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生態倫理視角的生態休閒探討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7日
    摘 要:從生態倫理的視角對生態休閒的倫理屬性作了思考,生態休閒的可持續發展呼喚著新的生態倫理觀念,生態倫理道德觀為生態休閒的良性健康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生態休閒;生態倫理;環境保護

  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加快了世界範圍內的工業化程序,資訊化及現代化的逐步實現,使各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縮短了人類生產生活需品的時間,拉長了人類的自由時間。在我國,由於經濟的迅速增長,人們的經濟收入不斷提高,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行5天工作周制及三個節日長假制度,使人們有了更大的經濟能力和更多的自由時間來用於休閒,並且開始發展高品味、高層次、高質量的健康、向上、輕鬆、從容的生態休閒。對於生態休閒的定義和生態休閒的本質問題,儘管目前也有學者提出,但很少有人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上進行深入地研究。生態休閒是建立在休閒的基礎之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融入自然的一種生活狀態和行為方式。或者可以說,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暫時放棄人類特有的、以人類為主體的觀念,接受自然和感受自然環境,使身心處於“無為”或零度心態的狀態。生態休閒的實質是對自然的感悟和對生態環境的體驗,作為休閒的一種特殊形式。
  1 生態休閒的倫理屬性
  生態休閒所追求的是一種自然休閒、綠色休閒、原生態休閒,同時也是一種高質量休閒。因此,生態休閒應當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維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兼顧休閒相關利益群體。倫理屬性是生態休閒的本質屬性,這一屬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生態休閒產生的歷史背景來看,生態休閒作為大眾休閒的更高階形式出現,所反映的是對傳統大眾休閒批判反思的結果。人的休閒活動有著多種價值取向,諸如以解除體力上的疲勞為價值取向,以獲得精神上的慰藉為價值取向,以滿足基本需要為價值取向,以追求享樂為價值取向等。但只有建立在使人獲得全面、自由發展的道德價值取向基礎上的休閒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態休閒。傑弗瑞•戈比曾把人獲得自由發展的條件作為“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社會重新定義休閒”的基本方面。那麼,人怎樣才能獲得這種自由發展的條件?保持環境的可持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是關鍵。尤其在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資源消耗,環境的可持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面臨困境的今天,保護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界的協調,就越來越成為人們滿足休閒需要,提升休閒質量,並實現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基本前提。生態倫理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揭示了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指出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休閒中的道德價值意義。
  其次,生態休閒概念很大程度上不是一個描述性的事實如何的概念,而是一個應該如何的倫理概念,這是生態休閒與其他休閒形式如藝術欣賞、聊天談心、旅遊、娛樂、購物、園藝、閱讀、健身鍛鍊等傳統概念的重要的區別。以生態倫理為基礎的休閒把追求人與自然關係和諧、融為一體的意境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自中國古代,休閒就“崇尚自我心境與天地自然的交流與融合,‘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推崇靜觀、獨處等寧靜的狀態”。但中國古代休閒對人與自然交流與融合的追求,與今天可持續休閒方式對人與自然關係和諧、融為一體的意境追求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追求修身養性,“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頤養活動得以充分的進行,使人與自然渾為一體……”。而後者則是社會邁向後工業階段過程中提出的要求,是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長遠目標,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的自覺要求。
  最後,生態休閒是對傳統休閒的道德修復,或者說是休閒者和休閒利益相關者義務和責任的追加。在社會邁向後工業階段的急速變遷中,影響休閒質量的諸因素髮生了顯著的結構置換,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與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使自然環境因素在休閒質量結構中的地位突出。休閒的可持續倫理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倫理關係,為人們認識休閒質量,確定追求高質量的休閒目標,評價並規範休閒行為,提供了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我們應該承認自然界的內在價值、生態價值、存在性價值,即在維護整體生態系統完整性、物種多樣性與不斷優化中的作用。這種內在價值是自然界經歷漫長的地質年代,在生態系統內部諸要素相互作用過程中,依靠自身創造出來的,它對於維護整個系統的存續、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正確定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可持續倫理進一步要求人們珍惜和愛護地球上的生物,尊重並維護它們在一種自然狀態中持續存在的權利。因此,人類必須從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協調出發,自覺承擔維護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資源,促進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道德義務;自覺擔負起保護自然界,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和諧的生態責任。
  2 生態倫理道德觀為生態休閒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倫理支援
  生態倫理的道德觀念體系包含和諧自然觀、可持續發展觀及生態消費觀,生態休閒的可持續發展呼喚著新的生態倫理觀念,而新的生態倫理觀念又將驅動人們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它對重新塑造人與自然的新型關係、培養人類對後代的生態責任感和生態倫理觀有引導作用。因此,生態倫理道德觀對生態休閒的構建及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1 生態倫理包含的和諧自然觀有利於確立人與自然平等的環境道德觀
  生態倫理的和諧自然觀要求人類與自然建立一種良好的和諧關係,人類要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自然,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規範在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倡導在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積極能動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破壞大自然,浪費自然資源,就等於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也就等於是在慢性自殺。人們秉承一種生態危機意識,才能擔負起保護地球、保衛家園的神聖職責。
  生態休閒提倡迴歸自然,因為人類的生存從物質到精神都離不開自然,而今天的人離自然越來越遠。在無知和貪婪之下,人拼命掠奪和濫用自然資源,造成資源匱乏,生態退化,環境惡化,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係緊張化。大自然中體現生命力的“綠色”正在喪失,環境意識覺醒的人們渴望到原始優雅的自然中,享受生命的綠色之美,綠色化。傑弗瑞•戈比認為,“從美學的角度上看,如果空氣更加清新,樹木不再被砍作木柴,機動車和大貨車不再製造大量的噪音和尾氣,環境不再因為人類的能源消費而發生大的變動,那麼社會休閒活動的質量將在這種環境下得到很大的提高。”如今的人們也越來越傾向於在迴歸自然、涵詠自然中體悟宇宙之道和人生至境。近年來不斷呈現的農家遊、郊區遊等生態休閒形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即便是一些現代人造新景觀,也都在不同程度地著意營造人與自然相諧的環境和氛圍。例如上海郊區最大的旅遊度假區太陽島,高爾夫球場、室外網球場、田園式度假村等一流的休閒娛樂設施,與鮮花、綠樹、流水達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休閒者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環境,尊重大自然的價值,愛護自然生態環境。確立新的道德準則和規範,充分發揮倫理道德的調節功能,合理協調旅遊者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使休閒活動符合大自然的規律,進而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2.2 生態倫理的可持續發展觀有利於建立生態休閒的可持續發展生態道德觀
  可持續發展觀要求我們必須承認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與生態系統的規律性,摒棄以往那種只顧產出、不顧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方式,在求得發展以“滿足需求”的同時,要顧及“限制”因素,即“發展”的概念中蘊含著制約因素。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即自然資源與環境。不言而喻,人類的存在和活動必然會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干預併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要保持社會的持續發展,就必須通過指導使人為干預自覺地控制在自然生態系統維持自身的動態平衡所許可的範圍之內。
 生態休閒是可持續發展要求的體現,強調整體和全面的理念,在資源的利用與保護過程中,人們應該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思維,即人與人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當前與未來的協調。休閒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關注人、關注人的祖輩傳流的歷史文化,也關注人類未來的走向,人們應該增加對休閒所產生的環境影響和經濟影響的理解,加強生態意識和倫理觀念,建立起對休閒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的保護意識。休閒管理者以整個地區協調的區域規劃為基礎,對休閒地區進行鍼對性的開發,在保護當地厚重的自然遺產和優美的人文景觀的基礎上,適度發展休閒資源,保持休閒地的綠色生機;同時重視生態環境承載力,自覺將遊客限制在承載範圍內。因此,管理者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經濟社會問題,還要關心生態環境問題,即要實現該地區的生態化發展。此外管理者還應注重培養遊客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觀念,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美,使生態休閒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3 生態倫理的生態消費觀有利於樹立生態休閒的生態消費觀
  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消費問題很少被上升到倫理道德的高度來加以重視。面對自然環境的嚴重惡化,人們充分意識到,正是由於在消費問題上缺少規範和約束,才使得人們對自然環境破壞的規模不斷擴大,因此,提倡合理的、健康的消費是生態休閒環境倫理的重要規範內容。
  生態休閒作為一種消費行為,既有物質消費的內容,又有精神文化消費的內容。生態休閒提倡合理、健康的消費,反對奢侈浪費:一是以精神消費為主,適當輔以物質消費活動。在生態休閒中,參與該項活動的人群主要以獲得生態感受、增長知識、陶冶情操、豐富精神境界為目的,因此其消費活動主要把滿足精神需要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但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程度要與滿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要求相適應;二是生態休閒者在參加生態休閒消費活動時,不應把這種消費僅僅看作是個人的愛好,進而盡情地大肆消費或奢侈浪費,而應遵守“綠色”消費的行為準則,將生態休閒視為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手段,努力使休閒消費行為不破壞生物系統的良性迴圈,使人類與自然之間真正建立起親密的夥伴關係。
  總之,生態休閒必須建立在生態倫理道德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要求休閒的參與者包括開發者、經營者與休閒者都能在享受環境、認識環境的同時,共同開發其內涵的、豐厚的道德底蘊,為生態休閒的良性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倫理支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馬惠娣.休閒——文化哲學層面的透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1):59-64.
  [3]傑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閒[M].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4]馬惠娣.休閒——文化哲學層面的透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1):59.
  [5]傑弗瑞•戈比.21世紀的休閒與休閒服務[M].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造紙工業廢水的綜合治理的幾種方法
試論現代工業化中加快轉換方式和資源環境的關係
相關知識
基於生態倫理視角的生態休閒探討
基於公共管理視角提升旅遊文化品位
關於言語行為理論視角的語篇連貫探析
試論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價值
基於積極心理學視角的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研究論文
關於道家的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論文
利用地理課堂對學生進行生態倫理道德教育論文
淺談語文教學中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理念的滲透論文
國學之先秦儒家天人觀的生態倫理思想
淺析先秦儒家天人觀的生態倫理思想探微