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德育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音樂教育是形成思想品德素質的關鍵,而德育教育又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它不僅能夠豐富德育教育的基礎理論,而且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載體和切入點。下文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中學音樂與德育教育

  摘 要: 音樂教育其實是高雅音樂對人的美的本性的呼喚,是人的道德情操的培養不可缺少的教育。中學應該著重培養學生對高雅音樂的賞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 音樂教育 德育 社會功能

  在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推動下,德育受到空前重視。音樂與德育有什麼關係呢?怎樣通過音樂教學達到德育的目的呢?怎樣進行音樂教育?這些都是我們不能迴避的問題。

  一、音樂是什麼

  高中音樂鑑賞教材的首頁上這樣寫道: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及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載體,音樂蘊涵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只有正確認識音樂,才能正確進行音樂教育。膚淺地認為音樂就是唱歌和識譜是錯誤的,那麼,音樂到底是什麼?

  1.音樂與人類生活情趣、語言、行為、人際關係等都有一定的關聯。音樂是人們抒發情感、表達情感、寄託情感的藝術。不論是場、奏還是聽,都含有千絲萬縷關聯人們情感的因素。音樂是對人類情感的直接模擬和昇華,人們可以從音樂審美過程中,通過情感的抒發和感受,產生認識和道德的力量。

  2.音樂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現象之一。音樂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在與其他藝術、文化相互作用、影響、交融的同時,音樂豐富了人生內涵,並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人類歷史的文化長河中源遠流長、煥發異彩。

  3.音樂是人類心靈的吐露和呼喚。我們高興時、得意時,都會輕輕地哼一段輕快的小曲,不管我們哼的時候是否因五音不全而很難讓別人欣賞,還是會哼,在鬱悶或悲傷時也是如此。由此足見音樂與心靈的關係。如果我們拓展思維,就會發現《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等就是民族的心聲。

  從音樂內涵來看,德育是心靈的教育,由此足見音樂與德育的關係。

  二、音樂特殊的社會功能

  音樂對於德育有特殊的意義。古代《晉書・樂志上》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這是古人對音樂的認識,是古人對音樂與人的道德、情操之間關係的認識。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古人尚知道音樂藝術對於陶冶人們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我們就更應該認識到音樂對於培養人、塑造人的重要意義。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在《文藝對話集》中談到,節奏與音調以最強烈的力量侵入人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方式適合,他們就會以美浸潤心靈,使他因此美化。受過這種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分辨藝術作品的優劣。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讚美,滋養高尚品德,識別假、醜、惡、真、善、美,行為更加美好。通過音樂達到德育的目的是其社會功能的一部分,也是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

  三、怎樣通過音樂教學達到德育的目的

  1.在音樂教學中,加強美育教育。音樂教學大綱指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音樂教學中,通過美的樂曲、歌曲和中外名曲的欣賞,作用於心靈,使之能正確感受美、理解美、鑑賞美和創造美,培養興趣和能力,進而提高對內心美的追求。使他們自覺地脫離世俗,厭棄低階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2.抓住教育時機引導學生識別真、善、美。

  學生的美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生活實踐中不斷髮展建立的,會受到社會環境各方面的影響。教師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識別真、善、美。例如,欣賞《畢業歌》時,可以抓住時機講偉大的作曲家聶耳先生及該曲的創作背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他雖然是一位人民音樂家,是一位藝術工作者,但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時代精神。他塑造了一個又一箇中國無產階級光輝形象,是中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又如講到中國的十大名曲《梅花引》時,可藉以講梅花的堅貞不屈、傲然聳立、純潔美麗等性格認識真正的美。教師要抓住每一個機會,引導學生識別各種美,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效果。

  3.提高教師自身修養,發揮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

  要教書,先育人,己不正豈能正人?一個合格的音樂教師除了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外,還要有很高的品德修養,瞭解學生的心理,掌握教學規律,等等。巴爾扎克在《比哀蘭德》一文中講道:當然,音樂也有所不同,不同的音樂教育會取得不同的教育效果。生活中的現實證實了古人對音樂的教育意義的認識是對的,正所謂“藝術乃德行的寶庫,風格就是人格”。如果我們只有技藝沒有品德,那麼怎麼正確引導學生呢?只有把音樂教育和道德教育緊密結合,才能起到巨大作用,才能實現它的社會功能。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教師要主動提高自身修養。哲學家培根說:“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音樂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審美道德觀念,才能擔負起教育學生的重大使命。只有當教師自己理解音樂作品,把通過音樂藝術形象要抒發的崇高思想和情感深刻地表現出來時,才會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的情感、精神受到啟迪,情操得到陶冶,為學生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音樂鑑賞.人們音樂出版社,2004.

  篇2

  淺談音樂欣賞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音樂欣賞是通過音樂認識世界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音樂欣賞等教育手段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將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溶為一體,來淨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得到藝術教育的同時,思想得到昇華、情操得到陶冶,思想道德變得更高尚。這對於把學生培養成新時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欣賞 滲透 德育教育

  音樂是美的教育,他給孩子們的童年生活帶來美好的享受和無窮的樂趣。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教材優勢、挖掘教材內容、結合德育教育,促進了學生音樂素質的全面提高,較好的完成了 《黃河大合唱》的聽賞教學任務。

  音樂欣賞是通過音樂認識世界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在欣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結合思想教育的側重點在理解音樂作品的題材、題材、風格、形式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潛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藝術薰陶。但要強調的是,要選擇最好的作品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那些劣等的作品只能使人消沉甚至變態。作為音樂老師在教學中應用音樂的特殊形式,生動、具體的形象給學生以正面教育。使學生的情操受到薰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響、心靈受到啟迪。要注意的是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地顯現出來,它要有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在小學階段的欣賞課中主要應培養學生鑑賞美的能力,即培養美的判斷能力。通過對事物及其屬性的比較、評價,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趣味,引導學生從美好的事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從勞動、生活、藝術中去理解創造美好的東西。只有具備了區分美與醜的能力,才能進一步引導學生抵禦和防範各種低階、庸俗的審美情趣對自己的侵蝕。

  一、在音樂律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目前,在我們小學階段,多數音樂欣賞課還處於較單調、呆板、氣氛不活躍的狀態。不少學生在聽完教師的講解、介紹,聽完某音樂片斷後,注意力就開始分散,積極性漸漸降低,致使聽賞的深入性得不到維持。至此音樂教師就應該利用有效方法,進行適視調節,通過對作品音樂旋律、節奏的分析、講解、針對性的進行各種教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聽賞——樂章《黃河船伕曲》混聲合唱時,前面急速、堅強有力的影子旋律,加上“ff”力度,氣勢巨集偉、扣人心絃,表現了一幅船伕們與風浪搏鬥的動人場面,顯示了中華民族勇敢堅強和不屈不撓的頑強鬥志。此時教師可結合教育學生要有克服困難,同困難作鬥爭精神。

  二、在生平簡介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在聽賞《黃河大合唱》之前,可用故事引入法,通過介紹中國近代偉大的人音樂家冼星海生平來感化學生、教育學生。教師從講解一九零五年“星海"出生人手,一九二九年星海到巴黎去學習音樂,一邊做工,第一次拿到工資時就跑到樂器店買一把價錢便宜的小提琴……生活的艱辛、學習的勤奮精神感動了音樂家奧別多菲爾,免費收他為徒。後經努力,星海終於考上巴黎音樂學院。他一踏上祖國大地,就積極參加了抗日救之運動。在延安的他,延安的革命精神煥發了冼星海的創作精神,一支支美好的樂曲飛出窯洞、飛向祖國各地、飛向遙遠的海外……同學們,音樂家冼星一生是勤奮的一生,奮鬥的一生,我們愛學習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習他……

  三、在歌詞分析中,滲透德育教育

  通過生平簡介、初聽樂曲後,學生對作品已有了一定的瞭解,教師通過提問“黃河船伕”代表什麼?等問題來激發學生對歌詞探討的興趣。如“萬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裡遊擊健兒逞英豪……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多麼質樸的描述!多麼豪邁的壯語!它激勵了我們一代又一代。又如《黃河船伕曲》中“回頭一再和那黃河怒濤,決一死戰! ……”生動地描繪了中國人民不怕困難、英勇鬥爭的偉大精神。

  四、在意境指導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根據音樂內容、氣氛、作品和聲、調性,從“意境’’中“悟"出道理,從而提高學生對真善美與假醜的辨別能力。如在欣賞《黃河船伕曲》時全曲分為三段,分別刻畫了不同的形象。第一部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勇敢堅強和不屈不撓的頑強鬥志。中間部分以原有的主題核心拉寬節奏、放慢速度,歌聲剛柔相濟,和聲豐滿協和,與第一部分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船伕們頑強的搏戰,勝利時樂觀、自豪的情緒,顯示出中華民族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的必勝信念。第三部分***尾聲***快速有力、重複進行,表示中國人民的鬥爭仍在艱苦頑強地繼續著。

  五、在圖音結合中,滲透德育教育

  音樂欣賞是一門美的藝術,同時亦是一門綜合藝術。教師還可通過橫向聯絡,使音樂內容互相滲透,更加廣泛,教育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在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培養了學生酷愛學習的情感。

  如運用圖畫與欣賞相結合的方法、教師講解與欣賞柑結合的方法等。如重複聽賞《保衛黃河》片斷時,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圖、講解相結合,讓他們視聽結合,加深對樂曲的印象和感受,進一步讓學生感受這部分名作的巨集偉氣勢及作品顯示的中華民族勇敢堅強和不屈不撓的鬥志、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介紹過程中教師結合運用自然常識、地理、思品同欣賞內容有機結合,教育學生各種品行端正。

  六、在背景分析中,滲透德育教育

  音樂欣賞是一門美的藝術,更是一個“艱難’’過程。《黃河大合唱》是一首較“嚴肅’’的大型聲樂作品,是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簡陋的窯洞裡寫成的。教師在介紹作者生平的同時,通過對作品背景分析,有利於指導學生進一步瞭解作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這部我們引以自豪的大型聲樂套曲,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在教學中,我向學生介紹了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及作品的基本主題是抗日救國的。它以黃河為背景熱情地歌頌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品格,歌頌了具有悠久歷史的偉大祖國,為我們描述了抗日前後黃河兩岸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人民遭受的沉重災難,揭露了敵人的殘暴,勾畫出人民群眾抗擊敵人、保衛祖國的豪壯情景。整個作品自始至終充滿了激動人心的情感及堅定的革命信念,強調最後勝利是屬於中國人民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運用錄影螢幕上出現激動人心的畫面,打動每個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受到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七、在總體形象中,滲透德育教育

  音樂教師在進行欣賞指導時,無論從旋律、節奏、歌詞、背景等方面進行,都應讓學生認識音樂氣勢、情緒和音樂總體形象。《黃河大合唱》中作者以“黃河”——母親河為中華民族的象徵,生動地描繪了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歌頌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

  在欣賞過程中,教師還應藉助作品藝術形象的感染力,讓他們學習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來激發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教育他們珍惜今天,努力學習、早日成才,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陳玉明,劉明建.《“樂以象德”——讀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

  [2]金亞文.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滕守堯.藝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2002年

  [4]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

  [5]焦子國.淺談的魚在音樂教育中的滲透[J].藝術教育,2008年第4期

 
猜你喜歡

兒童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的應用論文
探析初中音樂課堂中合作學習的應用論文
相關知識
音樂美術教研論文
音樂鑑賞教學論文範文
中學音樂教育教學論文
淺析高校音樂審美教育論文
音樂素質教育論文
音樂美學教育論文
音樂素質教育相關論文
高師音樂教育教學論文
音樂個人教育工作述職總結優秀範文
初中德育教育教學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