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對現在世界文化的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幾千年以來,中國茶伴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髮展和對外傳播,對世界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進。中國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製茶技術,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開展而傳向全世界的。最早傳入日本、朝鮮,其後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16世紀至歐洲各國並進而傳到美洲大陸,又由北方傳入波斯、俄國。

  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英國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說:“茶是中國繼火藥、造紙、印刷、指南針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貢獻。”茶以人興,人伴茶名。現在五大洲有50多個國家種茶,有120個國家從中國進口茶葉,全世界50多億人口中大多數人喜歡飲茶,茶和茶文化覆蓋了全球。

  美國

  美國被稱為咖啡王國,卻有大約一半人喝茶,令人稱奇。在美國市場上,中國的烏龍茶、綠茶等有上百種,但多是罐裝的冷飲茶。這也就凸現出了美國人飲茶,講求效率、方便,不願為沖泡茶葉、傾倒茶渣而浪費時間和動作,他們似乎也不願在茶杯裡出現任何茶葉的痕跡。青睞於喝速溶茶,夏季來一杯冰涼的冷飲茶,頓覺心中清涼,很是愜意。

  在美國,茶消耗量佔第二位,僅次於咖啡。美國人與中國人飲茶不同,大多數人喜歡飲冰茶,而不是熱茶。飲用時,先在冷飲茶中放冰塊,或事先將冷飲茶放入冰箱冰好,聞之冷 沁鼻,啜飲涼齒爽口,頓覺胸中清涼,如沐春風。遺憾的是,由於這茶以飲、以涼為主,便沒有中國茶沏出的那種品味、那種溫馨、那種悠閒,喝茶的情調也大打折扣。

  英國

  茶是英國人普遍喜愛的飲料,80%的英國人每天飲茶,茶葉消費量約佔各種飲料總消費量的一半。英國本土不產茶,而茶的人均消費量佔全球首位,因此,茶的進口量長期遙居世界第一。

  英國飲茶,始於17世紀中期,1662年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與英國查爾斯二世,飲茶風尚帶入皇家。凱瑟琳公主視茶為健美飲料,嗜茶、崇茶而被人稱為"飲茶皇后",由於她的倡導和推動,使飲茶之風在朝廷盛行起來,繼而又擴充套件到王公貴族和貴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

  英國人好飲紅茶,特別崇尚湯濃味醇的牛奶紅茶和檸檬紅茶,伴隨而來的還出現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會以及飲茶舞會等。目前,英國人喝茶,多數在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進行。倘有客人進門通常也只有在這時間段內才有用茶敬客之舉。他們特別注重午後飲茶,其源始於18世紀中期。因英國人重視早餐,輕視午餐,直到晚上8時以後才進晚餐。由於早晚兩餐之間時間長,使人有疲憊飢餓之感。為此,英國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時左右請大家品茗用點以提神充飢,深得讚許。久面久之,午後茶逐漸成為一種風習,一直延續至今。如今在英國的飲食場所,公共娛樂場所等都有供應午後茶的。在英國的火車上,還備有茶籃,內放茶、麵包、餅乾、紅糖、牛奶、檸檬等,供旅客飲午後茶用。午後茶實質上是一餐簡化了的茶點,一般只供應一杯茶和一碟糕點,只有招待貴賓時,內容才會豐富。

  法國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西靠大西洋。自茶作為飲料傳到歐洲後,就立即引起法國人民的重視。以後,幾經宣傳和實踐,激發了法國人民對"可愛的中國茶"的嚮往和追求,使法國飲茶從皇室貴族和有閒階層中,逐漸普及到民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在,法國人最愛飲的是紅茶、綠茶、花茶和沱茶。飲紅茶時,習慣於採用沖泡或烹煮法,類似英國人飲紅茶習俗。通常取一小撮紅茶或一小包袋泡紅茶放入杯內,衝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鮮雞蛋,再加糖衝飲的;還有流行飲用瓶裝茶水時加檸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還會在茶水中摻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涼的雞尾酒飲用的。

  法國人飲綠茶,要求綠茶必須是高品質的。飲綠茶方式與西非飲綠茶方式一樣,一般要在茶湯中加入方糖和新鮮薄荷葉,做成甜蜜透香的清涼飲料飲用。

  花茶,主要在法國的中國餐館和旅法華人中供應。其飲花茶的方式,與中國北方人飲花茶的方式相同,習慣於用茶壺加沸水沖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飲。愛茶和香味的法國人,也對花茶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近年來,特別在一些法國青年人中,又對帶有花香、果香和葉香的加香紅茶發生興趣,成為時尚。

  沱茶主產於中國西南地區,因它具有特殊的藥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國一些養生益壽者、特別是法國中老年消費者的青睞,每年從中國進口量達2000噸,有袋泡沱茶和山沱茶等種類。

  另外,浪漫的法國人從來就不會放棄在浴缸裡浪漫的機會,也從來不會放棄在浴缸裡製造美麗的機會。現在,巴黎人最喜歡的洗浴形式莫過於茶葉澡。把茶葉和桉樹葉、海藻同包於柔柔的雪紡綢中,投於浴池,有一股淡淡的茶香溢位。嗅著如此清爽的味道,將身體完全融於其中,有水在旁邊盪漾,還有什麼身心疲憊要談啊,剩下的就是情啊愛啊了。怪不得巴黎人就是有一種獨特的氣質,看來一方山水養一方人絕對是真理。巴黎人懂得茶葉中含有人所需的微量元素,所以美容護膚、減肥當屬它無疑了。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原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因此飲茶帶有英國色彩,大多習慣於飲紅茶,普遍愛好的是牛奶紅茶。一般早、中、晚飯後各一次,有的甚至達到5次。大多采用茶炊烹煮法,即先將開水壺中水煮沸,爾後放上紅茶,再烹煮3-5分鐘,隨即用過濾器濾去茶渣,然後將茶湯注入茶杯,再加上牛奶和糖調勻即飲,另外,也有少數不加牛奶而代之以檸檬片的,又叫檸檬紅茶。

  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高地以及靠近阿富汗邊境的牧民,也有愛飲綠茶的。飲綠茶時多配以白糖並加幾粒小豆蔻,以增加清涼味。巴基斯坦人待客多數習慣用牛奶紅茶而且還伴有夾心餅乾、蛋糕等點心,大有中國廣州早茶"一盅兩件"之風味。

  俄羅斯

  喝茶屬於俄羅斯生活的一部份,俄羅斯人喜歡喝茶,但是跟所有以肉食為主的民族一樣,他們喜歡喝紅茶,主要是紅茶末。早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就是中國茶葉的最大買主,那時候中國茶葉的出口量百分之七十五都賣給沙皇時期的俄國。莫斯科市中心中國城社群有十九世紀雕龍畫棟的中國茶行,可見證當時雙方茶葉貿易的興盛。

  為了喝茶,俄羅斯人家裡都有一個特殊的茶炊,它們稱為「薩莫瓦爾」。以前茶炊是銅製的,有點像臺灣台電福利社東北火鍋,中間是放木炭、冒煙的桶子,底下是放煮水的鍋,唯一差別是俄羅斯茶炊有一個水龍頭,水煮開後,就從小水龍頭放水泡茶。這種舊式茶炊只有在莫斯科跳蚤市場看得到。現代「薩莫瓦爾」兼具傳統與新潮,它外表漆得非常有斯拉夫民族的風味,也不用炭燒而用電加熱,體積變小,而且用電燒水不會弄得烏煙濔漫。主要是現在俄羅斯家裡人口變少了,家庭人口少,因此不需要大容量的茶炊了。

  俄羅斯人泡茶後,要用一個做成各種母雞或俄羅斯大媽形狀的套子罩在茶壺上,等茶泡開了往茶杯倒。俄羅斯泡的茶特別濃。所以他們先倒半杯濃茶,然後加熱開水,再加兩塊方糖與檸檬片。

  由於俄羅斯人喝茶程式非常複雜,俄國人對茶也比較講究,不僅要有茶杯,還要有茶托,連用玻璃杯喝茶,也要把杯子放在金屬套內。俄羅斯人不僅飯後喝茶,他們平常也喝茶。喝茶時配果醬、巧克力、餅乾與蛋糕,與臺灣茶食比較別有一番風味。

  伊朗

  伊朗人,將茶喝成了生命裡一道不變的美麗風景。國內大大小小的茶室遍佈各地,讓人眼花繚亂。長此以來,形成了一種滲透著民族文化的豐富茶文化。一天十五六杯茶。許多伊朗人每天非茶不歡,而每天喝茶的次數也多得驚人,一天十五六杯是最起碼的。原因在於:伊朗禁酒,以茶代酒,能夠提神、健身、醒胃、清腸等等。

  茶室,對於大部分伊朗人來說,是以茶會友的地方,也是談生意的好場所。幾乎每間茶室都出租水煙,握著水煙管咕嘟咕嘟地吸食的同時,一宗宗生意也就不知不覺地談成了。

  在伊朗北部大城大不里士***Tabriz***有間桑葚茶室。那是間別具風味的露天茶室,設在成排桑葚樹下。那兒有一條奇怪的規矩:男女必須分開坐。

  伊朗人喝茶,有個很奇特的方式——琥珀色的茶,盛在小巧玲瓏的玻璃杯子裡,喝茶時,糖塊不是放進茶裡攪和的,而是直接放***中,再去啜茶。伊朗的糖,呈現不規則的結晶體,一片片薄薄的,晶亮的黃色,輕輕一咬,“卡卡”數聲,糖片分崩離析,再悠悠然地把茶啜入嘴裡,讓它慢慢地與口內的甜味中和,在味蕾上泛起一圈又一圈的令人心馳神往的漣漪。有些糖片還鑲嵌著檸檬皮,一咬,滿嘴生津,這時,趕緊將略帶澀味的茶灌***中,以舌尖略略攪和,那種甘醇已極的好味道,足以使頭髮“轟”的一聲全都直直地立起來。當然,一般較為簡陋的茶室,並不備有這些薄片糖晶,僅僅只供給一般化的方塊白糖,伊朗人慣常的做法是:以拇指和食指拈著糖塊,蘸了蘸茶,放進口裡,等它在舌上欲融未融之際,便啜茶***,與糖中和。

  韓國

  韓國的民族史有5千多年,從新囫時代開始就有茶文化,成為韓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韓國茶禮“和、敬、儉、美”基本精神,體現了心地善良,以禮待人,儉樸廉政和以誠相待。

  成人茶禮是韓國茶日的重要活動之一。韓國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著稱,家庭,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非常重視禮節。成人茶禮是通過茶禮儀式,對剛滿20歲的少男少女進行傳統文化和禮儀教育,其程式是司會主持成人者贊者同時入場,會長獻燭,副會長獻花,冠者***即成年***進場向父母致禮向賓客致禮,司會致成年祝辭,進行獻茶式,成年合掌致答辭,成年再拜父母,父母答禮。冠禮者13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5人。

  高麗五行茶禮氣勢巨集偉,規模更大,展現的是向茶聖炎帝神家氏神位獻茶儀式。唐代陸羽著有《茶經》,被人稱為茶聖,茶神。韓國則把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首領炎帝神家找稱作茶聖,古代傳說中神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家是發現茶,利用茶的先行者,高麗五行茶是韓國為紀念神家氏而編排出來的一種獻茶儀式,是高麗茶禮中的功德祭。

  高麗五行茶獻茶禮是國家級進茶儀式,反映出高麗茶法,宇宙趔和五行哲理,是一種茶道禮,是高麗時代茶文化的再現。茶禮全過程充滿了詩情畫意和民族風情。

  日本

  日本人飲茶以"茶道"出名,講究一點的人家都設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門口,讓客人一個個進去,客人經過門口時,要在門旁洗手,然後脫鞋入茶,主人則最後才進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禮。主人開始煮茶時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後面花園或石子路走走,讓主人自由、從容地準備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後,再讓客人再回茶室,然後開始一起飲茶,飲完茶以後,主人還要跪坐在門外,向客人祝福道別。

  德國

  德國人也喜歡飲茶,但方式和習慣與中國差別較大。德國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乾製成的,裡面一片真正的茶葉也沒有。德國花茶飲時需放糖,否則會有些澀味。德國人飲茶時把茶葉放在細密的金屬篩子上不斷用開水衝,之後再將茶葉倒掉,有人發覺其茶味很淡,問後方知是德國人獨特的“沖茶”習慣所致。

  我們國家的茶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茶葉與日本國粹

  中國是茶葉的故土,茶文明源源不絕。到了唐朝,喝茶之風現已鼓起,茶葉變成日子日用百貨。在此基礎上,唐代名士陸羽寫出了國際前史上第一部專門研究茶葉的作品《茶經》。跟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展,茶葉作為中國文明的代表傳播到國際各地,並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嚴峻影響。

  日本原先既無茶樹,也無喝茶的習氣。唐代,日本掀起了學習中國文明的高潮,大批日本使節、僧侶揚帆渡海,前來中國學習文明,並把中國文明帶回到日本。在這樣的佈景下,喝茶的辦法和茶樹的種籽也就傳到了日本。崇尚唐朝文明的嵯峨天皇***810年-824年,年號弘仁***就非常喜愛喝茶,他不只命令栽培茶樹,並且還像唐朝士人那樣品茶作詩,抒情雅興,留下了“吟詩不厭搗香茗,乘興偏宜聽雅彈”的詩句。其時日自己喝茶的辦法,也與陸羽在《茶經》中所介紹的相同,即先將茶葉加工成茶餅進行保管,喝茶時將茶餅碾成粉末,放入沸水中烹煮,並且往往要參加鹽等調味品。所以詩中有“搗香茗”之句。在嵯峨天皇的大力推進下,日本貴族中呈現了仿照中國人品茶的風潮,後人稱其為“弘仁茶風”。

  但弘仁茶風僅在上流社會中盛行,而沒有紮根到社會底層,所以嵯峨天皇逝世後,喝茶之風就在日本急劇衰退了。300多年後,一個名叫榮西的日本和尚來到宋朝控制下的中國。此刻的中國,不只喝茶之風現已廣泛遍及,並且喝茶的辦法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例如,不再將茶葉放在水中直接烹煮,而是選用“點茶”的辦法,即先把茶葉末放於茶碗中,然後寫入沸水,再用茶匙拌和。此外,社會上還盛行評論茶葉質量及烹茶技藝的娛樂活動,稱為“鬥茶”。在這樣的佈景下,榮西於1168年、1187年兩次渡海入華,到過明州***今浙江寧波***、杭州、天台山等地。榮西脫離中國時,將中國的茶種帶回日本,栽培在好幾個當地。榮西晚年還用漢文寫了《吃茶攝生記》一書,其間許多內容引自宋朝的《和平御覽》。《吃茶攝生記》是日本前史上第一部關於茶葉的專著,榮西在書中將茶葉稱為“攝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並且介紹了宋朝的蒸青抹茶製作辦法和喝茶辦法。許多專家以為,現代日本茶道中所用的抹茶,初步即是由榮西從中國引進的。在榮西等人的大力推進下,喝茶之風在日本的和尚及貴族中再度鼓起,並且不斷向社會基層分散。

  中國的茶、喝茶辦法、鬥茶習尚、茶具等傳入日本後,逐漸與日本本鄉文明相結合,到了16世紀,形成了日本共同的茶文明--茶道。茶道尋求“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數百年來持續開展,現已變成日本文明的一個標誌。不過,日本茶道實際上是中日文明溝通的結晶,若是沒有中國茶樹及茶文明的引進,茶道這個日本的國粹也就無從談起了。

  茶葉與英國風俗

  歐洲人是在16世紀初步獲悉茶葉的,但初步向歐洲介紹茶葉的並不是那些初到中國濱海的葡萄牙人,而是一位名叫拉木學的義大利專家,雖然他自己並沒有見過茶葉。拉木學在1559年出書的一部書中寫道,依據一個波斯人的說法,中國出產一種被稱為茶的植物,用水烹煮,可治多種疾病。而最早將茶葉輸入歐洲的則是荷蘭人,時刻大約在1610年。茶葉引進荷蘭後,喝茶隨之而起。荷蘭是歐洲最早初步呈現喝茶之風的國家。到了17世紀中期,喝茶在荷蘭現已對比盛行了。

  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人經過翻譯其他歐洲人的作品而初步知道茶葉。161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駐日本的一位職工,寫信給澳門的一位搭檔,請他代購“一罐上等好茶”。這可能是最早說到茶葉的英國人。17世紀中期,茶葉已經過各種路徑輸入英國。1657年,英國倫敦的一家咖啡店打出這樣的招牌:在英國,因為茶葉“非常稀罕,非常寶貴,每磅報價高達6-10英鎊,所以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尊貴豪華的標誌,只要王公貴族才幹享受”;“從現在起,本店初次向群眾出售茶葉及茶葉飲品”,“報價僅為每磅16-50先令”。這塊招牌還說,中國茶葉“有益健康,老少咸宜”,並且列出了茶葉的10多項成效,包含提神明目,健肝養胃,益腎利尿,增強回憶,推進消化,醫治頭痛,防止瘧疾,等等。由此可見,茶葉在其時主要被視作藥物。正因為如此,倫敦的一家咖啡館於1658年9月30日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時,著重茶葉是“一切醫師推重的美好飲料”。這也是英國前史上第一則登在報紙上的茶葉廣告。

  合理喝茶之風在英國盛行起來的時分,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了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凱瑟琳是英國第一位喜愛喝茶的王后,她使喝茶變成宮殿日子的一部分。也正因為如此,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664年特別精選了一批茶葉進獻給英國國王。在凱瑟琳的倡議下,英國女子也以喝茶為時髦。這樣,喝茶之風以更快的速度風行英國。

  在英國,茶葉初步是在咖啡店中出售的。1717年,第一家專門的茶館在倫敦誕生,名為“金色里昂”。與兼售茶葉的咖啡館不一樣的是,“金色里昂”一起款待男女客人。一位作家曾這樣寫道:這家茶館“淑女聚集,細細品味小杯中的美好飲料”。爾後,相似的茶館紛繁呈現,招引了更多的男女。1722年,一個英國人讚譽說:“在中國引進的一切食物或藥品中,茶葉是最佳、最令人愉悅、最安全的植物。”

  18世紀前期,茶葉已由奢侈品轉變為群眾飲品,進入了尋常百姓之家。喝茶成了英國人的平常習氣,英國因而而變成“喝茶王國”。19世紀中期,飲用下午茶的風尚在英國延伸,結尾開展成英國人日子風俗與文明傳統的組成部分。不過,因為天然及文明的緣由,英國人更偏心經過發酵的紅茶。他們還喜愛在茶中新增糖和牛奶,然後調製出別具英倫風味的茶飲。

  茶葉與美國革新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西班牙人、法國人、荷蘭人等紛繁橫渡大西洋,踏上北美洲,建立起殖民地。英國人是從17世紀初步大規模移居北美洲的。到了18世紀前半期,形成了13個英屬殖民地。來自英國的移民,不只帶來了母國的喝茶習氣,並且初步運營茶葉交易。因為茶葉逐漸變成北美殖民地居民的日用消費品,英國政府因而而將茶葉視為重要的稅源。1767年,英國議會經過《湯姆遜稅法》,決定在北美各港口對很多從外國進口的貨品進行納稅,其間包含茶葉。該稅法引起了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劇烈抵擋。1770年,英國議會被逼廢棄《湯姆遜稅法》,但保管對進口茶葉納稅。成果致使茶葉走私的猖狂,很多茶葉從荷蘭被偷運到北美殖民地。

  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獨佔了中英之間的茶葉交易。東印度公司先將茶葉從中國運到英國,然後由英國或北美的中間商轉運到北美殖民地,並向政府交納高額稅收。而在全球茶葉交易的競賽中,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勁敵是荷蘭人。177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面臨著嚴峻的財務危機,庫存的茶葉很多積壓。為了搶救東印度公司,英國議會於1773年經過了《茶葉法》,答應東印度公司不經過中間商,直接向北美出售茶葉龍井茶,並對每磅茶葉僅徵收3便士的進口稅。《茶葉法》出臺的意圖,是要下降茶葉在北美商場的銷報價格,然後打敗來自荷蘭的茶葉。按理說,《茶葉法》能夠使北美殖民地公民享受到愈加廉價的茶葉。但北美殖民地公民卻憂慮,英國東印度公司以獨佔茶葉出售為初步,進而逐漸獨佔其他產品在北美的出售;愈加重要的是,英國議會經過誘使殖民地公民承受《茶葉法》,進而承受英國議會對殖民地的立法權和納稅權。

  這樣,《茶葉法》引起了北美殖民地公民的強烈不滿。紐約、費城等地民眾建立起“自在之子社”之類的安排,以抵抗從英國進口的茶葉。這些安排還宣告:任何參加或幫忙運送、出售東印度公司茶葉的人都是“自在的敵人”。波士頓等地的婦女則發誓,堅決回絕飲用茶葉。各地禁止茶葉,即使是想採辦一點用作藥物,也需求得到“自在之子社”的同意。依據保管下來的一份檔案,一位婦女“因為年邁體弱”而獲准“採辦1磅武夷茶”。其時紐約的一個商人乃至寫道:“大家甘願採辦毒藥,也不肯採辦茶葉。”無辜的中國茶葉,幾乎成了英國政府的替罪羊。

  1773年12月16日夜,一群波士頓居民化裝成印第安人,登上三艘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舶,將船上所載茶葉悉數傾入海中,使波士頓港成了“茶海”。這即是聞名的“波士頓傾茶事情”。其他城市的民眾紛繁效法波士頓的做法,或回絕東印度公司的運茶船上岸,或焚燬船上的茶葉,然後將反英奮鬥面向新的高潮。

  波士頓傾茶事情,點著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迸發。1776年,《獨立宣言》宣告,美國宣告脫離英國獨立。1783年,英國供認美國獨立。這樣,在和平洋的東海岸,呈現了一個全新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而來自和平洋西海岸的茶葉在其間起了共同的效果。

 

中國茶文化發展過程
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路徑
相關知識
中國茶文化對現在世界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影響
關於中國傳統藝術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影響
企業文化對企業戰略選擇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和產業的影響的研究綜述論文
企業文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淺論電算會計網路化對會計業務流程的影響論文
淺論電算會計網路化對會計業務流程的影響論文
淺談會計電算化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影響
淺議會計電算化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