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健康講座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客觀趨勢。全球化浪潮使我國學校心理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學校心理健康講座,希望對你有幫助!

  學校心理健康講座篇一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謝謝學校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說,我們的心理沒有問題,給我們講心理健康幹什麼。其實,這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誤解,心理健康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衛生組織給人的健康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的殘缺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 既健康包括三方面:一、身體健康;二、心理健康;三、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無疑表明,人不僅要重視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視心理健康。《心理諮詢大百科全書》解釋“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一般適應能力、自我滿足能力、人際間各種角色的扮演、指揮能力、對他人的積極態度、創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對自己有利的態度、情緒與動機的自我控制方面達到正常水平。身體健康標準大家比較瞭解,它可以用資料加以量化,心理健康無法用數來表示,那麼如何來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頒佈的《關於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遇到快樂和各種煩惱,但有的人對煩惱的事情能處理得很好,有些人就處理不好,甚至一直悶在心理,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時想不開,甚至去做一些傻事。

  雲南大學生化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學生馬加爵連殺四位同學,其事件起因很小,就是因為四位同學愛拿他來戲耍,開他玩笑,讓他在很多時候下不了臺,所以,他懷恨在心,在2004年2月10日因打牌發生爭執,他隨即凶殘殺死了四位同學,其中還有一位與自己平時關係很不錯的同學。

  我們認為,馬加爵有心理缺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沒有能夠處理好身邊的煩惱。如果他的心理能夠得到及時的疏導,我想,這些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見,只有排除自己的煩惱才能真正獲得心理健康,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

  心理健康對我們的學習也具有重要的影響。許多同學都有這種感覺,就是一遇到煩心的事情就學不進去。比如,有一位學生王某,從高一到高二,他都在全年級前五名之內,許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是重點大學的苗子。

  但在這個時候,他飄飄然了,他和本班的一位女同學談起了戀愛,後因一位男生對這個女生說了一句不敬的話,使他很惱火,於是整天算計著如何教訓這位男同學。 為此,他接觸上了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閒散人員,拉幫結派,拜把兄弟,最後終因和這個學生在校園內打群架,而被學校給予留校檢視處分,雖然沒有被開除,但因為他天天無心學習,終於名落孫山,後來他連續複習了5年,最終他還是沒有考上大學,我們可以看出,他為此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

  心理健康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杭州有個9歲的孩子,××小學三年級,學習優秀,班長,兼少先隊中隊長。有一天上午,他被全票通過評為“三好學生”。 當天中午,姐姐××把茶話會上的4塊糖果帶回家,分給××兩塊,留給媽媽兩塊,可××不幹,堅持全要,並大發脾氣,踢姐姐幾腳之後,跑到樓上,反鎖在屋內,並用紅領巾將自己吊死在窗框上。

  還有四川大學的一名女大學生,在小學和中學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大學後,發現自

  己很難再拔尖,無法面對現實,痛苦萬分,留下了遺書,匆匆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些事例雖然屬於特例,是極個別現象,但心理疾病在目前的社會中卻是極為普遍的。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有諸多標準,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10條標準: 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瞭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度的評價;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適度地發洩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的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根據馬斯洛的標準我認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是:

  1.有正常的心理活動,智力正常,與同齡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樂和行為表現,言談舉止和思想活動符合社會規範。

  2.人際關係和諧,尊敬師長,信任同學,能寬容和諒解有缺點和反對過自己的人。喜歡和老師、同學在一起。

  3.能正視現實,適應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根據環境和形勢要求改變自己,也能創造環境 4.有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現狀感到滿意,對前景也覺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靜、理智地去對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擊。學會用正確方法和態度去對待錯誤,對強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適度的反應,有忍受挫折、從失敗中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患得患失。能揚長避短,有切合實際的志向水平;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不把獲得的成績看作高於一切或毫無意義,不自卑,不過分自責,有安全感。

  7.有從事各種活動的興趣、信心,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 8.在有利於社會或集體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個性的獨立性,保持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的協調和統一。能獨立地作出決定,並對決定負責任,而不受別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四、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目前,我們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如何呢?根據已有知識和實踐經驗,我認為我們學校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適應問題。

  適應的本意是指人們對來自外界和內部的刺激在持續不斷的影響個體時,所產生的感受能力。如果適應不良,它將會降低人們對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與周圍環境不能相對平衡。適應不良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初一和高一年級,尤其是初一。

  因為,進入中學後,他們會發現中學的學習生活與小學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個學校到另一個新學校,環境發生了變化,許多地方都相對陌生。其二,中學的學習內容明顯大增,課業負擔重,難度也加大了,而且學習方式肯定與前一階段的不同,所以,剛上初中的學生在這方面也可能不適應。其三,人際關係的變化,新的人際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對於不善交際的人來說,又會感到困難。

  因此,適應不僅是指要適應新學校的新環境,它還包括適應完全不同於小學的學習方式、方法、內容,更包括人際關係的適應。新生往往會被這一問題困擾,而感到煩惱,要麼是學習跟不上,要麼是人際關係處理不好。

  但是,這樣的問題大多在第一學期後會得以解決。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有嚴重的心理壓力,導致情緒失調,重則會誘發為心理疾病。

  ***二***情感問題。

  情感是和人的社會需要相聯絡的一種較高階而穩定的體驗。對於中學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親子溝通和異性交往。

  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這個年齡段正是主觀需求慾望比較多、比較強烈的時期,而家庭、學校和社會又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慾望和要求,於是必然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鬱、暴躁等。

  這種不滿往往直接指向父母。進入中學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發展,自認為自己已長大成人了,不想讓父母過多地管教,最易產生逆反心理,往往採取與積極向上相對立的行為方式,帶著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極端方式發洩。

  久而久之與父母在感情上出現裂痕,不願與父母溝通等,這必然會給他們帶來苦惱,帶來不愉快的情緒體驗。

  在情感上,中學生難以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異性交往。13、14到17、18歲的少年正是情竇初開的時期,他們對情愛都充滿美好的嚮往。因此,這個時期,容易出現令老師和家長害怕的“早戀”問題。

  一、高中校園談戀愛現象的特徵:

  1、行為公開化。以前學生戀愛是小偷式地下活動,而今學生戀愛毫無顧忌。他們之間稱呼令人吃驚,“老婆,過來一下”、“老公,你想吃什麼”,類似的語言在校園常能聽到。

  2、動作神速化。入學一個月後,據我所知,現在學生的談戀愛狀況,每個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3、方式資訊化。利用手機、小靈通發短訊表達愛意,或利用QQ談情說愛。 4、戀愛聯盟化。幾對人集體行動,同時約會、

  其實異性吸引以致於異性間的單獨交往也屬正常,只是交往雙方,無論他們是不是真的在戀愛,都會遭到教師、家長以及周圍人的壓力和反對。而他們自己也面臨著以學業為重,還是以感情為重的選擇,於是你們的內心充滿了困惑、矛盾和痛苦,出現問題在所難免。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同學表現出強烈的逆反心理,你不讓我談,我偏要談給你們看看,從而把自己逼上了絕路,荒廢了學業,耽誤了一生。有的同學為此很煩惱,整天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心理十分壓抑。

  其實在上學階段,你們無力承擔組建婚姻與家庭的重任,你們也不可能在中學階段選擇好真正適合與你的伴侶,因為戀愛、婚姻與家庭都是社會的產物,是建立在社會基礎之上的。1、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論你是否在這個上面花費多少,都是牽撤到你的精力! 2、在這個年齡段,正是學習和長身體的時間 ,應該抓緊時間好好學習才是!

  3、如果過早的走到這一個環節,如果,這裡是假設成了,那麼可以說,這個人過早的踏入人生的某個環節,而真正有些屬於你的東西,真正有的環節肯定會丟掉了,到了一定的年齡有時會感覺很後悔的。

  4、如果過早的走到這一步,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說人的成熟,必然會造成兩人的分歧,那麼分手是必然的結果!

  5、青春是美好的,這段時光是有限的,大家應該好好珍惜才是!

  學校心理健康講座篇二

  各位同學: 下午好!

  作為初二的學生,我們每個同學都進入了人生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你們最大的特點,就生理來說,生殖系統逐漸發育成熟,性意識開始萌發;就心理來說,則具有明顯的叛逆心理。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同學們感覺最困惑和最煩惱的時期。因此,針對同學們最容易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和不當行為的這一特殊時期,本著對你們每個學生一生負責的這樣一個高度,我們學校給予高度重視。所以,學校特別委託我們政教處,利用今天下午的這段時間,專門組織同學們來學習青春期的有關常識。

  二、我校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我們學校當前存在的問題很多,比如我們的學生愛打架,愛賭博、愛上網、愛抽菸、早戀等,歸根結底,這些其實也是由於心理不健康、沒有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而引起的。今天由於時間關係,我先講以下兩個方面:

  1、打架。我們學校打架的例子很多,大家可以到教學樓前面黑板公告欄觀看。我們學校每週都會在那裡公佈。如我校一位同學帶本校的兩位同學出去外面“送”給社會人員打,這是何等的惡劣!

  打架的原因有:***1***有的學生想在新集體裡顯示自己,使別人注意他、敬佩他甚至服從他,出風頭,炫耀武力,以“狂傲”為榮。***2***刺激性語言有:喊對方“這小子”、“你甭神”、“你找揍啊”甚至一些罵街語言等。常見刺激性動作有:指對方鼻子,拍對方腦袋,抓對方手腕等。往往因一句話、一個動作刺激,引發打架鬥毆。***3***朋友義氣。其主要原因就是江湖義氣,小團體主義作祟。要講友誼,反對江湖義氣。***4***為異性打架。中學生氣盛,不肯輕易吃虧,特別是在女朋友面前,更不願意丟臉,他們往往會因為對方對女朋友說了一句不禮貌的話,做出了一個不雅的舉動而喪失理智,大打出手,甚至聚眾鬥毆,以顯示自己的本事,以至違法犯罪。

  為什麼有的學生明明知道打架鬥毆是要倒黴的卻偏偏又去打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存在著僥倖心理:“或許老師不會發覺”,“或許不會受處理”,於是頭腦膨脹,忘乎所以。為什麼因打架受到嚴厲處分的多數學生不再重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有過“切膚之痛”,克服了僥倖心理,較多地考慮了行為後果。***1***因此大家要克服僥倖心理,“要使人不知,除非己不為。”***2***強調冷靜。大家遇到矛盾時要保持頭腦冷靜,不能憑一時衝動。一旦發生爭吵,並有激發趨勢,不要急於辨明是非,先脫離接觸,待心平氣和以後再解決問題。***3***強調忍讓。大家在發生爭吵時要相互忍讓,不要因小事爭高低、論輸贏,更不要針鋒相對,以牙還牙;若是一方輕微的動起手腳,做到“打不還手”,儘快脫離接觸,避免事態擴大。***4***強調友誼。大家要明白,在一起同窗共讀是一種緣分,同學之間的友誼是非常純真深厚的,現在你可能體會不深,但畢業後你會越來感受越深,你會因上學時不團結同學而慚愧後悔。

  2、講髒話。

  3、抽菸、嚼檳榔。 4、隨意向他人借錢。 5、上網聊天等。 6、賭博。

  ***1***賭博易使中學生產生貪慾,久而久之會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 ***2***大量浪費學習和休息的時間,以至於嚴重影響學習,成績落後,甚至造成留級、退學;

  ***3***毒害中學生的心靈,賭博活動易使中學生產生好逸惡勞、爾虞我詐、投機僥倖等不良的心理品質;

  ***4***賭博習慣較難改,長大後可能成為賭棍或職業賭徒;而且,經常賭博還會沾上吸菸、飲酒、偷竊、說謊、打架等壞行為。因此,賭博對中學生是有百害無一利的。

  今天我要講的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1、我們怎麼處理日漸麻煩的人際關係;2、青春期我們的性心理特點及其應對方法。

  首先,我們講第一個問題:怎樣處理日漸麻煩的人際交往問題。所謂人際交往就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方式進行接觸,從而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在交往的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稱為人際關係。我們中學生的人際交往物件主要是三類:朋友和同學、老師以及父母。

  我們中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主要有這樣幾點:

  1、友誼佔著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間的情誼為友誼,它是建 立在理想、興趣、愛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戀基礎上的一種感情關係。研究表面,兒童時期情感上最依戀的是父母,朋友則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感依戀便逐步有父母轉向了朋友,並日益得以確定和加強。有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結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學時期。

  2、小團體現象突出。由於空間上容易接近、年齡相當、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中學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團體中。這些小團體一般由3-9人組成,其成員相互間有高度的忠誠感,在行為方面也有很大的約束力。

  3、師生關係有所削弱。中學生不再像小學生那樣視老師為至高無上的權威,他們對老師有了新的認識,並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對於喜歡什麼樣的老師也有了更明確的看法。

  4、易與父母產生隔閡。不少中學生都覺得與父母難以溝通,有話寧可與朋友講,也不願對父母說。無論在價值觀念、交友方式、生活習慣,乃至著裝打扮等方面,都容易與父母產生摩擦,不斷加劇與父母間的心理隔閡。

  總之,由於自我意識、獨立意識、自尊心都明顯增強,中學生渴望人際交

  往的同時,也容易出現閉鎖、防禦、自卑、“嬌驕二氣”等交往心理障礙,應該注意加以克服。

  那麼我們知道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到底該怎麼與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歡迎呢?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在一個群體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這麼幾個型別:⑴小團體,指二三個或四五個交往甚密、義氣相投的同學,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歡迎其他同學的參與,不大與其他同學接近。⑵人緣型,就是在班級中最受歡迎的人。⑶嫌棄型,就是班級中最不受歡迎的人。⑷首領,是指在一些活動中自然湧現出的能擔負領導這些活動的同學。⑸孤獨者,就是很少與他人來往,他人也很少與其交往的人。⑹互拒者,指相互懷有敵意或歧視的同學。

  學校心理健康講座篇三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須讓孩子知道生活裡有一個“困難”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後就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挫折耐力。為此,日本東京一家小學為三年級小學生設定了一種新課,要他們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擔挑水或抬水,用煤爐生火,用石磨磨大豆,並告訴他們幾十年前絕大多數日本人就是這樣生活的,許多家長也被告知,要培養孩子的競爭能力,首先要克服孩子“輸不起”的心理障礙,能謙讓,能合作,能吃虧,然後才能競爭。美國汽車大王福特儘管身為億萬富翁,但卻要求子女自己去擦皮鞋,打工掙錢;印度也規定了小孩的“飢餓日”以餓其體膚,苦其心志等等。這些國家的做法,無疑拓寬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為此,我們可以在“吃苦活動”中自討苦吃。以提高我們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戰的預備。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對人的心理素質,包括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面對二十一世紀,我們的教育中缺少“挫折教育”是不行的。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對小學生的挫折教育。現在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幾個要求:

  1、不對自己過分苛求。為了避免挫折感,應當把目標定在自己能力的所及之內。

  2、不對別人期望過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短處,不能強求別人符合自己的要求。

  3、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發怒時儘量把怒火洩於其他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之上,以消火洩憤。

  4、能伸能屈。當大前提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無需過分計較小處,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5、向別人傾訴煩惱。把抑鬱埋於心底,只會令自己鬱鬱寡歡。假如把內心的煩惱告訴知己好友,心情會頓感愉快

  6、助人為樂。幫助別人可以使自己忘卻煩惱,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

  7、集中精力處理近事。這樣可以減輕精神負擔,以免弄得心力俱廢。

  8、不要處處與人競爭。以和為貴,不四面樹敵,以免經常處於緊張狀態

  9、認識到挫折具有雙重性,挫折會給人以打擊,帶來損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奮起、成熟,從中得到鍛鍊。

  幼年周恩來假如不是目睹了殘酷的社會現實,經歷了苦難的洗禮,也不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抱負。由此可見,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也是不無道理的,挫折教育是可取的。耐挫力是心理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耐挫力的高低不是恆定不變的。“人生能有幾回搏!”這話固然深刻,但“人生總有幾回挫!”也許更有普遍意義。小學生在學習、生活當中,碰到挫折是經常的,不可避免的,小學生應該正確對待所碰到的困難和挫折,熟悉到困難和挫折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學會如何應付所碰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挫折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劑”,只要能從容地面對它,自信地戰勝它,成功就離我們很近了。

  三、人際關係方面:給老師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沒有知心朋友,經常遭人議論,被人特殊是被同性戲弄、嘲笑等等。

  四、愛好方面:班主任不答應自己參加社團活動;自己的愛好得不到家長、教師的支援,甚至受到限制和責備。

  五、自尊心方面:被老師體罰或變相體罰,遭到點名批評,經常忍受委屈;教師、同學不信任、不理解自己,班幹部被撤職;沒取得應有的比賽名次。

  六、自信心方面:自己付出巨大努力,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精心制訂的學習計劃經常不能落實;自己苦思冥想的工作打算,被同學輕易否定;因某門功課沒學好而被視為“不可造就”。

  當人處在挫折情境中的時候,總要伴隨著一定的心理反應,引發出一系列直接或間接的挫折行為,並最終影響到人們個性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學校中的上述挫折情境會給學生帶來哪些反應呢?

  ***1***情緒方面:挫折經常使學生產生一種壓抑感、懼怕感以及焦慮不安、灰心喪氣、敏感多疑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2***理智方面:接二連三的挫折情境抑制了學生的心智活動,經常使一些學生在分析、判定、解決問題時滯緩、刻板,缺少靈活性、獨創性。這些學生往往把失敗歸咎於他人,併為自己找一些合理的藉口,以減輕心理壓力。如:踢輸了球,便抱怨場地不標準;害怕與人交往,就說別人對自己不熱情。

  ***3***自信方面:由於學習上的頻繁挫折,加劇了學生對學習的擔憂,從而懷疑自己的能力,喪失了學習的信心,放棄了追求的目標,進而產生逃避學習的心理傾向。

  ***4***性格方面:挫折情境常會使一些學生變得悲觀失望、沉默孤獨、抑鬱寡歡、不願交往、不好競爭,或表現出急躁、易怒,喜歡挑釁等等。

  ***5***生理方面:挫折情境所帶來的緊張情緒,經常導致生理上的一系列反應,如呼吸急促、出汗、臉紅、神情恍惚、食慾減退、失眠、健忘,以及輕度的身體疾病等等。

  ***6***行為方面:挫折情境經常使學生表現出直接或轉向的攻擊性行為。學習上的挫折經常導致學生破壞紀律、擾亂秩序、厭學、逃學、考試作弊等。自尊與人際關係方面的挫折經常使學生作出破壞對方財物、偷竊、諷刺譏諷別人、打人、罵人等行為。

  這一切都要求小學生必須加強對自己的挫折教育。其實早已經有很多中外偉人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如音樂家貝多芬在生活極度困頓,耳朵聾了的困境下與命運奮力抗爭,譜寫了至今仍鼓舞了很多人的《命運交響曲》;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不知試驗了一千多次,不知失敗了多少次,才最終找到了鎢絲;有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命運對他十分殘酷,17歲時他考取了有名的牛津大學,21歲時卻患上了萎縮性的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說他至多隻能活兩年半,霍金頑強地向命運發起了挑戰,兩個半年過去了,他不僅堅強的活著,還成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寫的科學著作《時間檢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轟動了世界,他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世界,更以他的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美國前總統林肯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再次生意失敗;27歲精神崩潰;29歲競選州議長失敗;34歲競選國會議員失敗;35歲當選州議員;39歲競選國會議員再次失敗;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當上美國總統。縱觀中外名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不經風雨哪能見彩虹。我們碰到挫折時,就不應該怨天由人,應該樹立正確態度。正確的態度主要是指面對困難的勇敢和麵對失敗的不屈服。對挫折的正確態度,首先表現在中小學生能勇敢地面對困難。有的中小學生在一般情況下,也是不怕困難的,但倘若碰到太多的困難,感到“對手”太強大時,例如,學習上碰到比較大的“攔路虎”,生活中碰到非常不順心的事情等,往往不敢正視現實,不敢迎著困難上。《西遊記》中的唐僧若不是經歷過諸多的艱難險阻,克服了重重困難,恐怕也不會取得真經。高爾基說:“我覺得奮不顧身的精神能克服任何障礙,能在世界上創造任何奇蹟。”假如你是一個害怕困難的人,假如你想具有勇敢地面對困難的態度,就請記住歌德的名言:“你若失去了財產——你只失去了一點兒;你若失去了榮譽——你就失掉了許多;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因此,對於困難我們既不必害怕,也不必迴避,而應以積極的態度勇敢地迎難而上,在征服困難的過程中,增強我們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對挫折的正確態度,還表現在中小學生不怕失敗所造成的挫折。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僅是“兵家”,做什麼事都會存在或勝或敗兩種可能性。在行動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敗的預備,這隻會削弱對失敗的耐挫能力,從而在失敗後變得十分脆弱。例如,有的中小學生在考試前給自己定了過高的目標,結果考試成績一但不如願,抱頭痛哭者有之,離家出走者有之,***自盡者有之。作為小學生,面對失敗應該成為一個強者,熟悉到“失敗是成功之母”,熟悉到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應該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對失敗要有足夠的心理預備,在失敗時應仍能表現得像一個勝利者,信心十足,佈滿幹勁,繼續幹下去,直到成功。

  在碰到挫折時,我們還應該提高耐挫能力,強化心理素質。某中學的一位教師做過這樣的挫折實驗:“今天中午放學後,大家都已飢腸轆轆,急著趕回家吃飯,可發現自行車輪胎被放了氣。這時候,你們會怎麼辦?”學生們一聽,有的表現為心慌失措,有的說給家裡打電話讓家長來接,有的說改乘公共汽車。老師又設計了一個情節問同學們:“假如忽然傳來一個壞訊息,母親上午看病診斷得了重病,你聽到後會怎麼樣?”一個女同學當時抱住腦袋說:“哎呀,那我沒法活了!" 該實驗說明中小學生對遭受挫折的心理預備往往不足或根本毫無預備,因此,我們應該知道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不快程度及轉化情況是由自己控制的,樂觀堅強的孩子往往能接受挫折。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便能作好接受挫折的心理預備。

  

有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總結
相關知識
學校心理健康講座有哪些
小學生心理健康體會有哪些
中學生心理健康作文有哪些
學生心理健康講座
學生心理健康講座總結
學生心理健康講座稿
小學生心理健康講座講話稿
大學生心理健康講座心得總結
大學生心理健康講座
小學生心理健康講座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