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冊語文鄰居們教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寫好一個教案是一個教師上好一堂課的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人教版

  [教學目標]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節發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徵。

  二、體會作品背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設想]

  一、本文篇幅較長,由幾大板塊組成,需要進行總體梳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故事情節中多個人物多側面深層次性格的呈現。

  二、老舍作品的文化內涵是很耐人咀嚼的,文章中兩個家庭的衝突其實可以解讀為兩種文化的摩擦,理解這一精神實質是教學難點。

  三、介紹老舍的生平經歷以及觀點主張,介紹後學的評價,輔助學生體會文章的主題,加深理解。

  四、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通過梳理情節,把握文章內容幾大部分。

  二、理清明太太和明先生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的多方位性格,以及他們性格微妙的變化。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題解

  1?老舍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2?1935年人間書屋出版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說集《櫻海集》,收有十篇小說,大多寫於青島,《鄰居們》就是其中一篇。

  老舍在青島居住的房子,“開開屋門,正看鄰家院裡的一樹櫻桃。再一探頭,由兩所房中間的空隙看見一小塊兒綠海”***老舍自序***,既能賞櫻花,又可觀大海,有“櫻”有“海”,所以名曰《櫻海集》。

  3?老舍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說是在南開中學教書時寫的,當時純為了敷衍學校刊物的編輯,成就不高,“在我的寫作經驗裡也沒有一點重要,因為它並沒引起我的寫作興趣”***老舍《我怎樣寫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應該從《老張的哲學》算起。

  老舍回顧他寫《鄰居們》前後的小說創作,把它們歸為如下幾類:

  《趕集》與《櫻海集》裡所收的二十五篇,和最近所寫的幾篇——如《斷魂槍》與《新時代的舊悲劇》等——可以分為三組。第一組是《趕集》裡的前四篇和後邊的《馬褲先生》與《抱孫》。第二組是自《大悲寺外》以後,《月牙兒》以前的那些篇。第三組是《月牙兒》《斷魂槍》,與《新時代的舊悲劇》等。第一組裡那五六篇是我寫著玩的;……第二組裡的《微神》與《黑白李》等篇都經過三次的修正;既不想再鬧著玩,當然就得好好的幹了……第二組裡十幾篇東西的材料來源大概有四個:第一,我自己的經驗或親眼看見的人與事。第二,聽人家說的故事。第三,摹仿別人的作品。第四,先有了個觀念而後去撰構人與事。列個表吧:第一類:《大悲寺外》《微神》《柳家大院》《眼鏡》《犧牲》《毛毛蟲》《鄰居們》……

  由老舍的自述,我們大體上可以給《鄰居們》定位,小說中的情節是作者親眼看到甚至親身經歷過的;它經歷過作者多次修改,抱著嚴肅認真的態度寫成。雖然老舍先生最初曾是抱著一種寫著玩玩兒的心態寫小說,但他很快就成熟了。因為他清楚地意識到一點,所謂的文學創作一定是思想與文字兩者兼得的。所謂特異的風格不僅是在文字上,更主要在於思想的力量。也恰恰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力量,使得《鄰居們》成為老舍短篇小說中不能被忽視的一篇。從中,我們能夠分析老舍對市民文化獨特觀照與呈現的視角,咀嚼出不少滋味來。

  二、文章結構

  引導學生梳理情節,課文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她怕,她得想辦法”***這是明先生與明太太兩大主人公的出場介紹。

  第二部分***從“明先生的小孩偷了鄰居的葡萄”至“這些議論使她消了不少的氣”***寫明家和楊家如何處理“明先生的小孩偷了鄰居的葡萄”這件事。

  第三部分***從“夫婦們正這樣碎叨嘮著出氣”至“‘恨’有那麼一點兒佩服的氣味在裡頭”***寫送錯信事件之後,兩家各自的反應。

  第四部分***最後一段***一個諷刺性很強的結尾,揭示小說主旨:人與人之間隔閡很難消除。

  說明:課文結構分析可以結合課後練習題一,有層次地展開。

  例如,閱讀後思考:小說主要寫了哪幾件事來突出鄰居之間的隔閡?

  討論,明確:

  兩件事情。一件是圍繞明家的孩子偷了楊家的葡萄,兩家大人的反應;另一件是對兩封信***包括楊先生寫給明先生的信和明先生同夥寫的並且郵遞錯的信***兩家人的表現。這兩件事因果上並不關聯,但是它們共同帶動了兩家人情緒的發展,使得大家盡情表演,個性充分呈現,構成了小說頗有喜劇色彩的情節。

  這樣的概括能訓練學生巨集觀把握故事情節脈絡的能力。在把握文章兩大主體部分的基礎上,將開頭***人物出場***和結尾***主旨呈現***獨立出來,分別成段,結構已很明晰。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明太太形象分析

  1?小說的第一部分寫出了明太太性格的幾大特點?作者寫這個有什麼意義?

  討論,明確:

  小說一開頭介紹“明太太的心眼很多”“大缺點,不認識字”,這應該可以算作性格中的兩大特點。

  這些都為下文很多情節埋下了伏筆,如果不是她心眼多,在明先生面前總是編排是非,就不會有兩家不斷的糾葛和衝突。如果不是她不認識字,從而多疑,拒收信件,那麼送錯信事件也不會演化成一場***。

  2?小說第一部分,用哪些細節體現了明太太脆弱的心理和可悲的家庭處境?

  討論,明確:

  從小說寫明太太的幾段話入手分析。一方面,“對於兒女,對於丈夫,她無微不至的看護著。對於兒女,她放縱著,不敢責罰管教他們。她知道自己的地位還不如兒女高,在她的丈夫眼前,他不敢對他們發威”,“她曉得丈夫要是惱了,滿可以用最難堪的手段待她;明先生可以隨便再娶一個,她一點辦法也沒有”;另一方面,“孩子們和別家的兒女打架,她是可以破出命的加入戰爭;叫別人知道她的厲害,她是明太太,她的霸道是反射出丈夫的威嚴,像月亮那樣的使人想起太陽的光榮”。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明太太在家中的卑微地位和外強中乾。“月亮”“太陽”的比喻非常生動。

  她為什麼“心眼多”,為什麼“多疑”,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雖然明先生是個洋買辦,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官僚社會,但是他骨子裡傳統腐朽的東西卻根深蒂固,而他們的家庭結構形式也還是非常傳統的中國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婦女沒有地位,男子停妻再娶,天經地義,無人能管。為了維護自己生存的權利,為了維護脆弱的家庭地位,明太太沒有足夠的“心眼”是不行的。

  表面上看起來,“對於兒女,對於丈夫,她無微不至的看護著”,但這分明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在“無微不至”背後是一分讓人心酸的小心翼翼,是卑微家庭地位的反映——她不僅僅隨時可能失去妻子的名分,甚至連做“母親”的正當名分都隨時可能被剝奪。從這個角度來看,明太太是畸形社會裡處於弱勢地位的被壓迫的可憐的人。

  但是家庭中夫婦、母子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導致了明太太性格的異化。家庭裡她是受虐狂,家庭外她成了虐待狂。家庭中壓迫和被壓迫的關係延伸到家庭之外,明太太成了可恨的壓迫者,對鄰居、對僕人、對她看不慣的任何人,她都時時刻刻想表示出她的尊嚴。這舊時代的家庭氛圍中,她這樣扭曲的雙重性格是很普遍的。有趣的是,細細分析,不僅明太太,其實明先生,甚至楊家夫婦身上也都或輕或重地帶有這樣雙重性格的痕跡。

  3?“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太太神態、言行、舉止、心理是怎樣體現的?

  討論,明確:

  小說第一部分交代了明太太的性格特點,這在第二部分中的具體事例中被表現。

  因為“小孩偷葡萄”在明太太看來,是自己家的小孩偷了別人家的葡萄,按照她的性格邏輯,對內“無微不至”對外“霸道”,她自然是護著自己家的孩子,不僅如此,平日裡在偷花問題上,明家夫婦對此有空前一致的看法:“假如孩子們偷幾朵花,而鄰居找上門來不答應,那簡直是不知好歹。”“楊氏夫婦沒有找來,明太太更進一步的想,這必是楊家怕姓明的,所以不敢找來。”——這些,都是明太太霸道邏輯自然而然的延伸。

  但除了“霸道”,明太太的“多疑”為“小孩偷葡萄”事件又額外賦予了一層意義。那就是丈夫心中的“黑點”。既然明太太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卑微的,心理是脆弱的,她便只能把這種受壓抑的狀態轉嫁,發洩到別人身上,例如像楊太太這樣“俊俏”又“識字”的女人身上,讓楊太太承載她心中無名的畸形的“恨”。因為“丈夫的眼睛時常往矮牆那邊溜”,這使得明太太對楊太太的“恨”更加理直氣壯,更加合理化,此時,“孩子們偷楊家老婆的花與葡萄是對的,是對楊老婆的一種懲罰。她早算計好了,只要那個老婆敢出一聲,她預備著厲害的呢”。

  在如此複雜的心態背景下,兩家太太的第一交鋒結果自然勝負分明。一方面是明太太的自負、霸道、“恨”,有預備;一方面是楊太太“以禮相待”,客客氣氣,不忘“所受的教育”和“教育的理論”。因此,交鋒中,明太太冷嘲熱諷,用“音調是音樂的”語言,表現了蠻不講理的姿態。

  受了氣的楊家夫婦,作為文明人,受過教育的人,選擇以寫信的方式來表達不滿,這符合他們的身份、習慣。但不成想,這一行為選擇恰好暗暗和明太太“多疑”又“不識字”的性格衝撞,極好地呼應了上文,成了推動小說情節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明太太“心眼多”“多疑”,想到這信是“楊老婆寫給明先生的”,她不能不嫉妒,並且怒髮衝冠;她“恨字,恨會寫字的楊老婆”,於是不收信,還在明先生那裡編排說楊家來人鬧了一場,編排說“還說要給他寫信要求道歉”。因為她“編好了所要說的話語”,而且“設法把丈夫常愛用的字眼都加進去”,她達到了目的——“明太太的話很有力量的打動了他***明先生***愛子女的熱情”。

  綜上所述,在“小孩偷葡萄”事件中,多疑、心眼多,不識字、霸道的明太太“成功”調動自己的心計,蠻橫地贏得了勝利。她“得意於自己的成功”,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都躍然紙上。

  4?“送錯信事件”中,明太太神態、言行、舉止、心理是怎樣體現的?作者的表現角度和上個事件有什麼不同?

  討論,明確:

  在這個事件中,明太太因“不識字”而“多疑”,因“心眼多”而自作聰明的特點再一次被演繹得生動、形象。

  在第三部分,“信”又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次是送錯的信,並不是楊先生寫的交涉信,但不識字的明太太堅決不收楊家老媽子送來的信,她自作聰明反而顯得愚蠢地說:“叫你們先生給收著吧。當是我看不出來呢,不用打算詐我!”這樣,她就給走私貨的丈夫製造了麻煩和危機的引子。

  丈夫逼她要信,她不肯去,於是她再一次發揮了“心眼多”的優勢,告訴回家來的明先生說楊家不給那封信,明太太的謊言使得兩家的衝突更加激烈。

  對比兩個事件,在“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太太無論是當面辯論還是背後編排,總是以“勝利”收場;這次,她卻一次一次因此吃虧,以失敗收場。

  ***二***明先生形象分析

  1?小說的第一部分用幾段刻畫明先生?寫出了明先生性格的什麼特點?

  討論,明確:

  第一部分,介紹完明太太后,小說用三段介紹了明先生的處世為人。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新式的職業背後舊式男人的典型形象。

  他的職業是在洋人的公司供職,這使得他區別於中國傳統社會男人求“官”求“權”,但是他的追求也是很世俗的:他求“錢”——“他有個理想,就是他怎樣多積蓄一些錢,使自己安穩獨立像座小山似的”——這種想法是典型自給自足農業社會的思想,透著小農經濟的印跡;在夫妻關係上,他雖不像中國傳統社會男人三妻四妾,但是並不是因為尊重夫人,更不是因為愛,他是為了保住洋人給的飯碗。

  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他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首先,他是專制的,他是家庭的主角,控制著明太太;其次,他虛榮,好面子,“在心裡,他真看不起太太,可是不許別人輕看她;她無論怎樣,到底是他的夫人”;第三,他保守、驕傲,沒有社會責任感;在知識上固步自封,在為人上自負傲慢,“他永遠不看書,因為書籍不能供給他什麼,他已經知道了一切。看見鄰居要向他點頭,他轉過臉去。他沒有國家,沒有社會”。

  當然,小說揭示得最為深刻最值得玩味的是明先生“身裡有個黑點”。這個抹不去的“黑點”讓他不再“遍體透明”“無可指責”,與他自認為自己是“聖人”的評價是不相符合的。當然,也是這個“黑點”讓明太太妒火中燒。

  可以說,下文的一系列故事都也是明先生性格使然。

  2?“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先生神態、言行、舉止、心理是怎樣體現的?

  討論,明確:

  “小孩偷葡萄”事件是作者以具體事件表現明先生的性格特點。這是他性格的必然發展。

  因為他自傲,對於楊家的忍讓,他理解成是“楊家怕他”;因為他追求金錢,而教書的往往貧窮,所以“明先生看不起這路人。他總以為教書的人是窮酸,沒出息的”。當然,最為作者諷刺,鞭撻的,是明先生“黑點”的暴露,為此他“恨”楊先生——“楊窮酸居然有這夠樣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幾倍,他不能不恨”;他也恨楊太太,“挺俊俏的女人而嫁個教書的,或者是缺個心眼,所以他本不打算恨楊太太,可是不能不恨”。明先生這種“恨”讓人啼笑皆非,細細分析,其實這種與狂傲相伴而行的嫉妒心理,也是自卑的表現***為了保證自己的經濟地位他必須接受家庭現狀,心中不安分不甘心又無力改變***,是他雙重性格使然,本質是十分病態的。

  這種病態心理一直推動著故事情節往下發展。按理說,在明家,太太沒有知識,不識字,先生相對而言應該明辨是非,但是“黑點”導致的嫉妒陰暗心理,使得明先生變得情緒化,“勾上他的厭惡來——她嫁給那麼個窮教書的,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這樣的思想的指使,使他變得輕信,在如何看待楊先生的交涉信問題上,基本被明太太牽著鼻子走:明太太編了一些他愛聽的字眼,打動他愛孩子的熱情;明太太說信是“要求道歉”的,他完全相信;他想看看楊太太字跡的心理,也被明太太看穿。他最終決定不收“楊先生的臭信”。

  此外,在明先生的完整心理動態變化中,崇洋媚外的心理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為情節發展推波助瀾,“他討厭這種沒事兒就動筆的窮酸們。在洋人手下做事,他曉得簽字與用打字機打的契約是有用的;他想不到窮教書的人們寫信有什麼用”,“他相信中國頂大的官兒寫的信,也不如洋人籤個字有用”。

  事件雖然曲折發展,但是各個人物的言談、舉止、心理、作派,都符合各自身份,符合作者為之設定的發展邏輯,是基礎性格必然的結果。

  3?“送錯信事件”中,明先生神態、言行、舉止、心理和上個事件有什麼不同?

  討論,明確:

  這個事件表現明先生性格側面不同,上個事件主要表現明先生的自傲自負和“黑點”,而這個事件更多表現他的崇洋媚外和霸道。

  明太太的自以為是給明先生帶來隱患,明先生走私貨為自己斂財,對此,“他心中沒有中國政府,也沒看得起中國的法律”,他怕的是洋人一旦知道,他的差事將不保。從中我們看到他自私、崇洋媚外的嘴臉。

  明太太的謊言令明先生“氣不打一處來”,他命令孩子們把楊家花草都踩壞;收到郵差送到的兩封信,他不但對楊家沒有歉意,反而“覺得只有窮酸才能那樣客氣,客氣得討厭。衝這份討厭也該把他的花草都踏平了”。從中,我們再一次領教了自詡為“聖人”的他,內心裡強烈的野蠻。

  也許就是因為這種野蠻吧,當楊先生最終按捺不住,用磚頭報復時,明先生沒有表示什麼。他還是“恨”,但“恨”中有了佩服,大概楊先生好不容易體現出來的“野蠻”符合他的胃口吧。這是明先生心理的轉變的結果,很值得玩味:合乎禮儀、有教養的方式解決不了的糾紛,最終以暴力方式得到解決。

  這是不是說明所謂的文明與野蠻,洋買辦和小知識分子,老式市民和新式市民,從某種角度看本質一樣呢?

  ***三***明太太和明先生人物形象共同點的比較

  討論,明確:

  作為一個家庭的兩極,夫婦二人角色不同,性格做派相去甚遠。但是細細比較,也有其共同性。

  明家夫婦在小說中作為一個完整的家庭單元,代表著一類市民,生活模式十分傳統,思想陳腐,不同於楊家夫婦代表的小知識分子家庭。

  相比楊家夫婦而言,作者在明家夫婦身上著墨較多,諷刺性也較強,因為他們身上令人討厭的地方更多,比如明太太愛搬弄是非,愛嫉妒;明先生惟利是圖,自負、貪婪,看不起讀書人,只認得物質利益,“每一想到買,他便覺到自己的偉大”等等。而這夫婦二人最相似也最可氣的一點是,對不同的人態度完全不同,性格複雜,比如說明太太對丈夫對孩子怕,但對外人卻極其蠻橫無禮;明先生對太太對鄰居甚至對中國人都很狂傲,但是卻嫉妒窮酸的楊先生娶了俊俏的楊太太——他們這種雙重人格,都是因為隱祕處有脆弱的因子,存在於專制霸道的另一面;面對自己無力駕馭的領域,他們無法施展專制霸道,只能病態地在心中生起同類情感——恨。

  這兩個人,是那個時代一部分小市民的典型形象。看清了這兩個人的本質,不僅對結合課文細節分析人物形象有幫助,對體會小說主旨也很有幫助。

  四、作業

  找幾個對明太太、明先生諷刺意味較強的句子,體會小說的語言特色。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理清楊家夫婦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的多方位性格。

  二、通過回顧情節,回顧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主題。

  三、通過分析人物心理微妙變化,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分析楊家夫婦人物形象

  ***一***“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楊先生與楊太太的比較。

  討論,明確:

  他們屬於不同於明家夫婦的另一個市民階層,小知識分子階層,受過教育,但是也為此所苦。

  “楊先生是最新式的中國人,處處要用禮貌表示出自己所受過的教育”,因為把“受教育”看得極為重要,他顯得幼稚、天真:“小孩偷葡萄”事件中,他的天真表現為“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婦要是受過教育的,自然會自動的過來道歉”;太太受氣後,他的天真表現為“還想象到明先生見了信,受了感動,親自來道歉”。在現實面前,這些一廂情願的想法很快被證明是空想,他受的“教育”被證明是失敗的。面對退回來的信,天真的他頓時束手無策,想打架又覺得不符合他的身份,只能洩憤在語言上,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典型的“精神勝利法”。

  楊太太固然也是受過教育的,但是跟楊先生比起來,還多點勇氣,她畢竟決定登門找明太太,雖然“抱著客客氣氣的態度去,並且不想吵嘴打架”。當然結果相同,面對現實,她也同樣無能為力。

  ***二***“送錯信”事件中,楊先生言行、心理和上個事件有什麼不同?

  討論,明確:

  不同於“小孩偷葡萄”事件中一味的天真,挫敗,這一次,因為偶然的錯誤,楊先生掌握了一封對明先生不利的信,讓明先生坐臥不安的信,想要又不便開口的信,於是,開始總是處於“失敗”位置的他,處境有了些許變化,他的心理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剛拿到送錯的信,他叫老媽子給明家送去;明太太拒收後,“他決定給外加一個信封,改上門牌號數,第二天早上扔在郵筒裡;他還得賠上二分郵票,他倒笑了”。分析這一表現,我們當然得承認,受過教育的楊先生自有一份善良,他首先沒有想到拿信報復;但深層挖掘,與其說他善良,不如說他想顯示“受過教育”帶給他的高姿態,從而獲得極大的自我滿足感。

  想過拆開想過扣下,對於明先生這混蛋,他也想做點不光明正大的事情,可見他不是沒有陰暗的心理,內心不是沒有仇恨的種子,但又打了個如意算盤“他第二天早晨還是把那封送錯的信發出去。而且把自己寄的那封勸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也發了;到底叫明混蛋看看讀書的人是怎樣的客氣與和藹;他不希望明先生悔過,只教他明白過來教書的人是君子就夠了”。從某種意義來看,楊先生的教養有很強的作秀成分,他不僅僅把他的“教養”“君子作風”演給別人看,同時也是一種顧影自憐,在自我欣賞中展現自我價值,得到心理滿足。

  ***三***體會楊家夫婦在小說中的作用。

  討論,明確:

  楊家夫婦在小說中處於配角地位,但是是題目“鄰居們”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與明家夫婦相映成趣,也大大豐富了小說的內涵。

  作者對楊先生也有一些諷刺,但是筆法沒有那麼辛辣、尖刻,基本屬於善意嘲笑。這種嘲笑基於楊先生所受教育的侷限,使他不切實際,耽於幻想,膽小謹慎。但作者獨創之處在於結尾處寫出了他扔磚頭的野蠻一面,這說明作者刻畫的人物性格不是平板單調的,也不是靜態凝固的,隨著情節發展,人物性格有超越讀者想象的變化,讓人驚喜;而這種暴力行為看似和前邊判若兩人,但是細細想來,合情合理,被逼急的“好人”身上也會迸發出“野蠻”成分。

  二、分析文章主題

  中國現代史上偉大的作家大概有兩種型別,一種是思想型的作家,對現實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有哲學和歷史的背景,思想尖銳、往往超前,如魯迅。另一種是文化型的作家,如老舍,他能夠用自己一生來表現一個社會,一個人間世態。老舍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現北京市民社會,表現出一副獨特的圖畫,世態能聽到,人物能看到,人的生活樣式可以觸控到。文化型的偉大的小說家,一要表現世態,二要豐厚,不能薄薄的,一看就明白了。表現世態與豐厚要使讀者創造性的閱讀,創造性的闡釋有種無限的可能。

  北京的市民社會是順古代的市民社會接下來的***上海算是跳接,因為它把外國的市民社會移植過來以後,和中國的文化發生關係,或撞擊或變形***。因為明代、清代中國的市民社會已經形成很大了,一位美國城市專家甚至說,在1800年以前,北京是世界第一大城市。總之,北京的市民社會從封建社會過渡過來,早已有之,而老舍作為北京作家,關注市民文化,他關注的,覺得親切的,自然是這種帶有強烈傳統文化氣息的市民文化。

  北京原本做首都,是皇宮所在,有皇家之氣,這個城市裡的市民應該比較傳統、大氣;可是後來北京淪為廢都,老派市民遺留了下來,精華糟粕並存,形成了北京市民階層的特點。但是到20世紀,市民現代化程序開始,新老混雜,古老的思想新式的派頭混雜,就有了撞擊。老舍從小生活在大雜院,習慣看老派市民***咂摸其滋味,抨擊其缺點,都駕輕就熟***,新派市民看得少,他也看不慣;而他傾盡畢生的力量,著力於表現中下層市民的生活——他站在一定高度,觀照、批判這個新老並存、時有錯位的市民社會,對它寄託自己的理想。

  關於新老市民,大家稍微看過老舍作品就知道,老舍的作品多是反映老派市民,新的比較少。反映老派的通常呈現不好的一面,如明先生夫婦家庭內部的不平等,先生保守、自傲,太太多心、多疑,這些都是傳統中國市民身上的劣根性體現,對此老舍不吝惜筆墨,大力諷刺;新派市民身上很多特點也是很可笑的,例如楊先生的天真幼稚,還有他無力報仇時只得用語言洩憤,充當“行動的矮子”,這也是精神虛弱的體現,也遭到了老舍善意的嘲笑。老派和新派市民面對現代社會所顯示的精神弱點,也就是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所在。國民性是什麼?培養一個現代國家的國民要有很高的素質,國民性本來應當是說成為一個理想的國民應當什麼樣,但在民族文化自我反省的年代,老舍這樣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不得不剖析國民性中的毛病,民族的劣根性,以期找到和世界優秀公民間的差距,尋找改善的良方。

  例如借《離婚》,老舍想告訴我們,在北京這個市民社會裡,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妥協敷衍,能混一天過一天,這是一個老得要掉牙的市民社會,他要批判它。《二馬》裡的老馬先生是個老派市民,雖然從北京到了英國,但還是特別講面子,特別講虛禮:什麼都得有禮,這個送那個送,人家有條狗也送;送了一大氣禮,別人就回他一張片子。他還輕視經商,有強烈的官本位思想。《四世同堂》裡的祁老人,北京城都被日本人佔領了,他想的是:“我的八十歲大壽別給攪和了。”《正紅旗下》那些旗人,都已經破產了,過小年背了一屁股債,家裡空蕩蕩什麼都沒有,照樣借錢去買炮仗來放,鳥養得好,風箏做得好,玩兒的東西都特別精明,放炮仗都放出花來了。包括《鄰居們》,楊先生一家是知識分子,明先生一家是洋買辦,知識分子被欺負,被小孩兒欺負,欺負到很過分了,但知識分子還能忍著——老舍想以此說明這個市民社會就是靠忍,妥協,敷衍維持著。

  老舍就是想要寫這樣形形色色的市民,他們職業不同,性格各異,但是骨子裡有些病態的東西是共同的***例如明家夫婦身上共同的“雙重人格”;明先生和楊先生骨子裡都有的“仇恨”“野蠻”***。通過寫這種新老交織的市民文化,表現其文化劣根性,從而起到批判、改良的效果。老舍先生表現人間世態,表現得獨特豐厚,有深度,他把新老市民精神上的弱點,表現得非常充分。

  當然老舍也通過自己的作品表現了女性的命運。他的筆下女性往往都是受侮辱,受損害的。但是《鄰居們》中的明太太很特殊,她不是那種一味受損害,而是敢說敢做的市井女性。在那樣的傳統社會,即使有了兩個孩子,個人利益還是得不到保證,明太太的家庭地位很卑微;但是她對待外人卻很蠻橫。老舍寫她,感情應該是很複雜的,既充滿同情心,也帶有諷刺,而諷刺是主要的。

  三、分析藝術特色

  ***一***語言幽默

  《鄰居們》最明顯的藝術特色是語言幽默,字裡行間帶有詼諧的諷刺。

  老舍有一篇文章就叫作《談幽默》,寫道:“幽默是一種心態,我們知道有許多人是神經過敏的,每每以過度的感情看事,而不肯容人。這樣人假若是文藝作家,他的作品中必含著強烈的刺激性,或牢騷,或傷感;他老看別人不順眼,而願使大家都隨著他自己走,或是對自己的遭遇不滿,而傷感的自憐。反之,幽默的人便不這樣,他既不呼號叫罵,看別人都***,也不顧影自憐,看自己如一活寶貝。他是由世事中看出可笑之點,而技巧的寫出來。他自己看出人間的缺欠,也願使別人看到。不僅是看到,他還承認人類的缺欠;於是人人有可笑之處,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處一想,人壽百年,而企圖無限,根本矛盾可笑。於是笑裡帶著同情,而幽默乃通於深奧。”最後他說:“所謂幽默的心態就是一視同仁的好笑的心態。有這種心態的人雖不必是個藝術家,他還是能在行為上言語上思想上表現出這個幽默態度。這種態度是人生裡很可寶貴的,因為它表現著心懷寬大。一個會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決不會為件小事而急躁懷恨。往小了說,他決不會因為自己的孩子捱了鄰兒一拳,而去打鄰兒的爸爸。往大了說,他決不會因為戰勝政敵而去請清兵。褊狹自是,是‘四海兄弟’這個理想的大障礙;幽默專治此病。嬉皮笑臉並非幽默;和顏悅色,心寬氣朗,才是幽默。”

  從老舍的談話中,我們可以概括出最重要的一點:同情心。真正的幽默是要有同情的。對世人的不幸,對人間的缺陷要有同情,不是幸災樂禍,而是悲憫;不是居高臨下,而是一視同仁地同情;不是說我是億萬富翁,你是一個小乞丐,給你一塊錢,而是設想,假如我也有要飯這一天怎麼辦?老舍用了“四海兄弟”這個詞,幽默是四海兄弟。他寫一個可笑的人物的時候,包含著這樣的可能性:我你都有可能成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這種心態下,老舍的幽默給人的閱讀感覺是平等、善意、寬容,可算是“窮人的幽默”***舒乙***。

  我們譏諷明家夫婦,嘲笑楊家夫婦,但是他們身上的一些弱點,例如自負、傲慢、病態的自卑,一廂情願,做作等等,也就在我們不同人身上存在。老舍的幽默背後有些很嚴肅的東西,讀後讓人笑不出來。

  ***二***心理刻畫

  小說對鄰居們在交往衝突中的心理也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人物的心理是流動的,折射出性格的變化。能夠寫出人物心理、性格發展的動態過程,是作家的高明之處。

  就分析明先生內心的“恨”吧。

  1?明先生對楊先生的“恨”不同於他對楊太太的“恨”。

  “他總以為教書的人是窮酸,沒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惡楊先生的是楊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書的,可是女教書的——設若長得夠樣兒——多少得另眼看待一點。楊窮酸居然有這夠樣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幾倍,他不能不恨。”

  他“恨”楊先生,是嫉妒;他“恨”楊太太,是一種“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可笑心理。

  2?明先生對楊先生的“恨”先後有變化。

  “想到她,他不能不恨楊先生;可是恨與討厭,他現在覺出來,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麼一點佩服的氣味在裡頭。”

  明先生的“佩服”,算不算反語?不算。也許他是有些“欺弱怕強”的心理,但也有欣賞。他以前一直不喜歡楊先生的“受教育”,惺惺作態,現在總算看到對方的血性,率性而為的一面,也有些滿足感:雖然是“野蠻”方式,卻為兩個不相容的人搭建了“理解”。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真的很奇妙。

  四、作業

  比較阿Q的“精神勝利法”和楊家夫婦行為舉止上有哪些共同之處。

的人

1.高二語文下學期教學計劃

2.高二語文《咬文嚼字》的教案原文

3.高二語文課本《登高》原創教案

4.高二語文必修五《邊城》教案

5.高二語文春末閒談教案

6.高二語文教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7.高二上冊語文春意掛上了樹梢教案

高二下冊語文聲聲慢教案
高二下冊語文雨霖鈴教案
相關知識
高二下冊語文鄰居們教案
高二下冊語文聲聲慢教案
高二下冊語文雨霖鈴教案
高二下冊語文春之聲教案
高二下冊語文箭與歌教案
高二下冊語文失街亭教案
高二上冊語文長相思教案
高二上冊語文菩薩蠻教案
高二上冊語文蝶戀花教案
高二下冊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