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課後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捨。在第一次對文字進行解讀後,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二、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字進行細讀後,過於拘泥於文字,覺得文字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字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著老師很激情得投入著,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麼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著老師在文字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字、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並不多的。

  於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於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髮現。

  篇2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每次一寫到自己的家鄉,總是受不住筆。嘿嘿……言歸正傳,我覺得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了“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孩子“學”的引導。我們一直在提倡生本課堂,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多一些的理解與表達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去嘗試,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篇3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我藉助課件提問,從課文當中找出什麼是”桂花雨“,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們找到後,我又藉助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其中的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讀來感悟。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孩子們都積極的發言。在交流過程當中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後來小組以採訪的形式讓組員們分享,最後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和大家分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孩子們分享的過程中,我看到孩子們在說自己的家鄉時,臉上的喜悅之情是我們課堂上很少見到的。這時的我也被他們感染了,和孩子們分享了我小時候的趣事。孩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有的還說去我的家鄉呢!嘿嘿,一個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還有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對家鄉的懷念吧,感覺以前的事物都是那麼的美好!

桂花雨反思小結
桂花雨課堂反思
相關知識
桂花雨課後反思
桂花雨課文反思
桂花雨課堂反思
荒蕪了的花園課後反思
春夜喜雨課後反思
桂花雨教學反思
梅花魂教學反思梅花魂課後反思
巨人的花園課後反思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課後反思
雨巷課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