在理解和設計創造中發展傳統,這是傳統對設計師的要求。

  二、關於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

  在文化長河中,一個作品,無論是一個用具還是一棟建築,它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累積了許許多多人的智慧、勞動、喜樂的點點滴滴;它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總在時間的淘洗中演變著。它所負載的文化資訊也就日益豐富,逐漸成為了一個文化蘊藉的符號,把這一符號作為設計元素應用於任何地方,都能讓人聯想起它所代表的文化,油然而生親近感和認同感。

  同樣的,熟悉的空間環境也能夠形成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這個空間不僅包括人們自小生存的空間,也包括歷史文獻、文學作品、繪畫作品、影視藝術所描繪的空間,耳濡目染、常年積澱會形成內在的空間感知。這些空間感知會影響人們對空間的審美。

  藝術設計的服務物件是人,而且不是概念意義上空泛的人,而是具體的獨特的“人”,如果偏離了這個初衷。就不能成為成功的設計。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聯絡設計與人的紐帶,是使設計在服務於人的同時具有自身特點和麵貌的根本點。

  三、耪們該如何做到對傳統的迴歸

  有了設計獨具特色的根本點,我們接下來必須考慮的是怎樣更好的突顯中國現代設計的特色。我們需要在設計上體現對傳統文化的迴歸。這裡的迴歸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回到從前,而是要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來武裝我們的現代藝術設計。

  探求傳統和現代的契合,是原創的一種重要方法。在設計過程中,用現代的功能要求、觀念、手法來表現傳統文脈的形與意,不失為發展中國設計的一個良策。由於設計作品具有自己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傳承,所以應該被看作“文脈藝術品”。中國設計的現代化即孕育著尋求文脈的問題。熟悉中國傳統設計文化,去蕪取精,成為設計創作、尋索文脈、研究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的重要課題。

  中國傳統設計的風貌和特點主要表現為形式和精神兩個層面。在形式上,中國設計符號形式所傳達的文脈資訊豐富多彩。它通過紋樣、色彩、材料、形態、結構、圖案、技法、文字等各種符號或者各種因素的合成來表達某種符號含義。這些符號的現實化傳達出特有的中國文化形式,並表現有別於他者的文化精神。

  在精神上。傳統設計載體所貯存的中國民族的文化進化資訊,以及中國設計在精神上的個性和特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中國傳統設計在強調中和之美的同時,也強調“和而不同”。這就是說要在尋求風格的統一印象的同時,在色彩、形態、肌理等方面又要有細膩微妙的變化,突出個性,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空間,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

  中國設計文脈所體現出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與現代設計思想是一致的。設計師觀察自然時應該全身心地投入,發現自然的發展規律,因為自然是創造的不盡源泉,同時設計師的情操在對自然的感悟理解中也得到了

  陶冶,並且從中提升藝術情趣。“外師造化”的同時,還要善於“中得心源”,融會貫通自然的東西,使自然的形象能夠內化為設計師自身的心靈意象,達到真正的契合。設計作品本身的形式美感和文化內涵應透露一種意境,這意境不管是靜、虛、空靈的境界,流動不拘的境界,還是浪漫飄逸的境界,都必須是自然的、和諧的、整體一致的,寓無限意境於有限的景物之中,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一種東方式的美,一種獨特的宇宙觀與生命情調,把人帶人一個耐人回味的性靈境界。

  四、結 語

  無可否認,設計的歷程同文化發展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文化背景和文化語境的問題。識別地區性藝術,體現民族特色,尋求身份認同,這是當今藝術、設計的一種強烈趨勢。

  藝術設計文脈是藝術設計的記憶和活的靈魂,是中國人溫馨的精神家園。歷史文脈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中國設計的價值核心。中國傳統設計文脈深厚、工藝薈萃、製作精美、風格獨特,所以設計師要延續中華古國的文脈,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中國設計的歷史文化特點,使新的設計和諧地體現中國歷史,實現與未來發展的有機統一,以新的風姿納入世界設計新秩序之中。

  自覺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設計理念之中,是設計師應著重關注的問題。國人欣賞具有“高雅”、“雅緻”格調的物品,實際上是受傳統老莊美學思想“恬靜淡泊”的影響。那麼設計師在處理這一類風格的設計時,必然會遵循老莊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創作之道,否則是不可能讓受眾感覺到相應的審美意象。這種“美”與“美”的創作的對應法則,正是從我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提取出來的。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瞭解,對中國審美傳統有所認識,對設計師而言是相當必要的。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整體意識、生態意識、人文導向、雅俗觀、多元論傾向等等,都對現代的設計有著很好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凌繼堯,徐恆醇藝術設計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徐恆醇設計美學[M]北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章利國現代設計美學[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

  [4]凌繼堯藝術設計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龔鶥程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論文精選
藝術設計類論文
相關知識
藝術設計類論文範文
藝術設計類論文
藝術設計類論文題目
藝術設計類論文精選
藝術設計類論文大全
藝術設計求職信範文
藝術設計自薦信範文
藝術設計求職信範文3篇
藝術設計自薦書範文3篇
藝術設計類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