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的差異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在中國茶文化發展歷史程序中,茶藝與茶道無疑佔據核心地位。不過對脫胎於中國母體的日本茶道而言,中國的茶道似乎顯得薄弱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首先,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和煎茶道兩種。

  ***非唐代煎茶道***抹茶道於南宋傳入日本,當時日本所學系南宋抹茶道一分支——僧院茶道。現在日本主流的侘寂茶道也由其變種而來。從千利休確定此道發展至今已有四五百年曆史。而現今日本僧院茶道與侘寂茶道共存,並且更接近南宋時期的中國版本,更有甚者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南宋僧院茶道,例如京都建仁寺,這個寺廟是將茶道、茶樹種、製茶技術帶回日本的榮西和尚所建。煎茶道於古代中日交流的最後一個時期——明代傳入日本,相當於泡茶道,但按現在所看到的樣子似乎也跟明代玩法關係不大了。

  然後是中國古茶道,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煎茶道***其實就是抹茶的早期玩法,更接近烹飪***、宋代抹茶道、明代泡茶道。由於斷代太久很難考證。從古代文人留下的作品中能體會到中國古茶道屬風雅之事,有“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說法,如陸游的“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可見玩茶跟彈琴下棋繪畫寫書法對詩的是一樣的。也就是等同於藝術形式的存在,人們可以用茶來體現自己的世界觀。而日本茶道由僧院茶道發展而來,則更像是一種宗教的修禪方式,以固化的程式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建立世界觀。也因此有人認為日本茶道拘泥條條框框過於注重形式化。

  日本是“以茶為本而尋道”,用茶來建立自己的世界觀,是為茶道。中國古代則是“自尋其道而寄寓於茶”,世界觀取決於人本身,茶是表達方式,是為人道。

  中日茶文化比較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1.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情潔”、“清廉”、“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知恥。“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詩人生活的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

  2.我國大陸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業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祕?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鍊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悶來無伴傾雲液,銅葉閒嘗字筍茶。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雲:白雲南風雨槍新,膩綠長鮮穀雨春。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悅、愉快之意。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執著於“道”,追求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閒。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中國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義。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愛護生命,珍惜宣告,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層次。

  日本茶道的發展與內涵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通過茶會,學習茶禮,它還可以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瞭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佗***chà***”字上。“佗”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佗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的“草菴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追求“佗”的審美意識,他們渴望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而此時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審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佗”有“幽寂”、“閒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裡,邊品茶邊閒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鎌倉時代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更受到日本人的青睞,茶會也以有唐宋茶具而顯得上檔次。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而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世界最長壽的女性是誰呢
中日茶文化共同點
相關知識
中日茶文化的差異
淺析中英茶文化的差異
中英茶文化的差異性
中英茶文化的差異
中日茶文化的比較
中日茶文化的論文
中日茶文化的概述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體現
中西方服飾審美文化的差異
漫談中西方送禮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