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以人為本的哲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以人為本”的提法由來已久,它具有深層次的哲學內涵。 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以人為本”理論的哲學內涵

  摘 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其中,“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以人為本”的提法由來已久,它具有深層次的哲學內涵。

  關鍵詞:以人為本;哲學基礎;人本主義

  從哲學上講,“以人為本”是一個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與人道主義都能接受的概念。僅憑這個概念,人們不能把它們區別開來,所以,打出“以人為本”旗號的並不都是唯物主義者。“以人為本”原則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學的根基,又是時代特徵的體現,更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根本點和歸宿點。

  一、“以人為本”提法的來源

  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為反對封建專制和神權統治,強調人的價值高於上帝的價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無所不有。”他們主張以人代替神,重視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學知識,反對作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紀神學。

  在繼承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18 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基礎上,費爾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義”的哲學口號,並創立了自己的人本學。其本質特徵是把人作為哲學研究的最高物件。根植於這一哲學思潮的“以人為本”的提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對人本主義關於人和社會問題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簡單概括。費爾巴哈人本主義以及後來的人本主義思潮在人論方面的共同特徵主要是: 在世界觀上,堅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認識論上,強調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論上,主張從先驗的人性出發考察社會和歷史;在價值觀上,強調個人本位。歷史地看,這種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實現了從“以皇權為本”“以神權為本”“以物為本” 到“以人為本”的轉變,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但是,費爾巴哈的這個“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確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導致唯心史觀,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麼人為本”的問題,而後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誰為主體”的問題。因此,它最終無法區分是唯物史觀還是唯心史觀,所以說他的“以人為本”雖然具有進步意義,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義思潮與以人為本的不同之處

  人本主義發展到當代,已經轉變為反思科學和技術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認為,哲學研究應該突破傳統模式,應由以往所強調的對外部世界的研究轉向對人本身內在的研究;由倡導感覺經驗或理性思維的可靠性轉向對人本身的內在結構的研究,由對普遍性即人類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愛的頌揚轉為對個人的獨特個性、生命、本能的強調。

  既然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讓人們開始重新重視和研究人的時代,西方人本主義的發展又有很長的歷史,那麼為什麼中國沒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義,而是在中國的具體國情和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以人為本,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義與功利主義的衝突。西方著名的人本主義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說:“善的本質就是真正滿足要求。”杜威認為:“善,離開經驗的滿足,只是一個空名詞。”而對中國來講,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沉澱,則要求“內外兼修”達到無所欲求的聖人境界,認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堅信“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排斥功利主義,推崇道德至上。第二,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的衝突。西方現代社會以高科技文明為特徵的工業一體化與個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據,這是因為在西方社會一直都有著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個人自由對於他們來講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只是為個人服務的機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傳統的中國社會來說,個人在社會面前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每個人都在為祖國的強大而奮鬥,乃至獻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同時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在理論上不再持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就像叔本華所認為的:由於人的唯一的真實的存在即某種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驅動著人們去滿足自己永無止境的慾望,人生是悲慘的,因為即使慾望得到暫時的滿足,可怕的空虛和無聊就會圍攏過來,而同空虛和無聊作鬥爭並不減於同睏乏作鬥爭,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被拋來拋去。基爾凱戈爾在《致死的疾病》中談到,人的個體存在是一個精神個體,它只與它自身發生關係;它們與人的憂慮感相結合,表現為一種悲觀主義。這一切都使得中國不可能直接引入並採用現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國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融貫古今,洋為中用,結合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人本主義。

  三、“以人為本”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演變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是《共產黨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話,是馬克思畢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所希望達到的社會狀態,激勵著無數有無產階級理想的人為此前赴後繼。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一直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的提出與馬克思主義有著很大的關係。“人”一直都是馬克思重視的物件,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和一個理想社會是他終其一生所要達到的目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既不同於唯心主義也不同於唯物主義,同時又是把這兩者結合的真理。我們同時也看到,只有自然主義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行動”,“徹底的自然主義就等於徹底的人道主義”,“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慾望存在於人的身上”,“在社會主義的人看來,整個所謂的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這些都是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對人的描述,雖然在很多地方還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馬克思在一開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之後,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都在不斷完善和發展著自己的關於人的學說。最終,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無產階級所追求的近期和遠期的目標,提出了最終要實現共產主義,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把人的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的理論。必然王國是指人被物化的社會關係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會狀態,自由王國則是人支配自己的社會關係即人支配物的社會狀態。在必然王國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國裡,人們才可以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人類能力的發展才能成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從於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國,人才能夠自己給自己做主,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體現。這些內容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精華,因此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我黨的指導思想,也就必然會更加重視人的發展,把人作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為本是同馬克思主義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馬克思主義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根本點和歸宿。以人為本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概括,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和精髓。馬克思的以人為本和資產階級抽象的人道主義的本質界限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是建立在科學的唯物主義基礎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學理論;二是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是建立在革命實踐基礎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論;三是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是建立在文明發展基礎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論。目前,學術界對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和理論邊界的討論都要涉及馬克思哲學中的人學理論。從討論的情況看,許多人仍然對馬克思哲學的人本主義理念存有誤解。其實,以人為本是馬克思哲學的本質規定,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歷史觀和發展觀。以人為本是馬克思哲學的核心價值觀和科學性之所在,在馬克思哲學視域中,以人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義和性質。

  總之,“以人為本”理論融合了眾多的因素,採納了西方人本主義思潮正確的部分,吸取了馬克思關於人的學說,在我國現實的土壤上把二者準確地結合到一起,根據我國的具體現狀來詮釋“人”,為更好地發展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魏金聲.現代西方人學思潮的震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席忻.馬克思主義人的哲學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3]崔龍水,馬振鐸.馬克思主義與儒學[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4]趙吉惠.中國儒學簡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與中國文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藝術與哲學論文
醫學哲學論文讀後感
相關知識
有關以人為本的哲學論文
論以人為本的教育論文
有關名人名言的小學作文素材
有關助人為樂的名言俗語及諺語
試論薪酬管理與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淺析以人為本的居住區公園設計論文
淺析以人為本的高校圖書管理工作
有關助人為樂的作文
建設以人為本的地勘文化
建立以人為本的圖書館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