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創業致富成功故事8篇***2***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女人創業致富成功故事5:

  推廣全民閱讀,女白領獨創“免費圖書館”

  今年32歲的張麗娟是一位舉止優雅的知性女子,原本在深圳一家IT公司任部門經理,薪水豐厚,衣食無憂。理科出身的張麗娟一直有著“文藝情懷”,早在讀高中時,她就有過一個浪漫的憧憬:將來在一條幽靜的小巷裡開間書店,與心上人品讀精彩文字,安享布衣人生。但大學畢業後,眼看與書籍打交道的生意不景氣,張麗娟怕養不活自己,也就熄滅了最初的夢想。

  2010年初,張麗娟與一幫喜歡讀書的朋友歡聚時,大家聊起了韓國每年人均閱讀11本書、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中國人卻只有4。5本,其中超過一半的人根本不讀書。而事實上,我國63。8%的網民仍傾向於紙質書閱讀,因為實體書拿在手上的那份實在感,以及散發著淡淡墨香的文字,是飄渺的網路電子書所無法取代的。只因有的人嫌買書太貴,許多人又離圖書館太遠,借書還書需要佔用太多時間,大家最終才與實體書漸行漸遠。

  這種現狀,令張麗娟的心情難以平復。西方一位哲人說,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她和朋友都想為社會做點什麼,讓更多的中國人愛上看書。可如何做呢?幾位都曾在IT界打拼過的年輕人討論了很久,最終敲定藉助他們最熟悉的網際網路,推廣全民閱讀。

  網上電子書已經有了,但是因為版權問題和閱讀習慣,仍然頗受侷限;網路賣書也有了噹噹、卓越,無論模式還是市場佔有率,後來者都很難超過這兩家前輩企業。如果還要做與書有關的生意,剩下的似乎就只有借書了。

  “何不打造一家新形態的圖書館,以網路+實體書的模式向全國讀者開放呢?”為了考量專案的可行性,他們花了數月時間走訪社群、學校和企業。

  他們收集到的資訊是,中國的圖書館資源極為匱乏,除了高校外,社會性圖書館只有國家、省、市三級,區級圖書館幾乎是擺設。至於社群圖書館,也只在少數發達城市的高檔社群存在,且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很多企業也曾自建圖書館,至少是圖書角,但由於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久而久之,圖書館成了“庫房”,圖書角成了“死角”。

  社群圖書館的缺位和滯後,讓他們看到了生存的空間。因為在網上“營業”的圖書館,可以突破傳統圖書館的地域界限,覆蓋到每一座城市的每個角落。不過,要最大程度地推廣紙質閱讀,還得解決另一個問題——把價格降到最低甚至免費。有可能免費嗎?出於“用商業的手段,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考慮,他們決定創立一家“免費圖書館”!

  2010年5月,深圳青番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張麗娟與合夥人共出資300多萬元,採購了大批圖書。隨後,他們不僅順利建好了網站,還想出了為使用者提供終生免費借、閱、送、還書***的點子。2010年8月,“青番茄”網站一經問世,就引起了無數網民和媒體的關注。

  打造貼心服務,文藝“青番茄”一炮而紅

  網友們驚喜地發現,在青番茄網站註冊成會員後,最少只需支付110元押金,就可以開始美妙的借閱之旅了。說美妙是因為這家圖書館最大的賣點是免費!支付押金後,無論借多少次書,都無須再支付額外的租金;比免費借書更誘人的是,整個借閱過程足不出戶,都通過快遞完成,且快遞費由該圖書館承擔。等你哪天不想借書了,只需一個電話,青番茄就會無條件退還你的押金!

  家住深圳關外的張先生是個愛書之人,多年來,僅那些被他看過一遍就束之高閣的書籍,就堆滿了兩個書架。但隨著近幾年圖書價格的不斷上漲,張先生逛書店時不再“盲目出手”。為節約開支,他想到了去圖書館借書看。可幾經打聽,離家最近的圖書館也有13公里之遙。偶爾從同事口中瞭解到青番茄後,他當即在網站上充值110元,註冊了會員。只是點幾下滑鼠,敲幾下鍵盤,張先生輕輕鬆鬆就選定了他尋覓已久的兩本書——《職場江湖》和《追風箏的人》。

  沒想到,第二天中午就有快遞員按響門鈴,給張先生送書來了!就像網路購物一樣方便。惟一不同的是,青番茄的使用者不用花錢。嚐到“網上輕鬆借書,網下免費閱讀”的樂趣後,張先生成了青番茄的忠實粉絲,並開始向熟人大力推薦這家網站。

  而最令他感到溫馨的是,“青番茄”有著鮮明的氣質,它強調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件時髦、快樂、輕鬆、環保的事情,有點小文藝,有點小清新,還有一點兒小幽默。張先生從快遞員手中收到的書,不像淘寶、卓越那樣用紙盒或塑料袋包裝,而是裝在一個名為“精神食糧袋”的布制環保袋裡,上面除了青番茄的logo,還印著一句話:“不含農藥,不含防腐劑”。

  這是張麗娟的創意。她說:“在我的想象中,這就像是與讀者的一次握手。我們與讀者不能見面,卻都是愛書的人,於是想了這個辦法,傳遞一種友善、溫暖和默契。”

  青番茄的四名創始人都是Apple的粉絲,他們認為蘋果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最大程度地向消費者滲透和灌輸了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個企業要想不被輕易模仿,就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氣質,而這種氣質來源於企業的DNA,需要從企業誕生的第一天和細節之處就開始培養。

  青番茄總部隱藏在深圳設計產業園內一棟名為“水”的寫字樓裡,像大多數創業型公司一樣,開放式的辦公室內,隨處可見員工們自己動手,用木板、鍵盤盒、塑膠水管等材料製作的相框、鞦韆、桌椅。中心區域擺著幾排無間隔的辦公桌,後面立著幾排“DIY”出來的書架,再配上一群85後的面孔,讓人感覺瞬間穿越到了某大學圖書館。

  張麗娟招聘員工的條件極為簡單——誰愛書如命,她就僱用誰。這些充滿朝氣而又愛書如命的員工,很善於在細節上創新。比如,在為使用者打造不同的“閱讀尺碼”時,他們就借用了衣服尺寸的描述方法,分為M、L、XL、XXL這4種級別,最小的M尺碼需要充值110元押金,每次可以借2本書,歸還時限為14天;最大的XXL則需要充值510元,每次可以借10本書,歸還時限為56天。

  這種輕鬆有趣的免費服務方式,對大眾極具誘惑力。“青番茄”上線3個月後,就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註冊會員從最初的幾百人,一路飆升到了10多萬人!

  隨著全國各地的註冊使用者越來越多,張麗娟手上的會員押金也越積越多。雖然可以隨時申請退回,但基本上不會發生集中“擠兌”的現象,因為青番茄運營以來,一直鮮見申請退款的會員。畢竟,百元押金換來閱讀不盡的免費書籍是很划算的。

  因此,在提取一定比例的準備金後,每一筆到賬的押金某種意義上都可被視為收入,她用這些錢不斷擴充藏書,並先後在深圳、廣州、大連、鄭州、太原等城市設立“儲書倉庫”,還配備了快遞人員。

  與名企“牽手”,免費服務贏得大財富

  許多人都很好奇,張麗娟的“圖書館”免費為大家服務,收入從何而來?事實上,青番茄的規則是不向個人使用者收費,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從免費服務中琢磨出生財之道。隨著使用者基數和借閱次數的增加,青番茄掌握了一個龐大的閱讀趣味資料庫,直接反映會員的愛好、個性、經濟條件,且有詳細而準確的線下地址,若針對不同使用者推送不同網路廣告和書籤廣告,勢必相當精準。

  2011年2月,大名鼎鼎的宜家和星巴克,就先後因為目標群體明確且氣質相投,主動找上門來與張麗娟談合作。

  張麗娟雖然從中獲利不少,但她接廣告很謹慎,夾什麼樣的書籤廣告、夾多少才不至於讓讀者反感,需要把握好一個合理的尺度。

  除了廣告收入,目前青番茄最大的盈利點是在企業使用者身上。他們向企業收取幾千元至幾萬元不等的年費,然後為這些企業構築一個外包式的圖書館。這筆費用大約只相當於企業自建圖書館的1/6,但與自建館相比,書籍的更新率和利用率都高得多。

  通過張麗娟他們一年多時間的努力,如今包括中石化、工行、聯想、萬科、騰訊、富士康、華為在內的200多家企業都成了青番茄的客戶。在青番茄的首頁上點選“每企一館”,便可進入各企業自己的圖書館,這裡除了有專業讀物、熱門書籍,還有部分企業學院和企業品牌文化傳播的內容,企業員工從這個頻道借書就不再需要支付押金。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為青番茄帶來上百萬元的收入。隨著企業使用者的不斷增多,將來這個數字還會發生驚人的變化!

  事實證明,“免費圖書館”的確提供了一項沒有人會拒絕的服務。從去年8月上線至今,青番茄已經積累了60多萬會員讀者,服務範圍遍及全國20多個城市,藏書種類也超過了16萬種。

  作為“中國最大的閱讀生意”締造者,張麗娟與合作人在經營中,時時顯露出傳統圖書館不可能具備的“霸氣”。比如,他們有專門的圖書採購部,和國內眾多優秀的出版社保持合作關係,幾乎每週都在不斷購置新書。如果使用者在網站上沒能找到想要看的書,還可以在“量身訂閱”功能板塊提交訂閱申請。“只要你確定世界上發行過這本書,我們都會盡力買到它。”張麗娟肯定地說。

  有財經專家為張麗娟算過一筆賬,且算目前青番茄個人會員是60萬,由於押金檔次從110——560元不等,即便平均下來按每人200元計算,押金總額也高達1。2億!哪怕用這筆錢做“保本基金”理財投資,年收益也有幾百萬元,足以應付青番茄圖書館補充藏書、支付快遞費用、公司花銷等開支。而企業使用者每年交納的上百萬閱讀費用是不予退還的,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廣告收入,張麗娟與合作人每年的純利潤,少說也有四五百萬。

  今年8月,青番茄又推出了“每校一館”,這是一個面向大學生提供的免費產品。到了大學畢業季,青番茄還有“漂書碼頭”,鼓勵大學生把不要的書、帶不走的書寄給青番茄,換取可在青番茄使用的積分,張麗娟他們也能借此節省採購費用。

  目前,青番茄正在努力開拓的另一個業務就是建立“每園一館”,希望將“每企一館”的模式複製到各地的幼兒園。青番茄有一批忠實的媽媽讀者,“青番茄上線後,借出去的第一本書,就是一位深圳媽媽給寶寶借的幼兒繪畫讀本。”現在的年輕媽媽們都注重寶寶的智力和興趣開發,但是幼兒讀物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僅價格不菲,而且不像經典名著那樣有收藏價值,往往過了幼兒年齡段,就不再有閱讀需求。如果把這個市場做活,其實也能形成這類圖書的良性迴圈。

  從“每企一館”“每園一館”“每校一館”到“漂書碼頭”,這些都是青番茄邊做邊產生的創意。從上線的第一天開始,張麗娟就希望能把青番茄做成一家有想象力的公司。

  目前青番茄最受歡迎的書籍中,旅遊類排名前三。因此,張麗娟還計劃把與宜家的合作模式複製到旅行社,比如向借閱《藏地密碼》的讀者推薦去西藏的自由行線路;向參團去歐洲的“驢友”推薦她代銷的《達·芬奇密碼》,總之就是帶本書上路!毫無疑問,只要手握60萬會員的青番茄願意展開想象,就有挖掘不盡的財源。

  既給千千萬萬的國人送去了精神食糧,也為自己贏得了財富,張麗娟很享受當下的生活。

  女人創業致富成功故事6:

  1970年7月,一個清瘦的女孩來到臺北的一家平面設計公司,她要應聘助理一職,負責招聘的老總翻開她的履歷,上面寫著東吳大學英文系夜間部肄業,老總皺起了眉頭,一個大學肄業、非設計專業學科的女生,為什麼要來設計公司應聘呢?她看出了老總的疑問,語氣堅定地說:“我太愛設計了,所以才休學專心工作,請給我個機會!”老總被打動了,把助理的職位給了她。

  說是助理,其實每天的工作就是洗調色盤、剪報、裁紙、跑腿買便當,實際上就是個跑腿小妹,但是,她並不因此厭倦自卑,而是利用便利條件,開始自學設計專業,為了買一本上千元的設計書,身為窮學生的她只能利用畫插圖來掙錢,每到深夜,她就拿起筆,為一本本童話故事書畫插圖,就這樣她白天上班、晚上唸書、深夜畫插畫,有不懂的就問設計人員,生活過得充實而忙碌。

  三年後,她攢了十萬元錢,創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創業之初,她衝勁十足,有次趕製出了錯,為了讓客戶出國前拿到產品目錄,她一整夜守在印刷廠機器旁,緊盯著工人重印,第二天早上油墨一干,她立即飆車到桃園機場,送到正在辦理出關手續的客戶手上。她說,那時候過的是隻有三分把握就往前衝的日子。

  但是經營公司僅憑熱情是不夠的,公司剛有起色的時候,她被客戶盜走了六百萬元,這對她是一大打擊,為了還債,她將公司由三十人精簡為兩人,自己則身兼數職,重又操起了跑腿小妹的舊業,同時,她也意識到了自己在市場營銷方面的不足。

  這時,有個客戶看上了她的形象包裝特長,詢問她是否有意願去一傢俱樂部擔任執行副總經理,她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暫時關閉公司去這傢俱樂部任職。

  這是一家以餐飲娛樂為主的俱樂部,在俱樂部三年,她的勤奮與天賦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讓會員人數增長了六倍,俱樂部的工作經驗讓她學會做事不可不計後果地投入,她說:“設計是公司靈魂,但是要穩穩走下去需要懂得經營佈局。”

  離開俱樂部,她的設計公司重新開了張,有了市場管理經驗的她和過去不同了,她不再是個只談設計概念的設計師,而是關注市場定位、對手市佔率,半年後,幾乎一半以上的客戶在她的解說下,除了企業識別標誌外,連平面設計、廣告,甚至人員服裝都交由她打理了。

  在臺灣站穩腳後,她準備走出臺灣市場,但是一家小公司怎麼會有資源談合作呢?這難不倒她,為了創造機會,2005年起,只要有設計比賽,她幾乎都會參加,漸漸地有了名氣,要取得合作機會,她也有自己的策略,她主動將案子讓出來和夥伴合作完成,她說:“你要先給,不要想先從別人手中拿。”2008年,她和五國設計公司組成了聯盟,約定共同接案。

  走入她的設計公司,一整面的白牆,沒有掛出任何得獎作品。她說:“我是故意不掛的,掛在牆上就會被過去的作品侷限住,未來我還要繼續比賽下去,讓更多臺灣的設計被看見。”

  她就是獲得過號稱平面設計“奧斯卡獎”的if視覺傳達獎項的知本形象董事長蔡慧貞。有人問她成功的祕訣,她說,我曾經跌過很重的一跤,很痛,痛到讓我記住不要再走同一條路。

  不要再走同一條路,不是因為懦弱與膽怯,而是因為睿智與客觀,蔡慧貞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跑腿小妹的人生也可以因為不斷的進取與修正而變得光彩奪目。

  女人創業致富成功故事7:

  一地雞毛價值幾何?在常人眼中,它除了製作成雞毛毽、羽毛撣這些“雞毛蒜皮”的小玩意兒,似乎再無別的用途,身價自然“輕如鴻毛”。但一位年輕的湖南女孩,卻把不起眼的雞毛變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彩、栩栩如生的羽毛畫,使其搖身一變成為珍貴的藝術品,遠銷到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地。短短兩年多時間,她就憑藉一片片小羽毛玩出一個新潮產業,從中斬獲了千萬財富!

  創業失敗,女大學生髮覺“雞毛商機”

  身材苗條,面板白皙、明澈的眼眸流露出清雅的書卷氣……誰能想到,眼前這位26歲的知性美女,居然擁有千萬資產,被譽為“中國羽畫界一姐”!而她所有的輝煌成就,竟都源於一根根不起眼的雞毛。

  2006年從北京城市學院畢業後,學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高鈺環在京城謀到一份白領工作,令湖南家鄉的親友羨慕不已。然而,她在繁華的北京找不到歸屬感,2007年,她決定辭職回家鄉創業。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高鈺環選擇的創業專案卻是養雞。對此,村裡人百思不解,一個女大學生,放著優雅的白領工作不要,卻甘當“雞司令”,甚至連父母都在擔憂她的未來,更令高鈺環傷心的是,相戀多年的碩士男友也因為她“不爭氣”的選擇,而提出了分手。

  倔犟的高鈺環沒有被流言和失戀擊垮,她決定用實際行動來粉碎別人的偏見,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事實上,高鈺環的創業思路並不冒失。她知道在北京一個土雞蛋就能賣到幾塊錢,而四黃雞是家鄉湖南永興縣特有的珍禽,外貌美觀,肉嫩味美,若能把品牌打響,一定可以在大都市暢銷不衰!她決定用自己的眼光和知識,把家鄉傳統的養殖業發展壯大。

  從租賃5000平方米的場地到投建雞舍、雜交繁育,高鈺環前前後後共投入了30多萬元,除去自己僅有的5萬元積蓄,其餘全是向親戚和銀行借的。就在一隻只寶貝雞將要出籠,大把的鈔票即將到手時,2008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席捲中國南方,湖南也未能倖免於難。

  連續飄落的大雪壓塌了雞舍、壓死了高鈺環1萬多隻心愛的四黃雞。一夜之間,曾經活蹦亂跳的“雞軍團”幾乎全軍覆沒,想到半年多來的艱辛付出都化作了烏有,她痛心地撿著散落一地的雞毛,淚水奪眶而出。

  “雞都死了,哭也沒有用啊!你天天盯著這些雞毛,還能盯出錢來嗎?”母親心疼地勸高鈺環。不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母親的話突然驚醒了高鈺環:對呀!為什麼不能把雞毛變成錢呢?

  高鈺環猛然想起,她曾經在北京的畫廊裡見過漂亮的麥秸畫。既然麥秸都能做出畫來,那麼雞毛為什麼不能呢?更何況永興四黃雞一向以“貌美”著稱,其羽毛細小柔軟,光彩豔麗,體小緊湊,可惜一直派不上什麼用場,也就毫無經濟價值可言。“如果我能做出羽毛畫,豈不是一個變廢為寶的時尚專案!”這個想法令高鈺環興奮不已。

  化腐朽為神奇,時尚羽畫引來百萬訂單

  通過查閱資料,高鈺環驚訝地瞭解到,用禽鳥天然色澤的羽毛,以平貼、浮雕貼、立體貼等工藝手法拼貼而成的羽畫,其實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文物中,就有羽毛貼花絹等工藝美術品。唐代至明清時期,各種羽畫飾物也豐富多彩,久負盛名,只可惜後來因工藝長期失傳,這項絕美髮明才鮮為當代人所知。

  高鈺環下定決心要重現千年經典,創造出個性十足的“羽毛畫”,以此作為自己第二次創業的突破口。

  接下來的幾天,她找來幾幅從北京帶回來的風景山水畫,試著按風景畫的圖案用雞毛比畫著做了起來。高鈺環從小就愛畫畫,沒想到,當初的小愛好如今卻派上了大用場。一週後,她的羽畫處女作終於大功告成:一幅田園山水栩栩如生,那些柔軟而顏色豐富的雞毛,讓這種工藝畫比紙上的畫多了些動感和柔美,連父母都嘖嘖稱奇。

  但後來,高鈺環卻發現了一個棘手問題,她的羽毛畫擱置時間一長,就漸漸失去了光澤,繼而羽絨脫落……為此,高鈺環絞盡腦汁想了很多辦法,卻都無濟於事。直到後來,高鈺環想到去長沙一所大學請教化學系的教授,問題才得以解決:之後,通過近半年的探索,屢遭失敗的高鈺環終於掌握了製作羽毛畫的全套工序。

  2008年10月,高鈺環的一位外地女同學結婚,對方開玩笑說:“鈺環,我現在什麼都不缺,就差一個有特色的藝術品。要不你用雞毛給我做幅畫?”高鈺環欣然答應。

  通過一個多星期的精心趕工,一幅漂亮的羽毛畫終於完工了:一個鳥語花香的春天,在碧湖之畔的鞦韆上,兩個相愛的人十指相扣,深情相望,旁邊是一行清秀的小字:“心若相惜,白首不離。”用淡淡綠色的雞毛做成的湖水波光盪漾,閃閃動人……

  同學的婚禮上,高鈺環把自己用羽毛做的工藝畫送給了新娘子。同學們全都驚呆了,他們沒想到高鈺環還有如此絕活兒,紛紛驚歎她的創意和手藝。同時,大家全都鼓勵她大膽地把這個專案做下去。看著同學們鼓舞的眼神,高鈺環信心倍增。

  由於資金短缺,起初,無力開店的高鈺環只得揹著她的羽畫到長沙、株洲的畫廊和各大商場的禮品專櫃去推銷。沒想到,經銷商們一看到這些美不勝收的羽畫,都露出了驚羨的目光,當場決定收購她的作品。

  高鈺環的羽作擺進畫廊和商場後,迅速吸引了許多顧客的目光。大家在感嘆作者的構思奇妙之餘,爭先恐後地買走了自己喜歡的羽畫,或珍藏,或送人,或用以公司和居家裝飾。

  由於羽畫在城市十分走俏,向高鈺環催貨的電話不斷,她不得不發動全家人,都投身於這種點“羽”成金的新潮事業中。

  兩年賺千萬,“一地雞毛”玩出大產業

  2009年年初,高鈺環在一位朋友的鼓勵下,帶著她製作的羽毛畫參加了廣州國際工藝品展覽會。她的《獨釣寒江雪》工藝畫,圖案細膩,人物栩栩如生,山水極具動感,在展會上吸引了很多人圍觀!很快《獨釣寒江雪》就被新加坡的客戶一眼相中,並以5000元的高價買走了。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一週時間裡,高鈺環居然在展覽會上接到了20多萬美元的訂單!

  然而,有了大客戶和鉅額訂單,高鈺環卻犯愁了:供貨量大了,她手上的雞毛數量卻遠遠不夠用。而且,僅一幅畫從洗雞毛到製作完成,就需要花費她和家人好幾天時間,羽毛和人手都遠遠不夠,怎麼辦?

  由於湖南興義是養殖大縣,高鈺環首先在當地電視臺和網路上釋出了收購雞毛的廣告。一聽說有人要收購“毫無用途”的雞毛,那些養殖戶和雞肉加工企業都高興不已,很快就從四面八方運來了小山似的一堆各色羽毛。解決了雞毛的問題,高鈺環又動員村裡所有的弱勞力和婦女,跟著她學起了製作羽毛畫,並投資建起了一個頗具規模的羽畫加工廠。

  2010年年初,加拿大一家工藝品公司的老闆親自到湖南拜訪高鈺環,並與她簽訂了一筆50萬美元的羽畫訂單!出乎她意料的是,合同約定5個月內完工,高鈺環的團隊卻只用了3個半月,就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這一大單羽毛畫。為了達到“薄如蟬翼、美到醉人”的效果,高鈺環還採用自然脫落的飛鳥羽毛點綴畫作,使作品變得更加精美絕倫。那位洋老闆驚喜不已,此後,他就成了高鈺環的“鐵桿客戶”之一。

  為達到自產自銷、產業化經營的目的,2010年2月,高鈺環又投資幾十萬元興建兩個規模龐大的養殖場,重操起了養雞舊業。和上次不同的是,這次她主要為了得到製作羽毛畫的原料——雞毛。除了提取價值不菲的“特色雞毛”,她還多了雞蛋和雞肉銷售這兩項攬財渠道,可謂一舉三得!

  發展到2011年3月,高鈺環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羽畫製品公司,並將總部設在了北京中科創意產業園內。如今,她不僅有自己的養殖基地、現代化的公司,還與中國科協合作,在畫的種類和技術方面進行著不斷創新,相繼推出了神奇羽畫、單片羽毛畫、拉米娜版畫、絹絲畫等新潮畫種。其產品不僅在國內受寵,還遠銷到新加坡、日本、印尼、美國、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

  在取得個人成功的同時,這位女大學生並沒有忘記回報社會。近兩年來,高鈺環連續舉辦了多期“羽毛畫創作培訓課”,免費為一批批下崗職工、待業青年傳授技藝。她還全面參與由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國家科管委發起的“中國創業就業扶助工程”,義務幫助弱勢人群擺脫困境,踏上致富道路。

  女人創業致富成功故事8:

  2006年,喬婉姍即將從哈佛畢業,跟她的很多同學選擇留在華爾街不同,她選擇到青海開發犛牛產業,這遭到了家中所有人的反對。

  喬婉姍說“如果我畢業留在華爾街,為有錢人賺更多的錢,有什麼意義呢?現在我是去落後的地區幫助人們擺脫貧窮,這才更有意義啊!”

  最終媽媽說不過她,就在別的同學紛紛奔赴國際大公司,過著舒適的生活時,喬婉姍和同學蘇芷君來到了青海“吃苦”,和犛牛打起了交道,她們被同學們戲稱為“牽著犛牛從哈佛畢業”!

  哈佛女生牽著犛牛畢業

  今年27歲的喬婉姍出生在美國,7歲回到臺灣,18歲又到美國上大學,她先是在美國一流的學府沃頓商學院攻讀經濟管理,後來又考上了哈佛大學讀研究生。

  父母本希望女兒喬婉姍哈佛大學畢業後到國外一流的公司鍛鍊幾年,再繼承家族產業,沒想到女兒卻突發奇想選擇到青海這個貧窮的地方去“受苦”,媽媽蕭惠瑛說“到一個沒水沒電的地方去,你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呢!我和你爸爸有能力為你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各種資源,你完全可以比其他人更加輕鬆地成功!”

  “媽媽,如果我畢業留在華爾街,為有錢人賺更多的錢,那頂多算是錦上添花,現在我是去落後的地區幫助人們擺脫貧窮,這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的人生才是更有意義的人生啊!”女兒最終說服了爸爸媽媽。其實這個選擇是喬婉姍醞釀已久的。

  喬婉姍的外公是臺灣著名企業家、三福集團董事長蕭火綿,三福集團投資的產業涵蓋電廠、食品、畜牧、金融與地產出租,累積財富超過數十億元。喬婉姍的母親蕭惠瑛和父親喬培偉,早年留學美國,兩人在美國多家機構任職,後來又創辦了嘉惠集團開始創業之旅,到目前為止嘉惠集團已發展成為臺灣最大的遠端教育綜合服務機構之一,成為業界翹楚。

  因為家庭的耳濡目染,喬婉姍很小的時候,就立下志願:長大後也要成為像外公和父母一樣成功的創業家。

  2003年,正在沃頓商學院讀書的喬婉珊到祕魯實習,看到那裡的不少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住的地方甚至不能擋風遮雨,喬婉姍被深深震撼了,她不禁產生疑問“為什麼我有這麼好的機會,而這些人就完全沒有,他們為什麼不能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我能用我的所學創造機會,讓沒有機會的人有機會,讓沒有選擇的人有選擇,這一定是最有意義的事情!從那時起,喬婉珊就下定決心,以後自己創業,專門辦“社會企業”,來改變一些落後地區的面貌,為一些貧窮的人提供更多的機會。

  “社會企業”是用商業的模式,來解決社會貧窮問題。它不是純粹的企業,也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而是通過商業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它們所得盈餘用於扶助弱勢群體、促進小區發展及社會企業本身的投資。在國外最著名的社會企業家是孟加拉國的尤納斯。

  尤納斯教授建立的“鄉村銀行”被譽為是社會企業的經典案例,在鄉村銀行中,尤納斯開創和發展了“微型貸款”的業務,專門提供給貧窮而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的創業者。很多人認為窮人是不能貨款的,因為他們還不起,但尤納斯認為窮人其實可以還錢,但必須有一個適合的機制。所以在這個微型貨款組織裡,他只借小額的貨款,最終歸還率達98%。

  2006年尤納斯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喬婉珊特別仰慕尤納斯教授,總想著自己也辦個“社會企業”來濟貧救窮。既能創業實現夢想,又能對社會做出貢獻,而且還能有盈利,再也沒有比這個更有意義了。

  為了能夠更好地學習並研究“社會企業”,在哈佛大學,她選擇了讀國際發展與公共管理專業的研究生,並且著手尋找合適的專案。

  創辦“社會企業”

  2006年初,在哈佛畢業前夕,喬婉珊與來自香港的哈佛同學蘇芷君一起來到了中國西南考察,兩個人平常關係就很密切,都有創辦“社會企業”的想法,這次來到中國內地,她們就是帶著這樣的目的。

  她們先來到雲南,在那裡,她們第一次見到了犛牛,起初她們對這種動物並沒怎麼在意。就在她們到處尋找專案時,遇到了香港著名的探險家黃效文。黃效文對兩個哈佛女孩要創辦“社會企業”的想法讚賞有加。

  黃效文告訴她們,犛牛幾乎可以說是中國特有的動物,它們生長在海拔超過3000千米的高原地區,全世界1400多萬頭犛牛中,中國西部就佔了1300萬頭。“犛牛身上都是寶,其粗毛可以做帳篷和繩子,細毛可以做衣服和毯子,牛奶可以做酥油和奶茶,甚至糞便也是很重要的資源。”黃效文的話讓喬婉珊和蘇芷君來了興趣,接下來她們對犛牛進行了重點考察。她們發現,犛牛的主人基本上都是藏民,因為藏民住在偏遠的山區,跟市場並沒有接軌,所以犛牛身上的寶沒有被髮掘出來。犛牛是藏民的主要資產和主要收入,但犛牛乳酪很少有人問津,而犛牛絨則更是鮮為人知,一些貧困的牧民每戶年收入不到兩千元,不少人家甚至沒有錢通電。

  她們突然靈感進發,如果成立一個公司,把犛牛身上的寶貝全部開發出來,這樣不就可以幫助貧困的牧民嗎?

  很快喬婉珊與蘇芷君就決定,做犛牛產品,畢業之後辦一個這種型別的“社會企業”。回到美國後她們很快就寫出了關於犛牛的創業計劃,並且贏得2006年哈佛大學的商業計劃獎金1.5萬美金。有了創業資金,2006年9月,從哈佛畢業的蘇喬婉二人聯合成了Shokay公司,正式開始了她們的犛牛事業。

  兩個哈佛女孩在中國的西部山區開始了創業,雖然這裡沒水沒電,交通極為不便,但她們卻在這裡收穫了最純真的感動。牧民們都很貧窮,然而即便是到了窮到一無所有的牧民家,他們都會像迎接貴客一樣歡迎她們,並拿出上好的酥油茶款待她們。這讓她們在感動的同時也更增加了一份力量,一定要儘自己的所能讓這些牧民的生活發生變化。

  雖然已經做好了吃苦受累的準備,可她們還是碰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在雲南,她們看到藏民部落交通不便,周圍欠缺乳酪市場,就想以犛牛奶做乾酪。她們請來國外的專家,為牧民講解做乳酪的技術,但很快就發現,這類產品在市場上很難做大。因為牧民們住在偏遠的山區,冷凍車無法開進,而沒有冷動車,乳酪很容易變質,所以只能在乳酪廠的周圍收購,範圍過小。

  既然做乳酪之路行不通,兩人把重點放在開發犛牛絨上。第一次收購犛牛絨時,她們開出了很高的價格,以前最好的犛牛絨頂多賣20多元錢一斤,而她們開出的價格是200元錢一斤!

  他們本以為牧民們會爭相賣犛牛絨,但沒想到,如此大的懸殊反而讓牧民們懷疑起她們的居心來。第一天,沒有人出售,第二天,依然沒有。第三天,才有一個人試探性地拿了一袋牛絨過來。看過後,喬婉姍說:“這些毛太粗糙了,請分梳好了再拿回來。”之後,這位藏民又拿著分梳好了的細牛絨過來,雙方當即成交!

  看到上好的犛牛絨真的賣到了200元錢一斤,牧民們的懷疑漸漸被打消。收購的生意慢慢做起來了。信任,也在一點點累積。

  很快她們又發現,要想從牧民那裡找到想要的犛牛絨,還是很困難。因為以前牧民們只是隨便從犛牛身上剪下來犛牛毛,而喬婉姍需要的則是用手抓的犛牛絨。犛牛的毛比較粗,而細軟的犛牛絨就隱藏在這些粗毛當中,分梳就是要將所有的粗毛和雜質處理掉,處理完後幾乎只剩10%~20%的毛絨。

  發現牧民們抓絨的方式不科學,又不懂犛牛絨的分類和用途,喬婉姍和蘇芷君二人決定先對牧民進行培訓,讓他們都懂得如何提高犛牛絨的品質。

  費了很大的勁,兩個哈佛女生算是用較高的價格收購了一些犛牛絨,但是怎樣將這些犛牛絨變成產品呢?

  為了將犛牛絨成功地染色、紡紗、編織,喬婉珊四處去找合作廠家,可跟廠家一打交道,娃娃臉的喬婉珊屢遭輕視,經常一下車就被問:“您是誰的翻譯?”或“您是誰的祕書?您的老闆呢?”每當這時,喬婉姍都鎮定自若地說:“您好!我就是老闆!”接著,就直接進入正題談起合作來。然而,幾番下來,卻沒有廠家願意跟她合作。一方面覺得她提供的犛牛絨量小:另一方面廠家對犛牛絨產品不感興趣,因為犛牛絨比較短,對紡織技術要求高。

  要做就做MADE IN CHINA

  犛牛絨很珍貴,因為一頭牛一年只能有100克左右的好牛絨。而一件成人衣服,需要好幾頭犛牛的絨才可以織成,這也就決定了犛牛絨產品必須走奢侈品路線。有朋友建議她,既然要做奢侈品牌,那就要把最後一個製造步驟放在義大利,這樣,就可以打上MADE IN ITALY的標誌,提升產品的奢侈度。而喬婉姍卻說“我們的理想是開發中國的犛牛絨,要做就做MADE IN CHINA的東西。無論如何,我們不會違背自己的理想。”

  先後找了四十多個生產廠家,折騰了一年多,喬婉珊終於找到了合作者,紡出了理想的犛牛絨紗線。接下來她們將產品的加工點選在了上海,請來一些會編織的下崗女工或農村婦女來幫著做。

  產品出來了,就要找銷路,在網上查到美國即將有個展會,喬婉姍就決定到美國擺一個展會攤子,去試賣產品。然而,要參加展會,產品品種就要豐富,僅靠目前的十幾個品種根本不行。現在請設計師來設計,一是時間來不及,而是自己也沒有這麼多的資金。喬婉姍決定自己設計!不知道熬了多少個通宵,她終於設計出了120多款產品。

  別的廠家到國外參展,都是派多少多少人的團隊,而喬婉姍為了省錢,就一個人扛著紙箱去參展。身體上的勞累打不倒喬婉姍,但在向顧客介紹產品時,她差一點兒就堅持不住了。在展會現場,她反覆給人講解,講了近半小時,人家還問“你的羊絨很軟嗎?”她頓時覺得特別有挫敗感,講了半天,竟然還沒讓人家明白這個世界上除了羊絨還有犛牛絨。她喝了一口水,又繼續講下去。

  那段時間,喬婉姍忙於參加世界各地的展會,以展會為突破口,她拿到了越來越多的訂單。

  在創業過程中,喬婉珊感覺自己總是碰到難題,每當遇到問題,喬婉珊都不會掉淚,也不會放棄,就是一股腦地找辦法。她說:“因為眼淚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只能想出更好的方法,或是再試一次。”

  憑著執著的努力,公司漸漸步入正軌,生意越來越好,2008年她們相繼在上海開了兩家直營店,兩個人也有了新分工。喬婉珊主要負責國內生產和經營,蘇芷君負責開拓海外市場。

  如今遍及全球的120多個店鋪中都在銷售她們的產品,每種產品的賣價也都不低。一雙小小的編織童鞋,就要人民幣200多元。隨著市場銷量的加大,越來越多的藏區群眾得到了實惠。

  現在,牧民賣犛牛絨的價格比以前提高了幾倍,隨著產品銷量的增加,跟她合作的農民從去年底3000多人擴大到今年的1萬多人。照這樣發展下去,喬婉珊覺得她們可以在中國辦一個真正的“社會企業”。

  2009年,喬婉姍入圍了亞洲區“卡地亞靈思湧動”女性創業家決賽,作為亞洲區的三名決賽者之一,喬婉姍說:“用你的創意、用你的行為去改變世界,哪怕改變的只是一點點,就會為整個世界和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
 

優秀英語文章朗讀3篇
窗外的風景
相關知識
女人創業致富成功故事8篇***2***
女商人創業致富成功故事
農村創業致富成功故事
農村創業致富成功故事
名人創業致富成功事蹟
名人創業致富成功事蹟
女性創業致富真實故事
女人創業致富事蹟成功故事
成功創業致富模範故事
在網路創業致富成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